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明
净宗一心不乱是净念相继,离开世俗的污染,放下万缘,八风不动,心如止水。不论事持、理持,如果做到见思尽断,就叫做事一心;如果做到心开见性,就叫做理一心。
持名念佛,有事有理,所以一心功夫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信愿念佛,不去攀缘,声声贯注,这就叫做事持。明了此心是佛,能念所念,都是空无,这就叫做理持。
果愿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慈悲和智慧实际上,就是讲事与理的净化。
所谓净化,是指不使自己和别人陷于困扰、烦恼之中。
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如果能对人多一份关怀,便是多一份慈悲。
有些人不讲理,和他讲理讲不通。但是,在事一心上用情──
亲情、爱情,或是用朋友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
中国人在事上,比较多用情,使人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可是,
如果只用「情」,而忽略「理」,我们可能会颠倒是非、黑白不分。因此,
对自己的家庭或亲友的事,可以用情;对社会的事,当以理来处理。
处理私人的事,可以用「情」;处理公共的事,必须用「理」。
「情」可以使环境和谐;「理」可以使环境公平,执一不可,缺一也不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泉普愿禅师:事得理融,寂寥非内。
南泉说「理随事变」,一般人却说本体不动,现象会动。
南泉说「事得理融」,一般人却说见到现象,不见得见到本体,
本体是不可捉摸的、完整的、永恒不变的。
但就禅而言,理和事,亦即本体和现象是同一个东西,即事即理。 (现象本身就是本体的表现,而不是现象之后还有本体;所以看到现象
就知道它的根本是什么。也可以说,有烦恼的众生和佛是同一个东西,
只是他尚未成佛而已,所以呈现出凡夫的样子;其实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是跟佛性在一起的。 )
如果通达了这个道理,外在的现象和内在的本体根本是一即二、二即一,
等号的两端是事与理,内和外也是一体的。这是从禅的立场看,
因为
禅的经验是用心来体会的。心不在外,也并不在内,否则是在那个之「内」
呢?是因为身体、环境在动,心才跟着动,所以心不在内也不在外。
「事得理融」,一般人认为理是不动的本体,事是不断变动的现象,事可见
而理难知。事实上,当你心中已无分别执着之时,看到一切现象虽然在动,
心中并不受其影响,所以等于未动,故以智者的眼光看世间一切现象,
都是清净无染的,那与理体的本身无异,见事即见理,理以事现,理在事中。
「寂寥非内」,许多人认为外在的世界是动的,内心的深处是静的,故要用
静坐及参禅来开发内心世界。其实,若从禅悟者的立场而言,事与理既
非两样东西,内与外、静与动,也是不可分离的,动态既不在外,
静态也不在内。若把内外看成两极,就有烦恼出现了。
理事不二,即事即理,套用哲学名词,便是现象即本体,本体即现象。 ]
一是指本体或是全体,是完整的、统一的局面。从统一来看:是一,
从分析来看:是一切。可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法中所谓的万法
不离一心,跟哲学上的本体不同。
从一心中流露出千差万别,然后千差万别又回归一心,此心可以是烦恼心
或智慧心。凡夫众生不断由种种思想观念而产生种种行为,以他的行为
而感受果报;这是凡夫所处的世界──心生种种法生。
请参考《圣严说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