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银牌助教

[原创] 如歌的岁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3-2012 07:57:0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3-2012 23:26:0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本帖最后由 银牌助教 于 29-9-2013 01:22 编辑
zwjhxx 发表于 21-3-2012 07:57
http://youtu.be/EGjNbrlTyeY有一首歌輕輕唱過 在我們的年輕歲月中 有一個夢靜靜流過 在我們的心中 或許 ...

帮楼上贴,好歌

飞扬的青春



点评

有一首歌,轻轻唱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3-4-2012 13:43
谢谢楼主。岁月的沉淀被你全翻腾起来,欲罢不能。心酸喉痒,干咳一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2-3-2012 08: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12 00:02:3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银牌助教 于 29-9-2013 01:24 编辑

我要感谢雪梅没有把李谷一阿姨的歌贴完,让我有机会介绍

我要着重介绍

乡恋




这首歌,在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我的感觉,这是一首,在中国流行歌曲历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歌。

《乡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之门的开启,由此开始,中国的流行音乐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从港台的“靡靡之音”,到崔健扛起的中国摇滚大旗;从西北风吹起原创高潮到多元发展的今天,流行音乐用它独有的方式,记录下这30年间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及国人的所思、所想。

以下摘自网络。
《乡恋》是1979年底,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部旅游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马靖华作词,张丕基谱曲,李谷一演唱。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头。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从此告别江南路,终生胡马依北风。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乡恋》一出现便受到群众的喜欢,但由于历史原因也一度被列入禁歌。在1983年春晚的现场《乡恋》由李谷一演唱亮相春晚。2008年“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授勋晚会”上,《乡恋》等30首歌曲获得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金曲勋章。

《乡恋》 - 创作背景
改革开放之初,两种思想在碰撞,一种提倡解放思想,一种则主张墨守成规。但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文艺事业正迎来一个很好的契机,很受解放思想观念的鼓舞。这一期间,涌现出大量的文艺作品,包括文学、戏剧,当然还有音乐等等。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达到一个高潮。《乡恋》就是在此种背景中完成创作。而它面世后的争议是当时历史条件所致。


《乡恋》 - 构思成品
创作者1979年底,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部旅游风光片《三峡传说》,导演马靖华写了一首词,让作曲家张丕基谱曲,词曲都完成后,张丕基便请李谷一来演唱,这首插曲就是《乡恋》。
歌曲第一稿出来后,虽然旋律很优美,但过于专业化,不太容易传唱,于是张丕基修改了一下。修改之后,第二稿的《乡恋》旋律深沉舒缓,歌词细腻感人,歌曲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乡思打动了李谷一。根据旋律和歌词的走向,李谷一就尝试了用半声演唱,使歌曲听起来更加抒情和打动人心。歌曲播出后听众非常喜爱,但同时也出现了斥责、非议甚至是声讨。当然,非议最多的,是我采用的新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批评者所称的“气声唱法”。

乡恋》 - 创作过程
《乡恋》1979年12月21日,在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插曲的录制现场:
导演马靖华焦躁地踱来踱去,片子的插曲《思乡曲》不理想,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曲家张丕基此时正患重感冒,而且已是五易其稿,“几乎没招了”。
刚刚录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复杂,这首歌曲高和寡,恐怕除专业演员外,谁也唱不了,很难在群众中流行。
片子马上要播出了,怎么办?大家连夜讨论。张丕基面对大家的意见,萌生去意,说“要么你们另请高明吧”。争论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
最后,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当时的总录音师曾文济建议,词曲都推翻重写。于是,李谷一返回中央乐团住处,马靖华留在办公室连夜赶写歌词。张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词写好后重新谱曲。
辛苦的夜晚,短暂的宁静。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次重写,竟导致了始料未及的轩然大波。

