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591|回复: 5

學佛的障礙 - 三重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8-2012 16:13:5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我們學佛多年,還是煩惱不斷,遇順境起貪心,遇逆境生瞋恚,我們必須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今生成就。

佛在《華嚴經》裡跟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智慧德能跟佛完全一樣,為什麼現在不起作用?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病根一語道破。因此,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都在破除妄想執著而已。

佛把眾生的病源找出來了,就是妄想執著,妄想變成了所知障,智慧沒有了;執著變成了煩惱障,所以生生世世墮落在輪迴中。障礙無量無邊,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它歸納成兩大類,或者歸納成三大類,我們稱為二障、三障。二障是指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指惑障、業障、報障。佛的教學方法很巧妙,教我們把障礙去掉,就能恢復本有的智慧德能,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成佛。

我們要明瞭二障、三障的內容,才能知道要用什麼方法把它去除。二障的內容,總的來說,「煩惱障」就是欲望,自私自利;「所知障」就是成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這兩種障礙,障住你的性德不能現前。

发表于 7-8-2012 16:14:5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煩惱障、所知障兩種障礙】


什麼是煩惱障?《楞嚴經義海》裡面,很簡單的把這個意思告訴我們:

一、煩惱障,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不能顯發妙明真性,是名煩惱障。

煩惱本身就是障礙。煩惱的種類很多,大乘教把無量煩惱歸納為一百零八類,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再歸納為二十六類,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貪愛、瞋恚、愚痴(邪正、是非、真妄不能辨別)、慢(傲慢)、疑(對佛法懷疑)、惡見(錯誤的見解),這是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是思惑,思想上的煩惱;惡見是見惑,見解上的煩惱。思想、見解都給你帶來煩惱,就叫煩惱障。

煩惱障實在講就是執著,因為有執著,才出不了六道輪迴。要如何放下執著?佛教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念這句「阿彌陀佛」,把妄想執著念掉,就能恢復我們的本性。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無法了脫生死,這一生遇到這樣殊勝稀有難逢的淨土法門,要是不能緊緊抓住,就大錯了。根利的人遇到,豈有不能往生之理!他這一生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無比殊勝的因緣。我們今天也遇到,看看能不能發一個狠心,把這個世間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捨掉。能不能做到?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個事情不是求人,求人很難,人家未必肯答應,求自己,只要肯做,必定成就。所以別人對我們有一些過節都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有怨恨,不要有報復。如果你有怨恨還想報復,你還得留在六道,來生遇到時冤冤相報,出不了六道,統統放下才能出得去。

二障的第二種是所知障。所知障是什麼?《楞嚴經義海》解釋得好:

二、所知障,謂執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諸佛如來圓滿智慧當中,自性般若智慧無所不知,所知怎麼會是障!所知障是什麼?有一種障礙把你所知障住,就叫所知障。

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智慧,那個智慧是本覺,為什麼現在不覺?有障礙,無明妄染是障礙,就是有無明、塵沙、見思這三種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塵沙煩惱就是分別,見思煩惱就是執著。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正知正見(佛知佛見)就被障礙了,使它不能現前;實在講它還是現前,只是因為有障礙,把智慧扭曲才變成煩惱。智慧之性與煩惱之性是同一個性,煩惱、菩提不二。想得智慧,就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智慧就開了,這個智慧叫根本智,就是我們本有的智慧。根本智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能夠照見世出世間一切法,明瞭它的真相,所以無所不知,這是屬於後得智。

我們現在還沒有開啟根本智,所學所知都是屬於世智辯聰,學得愈多,所知障愈重,為什麼?我們把所學的全都融在分別執著裡,沒放下,所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若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學一切法都是智慧;若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學佛法,佛法也變成所知障。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法,你可以學,但是學了之後,不要分別執著,不要起心動念,就全部是智慧。學了之後,你還有分別執著,就變成所知障,那就錯了,那不是如來所說義,是你自己見聞當中生起的意思,是自己體會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佛的真實義是什麼?佛沒有真實義,沒有意才是真正的義,有意不就有分別執著了嗎?不就起心動念了嗎?沒有意,你就證果,你就解脫。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很重要。不要用妄想分別執著,你讀經、聽教會開悟;用妄想分別執著讀經、聽教,聽到的是常識。知識跟智慧不一樣,智慧能解決生死問題,破迷開悟,超凡入聖;有妄想分別執著,知識只能做到斷惡修善,可以得人身,可以生天,出不了六道輪迴。

