新加坡狮城论坛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3205|回复: 17

[转载] 谁在制造地域歧视 “中国式观念”强化地域歧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2-2012 17:37:25|来自:广东云浮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 近日深圳一公司在招聘时因注明“河南籍已招满”,被指责“地域歧视”。而几天之前,东北游客在三亚被歧视的留言也在网上热传。地域偏见无处不在,并不是中国特色,但户籍政策和政治资源的地域倾斜,却使中国成为了地域歧视的重灾区



2006年,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全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经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调解结案。


地域歧视无处不在,在美国南北地区互相调侃讽刺,在英国爱尔兰人被视为养猪的乡下人

网络上但凡是个涉及地域歧视的帖子,河南人几乎每次都是躺着也中枪。但这种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区别对待”,并非只针对河南人。长期以来,北京人、上海人、东北人、广东人都被扣上了各种偏见的帽子。湖北,川东,贵州,湖南等地,也多因打工人口问题而不招其他地区人待见。

地域歧视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外国人也有很强的地域情结。美国的南北、各个州之间互相调侃讽刺,比如有的州被称为牛仔、乡巴佬,甚至语言、族裔都不一样。英国更是如此,苏格兰人就和威尔士人合不来,但他们都觉得爱尔兰人是吝啬鬼,养猪的乡下人。法国巴黎甚至把非巴黎人称为外省人


地域歧视其实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笑话、谣言等口述记忆加深地域偏见

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从地区差异过渡到地域歧视,则存在一个“刻板印象”的构建过程。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通常带有负面色彩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社会刻板印象作为对社会团体最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

尽管商业社会的形成和通讯的发达促进了人际在更广范围内的交往,有助于消除地域偏见,但这种刻板印象的构建并未中断。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社会记忆,这种记忆会通过笑话、误解、谣言等口述记忆得以保存和表现,在英国没品笑话百科(sickipedia)上,利物浦就因少女妈妈问题成为最遭地域歧视的地方之一,而这些段子的传播性很高,又会加深人们已经形成的地域偏见。媒体在新闻报道时选择性的强调地域背景,同样会助长刻板印象的形成。

经济水平的差异是刻板印象形成根源,地区发展差异和资源争夺形成不同人群的优越感和羞辱感

这种刻板印象,固然与各地区的地方传统,文化差异存在关系,但最密不可分的是其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在本国内部,还是国际之间,受歧视的一方的经济水平多比较落后。地域歧视,其实是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文化表现。地区发展差距导致了急速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带来的对资源的争夺,呈现到社会心理上,就形成了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和弱势地区人群的羞辱感,歧视也由此产生。

在中国一些地区,偷渡现象盛行,出国人员滞留不归,导致了国际社会对这些地区,比如福建,有不同程度的签证歧视。河南,湖南湖北等外出务工大省,也因此而不得不直面本地人因利益冲突而自发产生的“排外心理”。19世纪中叶的马铃薯灾荒让爱尔兰人大批取道北美求生,地位低下招人嫌弃,美国的爱尔兰人社区也饱受歧视。随着爱尔兰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今这种歧视已被慢慢淡化

“中国式观念” 强化了地域歧视


电影《失恋33天》中的拜金女李可被设置成河南人,令河南观众很受伤。


中国人“嫌贫爱富”,权力中心和财富中心的地理位置成身份标识,即使是京城卖冰棍的小贩照样优越感十足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歧视本不算是个问题,文艺作品和公共空间里充满了各种地域奚落,甚至不乏对残疾人、病人等弱势群体的嘲笑,但当歧视转移到自身时,又变得特别敏感。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有高达30. 6%的人认为身边存在着地域歧视,且很多人还存在着歧视的行知矛盾。

中国人的地域歧视,离不开“嫌贫爱富”和对权力中心的追逐。古代的等级观念所依附的都是身份,财富倒在其次。随着政权控制力的加强和通过权力获取财富能力的加强,今天的等级观念主要体现在权力和财富的差异上,而国人攀附权贵的惯有思维又使得等级观念带有更浓厚的地域色彩——距权力中心和财富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成为了身份的一种标志。所以京城里的卖冰棍的小贩自然可以看不起外地人,不论你是务工还是来旅游。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更是天经地义的了

受儒家教育和意识形态宣传影响,国人容易“标签化”地看问题,地域歧视恰恰是自卑的体现

传统社会所依赖和仰仗的族群观念,儒家社会所强调的“家”观念和宗族关系,加上官方长期推行的意识形态化的“集体主义”宣传,导致人的个体权利和个人价值被忽视,不具备成熟的“公民意识”。而地域意识,以地域为标签识别人群的“非我”“他者化”等集体无意识,则造就了地域歧视所依赖的心理基础。

在地域歧视里,无论是自我感觉良好,还是自卑的个人,都往往不会简单将之归结为个人原因,而会笼统地推到地域,环境等更虚的社会因素。这就和韩寒刚出道时的骂战一样,但凡对骂,总不是针对个人,而是要拉上整个群体,比如“80”后怎么样云云。在地域攻击中,动辄拉上整个省份的人垫背,这种标签化,披上群体外衣来打架的行为,其实是自卑的体现。