一曲风行:
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晨7点多,张丕基还没起床,有人来敲家门,把马靖华连夜赶写好的歌词送来了。
7岁的小女儿把歌词递到床前,张丕基匆匆浏览了一遍,感觉很顺。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乡恋》。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头。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从此告别江南路,终生胡马依北风。
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张丕基越看越有感觉,心里萌动着创作的冲动,“首先歌名就好——《乡恋》,其次处理方法也好,用拟人的方法,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的依依恋情。”
张丕基靠在床头,轻声哼吟着。这位知名的作曲家,此前已经写过很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插曲,以及央视《夕阳红》栏目的片头曲都出自他的手。灵感来了,张丕基飞身下床,来到办公室。半个多小时之后,曲子一挥而就。
张丕基说,他给《乡恋》谱曲的定位是要“洋”一点,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这下难坏了工作人员,因为这些乐器在“文革”中都是禁用的,是“资产阶级的”。工作人员最后从海政歌舞团的仓库里找来了架子鼓,还辗转找到当时唯一能演奏电吉他的陈志。
12月23日晚,大雪纷飞。在当事人的回忆史料中,对这一幕有过生动描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室里,米黄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墙壁散射着柔和的灯光。李谷一站在房间的一角,穿一件绛紫色的毛衣,身段轻盈,举止从容。当弦乐器和电吉他奏出过门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
李谷一唱了,真挚、委婉,平白如话,在场的工作人员听得如痴如醉。乐曲结束时,马靖华竟然忘记发出指令关掉录音机。
“你哭了!”张丕基看到李谷一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岳麓山。”李谷一说。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乡恋》这首歌随片一起播出。

上海人最敏感。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汇报》发出消息说,昨天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

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当时的惯例是,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傍晚6点到6点半,播放一首歌曲,边播边教,整整一周。
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响特别大,《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张丕基还记得,当时很多人排队买东西时都在哼唱这首歌。

《乡恋》 - 演唱者
李谷一李谷一,中国著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担任日本、德国、南斯拉夫、哈萨克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流行乐坛的大赛和国内中央电视台、文化部等政府以及民间举办的各类音乐比赛的评选工作。
李谷一根据《乡恋》旋律和歌词的走向,尝试了用半声演唱,使歌曲听起来更加抒情和打动人心。歌曲播出后听众非常喜爱,但同时也出现了斥责、非议甚至是声讨。
《乡恋》出现在群众生后后,李谷一每到一地演出,观众们必点《乡恋》,不唱《乡恋》就下不了台,每次唱完,常常是全体听众起立鼓掌。
《乡恋》 - 采用唱法
《乡恋》《乡恋》这首歌李谷一并没有用“气声唱法”,而是用了“半声”,或称为“轻声唱法”,在《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中李谷一反而用了“气声唱法”。
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里的半声唱法,就是声带主动闭合的体现声乐发声与唱歌训练的理念。
群众对《乡恋》面世后的批判针对的不仅仅是一首歌,而是一种新的演唱方式、新的文艺形式。因为《乡恋》从节奏的变化、歌词的人性化、旋律的温情、演唱的甜美上来看,现代元素比其他歌曲更多一些,所以受到了批判。

《乡恋》 - 列入禁歌
《乡恋》《乡恋》一度被列为禁播歌曲。
李谷一从“歌坛新秀”一下变成“黄色歌女”
谁知,《乡恋》流行开来,却变成了罪孽,下面发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
对中国歌坛而言,李谷一开创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先河,她用气声唱法演绎的《乡恋》是中国大陆第一首通俗歌曲。虽然这首歌在刚出来的时候被批为“靡靡之音”,一度被列为禁播歌曲,但是颇受百姓欢迎,传唱到了大江南北。


《乡恋》 - 亮相春晚
《乡恋》1983年春晚的现场,许多场外观众通过4部电话机来点播歌曲。几乎每一部电话机接到的电话都是要点播《乡恋》,每接到一个,接线生就在一张纸条上写上“李谷一《乡恋》”,写得多了就用盘子盛好端给导演黄一鹤,黄一鹤不敢做主。端上第二盘时,黄一鹤暗示工作人员,直接交给在现场的广电部领导吴冷西。接着是第三盘、第四盘点歌条端到吴冷西面前。吴冷西犹豫良久,最后说了一个字:“唱!”
要唱《乡恋》现场一点准备都没有,一时找不到伴奏带。于是发动剧组成员,谁家有伴奏带的,立即回家去取,最后终于李谷一唱了这首歌。群众的意愿终于得到了关注,当群众意愿改变了文艺政策的时候,改革开放就往前迈了一大步,这也正是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以人为本,将群众的意愿和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是十分宝贵的经验。

