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498|回复: 0

三世则天 (第一部 第九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12-2012 13:04:47|来自:河北邯郸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世则天 (第一部 第九回)

三世则天 作者:新日月
第一部
第九回
领悟苦修天界非真谛 于菩提树下誓愿成佛
太子出家云游四方,五载参访六年苦修,终究出离不了天界;菩提树下发大誓愿,为证无上正同正觉,不成佛道誓不起座。

上一回说到至天明时,太子和车匿已经远远地离开了迦毗罗城。太子和车匿马不停蹄,很快就到了一座雪山下,此时太子与车匿分手告别,准备进山修行。太子摘除发中明珠让车匿奉还给父王,让他转告父王说:“世上生死离别无有定期,父母恩深终有一别,我今出家是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请父王不要悲哀忧愁。”太子随后用随身佩带的刀把头上的绀青发剃了下来说:“愿断我和所有众生的一切烦恼以及夙世业障。”说完就把剃下的头发掷于空中,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把佛剃下的头发,恭恭敬敬捧到忉利天宫去起塔供养,叫做发塔。太子脱去身上的璎珞让车匿奉还给姨母大爱道,脱下身上华美的服饰赠与耶输陀罗等三妃留作纪念,让车匿转告姨母大爱道及三妃说:“人生在世,恩爱一定是要分离的,我今已断除这种苦恼,希望你们不要贪恋人间情爱,不可忧伤痛苦。”车匿带着太子的明珠璎珞及服饰,牵着白马揵陟,悲伤地离开太子,回宫禀告。
劝走车匿,太子向雪山深处走去。在进山途中,他遇到一位身穿袈裟的猎人。因为山林中的野兽,一见到身披袈裟的人,就认为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对之不会加以杀害,所以就不必远而避之,于是狡猾的猎人就利用袈裟来伪装自己,掩盖了打猎的凶恶面目,这样一来,野兽们就上了猎人的当,猎人能轻而易举地杀害野兽。太子给猎人说:“你穿这袈裟是为杀死那些野兽,而并不是为求得人生解脱。我穿这袈裟,是为了要救护一切众生,使他们出离苦难解脱痛苦,我现在将我身上所穿的七宝之衣和你交换,你觉得如何?”猎人很喜欢太子身上华丽贵重的七宝之衣,于是当即答应交换。太子把自己穿的宝贵衣服脱了下来,换来了猎人穿的袈裟,这样,猎人就不能再继续诱骗野兽。太子穿上袈裟以后,他的容貌顿时改变了,俨然是一个威仪有度,严肃安祥的出家比丘。就这样,身穿袈裟的太子开始踏上了他追求真理的旅途。
太子走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见到许多人修苦行,有的披著草衣,有的身穿树皮,有的躺在泥土里,有的卧在荆棘上,太子问道:“你们修这些干什么?”跋伽仙人答道:“我们欲求升天。”太子说:‘升天虽然快乐,天福享尽,但最后还要堕落呀。”他和众仙人反复问答了很久,发现他们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脱的办法,住了一夜,即便辞去。
再说马夫车匿,受了太子的嘱托,把太子的明珠璎珞及服饰带回王宫,又把太子所嘱咐的口信,一一转告给了净饭王、大爱道及太子的三妃。他们听了太子捎来的话以后,心里非常难过。净饭王当时就悲伤地说:‘阿私陀仙人的话讲得对呀,太子注定是要出家成佛的。’但是他还不甘心让太子出家,马上就派出亲族中憍陈如、阿鞞、跋堤、十力迦叶、摩诃男五位大臣,赶到雪山去寻找太子。净饭王对他们说:“如果太子找不回来,您们五人就不要回来见我。”这五个大臣东奔西走,终于在深山中找到了太子,并极力劝说太子回宫。但是悉达多太子决心出家修道,并且发了誓愿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位大臣也不能回宫向国王交代,只好跟随太子一起去修行学道。
太子渡过恒河后,就进入摩揭陀国地界。摩揭陀国的都城王舍城是悉达多太子必经之地。净饭王的太子出家修行途经这里的消息一下轰动了整个都城,也惊动了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当即率领臣民到达悉达多太子所在的般荼婆山,国王一行远远地看见悉达多太子端坐在石头上,静坐思维,在阳光的照射下,脸庞容光焕发,周身光明四射,频婆娑罗王深为感动,他当即从马上跳下来,独自一人走到悉达多前面,向悉达多作礼问讯:“我一见到太子您,心里就十分欢喜,但有一个疑惑不能明白,太子完全能够胜任转轮王位,却为什么要舍弃王位,来到这么远的地方,在深山野岭奔波受苦呢?我见到您这个样子,心里又油然涌现出悲悯之情。