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要说佛教哲学的要旨,我想应该就是缘起性空四个字吧。
如果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拿得起、放得下,就可以随心所欲,也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了凡先生年轻时算过一次命,何时入学、何时及第等等都算得非常灵验,自己就觉得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认为一切由于命中注定,从此就不做任何努力,只是消极等待。直到后来遇到云谷禅师,才懂得了佛学的真谛,认识到缘起性空的道理,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理解了命运的真相,而在后期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
因为命运也是因缘而起。
撇开繁琐的宗教仪轨,缘起性空就是辩证法,也是唯物论。
二
如果一个人真正的遁入到了空的境界,哪怕是一丁点儿,都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佛陀就说,欲望大的如须弥山也好办,还有救。相反,如果空无的思想只有芥子那么大,也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渡起来就很难。 因此,佛陀并不教导人们去追求完全的空,而是强调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五百罗汉杀人越货,可以说是恶贯满盈,但是听了佛的劝导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如果他们早已遁入空门,对一切都不感兴趣,那么佛陀也是无可奈何了吧!
其实,一切皆如是。比如爱情,只有男女双方在乎了,互相才能赌气,耍耍小脾气。相反,一方彻底不在乎,那对方就毫无办法,只能干瞪眼啦。 当然,执着的过分了,看不见空,也麻烦。比如学而优则仕的同志们,极钻营之能事,不顾一切,以不要命的姿势投入“工作”,最后落得个飞蛾扑火的下场。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三
《牡丹亭》里杜丽娘来到后花园,触景生情,感叹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并由此感怀青春,进而演绎出一段爱情的千古绝唱。
在这里,我看到了灵性。
有了灵性,六道轮回才是现实。借尸还魂也就不再是寓言或者是迷信、神话。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颟顸之人缺少或是没有灵性。
四
有一同学,灵性十足(与学问无关),上学时十分贪玩,还有点早恋,可是每门功课都是第一。后来专门学工,成绩姣姣,偶尔写点心情文字,也是隽秀灵动,让人喜爱。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感情的世界里,偏偏就多次受伤,有点像才女张爱玲。
何也,我想,就是因为她太敏感,太执着,太认真,太善良。
相反,那些眼中只有成败利害的颟顸之人,谁会受伤?
五
乾隆问和珅,江上有几条船。和珅回答两条,一条为利,一条为名。看来,茫茫人海,匆匆一生,凡夫俗子们皆为名利而来。
其实,追求名利原本不是错误。只是不该过于执着。 因此,佛教导我们,要无我相乃至无众生相。不要执着于表象,在积极面对生活的同时,也要看到事物本质的空。否则,人就会陷入无尽的苦恼之中而无法自拔。
关于住相,《天龙八部》里,金庸先生用神来之笔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他说笔慕容博和萧远山潜入少林寺几十年,学遍了少林功夫,只因为过于功利目的而走火入魔,没有得到少林功夫的真谛。这里,藏经阁的无名老僧在轻而易举地打败并点化慕容博和萧远山时,有一段妙极的训话,说的就是住相的问题。
六
我想佛陀应该就是世间第一聪慧之人,其大彻大悟的无限智慧就不用说,只要看看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就足以说明他那颗多愁善感的心灵是多么的聪慧敏感。
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就是慈悲。我想,这就是张爱玲所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含义吧。
慈悲,首先是慈,就是善念。其次是悲,就是悯人怜物。
有了慈悲,就容易受伤。所以,受伤的也不只是佛陀。放眼芸芸众生,有灵性的人都是容易受伤的,不要说什么张生宝玉,就是那怒发冲冠的辛弃疾慷慨激昂的苏东坡,一样也是阑干拍遍、泪满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