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体现
黄国达
佛法是觉的教导,那么修学佛法将带给人们怎样的体验和生活态度?
印顺导师在他的著作妙云集『学佛三要』第十章「解脱者之境界」中说到解脱者的心境是:不忧不悔、不疑不惑、不忘不失。不疑不惑就是活在真实当中,不再活在虚妄中。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这可以分两方面说:一是世俗谛的真实,一是胜义谛的真实。世俗谛的真实是指依照人类共同经验的客观事实,例如水是湿的,火是热的。一个人如果连世俗的真实都无法认知和面对,总是自欺或被蒙蔽,那就是一种扭曲,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学所说的自我防卫机构或精神疾病的妄想症,由于不能面对、接受一些令人伤痛、感到自卑的事实,就用一些合理化的方式,如酸葡萄、甜柠檬的解释,让自己心理舒服一点。但是它的后遗症是自我和环境关系的混淆、混乱,变得退缩、封闭,更为虚伪、僵硬,更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则能真实地活在伤痛、挫折中,他可以哭泣、生气,但却不必扭曲,所以心仍然是活生生的。只要事过境迁,仍然可以真实地面对事情,采取必要的行动改善自我和环境,情绪得到适当的舒解,因此不致得到精神疾病。
但是,依佛法来说,这仍然是烦恼,不是究竟的境界。如何才能更为提升呢?这就要进入胜义谛的真实。什么是胜义谛的真实?这是明白地照见,世俗的真实其实是表象的、相对的、变动的,虽然在现象上伤痛、挫折是真实的存在,但在本质上,所有的现象却都是没有固定性、绝对性、实体性的。当内心不住着、不黏缚,明白它是由种种因缘促成的,只要因缘改变或消失,伤痛、挫折就随之消失。失去自己的最爱,遇到不合己意的事,固然会感到伤痛、挫折,但当心量开阔,化小爱为慈悲,伤痛感得以抚平。而当观念改变的时候,视挫折为经验,挫折感就淡化了。所以世俗的真实只是就现象界而言的真实,在胜义谛中一切现象都是空寂如幻的,这才是法性上的真实。解脱者,不但活在世俗的真实中,同时也活在胜义的真实中,空有无碍!一切内心或外在的境相都如幻影一般,安住空性,无相、无住,这是究竟的真实。
众生为什么见不到究竟的真实?如何才能见到空性?导师说:
语言、文字,以及我们的认识,都是相对的──佛法称之为「二」。如说有,也就表示了不是无;说动,也就简别了静;说此,就必有非此的彼。这都落于相对的境界,相对便不是无二的真性。所以我们尽管能说能想,这样那样,在绝对的真理前,可说是有眼睛的瞎子,有耳朵的聋子。我们成年累月,生活在这抽象的相对的世界,不但不契真理,而反以为我们所触到了解的,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性,看作实在的。 (从五根)直觉而来的经验是如此,推比而来的意识知解,也不能完全不如此。对事对理,既这样的意解为实在性,那末一切的法执、我执,一切贪等烦恼,都由此而云屯雾聚,滋长蔓延起来。所以如实的体悟,非从勘破这些下手不可,非远离这些错觉的实在性不可,非将一切虚妄分别的意解彻底脱落不可!寻根究底,彻底掀翻,到达「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真觉现前,这才不落抽象的相对界,脱落名言而实现了超越主观客观的觉证,这才是如实的现证一切法真性。所以,法性是不二的,无差别的。无二无别的平等性,不但生活在相对境界的我们,想像不到,说不明白;就是真实体验了的,在那自觉的当下,也是「离四句,绝百非」,而没有一毫可说可表的。
佛法要我们息除虚妄分别,离却妄执,就是要脱落层积的虚妄熏习,扫尽离析对立的心态,而实现内心的一味平等,不离此相对的一切,而并不滞着于一切。 ……浑融的不可说此,不可说彼,而是离去染垢(无漏)的大觉。这与我们专在抽象的概念中,在分裂的心态中过日子,完全是不同的。那正觉现前时,智慧与真理,也是无二无别的;活像哑吧吃蜜糖,好处说不出。证见时,没有能知与所知的对立心境,所以说:「无有如外智,无有智外如」。但这也还是证悟者描写来形容当时的,正在证悟中,这也是不可说的;在不可说中而假设说明,只可说是平等不二,所以称为「入不二法门」,或「入一真法界」。由此,解脱必需证悟,而悟入的重点在乎离分别。这是除了般若而外,什么也是不能实现的。
「无分别」何义?精确地说,「分别」有两种,一是自性分别,一是假名分别。在世俗谛中,分别区辨环境中的总总现象,各为一个个单一、孤立、抽象的概念,并加以命名,形成语言、文字、思想,这原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优良的工具。但是当工具性的语言、文字、思想,逐渐混淆,甚至取代真实的世界,这就是自性分别。经常运用概念来认知事物,强化了自性分别,心灵也就僵滞了!假名分别则能清晰地分离概念与真实,语言、文字、思想纯粹只是工具而已,所以它是方便假名。
要能离开自性分别,必须在触对尘境的当下观照自己的思想、概念,同时以镜子般地无分别觉照当下的尘境。譬如看着一片刚出炉香喷喷的面包,脑中出现上次吃面包的口感,并浮现「这面包真香,一定很好吃」的概念。这时,清楚地分离有关这片面包的概念和真实的面包二者,了悟它的差异,您将可以轻易地发现思想、概念是僵固、有限、分割的,真实世界则是鲜活、深广、融合的。
这样地活在究竟真实之中,能知、所知,能觉、所觉,融然不可分割,其中没有实体、孤立的「我」,也没有实体、孤立的「法」。活在真实的法性中,内心呈现出光明纯净、空灵无碍和喜乐轻安的觉受体验。活在真实中,内心变得鲜活,安住当下,不再陶醉于过去的美好,也不再对不愉怏的经验耿耿于怀,毕竟那些都已经如风般地消逝!同时,智慧现前,见到一切都只是因果缘起的幻现,前后因果相续,当下相关相依,其中没有「我」的自主性,但也不能否定行为业力的连锁反应。
由此表现出来的是最自然的心行,「行所当行,受所当受」,随缘自然地活在眼前的因缘中。对于现在的因行,该做什么就毫不犹豫地去做,所作所为自然合乎中道,不刻意追求什么,或造作什么。现在种了清净的善因,就不必忧虑、害怕未来有染污的恶果。而在现在的果上,明白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不迎不拒、不取不舍,是什么因缘就接受什么因缘,吃的、用的,接触的人事物都以惜缘、惜福的心情接纳它。这就是离言绝相的般若慧,和自在随缘的清净行,也是法的真实自然的体现。
悟入空性并不等于解脱,由证悟空性到解脱自在,仍须在身、口、意上不断地陶练,渐断贪、瞋、慢、掉举等烦恼,才能理事无碍。这也就是所谓的悟后起修的过程。当然,在同一解脱中,也有浅深、偏圆的差别:一般而言,「慧解脱」是依少分的未到定力而得,定力少慧力多;「俱解脱」则是定慧俱足。声闻的解脱表现为少事少欲、淡泊自足;菩萨的解脱则是富足丰饶、气象万千。风格、境界虽有不同,其解脱自在却是相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