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557|回复: 1

請問何謂事一心?理一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12-2012 19:40:4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明

净宗一心不乱是净念相继,离开世俗的污染,放下万缘,八风不动,心如止水。不论事持、理持,如果做到见思尽断,就叫做事一心;如果做到心开见性,就叫做理一心。
持名念佛,有事有理,所以一心功夫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信愿念佛,不去攀缘,声声贯注,这就叫做事持。明了此心是佛,能念所念,都是空无,这就叫做理持。

果愿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慈悲和智慧实际上,就是讲事与理的净化。
所谓净化,是指不使自己和别人陷于困扰、烦恼之中。

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如果能对人多一份关怀,便是多一份慈悲。
有些人不讲理,和他讲理讲不通。但是,在事一心上用情──
亲情、爱情,或是用朋友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

中国人在事上,比较多用情,使人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可是,
如果只用「情」,而忽略「理」,我们可能会颠倒是非、黑白不分。因此,
对自己的家庭或亲友的事,可以用情;对社会的事,当以理来处理。
处理私人的事,可以用「情」;处理公共的事,必须用「理」。
「情」可以使环境和谐;「理」可以使环境公平,执一不可,缺一也不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泉普愿禅师:事得理融,寂寥非内。

南泉说「理随事变」,一般人却说本体不动,现象会动。
南泉说「事得理融」,一般人却说见到现象,不见得见到本体,
本体是不可捉摸的、完整的、永恒不变的。

但就禅而言,理和事,亦即本体和现象是同一个东西,即事即理。 (现象本身就是本体的表现,而不是现象之后还有本体;所以看到现象
就知道它的根本是什么。也可以说,有烦恼的众生和佛是同一个东西,
只是他尚未成佛而已,所以呈现出凡夫的样子;其实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是跟佛性在一起的。 )

如果通达了这个道理,外在的现象和内在的本体根本是一即二、二即一,
等号的两端是事与理,内和外也是一体的。这是从禅的立场看,
因为
禅的经验是用心来体会的。心不在外,也并不在内,否则是在那个之「内」
呢?是因为身体、环境在动,心才跟着动,所以心不在内也不在外。

「事得理融」,一般人认为理是不动的本体,事是不断变动的现象,事可见
而理难知。事实上,当你心中已无分别执着之时,看到一切现象虽然在动,
心中并不受其影响,所以等于未动,故以智者的眼光看世间一切现象,
都是清净无染的,那与理体的本身无异,见事即见理,理以事现,理在事中。

「寂寥非内」,许多人认为外在的世界是动的,内心的深处是静的,故要用
静坐及参禅来开发内心世界。其实,若从禅悟者的立场而言,事与理既
非两样东西,内与外、静与动,也是不可分离的,动态既不在外,
静态也不在内。若把内外看成两极,就有烦恼出现了。

理事不二,即事即理,套用哲学名词,便是现象即本体,本体即现象。 ]

一是指本体或是全体,是完整的、统一的局面。从统一来看:是一,
从分析来看:是一切。可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法中所谓的万法
不离一心,跟哲学上的本体不同。

从一心中流露出千差万别,然后千差万别又回归一心,此心可以是烦恼心
或智慧心。凡夫众生不断由种种思想观念而产生种种行为,以他的行为
而感受果报;这是凡夫所处的世界──心生种种法生。

请参考《圣严说禅》



发表于 13-12-2012 19:43:0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果愿

明末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所示,
一心可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

所谓「事一心」也就是心无杂念、心口相应,念念是佛号。
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号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称全心念佛。由于
专心念佛,即能达成禅宗所谓「功夫成片」的层次了。再深一层说,才是三昧
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觉受现前。

所谓「理一心」即是与理相应,亲见阿弥陀佛的法身,弥陀即是自性,
西方不离方寸,那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境界现前。
「事一心」属于禅观、禅定的层次;「理一心」则是禅悟的层次,
这都是禅净双修的结果。
以净土的念佛为入门,达成三昧及了悟解脱的目的。

通常所说的一心不乱,应该是指专心一意的意思。于念佛时,心系佛号、
口持其名、耳闻其声、心无二用,即为一心,则临命终时,即能往生。

请参考:《学佛群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