所以,學佛就是學智慧。智慧不是從外面學來的,外面學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我們跟釋迦佛學的這些經典,經典是知識還是智慧?經典全是知識,不是智慧,所以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既然知道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典都是知識,不是智慧,你學一樣就夠了,不要學很多。只教你學一部經,為什麼?一部經能幫助你開悟,那就是開智慧,學很多對於開智慧就產生障礙。學一部經是幫助你斷煩惱,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天天念這一部經,不是叫你解釋這部經的意思,這部經沒有意思。每部經都沒有意思,你要是講這部經裡面的意思,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因為自性裡沒有意思,佛經是從自性裡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佛才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法,誰要是說佛講經,這是謗佛。明明說了四十九年,為什麼不承認,全部否定?怕你執著,怕你錯用了心,真是慈悲到極處,善巧到極處。如果懂得這個道理,經教你就會了,會了就見性。

為什麼要持戒?持戒是幫助得定,就是不要你胡思亂想、胡說八道、胡作妄為。不准胡思亂想是意業,你心定下來,不可以胡說八道是口業清淨,不准胡作妄為是身業,身口意三業都得到定,定生慧。只要一得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那是自性本有,不從外得。所以,經教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你不要以為經教有什麼意思,有意思就是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而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契入佛境界、入華嚴境界、得念佛三昧,就要明理,理明白之後,功夫就是放下。

於一切法,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切通達明瞭,這是智慧;心裡如如不動,那是禪定。必須定慧等學,定慧是一不是二,心不定沒有智慧,心定了就生智慧。

佛學與學佛是兩件事情,學佛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那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是佛學,縱然你把經教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你還是要六道輪迴。佛學,就是學佛法的理論,並沒有落實到生活,而且沒有放下,真正放下才是學佛,所以在於你是否放下。真能放下,真開智慧,展開經本,一句一字都有無量義,長說、短說、深說、淺說,你得自在,你沒有說錯。為什麼沒有說錯?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說,說了就有錯處,沒說哪來的錯處?跟釋迦佛一樣,說了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意思就是雖然他天天說法,他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跟凡人一比,他沒有說一句話。

佛法求的是真實智慧。唯有真實智慧,世出世間法一切通達。真實智慧從哪裡來?佛給我們講:人人自性本具,不是從外頭來的,從外面來的那就不平等了。雖然是本具,可是我們眾生智慧透不出來。為什麼透不出來?佛把這個原因告訴我們,你有障礙,障住了你自性般若智慧。

所以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把障礙捨掉而已。你能捨一分,你的自性智慧就透一分,你能捨兩分就透兩分。除障就是斷煩惱,就是要把習氣淘汰掉,這叫真幹。如果煩惱習氣不斷,你所學的東西再多,都沒用處,諺語裡面所謂是「隔靴搔癢」,搔不到癢處,那就是你有障礙。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能斷一品煩惱就透一分智慧,斷二品煩惱就透二分智慧,這叫真功夫。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12 19:27:2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你们 发表于 7-8-2012 16:14
【煩惱障、所知障兩種障礙】

什麼是煩惱障?《楞嚴經義海》裡面,很簡單的把這個意思告訴我們:

               阿弥陀佛

  欢迎 欢迎
_1384391935053125573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12 10:34:3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惑障、業障、報障三種障礙】


種種障礙,除了歸納為二障,也有稱三障。實際上,三障跟二障大同小異,三障裡面的惑障就是所知障,業障跟報障就是煩惱障,這是開合不同而已。

三障一般是指煩惱障(惑障)、業障、報障,因為迷惑才造業,造了業就得受果報,惑、業、苦這是個循環。人在受苦的時候,他又迷惑了,所以這種情形往往是愈迷愈深,果報是愈來愈苦。

一、煩惱障。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煩惱障。

貪瞋痴是煩惱。眾生內有煩惱,外遇境界,順境起貪欲,逆境起瞋恚,遇到正法時他生愚痴,聽經聽不懂,聽了之後還將意思錯解,這都是迷惑,障道。

煩惱障依其淺深程度,又可細分為三:

(一)皮煩惱障,即三界中思惑。謂貪瞋癡等煩惱,對外六塵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煩惱障。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外面境界現前,貪瞋痴慢馬上就起作用,起作用是造業;順境起貪欲,不順心起瞋恚,傲慢,這不能不警覺!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是與生俱來的,儒家教人「傲不可長」,希望你能節制,不要再增長。但是學佛要斷煩惱,為什麼?它障礙你見性。貪瞋痴慢不斷,永遠不能明心見性,永遠離不開六道輪迴。我們要想脫離六道,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克制;你不克制,臨終時這個嚴重的煩惱會起現行,障礙你往生。

人生在世一口氣不來,就是第二世,誰能保證我還有明年?還有明天?印祖教我們常常想到「死」,如果想到我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晚上就要死了,能帶什麼東西一起走?身體都帶不走,又何必造業?祖師大德講的都是真話!尤其現在災難很多,災難當中死的人也愈來愈多,我能保證不遭災難嗎?所以,學佛人明白了,災難來了也不怕,災難死了也歡喜,為什麼?我們向上提升,有地方去,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貪生、不怕死。什麼都要放下,現在就要放下,等明年、後年就來不及了。惠能大師在五祖座下,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馬上就放下,放下就成佛了,這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