太子如果只是因为父王今尚健在,所以不想取得转轮王位,故而离家出走的话,那么我倒有个折衷方案,请太子选择。如果您愿意,我可以将我国一半土地分给您来统治,如果觉得太少,我情愿舍弃国家,将全部土地奉献给您,并以臣子的礼节来奉事于您。如果您再不愿意统治我国,我还可以借给您许多军队,让您率领他们四面征伐,夺取别的国家。您有什么愿望,我都会尽力使您得到满足。不知太子您意下如何?”悉达多太子深为频婆娑罗王的言辞所感动,他当即恭恭敬敬地向频婆娑罗王还礼回答说:“大王您禀性洁净,所作所为无不清净高尚,我现在既然已经舍弃转轮王位,又怎么会要您的国家呢?您发善心,将国家施舍给我,我尚且不去获取,又怎么会率领军队攻伐别的国家?我现在之所以辞别父母之邦,剃除须发,舍弃国家,就是为了要断绝生老病死的痛苦,并不是来求取五欲的欢乐。世间的五欲,有如大火堆积,它焚烧众生,使他们沉陷在火海中不能自拔,您为什么还要劝我贪恋执着于它呢?我是前往阿罗逻和迦兰两位仙人处寻求解脱法门,途经此处,不会在此久留。我不答应大王的建议,希望您不要见怪。同时还希望大王您用正当的方法治理国家,不要使人民受到委屈。”
太子告别频婆娑罗王继续前行,走到弥楼山麓,访问当时著名的阿罗逻和迦兰二位仙人。太子与阿罗逻仙人相见后说:“我是为了求道才历尽艰苦到达您这里的,您是否知道人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呢?”阿罗逻仙人为悉达多太子求道精神所打动,于是当即升座讲法,说道:“众生是从那蒙昧幽远的冥初所开始的,冥初又叫做冥谛,为二十五谛的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幽深广漠,没有意义。而这蒙昧幽远的冥初却又是从自我的傲慢生出来的,而自我的傲慢却又是从自我的痴愚之心生出来的,而自我的痴愚之心却又是从染爱生出来的,而染爱是从五种微尘的气体生出来的,五种微尘的气体又是从五大生出来的,从五大中生出贪恋、爱欲、嗔怪、愤怒等烦恼,于是流转成为生存、衰老、疾病、死亡各种现象,并且产生各种忧愁、悲伤、痛苦、烦恼的情绪。”太子向阿罗逻仙人又提问道:“我现在已经懂得了您所说的生命流转过程,但生死的根本问题却仍不能了然。您是否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这生老病死的现象得以根除呢?”阿罗逻仙人听了太子的问题后,他引用了很多婆罗门的经典,并且说只要依着这些经典去修行,就能得到解脱。太子又问道:“请问您说的这个解脱之地,究竟叫什么世界?要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到达这解脱世界呢?”阿罗逻仙人当即回答说:“如果要消灭这生老病死的根本问题,先应当出家,修持戒行,要待人谦卑,能够忍受侮辱,对贪欲和世俗要远离,并且要在寂静的地方,修习禅定,把心安住于无我的境界,这就能够进入第一个觉悟的阶段,那就是初禅天;到达初禅天后,再以精进之心依法修行,将观想定在生命之一点上,进入欢喜愉悦的心境,这便到了第二禅天;由第二禅天继续努力,舍弃欢喜愉悦的心境,得到正确的观念,那就可以进到第三禅天;更进一步,乐心完全没有了,思维清净,进入内心平等而无执著之境,超然解脱,就达到了第四禅天;从禅定中继续得到觉悟,然后才知道什么是离开现象、思想进入空的境界;什么是消除了实有的观念进入意识的境界;什么是消除了无穷无尽思想意识的境界;什么是观照一种意识,进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境界;什么是离开了种种现象,进入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的境界。修到这里,苦恼具无,升入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天是三界最高层的天。生于此处,忘记我执,思维皆空,寿命八万大劫,如能这样,就是真正的解脱。到了这个天界最高层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境界,就是到了学道修行者的彼岸。太子您如果要根除生老病死的忧患,就应当修习这种禅定功夫,直达非想非非想处天。”太子听了阿罗逻仙人的讲说,心里并不感到欢喜和快乐。他这样思考着:“虽然天人寿命很长,即使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八万大劫,但也总有完结的时候,还是逃脱不了生老病死,这种升入天界的知识和见解,总不是最终最彻底的解决办法。用如此办法绝不能永久断绝各种烦恼和束缚。”于是,太子当即便向阿罗逻仙人说道:“您所说的不是究竟的解脱法门。请问,您所说的最高层非想非非想处天,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的境界,其中有‘我’呢,还是没有‘我’呢?