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793|回复: 11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3月21日最新開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3-2013 17:41:43|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我”就已經明顯地浮現出來了,這時正好可以直接來觀察它。看它的來源,看它的變化,看它的構成,看它的多體,等等。結果你會感到有很多個“我”,弄得自己都無所適從了,不知道哪個才是真的。這時轉念一想,就會有領悟。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发表于 22-3-2013 17:43:59|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13 17:45:42|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22-3-2013 17:48 编辑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現在正在講“智慧”中“廣說正念等智慧”的第二個問題。


      庚二(真實宣說具智慧之道)分二:一、別說重要之見;二、真實之道。

      辛一(別說重要之見)分二:一、抉擇無我;二、觀察我之所依蘊。

      壬一、抉擇無我:

當悟經說色非我,我不具色非依存,

色亦不依我而住,如是餘四蘊皆空。

      關於摧毀二十種薩迦耶見,佛陀在《般若經》中有詳細破斥,一一對應宣說得非常清楚,此處僅象徵性地說明“我”不存在。

      為什麼不存在呢?如果“我”存在,那與五蘊要麼是一體,要麼是他體,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方式。既然如此,我們下面進行分析:

      首先,以色蘊為例來觀察,1)一體:色蘊可用眼睛看、用手觸摸,它是眾多的、無常的,與“我”的法相完全相違,與眾生的執著也不相同,因此色蘊肯定不是“我”。就如《中論》所說,假如二者是一體,“我”要麼有眾多之過失,要麼有阻礙性之過失,種種過失不一而足。(“色非我”)

      2)他體:如果“我”與色蘊是他體,那麼“我”具不具有色蘊呢?如果具有,就像人具有瓶子一樣,那麼“我”必須要先成立。可是此處的“我”是一個尚待觀察的法,其本體還沒有成立,如此一來,“我”具有色蘊的說法,跟石女的兒子具有寶瓶的說法沒有差別,所以“我”不具有色蘊。(“我不具色”)

      那麼,色蘊與“我”是不是互相依靠呢?如果是“色依於我”,那“我”本體還沒有成立,色蘊怎麼依靠呢?我們可以說瓶子依靠柱子,但“我”尚未成立的話,色蘊想依靠“我”也不可能。(“非依存”)

      如果是“我依於色”,也同樣不成立,猶如說石女的兒子依靠地板一樣。(“色亦不依我而住”)

      後三者是從他體角度分析的。進行分析時,色蘊並不是“我”,也不是除“我”以外的他體法,因為“我”的本體沒有成立,又如何與“我”是他體呢?兩個有實法之間才叫他體,就像慈氏和近密兩個人一樣,但石女的兒子與柱子之間,絕對不能承許為他體。

      因此,“我”與色蘊之間的關係,既不是一體,也不是他體。依此類推,“我”與受、想、行、識這四蘊,也不是一體或者他體。五蘊各自通過四相來觀察,總共有二十種我見,如《入中論》云:“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無我我無色,當知四相通諸蘊,是為二十種我見。”以上述方式進行推理,可知其餘四蘊也沒有“我”,這就是佛經中常提到的“摧毀二十種薩迦耶見大山”。

      關於無我的道理,在座各位聽得不少了,但只是聽了還不行,平時要在修行中反覆串習。佛陀在大乘經典中一再宣說“我”不存在,然而被無明纏縛的可憐眾生,往往將不存在的假我執為實有。其實,承許究竟義中有“我”存在的人,並沒有通達釋迦牟尼佛甘露妙法的美味,《中論》云:“若人說有我,諸法各異相,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在這個世間上,無數眾生將本不存在的“我”,反而執著為實有,每天為了這個“我”而奔波,由於沒有遇到善知識和大乘佛法,一直在輪迴中漂泊,還認為自己見解相當正確,並把很多人引入邪道中去。我們作為大乘修行人,必須對佛法的核心──無我法門有所了解,並經常串習這種境界。就算偶爾依靠中觀或密法的見解,明白“我”不存在,但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非常深重,把佛性遮蔽得嚴嚴實實,要想一直安住在無我境界中,也有一定的困難。只有做到長期串習,對無我的定解越來越穩固,那麼凡是與“我”有關的煩惱,最終才可以銷聲匿跡。

