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严师
秋水连天空花幻
——宏智禅师语录解
(一)田地虚旷
宏智正觉禅师语录中有一段〈田地虚旷〉,原文如下:
“田地虚旷,是从来本所有者。当在净治揩磨,去诸妄缘幻习,自到清白圜明之处,空空无像,卓卓有倚。唯廓照本真,遗外境界,所以道:‘了了见无一物’。个田地是生灭不到,渊源澄照之底,能发光能出应。历历诸尘,枵然无所谓,见闻之妙,起彼声色,一切处用无痕、鉴无碍,自然心心法法,相与平出。古人道:‘无心体得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进可寺丞,意清坐默。游入环中之妙,是须恁么参究。”
田地虚旷,是从来本所有者。
这两句是由默照所见的佛性,即是指清净的心和虚空的性,它是无限的,是无边的,事实上,众生从无始以来皆有佛性,因为佛性是空性,是完全平等、完全相通、完全相同的。
为什么叫“田地”呢?因田地能化腐朽为神奇,人们将用过的、吃过的、剩下的,或者排泄出来的东西,还给田地。这些废物变成肥料后,田地又再长出五谷。田地的意思有两种,凡夫所种的业田,是以贪瞋邪见为种子,长出的是烦恼的草、痛苦的果,为人们带来许多的不自由、为自在;佛菩萨种的福田,是以持戒、禅定、智慧为种子,长出的是慈悲、解脱、般若、涅槃的果,不但自己用,同时也给众生享用。
当在净治揩磨,去诸妄缘幻习。
把妄想、攀缘以及幻境的习气,不断地用默照的工夫,擦拭、揩磨,直到非常清净、无染、圜满、光明时,佛性就显现了。
有位禅者开悟以后,当时没有人知道他已开悟了,有一天,老师叫他去河边洗米,洗完了,米也不见了。中午烧饭时,人家问他:“米呢?”他说:“不是叫我洗米吗?”又问他:“那么,洗好的米在哪里呢?”他说:“我只知道要洗米,但是米不知道洗到哪里去了?”因此,没有佛性这样的东西,把烦恼磨磨擦擦,擦到最后,没有一个清净的佛性是可以拿给人看的,就像这位禅者,把米洗不见了一样。
自到清白圜明之处,空空无像,卓卓不倚。
清白是绝对的清净无染,实际上,就是默和照,默是清净无染,照是智慧圆明,清清楚楚地,此时,烦恼和佛性都没有了。认为佛性是空性,执著空是佛性,也是不对的,心中没有任何攀缘,没有一点痕迹,这是“空空无像”。佛性是绝对的独立,没有地方可以倚靠,但是非常地清楚,这是开悟的人,告诉我们默照禅最后的境界是“卓卓不倚”的。
唯廓照本真,遗外境界,所以道:“了了见无一物”。
“廓然”,是广阔无限的意思,心境无限宏大,清楚地觉照著本真的佛性,这时候,没有与自我相对的外在境界,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于清净的佛性之外;十方的空间,三世的时间,无非出于自心的显现,心外无一物,自心也非物,所以“了了无见一物”。自心中的佛性即是空性,到了这个程度时,清楚地知道心中没有痕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接触,可以攀缘。
个田地是生灭不到,渊源澄照之底,能发光能出应。
“田地”即指佛性,它是本来就在那里,所以是不生不灭的,只有等到开悟时,佛性才会显露,就像一个无底而清彻的深渊,而且它便是水的源头,无止无尽的水涌出来,它能产生光的功能,产生反应的作用。
许多人听了佛性是空的以后,会觉得要成佛、要开悟做什么?反正都是空的!事实上,开悟是心中不执著任何东西,但是慈悲与智慧的功能还在;因此,未开悟的人,虽然没有实证到佛性,但是可以体会、学习、模仿,当自己有烦恼时,应该鼓励自己回到佛性的源头来。
历历诸尘,枵然无所偶。
一般的凡夫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自我中心而努力,开悟以后的人,是以平等的慈悲心,来对待如微尘数世界那样多的众生。对于如许微尘数世界的一切现象,既不混淆也不参与。心中既没有自我,也没有对象;没有帮众生的忙,也未做了奉献的事。
见闻之妙,起彼声色,一切处用无痕、鉴无碍。
彻悟以后的人,不仅仅是用肉眼所见,用肉眼所听;而是超越于用眼、用耳。对于所处之环境,所见、所闻、所接触到的一切,是用智慧的心眼看、心耳听,不是我在见闻,而是众生的形相及声音产生的反应。虽然很清楚踏实地体会到了这一切环境,在心中不留瞋爱等痕迹,故也没有亲疏、厚簿、远近等障碍。
在美国纽约的禅中心曾经有一个对西方人开的初级禅训班,由我的一位弟子在教课,他在黑板上写的字很细、很小,而且说话声音很低,他就没考虑到后面的人听不到、看不见。我看到的时候,课已经快完了,我问他:“你没有想到后边的人,他们看不到你的写的字及听不到你讲的课吗?”他说:“他们没有讲啊!”于是我到后面,问学生们的反应,好多人都说听不清楚也看不清楚。当时,我就责备这位弟子,怎么不为人家设想呢?其实,我一看到上课的情形,就知道是有问题的,这倒不是因为我的智慧高,而是我的弟子年轻没有经验。