《乡恋》 - 荣誉
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

2008年“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授勋晚会”上,《乡恋》等30首歌曲获得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金曲勋章。





点评

这首歌有墨水啊,拿得出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30-9-2012 00:46
李谷一/《乡恋》开创了一个时代啊!静静地跟着你的回忆,走过那些岁月;也静静跟着你的足迹,走去世界的另一方--贝多芬的交响曲悠然响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2-3-2012 00: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12 09:19:4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银牌助教 发表于 22-3-2012 00:02
我要感谢雪梅没有把李谷一阿姨的歌贴完,让我有机会介绍

我要着重介绍

原来乡恋这么曲折啊
感谢银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12 19:54:0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dness 于 2-10-2013 13:16 编辑

在中国时看的第一部新加坡老电视剧《调色板》,还记得歌曲《城市节奏》的调子, 李南星当时好帅啊!
     
     城市生活中你曾失去什么,拥有是什么?
     城市生活中总会有些挫折,你要学会默默承受.
     忙忙碌碌中你我一样生活,努力不放松,
     霓虹灯闪烁你我不曾迷惑,认清一个正确选择.
     心中的抉择,好好自己把握,
     晴空云掠过,一样的万里辽阔.
     城市生活中充满朝气活泼,潇洒地走过,
     城市生活中前程靠你双手,开创心中美丽的梦.

点评

感同身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3-4-2012 13: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12 23:56:2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银牌助教 于 29-9-2013 22:15 编辑

李谷一,是当时绝对的一姐,她脍炙人口的歌曲,还有

妹妹找哥泪花流
电影【小花】插曲。
刘晓庆和陈冲在演了这部电影后,大红大紫。




心中的玫瑰
电影【泪痕】的插曲
这是我小时候唯一看了以后会感动流泪的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3-2012 00:23:2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银牌助教 于 6-10-2013 01:01 编辑

除了李谷一,还有一位朱逢博,属于超一流的,那时都叫【歌唱家】,她俩的在歌唱上的造诣和功力,是绝对超出邓丽君的。

朱逢博似乎比较洋气,可能和她长期在上海工作有关。

她和李谷一各有各的甜美,朱逢博的特点是高亢、响亮,毫无保留 ,充分展示她无与伦比的音质和音色优势。朱的丈夫,是著名音乐家施鸿鄂。

那就是我
注意,MV中写的的思念,应该是思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3-2012 01:23:1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银牌助教 于 6-10-2013 01:06 编辑

在我的中学时代,还有一些国产歌曲,是难以忘怀的。到现在,还能哼哼。

苏小明,军港之夜




郑绪岚,大海啊,故乡



朱明瑛,回娘家




王洁实,谢莉斯 校园的早晨

[点击播放视频: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20113840_1375691251_b0+1Rnc8CjXK+l1lHz2stqkP7KQNt6nkim2xvVulJwtYQ0/XM5GbYtwG4yHSANkEqDhARpg+dP0u0x0/s.swf]

点评

我觉得以公众不知的翻唱歌曲出名的人很不要脸。 中国这种人很多的,因为有市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30-9-2012 01:00
《回娘家》的原唱应该是邓丽君。 朱明瑛只是个翻唱者,因为公众不知,所以忽悠了大陆人,以为她很有水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30-9-2012 00: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12 21:23:3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dness 于 2-10-2013 13:19 编辑

酷酷的王菲



经典合唱,那英王菲,想约九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12 21:26:2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dness 于 2-10-2013 13:20 编辑

昙花一现的周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