(二)肉煩惱障,即三界中見惑。謂斷常有無等見,皆屬內心分別。如肉在皮內,故名肉煩惱障。

這就是指分別。執著是對外,分別是對內,分別就是我們常講的對立。真正修行,要從自心深處把一切對立放下。斷常、有無、自他、利害、得失是對立,所有對立把它化解,沒有對立。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對立就化解,你的煩惱就去掉一大半,你的心會得自在、清淨。縱然有許多障礙在前面,做好事是真的不容易,你也能忍受得了,還是能通過。別人的毀謗、羞辱、陷害都能忍受,沒有對立,永遠保持心平氣和,不受外面境界干擾,自己內心煩惱不生,這就對了。

(三)心煩惱障,即根本無明惑。謂此無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煩惱障。

心煩惱障,這是根本無明,講到起心動念,這是煩惱的根源。祖師用皮、肉、心來比喻煩惱的淺深不同。障礙一定要除!障礙除了,自己就得度,自度而後就能度他。

二、業障。業即業行,謂由貪瞋痴起身口意,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障蔽正道,是名業障。

業是我們行為的結果,行為善,結的是善業;行為不善,結的是惡業。「五無間重惡之業」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又稱五逆罪。五逆前面兩個是親,屬於孝道,後面三個屬於師道,這跟淨業三福前面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相違背,所以決定墮阿鼻地獄。

「殺父、殺母」,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第一大,我們的身命得之於父母,沒有父母哪有這個身命?我們圖報恩都來不及,怎麼可以去殺害父母!殺害父母在今天世間法裡面,法律上這個罪不算是很重,但是這個性罪很重;換句話說,殺父、殺母你將來墮無間地獄。誰判你去墮無間地獄?沒有人判你,自然就去了,這叫性罪。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需要有人審判,這個是事實。

「殺阿羅漢」,阿羅漢代佛教化眾生,是一方人的人天眼目,是善知識,你將他殺害,這個地方上的人失去好老師的教導,你把這一方眾生的法身慧命、法緣斷掉,你跟這個地方的眾生結罪,這個罪就非常重。所以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熱心教化一方的這個人,你殺害他等於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佛是我們根本老師,對於九界眾生恩德是第一大,所謂人天眼目。佛住世時,提婆達多惡意害佛,出佛身血,讓佛受了一點輕傷,流一點血,這是可能的,但是佛的福報太大,沒有人能害得了佛。佛今天不住世了,但是佛的形相在,無論是塑像、畫像,如果你以惡意、瞋恨心將佛像破壞,等於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四個人以上的團體(不論在家、出家)在一起同住,遵守六和敬,叫做僧團。六和敬僧團從哪裡做起?從我自己做起。我可以跟一切眾生和,別人不跟我和,我也要跟別人和,真正做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有一個六和敬僧團,真正發心在道業上,真的為了脫生死,為正法久住,為幫助苦難眾生,捨己為人,如理如法真正修行,能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這個地區不遭難,這是這個地區的大福報。所以以惡心惡行破壞它,自然招感無間地獄的果報。

三、報障。報即果報,謂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報障。

三障裡的報障,就是因迷惑(惑障就是妄想),才造業(業障就是分別),所以受報(報障就是執著)。因為有執著,才有六道輪迴的果報。惡業的果報是地獄、餓鬼、畜生;善業的果報是人天道。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沒有不苦的,所以六道輪迴是屬於苦報,佛為我們講三界統苦,三界裡沒有安樂,《法華經》比喻「三界火宅」。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把執著斷掉了,對於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就能出離六道輪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12 10:35:3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慢、嫉妒、貪欲三種障礙】


三障除了講煩惱障、業障、報障之外,《瑜伽大教王經》講「三種重障」,是指我慢(傲慢)、嫉妒、貪欲。

這三種是最嚴重的障礙,能障菩提道,你有這三障就不能入佛門。佛菩薩來教你,你都聽不懂,給你做種種示現,你也體會不到。所以我們真修行,一定要先除這三障。如果把這三樣東西放下,你真正能看懂真實義,你放下得愈多,看得就愈多,那個意思是沒有止境的。

一、我慢重障。謂我慢貢高,邪見執蔽,不能下心,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及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我慢重障。

傲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學來的。什麼時候生起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現在講波動的現象,念頭一動,我見跟貪瞋痴慢四大煩惱同時發生。「我見」,執著身是我;「我愛」,貪愛;「我痴」,無明,起心動念;「我慢」,傲慢。迷了,它就有;悟了,它就沒有。所以我們有沒有傲慢?有,不能說沒有,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