      很多人沒有學空性法門時,相續中的我執特別嚴重,不管是對色法也好、感受也好,一旦有人侵犯自己,絕對不能容忍。可是學了中觀般若方面的教言之後,現在雖然也有我執,但只是偶爾產生一些煩惱,不像以前那樣特別可怕。有些大德用“春風”來比喻說,冬天狂風肆起的時候,非常凜冽、難以阻擋,可是到了春天,雖然也吹著風,但風力溫暖柔和,不像寒冬臘月的狂風。

      我們依靠聞思修行,可以逐漸減少我執,若真正通達無我之理,則稱為名副其實的菩薩。《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所謂的菩薩,又名勇識者,意即心特別堅強的人。在什麼面前堅強呢?並不是遇到怨敵時非常勇敢,拿著寶劍刺入他的心臟,而是執著實有法產生煩惱時,能用無我的境界來消除實執,摧毀自相續中的我見。看一個人是不是菩薩,關鍵要看他的我執是否比較少?是否經常不起煩惱?如果他天天愁眉苦臉,跟這個發脾氣、跟那個吵架,不一定是真正的菩薩。儘管菩薩也可以顯現忿怒相,但他內心是寂靜調柔的,悲心、菩提心如如不動,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無我教言是佛教中最殊勝、最深奧的,福報不夠的人遇到這樣的法門很容易退失。包括學習《入行論.智慧品》的有些居士,由於沒有積累資糧,聽聞空性法門時往往半途而廢,怎麼聽也聽不懂,最後充滿失落感而退出。所以,能不能接受般若法門,與自己的根基和福報有密切關係,假如你前世沒有承事諸如來、供養十方善逝和上師、積累殊勝資糧,今生遇到空性法門,恐怕會生起邪見或者退失信心,出現各種各樣的違緣,最終修行不能善始善終。

      所以,我們現在遇到般若法門,要經常觀察自己的相續,自相續稍微與正道脫離,就要祈禱上師三寶,懺悔無始以來的罪障,一定不能離開無我空性。有相、有執著的任何法門,你求得再多也比不上空性法門,這方面的教言以後會給大家傳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13 17:49:26|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釋題目:《親友書》

       “親友”,是指釋迦教法弘揚者龍猛菩薩的親密摯友──樂行國王。當時他們沒有見面,龍猛菩薩以書信的方式為其宣說解脫道,這些竅訣集成一部論典,就取名為“親友書”。

       印度佛教史記載:為了利益更多所化眾生,龍猛菩薩曾前往北俱盧洲,路上遇到一個孩童,尊者憑手紋而授記他將來會成為大國王。當北俱盧洲調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時,這名孩童已當上了國王,即是樂行國王。樂行國王迎請尊者到皇宮中受供,尊者在那裡住了三年,盡心盡力地廣弘佛法,饒益無量有情。離開樂行國王的皇宮後,龍猛菩薩長期住在印度南方,之後他通過書信的方式,給樂行國王傳授了兩大教言:一是《中觀寶鬘論》,二就是這部《親友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13 17:51:21|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22-3-2013 17:54 编辑

敬錄自《談談聞思修》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二)修人無我


       首先,由聞思抉擇無我,遣除心中對無我的懷疑,破除有我的觀點,引起人無我的定解。然後,不論入定出定、行住坐臥,都再再串習無我的定解,讓無我的習氣逐漸成熟,即“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習氣生的地方──無我,讓它變熟;習氣熟的地方──有我,讓它變生)。