自然心心法法,相与平出。
虽然一切都是无障碍的、无痕迹的,但是,一切都还是有的,有心理的活动,也有活动之对象;心中没有喜叹不喜叹,没有执著,平等地对待一切;即使成了佛,也是照常要度众生。
有人会问,如果有先生、有太太的人开了大悟,那么,是否还要先生、还要太太呢?众生都是平等的话。那么,太太和女儿是否一样呢?或者自己的丈夫跟人家的丈夫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懂了“自然心心法法”,不一样的事物,还是不一样的,否则悟后的人岂不成了白痴!中国禅宗史上,有位庞居士,他有太太,有女儿,而且全家人都开悟了,但是,他们没有因开悟而离婚,也没有因开悟而父女不相认。
古人道:“无心体得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古时候有人这么说:“禅的最高境界,即为无心。无心就是没有自我、没有执著,先学习放下自我执著,那才能经验到无心无相的禅法及佛道;相反地,当你已经体会到什么是无心,那就不需要修道,也无道可修了。”
进可寺丞,意清坐默。
即使是已经开悟的人,要继续修行,也是要替人服务,并且承担很多事。“寺丞”是中国古代的官职,悟后仍可做官,但是,在心里等于没有做什么事。心有感受,而没有情绪;有慈悲,而没有你我。此身虽然处于日常生活中,此心犹在体验著默照禅。
游入环中之妙,是须恁么参究。
如果想要知道进入这个开悟的境界,究竟是怎样的微妙,就必须照著上面的讲的,好好的努力!
(二)真实做处
此段亦出自《宏智禅师语录》,原文为:
“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得处不属情,须豁荡、了无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随垢相,个处歇得。净净而明,明而通,便能顺应,还来对事,事事无碍。飘飘出岫云,濯濯流涧月,一切处光明神变,了无滞相,的的相应,函盖箭锋相似。更教养得熟、体得稳,随处历历地,绝棱角,勿道理,似白牯狸奴恁么去,唤作十成底汉。所以道‘无心道者能如此,未得无心也大难。’”
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
真正修默照禅时,只有精进地静坐,默默地观照。默是没有思想,究是深入而没有有杂念;默究,就是深深的默,彻底的照。
有人问我,煮饭、开车、上课教书时,是否能用默照呢?若在功夫用得好时,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头脑清楚,心情稳定。但是,我们做任何事时,身心必须一致,做什么事就是做什么事,在需要用头脑注意思考时,只要心绪平静安定,不受刺激困扰而又清楚明净,就是默照工夫。
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
外边的因缘是人、事、物等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当这些因缘,在冲击你、诱惑你、刺激你时,如果默照的工夫已经用到相当深的程度,就不会被打搅、也不会被牵动,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
“甘心虚则容”,正如成语“虚怀若谷”。山谷是虚的,永远也不会满,从山上不论有多少的雨水、泉水、融雪融冰,流到谷底时,都可以容纳,国为流谷底立即又流向谷外,入江入湖入海去了。同样的,心中如果也是虚如山谷,大如虚空,自然就能容纳万物。不论别人给你恭维、赞叹、批评、毁谤、嫉妒,心绪不会有所起伏;心中没有需要抵抗,也没有需要追求的。
“其照妙则准”就是说,默的程度是心量广大虽如虚空,但仍有其照的功能。正因为有静态的默然的心境,它所观察到的判断,处理,是绝对的恰到好处,非常的准确;这便是无我的智慧所所产生的功能,对于所容纳的万物,清清楚楚,该如何处理就如何处理。
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
“内无攀缘之思”,是说已到绝待的程度,内心当然已经没有攀缘的意念。也就是内心已汉有种种的迎拒、取舍、分别、推敲等有所思想系念的念头。“廓然独存”是无对待的存在,这时候,无论系统的思辨及散乱的妄想都没有,只是非常清楚地知道,没有上下、没有左右、没有前后,只有无边无涯;虽然不动,但还是非常灵敏、活泼、新鲜,而且自由自在的。