如果说没有‘我’,就不应当说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如果说有‘我’,‘我’是有知觉呢,还是没有知觉?‘我’如果没有知觉,‘我’就如同木石;‘我’如果有知觉,就可以由此知觉攀缘及于他物;既然可以由此知觉攀缘及于他物,就会为环境所熏染而起执著。因为为环境所熏染而起执著,就并不能到达解脱的境界。您对于粗显的烦恼、束缚已经驱除,但对于细微的烦恼、束缚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尚不能说是最终最彻底的解脱。那些细微的烦恼、束缚让它们自由滋长,就会由此而酿成大的烦恼和束缚,从而堕落。因此您所说的升入天界并没有出离轮回,不是真正救度众生到达彼岸的究竟解脱法门。”阿罗逻仙人听了太子这一番话,对太子深刻高妙的见解不得不佩服。太子继续请问阿罗逻仙人:“有没有能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天、从而达到不生不灭的好去处呢?”阿罗逻仙人无奈地回答:“我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苦修了很多年才修到如此境地。古往今来,从没有听闻过还有更高的境界。”太子觉得这样的道法实在不能解决他心中存在的问题,他要寻求一种更加高超的道法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因此,他当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合掌与阿罗逻仙人作别。悉达多太子又走到迦兰仙人的住处,与迦兰仙人反复讨论问答,结果也像在阿罗逻仙人处所得到的一样,同样不能感到满足。阿罗逻和迦兰二位仙人所修四禅四空禅定,成功之后,也只能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天人寿命虽然比人间长得很多,到了天福享尽的时刻,依旧要堕落下来,随自己过去所做的业因,而感受苦恼的果报。这说明了这种升天的禅定不是究竟解脱之法,天界不是最佳去处,太子认为他们的修行方式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痛苦。于是太子告别了阿罗逻和迦兰二位仙人,继续前行寻求能超越天界的真理。
太子为了追求无上甚深微妙的真理,长途跋涉,寻师访道,艰难奔波,希望能找到一位引领自己彻底出离苦海的高人,但是五年时间过去了,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印度文明所在地,也没有访寻到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大师。这时,他突然明白过来,自己所求的真理,在别人那里是不能如愿求到的,唯有用自己的力量才能去完成。他目前这样四处云游参学,只是浪费精力和时间,终究不会有任何结果。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身体力行,从自身的修证中找到究竟解脱的办法。于是太子决定不再向外攀缘求法,而要靠自身内部的苦修体证超越天界的真理。
决定苦修的太子渡过尼连禅河,进入摩揭陀国伽阇山苦行林。太子用种种的方法想要渡越生死的大海,他专心修持,正心诚意,废寝忘食,修戒参禅,忍耐凡人所不能忍耐的严酷的苦行。修行到后来,目陷鼻高,颧骨显露,身形消瘦,面目全非。有时候,太子每日只吃一点果品或豆类,甚至后来还到了日食一麻一麦的程度。虽然太子修习种种的苦行,但终不能够找到超越天界的究竟解脱处。太子又修学停止呼吸的苦行,冥口塞鼻,其结果只使他耳内发出轰轰的巨声,眼前有无数的星花乱飞,额上像有锐利的宝剑在刺戳,头上像被皮鞭在抽打。除此以外,太子还修了种种无理的苦行,想以苦行来征服肉体。
憍陈如等五人见到太子修极端的苦行,心里非常着急,当即派人日夜兼程,回返王宫禀报国王。净饭王听到禀报,心中非常悲痛烦恼,当即命令大臣准备一千辆车子的粮食辎重及生活用品,派车匿给太子送过去。于是车匿率领这一千辆装满粮食辎重的车队浩浩荡荡飞速向伽阇山奔去。他们来到苦行林中,见到太子形销骨瘦,整个身体皮包着骨头,车匿顿时大为悲伤,头面礼足,含泪对太子说:“国王日日夜夜忆念太子,不知太子情况如何。现在,派遣我运载这千辆粮食辎重给太子,请太子收下。”悉达多太子见到车匿,无喜无悲,对于车匿送来的粮食辎重也没有接受之意,他对车匿说:“我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舍弃了国土,远道来到这里修习苦行,是为了求得至高无上的道。我怎么还会再接受这些粮食辎重呢?”车匿听到太子不接受粮食辎重,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他知道太子说过的话是不再收回的,他想,“太子现在既不肯收下这粮食辎重,我也不能回去了,就叫别人领着这一千辆粮食辎重回到王宫去,我就在这里日夜侍奉太子吧。”车匿想到这里,当即便差派一人领着这车和粮食辎重返回原路。车匿从此就在这苦行林中侍奉着太子,相伴修行。