有了傲慢,就做不到謙卑。謙卑是性德,普賢菩薩十願中,第一是「禮敬諸佛」,諸佛是誰?《華嚴經》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諸佛是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將來會成佛,這是未來佛。縱然是地獄眾生、蚊蟲螞蟻,都是未來佛,怎麼能不恭敬?怎麼能瞧不起?我們有上下之分,不肯向這些眾生低頭,這是傲慢,不懂謙卑,所以不能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而更大的障礙是不能學如來正法。即使諸佛菩薩來教,他也學不到,因為他有障。《論語》有句話,「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驕是傲慢,吝是小氣,孔夫子說:這人不必談了,他那個才華是假的。

怎樣對治我慢?謙虛。拜佛就是除我慢,以我們最頂的頭去禮佛的足,這是教學。我們將禮佛的心,用在日常生活上,對最下等的人也要恭敬,這跟恭敬佛的心沒有兩樣。對蚊蟲螞蟻也是這個恭敬心,蚊蟲螞蟻來找吃的東西,我們合掌稱螞蟻菩薩、蚊蟲菩薩,跟牠溝通,我們在房子外面供養,希望不要干擾我們的生活,牠能溝通,真聽話,大家互相尊重。

二、嫉妒重障。謂妒賢嫉能,自是他非,見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嫉妒重障。

嫉妒是從貪瞋生出來的煩惱,非常嚴重,果報很不好。看到別人比我修得好,比我能幹,想盡方法障礙他。嫉妒人,心裡都是自是他非,自己做的對,別人都是錯誤的,看不到別人的好事,這個嫉妒障礙非常嚴重。我們世出世法學不好、學不精,與這個關係極大。

怎樣才能得佛法的利益?唯有心地清淨,沒有雜念,就是你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看到別人有好事不會有嫉妒心,不但沒有嫉妒,還會隨喜功德,成人之美。見到人家有善事,會全心全力幫助、成就他,縱然這個事情對我有害,我能捨己為人成就他。這是你真的懂了,這才能得佛法利益。

實在講,嫉妒是不是真的害了別人?不見得,反而是害自己。障礙別人學正法,果報在阿鼻地獄,為什麼?斷別人的法身慧命,這還得了!世出世間,佛法最殊勝,你障礙別人學佛,這個罪過多重!斷人慧命比斷人身命罪重得太多。你斷他的身命,他四十九天後又投生到人間,又得人身;可是慧命不容易,這個機會很難遇到,如果你把別人學佛的緣斷掉,這個罪重,你從地獄出來之後,生生世世愚痴,沒智慧,果報如是。

真正好學的人,他遇到這個障難,他有智慧,他會換一個處所環境繼續修學。這個道場不能容他,別的道場會容他,會願意成就他。真正心存正法的人,佛菩薩會照顧他,學的人不過是多吃一點苦頭而已。而且多吃苦有好處,佛教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多吃苦頭是消業障,是好事不是壞事。

三、貪欲重障。謂多貪多欲,懶惰睡眠,掉舉破戒,亦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貪欲重障。

「掉舉」,就是心裡七上八下,妄念紛飛。「不能學如來正法」,有傲慢、嫉妒、貪欲的人學不到佛法。為什麼?心浮氣躁,所以學不到東西。什麼樣的人能學到佛法?心平氣和,心地清涼自在,具足恭敬。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世出世法的成就,就是誠敬心中求得的。「我慢、嫉妒、貪欲」,這是嚴重的障礙,必須要警覺。

惠能大師開悟時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是自性生的,見了性,一切法全通達。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他不識字,也未念過書,但他無一不通。世間一切法你去請教他,佛法這些經論你念給他聽,他沒有障礙,他能講解給你聽,這叫真實智慧。佛告訴我們,這種智慧是人人都有,但現在我們有這麼大的差別,就是人家把障礙除掉了,而我們有二障、有三障,所以我們的智慧變成煩惱,德能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三途,這是事實真相!真搞清楚之後,要回頭是岸,只要一口氣在,真正懺悔,徹底放下,為時不晚。

我們已經覺悟,就要「全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是什麼?真誠的心就是全性。對待一切人、一切境界,真心是清淨心、平等心。如果你在境界裡有分別、不平等,這個心不清淨。清淨心的相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無分別的。你懂得這個原理,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在境界裡練這個就行了。佛教給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恢復我們的本性,用這句佛號提起你的覺心,用這句佛號幫助你用真心。真正能這樣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正是古德所謂「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落空。這個原理就是「性淨障盡」,「性淨」就是真性、真誠,「障」就是業障、罪業。所以,如何消業障?用真誠的心,業障就消除;業障消除盡了,心性就顯了,心性裡面的般若、福德自然現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12 19:42:1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得愈多,看得就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