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淑贤:月入千元买组屋的问题
(2012-03-10)
要是建屋局可提供有多少名屋主的收入处于这个水平,又有多少月入千元的家庭选择租房子住,相信这有助于加强论述。
月入1000元的家庭也能买组屋的话题最近在互联网上延烧,在这之前相信没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
其实早在去年三月,建屋发展局为低收入者推出特别公积金购屋津贴时,就提供月入千元的家庭购买组屋的个案。这样的资料也出现在该局网站上,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然而,当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上周四在国会上以此来说明低收入者的购屋能力时,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热烈讨论。他当时说,月入约1000元的家庭也能购买组屋,月入1500元的则可购买中等面积的组屋。
不少网上评论者觉得难以置信,只赚1000元的家庭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近年来不断攀高的屋价。
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隔天解释说,尚达曼指的是一间二房式组屋,这类新组屋一般约10万元,而低收入者可以享有高达6万元的公积金购屋津贴,因此有能力实现拥屋梦。
这个热门话题没有就此平息下来。网上评论者的主要论点是,月入千元的低收入者固然买得起组屋,但未必可以负担其他日常开销。
在缴付约200元的组屋贷款后,剩余的800元是否够他们负担孩子的教育费以及一家人的伙食费及交通费?在买了组屋后,他们是否有足够积蓄养老?要是屋主之后患上重病,他们还有能力偿还组屋贷款吗?
外交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之后也在面簿上回应一些公众的疑虑。他说,有的论点是假设月入千元的家庭一直无法改善生活,收入停滞不前,而他们的孩子往后也无法帮忙分担家计。
低收入者不一定永远在贫困线上挣扎。一名之前住在租赁组屋的国人就挺身而出,在网上分享他的经验。
他小时候住在租赁组屋,生活捉襟见肘,单靠母亲的收入糊口。后来他的母亲提升技能,薪水增加,一家人搬到三房式组屋居住。他也从大学毕业,让一家人的生活改善不少。
他说,外人无法想象,拥有一个自己的窝能换来多少的尊严。要是当时有各种购屋津贴,他们一定会申请,早日拥有自己的组屋。
虽然他的经验被批评为“童话故事”,不足以代表所有低收入者,但这个有美好结局的故事也反映社会流动性的重要。低收入家庭并非永无翻身之日,月入千元也不是他们逃不过的宿命。
政府和部分网上评论者是从不同层面解读低收入者购屋的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月入千元的家庭在享有各种购屋津贴后,的确是买得起一间二房式组屋。
建屋局也提供真实个案说明这样的屋主确实存在,一切不是纸上谈兵。有的屋主甚至直接用公积金储蓄来买组屋,连贷款都不用。
要是该局可提供有多少名屋主的收入处于这个水平,又有多少月入千元的家庭选择租房子住,相信这有助于加强论述。
网上评论者则没有局限于组屋的负担能力,而是把问题放大来看,他们更关注月入千元的屋主怎么在新加坡生活。也就是说,政府说的是低收入者买得起组屋,而网上评论者则关注,他们买了组屋后怎么办。
双方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个现象,政府的论述技术上来说并没有错,但网上评论者的论点也不无道理。双方的视角不同,一方的解释不一定会让另一方信服。
无论你站在哪一方,这场讨论显示更多人关心弱势群体,可说是体现了建构具包容性社会的预算案主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反映本地政治气候的转变,更多国人敢于要求领导人进一步解释其言论。
我想我们不应该再拘泥于月入千元的家庭是否买得起组屋,而是把焦点放在如何确保他们没有深陷贫困的泥沼,薪水一直停留在一千元。
要是他们买了组屋但薪水一直无法增加,生活不见得更好。反之,要是他们的薪水增加,经济负担轻了,那么拥屋将标志着美好生活的开始。
提高社会流动性,加强社会安全网及提升教育水平是让经济能力较差的年轻国人,有机会赚取更高收入,改善他们及其家人生活的不二法门。
家庭收入千元确实可以买得起组屋,生活会不会因此更好,则还要看他们是否能就此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