太子年复一年精进地苦修着,在超凡的苦行中度过了六年漫长的岁月。在这六年的时间里,麻雀在悉达多头顶上做窝,芦苇和茅草缠绕住他的双腿,太子经历了人世间少有的非常艰难的苦修,他咬紧牙关,日复一日,天天如是,结果并未能达到他所希望的根本的觉悟。六年的苦修岁月没有使太子领悟到更多的真理,反而导致他身心俱伤,他肋骨根根凸起,肚皮和脊柱贴在一起,瘦骨嶙峋,有气无力,几近饿死。一天,他终于体悟到使自己的肉体受苦其实不是修行的目的。真正的修行应该是能使身体更加健康和自在。此时,太子心中才渐渐明白:只有精气神足了,才能有效地修行。苦修肉体反而就是执著肉体,是极大的错误,这样不但得不到真理,反而使身体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修行人一旦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就失去了修行的根本,必将一事无成。想当初在跋伽仙人苦行林中,接触过那些苦修仙人,也明白了苦行不是究竟解脱的途经,虽然自己所修的苦行方法和他们不同,但六年苦行一无所得的结果跟他们是一样的。解脱的大事,不是用肉体受苦才能得到,而是要忘了肉体才能获得。执著肉体,心就无法清净;心不清净,则一切污秽不能消除;污秽不能消除,就不能走上解脱的大道。太子心想:修行的方法如果专门重视形式,而忽略心里的清净,这样的修行,绝不会有效果。老是像现在这样的苦行、断食,绝不能达到根本的觉悟。我现在把肉体受苦看作是善,让肉体安乐认为是恶,这已经是我思想上的错误。为了求真实的觉道,执著苦行、断食,这和跋伽仙人苦行林中那些追求升天的苦行者,有什么两样呢?正确的修行决不是这样的苦修,我要放弃执著身体的苦行,使心地清净,回归心灵的解脱。太子这样想着,即刻挣扎着从苦修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清净清凉的流水,洗去身上六年的垢秽。但因太子形体瘦弱,他竟疲乏无力的倒在尼连禅河边,过了一会儿,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树枝勉强站立起来,刚走了几步,又瘫倒在岸上。这时,河边有一个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青年沙门饿得奄奄一息,倒在河岸之旁,她立刻生起同情心,手捧乳粥前来供养太子。太子喝下乳粥,身体顿时气力充沛,精神焕发。
憍陈如等五人,见到太子接受牧女的供养,大为惊奇,他们以为勇猛精进学道的太子,见了妇人供养的乳粥竟退失了道心。他们想,太子到底是太子,意志毕竟是薄弱的。他们离开太子,到别的地方去修行了。
恢复了体力的太子决定改变修行方式,他准备找一个寂静自在的地方静修。他离开苦修地,渡过尼连禅河,走到伽耶山的一座小山旁,见到一棵繁茂的菩提树,树下有一石座,太子在路边拾了柔软的吉祥草铺在座上,摒除杂念,结跏趺坐,端坐其上,一心正念发大誓愿:“我若不能彻底了脱生死,成就无上正同正觉,誓不起此座!”
太子发誓后,心中充满了法喜,他正心静坐,调整呼吸,用心思维法界真相,考虑如何能究竟解决生死问题。
欲知太子能否成佛,且听下回述说。(第九回6149字)
声明:(1)原创作品,版权所有,不得改动原文字句和内容,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未经作者新日月同意和授权,决不允许转载或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3)若欲免费转载,请与作者新日月(QQ:944843844)联系获取免费转载和授权,其转载必须注明“作者新日月”或“新日月授权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4)经新日月同意和授权,纸质媒体和商业网站应支付稿酬(标准协商);非商业性网站可免费使用,其转载必须注明“作者新日月”或“新日月授权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5)对未经作者新日月同意和授权已转载的媒体,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并索取稿酬:纸媒以1000元/千字,网媒500元/千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