“自得”,是不假外力和外缘,一切都是出于内心,是那样地现成而非造作。
得处不属情
前段讲的“自得”,就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没有一点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跟自我意识的感“情”是不相应的。凡夫是有情众生,都在感情中打转。感情又分很多的层次,有亲疏、厚薄、恩怨、爱恨等;不论是亲情、爱情、友情,有可爱的地方,那是人间的瘟馨;有麻烦的地方,那是互相困扰,纠缠不清。
事实上,凡是私情都有问题,如果将私情升华并净化为无私的慈悲,不论生活在何种情形下,都不会产生烦恼、痛苦,而自得其乐,故说自得之处不是属于私情的经验。
须豁荡、了无依倚,卓卓自神。
“豁荡”是空谷的情况,在大山谷中,空空荡荡,深不见谷底,无所依靠,但又灵活自如。这是描述默照工夫的经验,虽然没有感情作为依靠,还能活泼、自然、有生气地独立存在。
始得不随垢相,个处歇得。
唯有这样,才能不随著污垢的种种现象而转变;到了这种无事可忙的程度时,就是烦恼心的歇脚处。事实上,就是不被烦恼所困扰,就是已经彻悟的人了。
净净而明,明而通。
“净净”,是清净再清净的意思。譬如说,天空没有云时,那个蓝色的天空是不是真正的天空呢?不是的,是要蓝色的天幕都没有时,那才是真正的太虚空。因此,默照的体验,就是任何一样东西,都不会在心里留下一丝痕迹,那才是清明的心境。
“明而通”,这个明是智慧,《心经》里的“心无罣碍”,就是无处不通,没有任何分别的情执,所以对人对境,畅通无阻。
记得我第一次到英国弘法,签证相当不容易,我的弟子对我说:“师父,您常常讲,您没有一定要做的事,没有一定要去的地方,英国不能去就算了啦!”我说:“不行,如果还有时间,我还是要试著去办,除非时间已过,那才作罢!”“师父,这不是执著吗?”我说:“不能解决的要设法解决,万一怎么办也办不出来,真的不能去时,我也不会烦恼。”那也是通而明的道理。
便能顺应,还来对事,事事无碍。
没有情执的烦恼时,就能左右逢源,能够顺著事物的情况,对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讲,因为他没有情执及分别心;当遇到困难时,心理上下不会有一点罣碍。“事事无碍”有两层意思:(一)每一椿事物到你心中都无牵挂得失;(二)一切的事物之间,互相圆通达,不相妨碍。这已是中国华严哲学里的最高境界。
飘飘出岫云,濯濯流涧月,一切处光明神变,了无滞相。
此时,智慧的心就像豪无拘束的云,飘飘然地从山腰间徜徉出来,也好像在清澈的山涧里,所看到的月亮那样,非常地自由、安闲、明朗。月在天空,却借著处处山涧濯濯的水面,好像神通变化那般地,放出它的光明。浮云和水月,都没有一定的目的,不会停留于一处;云顺著山的形势而浮游,月亮缘著山涧而移动。这些都是在形容自心不动而智慧应缘的功能。能够因应各种情况而产生神通变化,不论遇到方圆、长短、大小时,能适应一切环境、能处理一切现象,这就是“了无滞相”。
的的相应,函盖箭锋相似。,
“的的相应”是完全契合的意思。像一个巧匠制造的盒盖,盖在盒子上,非常稳当妥贴;又像是两个武艺高明的人,一人射箭,一人执刀,光锐的箭端恰好射中薄利的刀锋,豪发不差。这是形容默照的功能,可以适应一切大小情况,而且绝对精确。
更教养得熟、体得稳,随处历历地,绝棱角,勿道理,似白牯狸奴恁么去,唤作十成底汉。
有了以上的默照的工夫之后,还要培养是更熟练、更稳健,对任何的人、事、物等情况,都能历历分明,清清楚楚。这时候,已没有自伤伤人的棱角,也不再拘泥于世间的逻辑、理论等道理,因为已经能够适应顺逆各式情境,就像你家里饲养了工作的大白牛,也像是养著玩赏看门狐狗那样地温良驯顺,那才真正是一个十成十的好汉,也就是一位大彻大悟的人。
为什么可以不讲逻辑的道理啊?其实,事事讲道理的人,一定都是烦恼鬼。如果不讲理而有慈悲,没有烦恼而有智慧,岂不更好?有慈悲和智慧的人,不会跟人正面冲突,一定先去适应他,再来转变他,这才是最高的道理。
这里所说的白牯狸奴,是一条驯良的大白牛,一只乖巧的小狗,大白牛,非常温驯,人们用牠来下田、拉磨、背水、车水、运货,叫牠做什么工牠就做什么工;小狗是宠物,善体人意,没有脾气。可能又有人会说:“那完了!未开悟时,还有独立的人格,开悟后,反而像没有个性的大白牛、狐狸狗了。”这里的用意不在叫人变成畜牲,而是取譬喻说明,真正有慈悲和智慧的悟者,是没有敌人及对手的。
无心道者能如此,未得无心也大难。
也只有已经到了无心程度的修行人,才能如此,没有到达无心层次的人,要做到这样,是很难的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