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姜查
第一章 什么是「观」?
以下的教导,是撷取自一九七九年阿姜查在果诺寺(Wat Gor Nork)雨安居期间,与西方弟子们的一次问答,为了便于了解,谈话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
生起的觉知,高于并超越「想」(思考)的过程。它能引导我们不再受到「想」愚弄。(以「想」作为工具 如实观察每件事物
问:当您教导「观」的价值时,您是指坐着想特殊的主题――例如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位吗?
答:当心真的不动时,那并不重要。当定被正确地建立时,观察的所缘就变得很明显。当观是「正确的」时,就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分别,连类似的东西都没有。你不会坐在那里想:「哦!这个象那个,那个象这个……」。那是粗的观的形式。
禅定的观不只是「想」,而是我们所谓的「静观」(contemplation in silence)。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透过比较,小心地思考存在的真实本质,这虽然是种粗的观察,不过它能带来真实的事物。
问:然而当您说观身与心时,我们事实上是用「想」的吗?「想」能产生真实的智慧吗?这是「观」吗?
答:刚开始我们需要用「想」的,之后就会超越它。虽然我们需要从二元的思考开始,但当真的开始「观」时,二元的思考就会停止。最后,一切的思虑都会停止。
问:您说要有足够的定才能观。要怎样的定才够呢?
答:到足以让心安住的程度即可。
问:您的意思是安住于当下,别想过去与未来吗?
答:若你能如实了解过去与未来,则想这些事也没错,但你不可执著它们。以平常心对待它们——不要执著。若你能了解「想」就是「想」,那就是智慧。不要信任它们!觉知一切生起的事物终将消灭。
只要如实地观察每件事——它就是心,心就是心,它本身不是任何东西或任何人。快乐就只是快乐,痛苦就只是痛苦——它就只是它。当你了解这一点时,就可以不再疑惑。
以「觉知」引导「想」 并生起智慧
问:真正的「观」和「想」一样吗?
答:我们以「想」作为工具,但使用它时生起的觉知,高于并超越「想」的过程。它能引导我们不再受到「想」的愚弄,你认出一切「想」都只是心的活动,而觉性则是不生不灭的。你认为这一切被称为「心」的活动是什么呢?我们所谈论的心——一切活动,只是世俗之心,它根本不是真实的心。真实是如是,它是不生不灭的。
不过,只是藉由谈论这些事而想了解它们,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真的深入思惟无常、苦与无我,换句话说,要以「想」去观察世俗谛的本质,有此得到的结果就是智慧。若它是真实的智慧,则一切就都完成与结束了——见到空性。虽然也许还有「想」,但它是空的,你不会再受它影响。
解脱道的「观」 不同与世俗的「想」
问:我们如何到达这个真心的阶段?
答:当然!你现在是和你既有的心在一起。了解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没有任何事物是稳定或真实的。看清它,并了解一切都是空的,没有什么可以执著。
当你如实了解心中生起的事物时,就无须再使用「想」了,你对于这些事将不再有任何疑惑。
谈到「真心」,可以用另一个方法来帮助了解。我们为了学习而设名言,但事实上,本质并未因而改变,它还是它。例如,坐在楼下这石头地板上,地板是基础——它并未移动或去任何地方。上面的楼房是在这基础之上生起的。楼房就如心中所见的一切事物——色、受、想、行,它们不如我们想像得一样存在,它们只是世俗的心。它们生起后就灭去,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
经上有则关于舍利弗尊者在允许某位比丘修头陀行之前,考验那位比丘的故事。舍利佛问这比丘:「佛陀死后会如何?」他会怎样回答。这名比丘答道:「色、受、想、行、识,有生就有灭。」于是舍利弗便让他通过。
不过,修行不只是谈论生与灭,你必须亲自看见它。当坐着时,只要如实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即可,别追逐任何事。「观」并非意指陷入「想」中,解脱道的「观」不同于世俗的「想」。除非正确了解「观」的意义,否则想得愈多,只会愈困惑。
我们积极长养正念,就是因为要看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我们必须了解内心的过程,只要保持正念与了解,则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你们知道觉悟解脱道者,为何永远都不会表现愤怒或疑惑吗?因为造成这些生起的因以不存在,它们还能从哪里冒出来呢?正念已涵盖一切了。
五蕴之外 没有任何东西
问:你所说的这颗心就是「本心」吗?
答:你是什么意思?
问:你似乎是说在世俗的身心(五蕴)之外还有个东西。有这样的东西吗?你怎么称呼它?
答:根本没有任何东西,我们不称它为 「任何东西」——它就是那样存在!一切都放下。甚至连觉性也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因此连它也要放下!意识不是独立的个体、众生、自我或他人,因此,放下它——放下一切!没有任何值得渴爱的事!一切都只是麻烦的包袱。当你如此清楚看见时,就能放下一切。
问:我们不能称它为「本心」吗?
答:若你坚持的话,仍可以如此称呼它。你可以称呼它为任何你喜欢的名字,因为那只是世俗谛。但必须正确了解这点,这非常重要。若我们不利用世俗谛,就没有任何文字或概念可以来思考真谛——法。了解这点非常重要。
只要坚持放下并觉知 就能达到「本心」
问:在您所说的这个阶段需要何种程度的定?它需要何种特质的正念?
答:你无须那样想,若未有足够的轻安,就完全无法处理这些问题。你需要足够的稳定与专注,去觉知正在发生的事——足以生起清明与了解的程度。
如此发问显示出你仍在疑惑中。你需要足够的定心,才能对正在做的事不再有疑惑,不陷入其中。若你有修行,便能了解这些事。你愈是持续如此发问,就会愈感到困惑。若这谈话能帮助你思惟(观),那就没有问题,但它无法为你显示事物的实相。你无法因为别人告诉你而了解这个「法」,你必须亲自体会——智者自知①。
若你「拥有」我们所谈的这种了解的本质,那么你的责任就已完成——你无须再「做」任何事。若依然有事要做,你就去做,那是你的责任。
只要坚持放下一切,并觉知你正在做什么即可,无须一直查核自己,担心「多少禅定」之类的事——它总是会恰如其分。在修行中无论生起什么,都随它去,觉知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是无常的。记住这点!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放下这一切。这条路将带你回到源头――到达你的「本心」。
[注释]
①「智者自知」(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是佛法的特质之一,经上列举佛法的特质:「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的、来见的、引导的、智者自知。」「智者自知」意指智者当各各自知:「我修道,我证果,我证灭。」出世间法当于智者自己心中,由实证而得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