内地与香港近日大打口水战,有网友指责香港人地域歧视十分严重。


计划经济下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河南省长期被国家发展战略定位为“确保农业基础”开放指数仅为2%

经济基础带来的地域歧视,只要经济条件改善总有淡化和解决的一天,人为制造的区域不平等则不然。中国的地域歧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个别人的素质问题只是表象,政治上的制度性歧视才是罪魁祸首。新中国成立后,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地方经济比原来的自然经济更具排外性,等级观念也并没有很好地消除。北京成为了政治中心,上海在中央调配下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这些不同程度上的政治倾斜,并没有惠及所有地区。

与此同时,作为传统“粮仓”的河南,则仅仅是被国家发展战略定位为“确保农业基础”,其开放程度在中部六省中最低,2006年末的数据显示其开放指数仅为2%,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该省人口基数居全国之首,而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资源少,教育落后,外出务工农民工多,中产阶层和文化阶层的比例也很小。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对河南的系统性偏见其实是很少的。


户籍制度强化了公民的地域身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各方面的福利都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而出现地区间差异。


户籍制度等政策制度为地域歧视提供政治保障,与户籍捆绑的福利差距更强化了地域心态的不平衡

在进行地区经济区别化对待的同时,户籍制度、收容制度、暂住证、外来人口的管理制度、外地企业的准入制度等政策制度也相继出台,以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然而,这也给地域歧视提供了制度保障,强化了地区间的差异。无论是在教育、就业还是各方面的社会福利,因户籍制度而造成的不平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这种不平等,在原有地域偏见的基础上,更会催生出地域之间的相互敌视。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搭配上户籍制度,使山东等人口大省的学生,考上同样大学需要比北京上海考生多几十上百分。早期,中国很多地区,地区性公务员主要招收本地户籍人员,甚至曾出现中央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只招收持北京户口的人,农村户口更是不予考虑。而论及城乡之间的差距,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马力介绍,在医疗、养老以及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一系列的福利制度上,就全国而言,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差别是33万

公民身份和公民权利实质不平等,人们只能通过地域身份的比较来寻求认同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的公民权利更像是模糊表述而不是具象存在,至少在迁徙自由,公平就业和教育等问题上都是不完整的。公民身份本身和他所享有的权利并不对等,而地域身份比之公民身份,来的更为真实具体。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劣高下,又跟地域上的划分高度重合。地方政府在政治上作为的高下,会被习惯性的贴上地区的标签,进而带入到歧视话语中去。

从心理学上来讲,团体心理,包括地域偏见,都是来自对安全感和自我认同的需要。在中国这个目前还缺乏普世价值的社会里,人们心中没有一个进行自我认同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所谓“认同”,但是缺乏对自身的认同又会让人失去“安全感”。在缺乏标准的前提下,只好去和别人比较,从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这些,都会催生比较,进而引发歧视,且不会自行解套,只会越演越烈。


结语

中国的地域歧视,本质上是人群与人群之间、公民与国家之间权利不平等的表征。传统上地域之间互相的偏见,已不知不觉间被户籍制度、与户籍捆绑的福利差别所表面化,且反复强化。


20120208232102ae237.jpg
20120208233429fb765.jpg
201202082320583c657.jpg
2012020823210975a9e.jpg
201202082300167983f.jpg
发表于 10-2-2012 17:53:49|来自:广东云浮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再深入点可以写成社会学论文。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2-2012 19:12:25|来自:广东云浮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悲,有人说,中国的社会环境就像一座金字塔,顶端时精英,垫底的都是老百姓。其实,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圆柱体,一个人上面压着一个人,谁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味地抓经济,人都快变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12 13:19:41|来自:广东云浮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太好太对了!但一时半会并不能改变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12 00:30:07|来自:广东云浮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学有一门课程讲的就是关于人类偏见的,大部分人都很容易刻板的把人类分类和归类,比如中国人、河南人、东北人,上海人,这些名词一出现,每个人的概念就会自动出现,很多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媒体的态度等等。这个的改变很难,要有一定的学养,人生阅历和年纪的沉淀。据说每个人见到一个人5分钟基本看法,就形成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12 00:39:35|来自:广东云浮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人这个话题,我无数的朋友讨论过,大家观点相似。不管是部队上的河南人,北京建筑业的河南籍建筑师,我听到的评价基本是负面的,很可惜。问过一个社会学前辈,解释为,河南啊,大省加上穷省,1亿人口。地域文化培养了地域人口,可能也和国家的政策和当地的文化习俗有关吧。 据说其实大家的祖先很多也是那里的,中原大省,广东人很多也是河南跑路过去的,东北的朋友很多籍贯也是河南的,为什么今天发展成这样,是需要严谨耗时的学术探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12 14:05:56|来自:广东云浮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12 17:58:56|来自:广东云浮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2012 08:41:11|来自:广东云浮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说,哪里人都有好坏,香港人就全是好人吗? 河南人也不全是坏人啊! 爱尔兰是血统纯正的英格兰人!最讨厌这种搞地域歧视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2012 09:13:36|来自:广东云浮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香港很多的港人岐示内地人,但我祖籍是广东的讲着一口广州话.但他们知道你是大陆的,马上转变思惟.更何况香港人百分之80原祖籍都是广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