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onkey.k 于 26-6-2012 18:59 编辑
辜隱
生:我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很多人聽了很多佛法,也讀了很多佛書,甚至可以談論高深的佛理,可是煩惱依然沒有減少,這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師:我覺得原因有二:一、所聽聞的不是「正法」,得聞正法才稱為正見。二、實踐力不足,沒有認真面對自己的煩惱,痛下功夫修正自己。
生:怎樣檢驗自己有沒有正見?一般學佛者很少會認為自己所學的不是正法,只有批評別人知見不正,很少發現自己的知見不正。
師:正見、正法不是一種權威,需要透過思惟抉擇的過程,也就是在沒有任何預設立場的狀態下,不斷地追根究底,並透過「正行」來自我檢驗。對於無法驗證的部份,只能稱為「信仰」,只要是經典所說的,都可以歸納為「聖言量」,這是正信,但正信是不夠的,要由正見而正行才能解脫煩惱。
生:要到什麼程度才算具足正見?
師:大致說來,如果對四聖諦、業力、緣起、三法印、八正道、六波羅蜜、慈悲喜捨有深刻的理解,成為生命的指針,就可以說是具足正見。
生:我也時常拜佛、打坐,可是當我靜下來不做事也不「修持」的時候,就會覺得無聊,無所事事,會想找人聊天或找些事做,甚至想逛街、逛書店、看電視。我裏面好像有兩個我,一個是想學佛、斷煩惱的我,一個是庸俗、無聊、懶惰的我,究竟是怎麼回事?
師:請你試著回想一下,當你無聊的時候,你感覺到什麼?
生:讓我想想看,喔!對了,有一股莫名的浮躁不安、寂莫空虛的感覺,總想抓住什麼才會安心。
師:好,那我問你,當你拜佛、打坐時,有這種感覺嗎?
生:很少,不過有的時候也會不想拜佛,不想打坐,覺得有點無趣,但是仍然勉力做完,如果一開始就有這種感覺就乾脆不做了。
師:這是很重要的訊息。可以說,這種無聊感只是被遮蓋、轉移而已。當你工作、休閒、甚至「修持」的時候,總是有一些事情佔據你的心,這其實是一種「對無聊的壓抑」。也就是說,你很少有機會認真面對自己,包括「無聊」的感覺,你的自我觀照力其實仍然不足,還要再深入才可以斷除煩惱。
生:當我生起煩惱時,有時也會自我分析煩惱的原因,然後懺悔、改進,希望以後不要再起煩惱,可是似乎不太有效。
師:我們先處理「無聊感」的問題,因為這是自我觀照很好的機會。如果起了煩惱,我們的分析常常落入「檢討外人」和「檢討自己」,檢討外在會把注意力放在外因,檢討自己又成了自責,這兩種方式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
生:那麼要如何自我觀照?
師:當你覺得「無聊」的時候,靜靜地看著自己的心,什麼都不要做。如果有什麼思緒或感覺浮現,不用分析它,只是看著它的生起、轉變和消失。你可能發現「無聊」只是一個感覺。
生:在自我的觀照中,我們可以發現什麼?
師:這不是一成不變的,你可能發現自己其實有很多自己也不清楚的心理,或許你會發現內心堆積了太多的垃圾--一些無用的、甚至有害的想法、需求和情緒。而這些未被處理淨化的部份阻礙了心的靈活度和敏銳度,顯得徬徨空虛。
生:要如何處理這些垃圾?
師:當你回到單純的當下,看見一切只是緣生、緣滅相依相待的存在,這些垃圾--不必要的,僵化的想法,就會逐漸被丟棄。心靈由覺知而打開,進入覺醒,綻放喜悅和自在,欣賞當下的存在:桌上的一朵花、路邊的小樹、小孩的微笑、川流的車輛、專的工作者,身邊的許多小事物都讓我們感到奇妙和無限的豐富。
生:當我們正在做事或「修法」時,能不能觀照?
師:觀照其實是很單純的,隨時隨地都可以自動運作的,如果內心對於所作的事和所修的法沒有執取、預期和添加解釋,沒有依賴,也沒有操控,隨順因緣地作事、修法,這就是自由自在的心境,而這時很容易「見法」--一切是緣起無自性的存在,這就是自然的觀照,不假外求,當下具足。這不是書本或老師可以取代的,需要自己去親身體驗。
生:內心有執取、有煩惱,怎麼辦?
師:這時,要先靜下心來自我觀照,看看自己對什麼事情「放不下」,若有一點點的放不下,就表示對那件事沒有完全透視其真相,如果能夠以定心或轉移的方法如散步、運動、聽音樂抒解情緒,再來作智慧的觀照,把執取的部份徹底消化掉,這樣才能把煩惱根本消除,不會再生起同樣的煩惱。
生:是不是要一件一件處理,煩惱的事情那麼多,要處理到什麼時候才能解脫自 在?
師:這是「歷事練心」,藉著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來學習智慧,淨化自心,以後遇到類似的或其他的事,也能以智慧和純淨的心化解於無形。當然,日久功深之後,就會愈加純熟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