       無始劫來,我們最熟悉的是我執,一張口就是“我”,起心動念都是考慮“我”,不必費力自然如此,這是無始積習,根深蒂固。這個我執就是輪迴之根,此根不斷,根本無法相應出世間法。從這個根出生八萬四千煩惱:讚歎“我”,馬上露出笑容,批評“我”,臉馬上陰沉下來,順我的意就高興,不滿我的意就生嗔心、嫉妒心,凡事都要滿足我的意願。換言之,凡事都要隨順我執才行,這就是修我執。這種狀態若不扭轉,千生萬劫也出不了生死,因為方向完全相反,這是念念生死的走向,怎麼會有解脫?所作所為都落入生死當中。

       現在要從根斷除輪迴,唯一要依靠智慧。智慧也不會憑空產生,必須通過聞思空性,而且首先從容易下手的人無我開始。

       為了讓修行得力,首先聞思要達到要點。聞思越成熟、越究竟,修起來就越方便。如果聞思透徹,提起來就可以用,就可以安住。這樣熏習得多,思惟得也多,達到量之後,“無我見”自然就穩固,絲毫動不了。

       我們對一件事聽得多、想得多,自然形成一種見,轉不過來,以後無論作什麼,都隨著這個“見”轉。現在應善用心這個作用,逆轉串習,不斷聽聞無我,時時思惟無我,最終會破除疑惑,得到定解,之後串習這個“無我”的定解,以無我執伏住我執,不去想我、貪我……,自然就伏住煩惱。

       若能以無我定解的慧眼,見到只有色受想行識五蘊,此外並沒有“常、一、自在”的我,心就直接安住“唯蘊無我”的定解上,串習得越熟、越深,越好。最好一切威儀中都依止正知正念,讓心安住在“無我”中。走路時,知道只有五蘊在不斷隨緣起運轉。聽聲音時,也要作意沒有我,只是耳根和聲塵和合,現起一個聲音的相。安住在無我中,別人說你好,也觀“沒有我,只是一堆蘊,沒有可貪執的”;別人罵你,也觀“只有蘊,只是零散的微塵和念頭”。如是怎麼也找不到“我”,不必為“我”歡喜、為“我”憂。

       身處人群當中,很容易就和別人比較,這時不安住無我,很快就會生起煩惱。比別人高,就生傲慢;比別人低,就生自卑;見別人圓滿,就生嫉妒;見自己好,就有表現欲,想爭座位、出風頭。這時應當安住在無我中,別人是五蘊,我也是五蘊,心專注在蘊的相上,不去執我,如是“我好、你不好”、“我吃虧”、“我沒有被重視”等念頭得不到支持,就生不起來,即可遮止貪嗔。

       總之,要舉一反三,自己主動給自己當教練,把人無我的法門貫徹在生活當中,時時運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13 17:54:50|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談談聞思修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再談聞思修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13 17:56:45|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22-3-2013 18:01 编辑


       學佛的最究竟目的,並不是為了保佑“我”,而是明白這個“我”並不存在。有了“我”,才會招致“我”的各種痛苦;只有斷除了對“我”的執著,才能從根本上拔除痛苦。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13 17:58:00|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22-3-2013 17:59 编辑


       剛對“我”進行觀察的時候,會感覺這個“我”非常堅固,如影隨形般一直控制著身心。其實“我”確實是不存在的,是眾生執著出來的。眾生的執著,造成了“我”統治著五蘊身的假相。因此要對治,要糾正的,就是這種指鹿為馬的執著。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13 18:01:48|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對治“我”執的方法,就是多體、無常、緣起等法。當這些方法得當運用的時候,“我”就會知難而退,但是一旦放鬆了對治,它又馬上乘虛而入,來當這個五蘊身的主人了。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3-2013 18:03:23|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對凡夫來說,肚子餓了時,覺得是“我”餓了,然後“我”就讓這個身體乖乖聽話去找吃的。因此,似乎總以為有一個“我”在主導著身心相續。但其實,感覺餓的,是觸心所,讓身體去找吃的,是思心所。在每一秒鐘,起到作用的,都只是身心的某些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也就沒有一個發揮著主導作用的“我”。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