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惠敏
法鼓佛教学院 校长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教授
(本文发表于《人生》杂志316期,2009.12)
临终前二周才躺在床上生活
公共电视2008年4月,以「活跃老化、乐在施予、国际学堂梦」为主题,播出一系列芬兰老人生活的相关报导。其中,「临终前二周,才躺在床上生活」(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4900)之有关芬兰老人的运动习惯与健康的报导,让我更确认对自己生死规划的愿景。
多年前,我也加入「半百老翁」的行列,健康检查也开始出现因缺乏运动而产生的「代谢症候群」之一,血脂异常。这是比较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肾脏疾病的警信。若是不改善,将来的身心状况不仅无法助人,也可能会拖累他人。这可不是我所愿意的晚年生活。于是发愿学习遵守「运动戒」︰体适能333计画,也就是: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最少30分钟,心跳数能达到每分钟130跳的有氧性运动。希望我的身心状况能在临终前一天还可以帮助别人。如今,我在芬兰国家保健政策中看到实践这种净土的案例,实在令我感动不已,与大家分享之情也油然而生。
1993年,台湾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7.1%,已经达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订的高龄化社会指标。 2006年已高达10.4%。若依据经建会统计估计,2029年后,65岁以上人口将全台湾人口数的1/4。2005年的7.5比1的「扶老比」(Old Age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5至64岁人口之比例),预估2015年会上升到3.3比1,2051年将可能提高到1.5比1。青壮人口的老人扶养负担明显加重,有关协助老人适应身体、心智和感情的变化压力的全面性方案,与因应高龄化社会之食衣住行育乐等需求的政策,是我们当今迫切性的公共议题。
生活型态与健康
专家们指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医疗体制和生活型态等四种,其中「生活型态(Life styles)取决于个人日常生活习惯,对健康影响最大。同时他们也发现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开始于40岁,且都是「生活型态」所导致之疾病(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
如同此次公共电视节目所指出︰台湾的健保制度的盲点是大部份的经费用在治病,比较少投资在预防。芬兰和台湾同样是人口快速老化的国家,但是在老人身上花钱的政策,却和我们不太一样。以位于芬兰中部、人口只有8万人的大学城Jyväskylä(佑伟斯克列)为例,每年市政预算百分之2(约2亿5千万元)用于推动运动保健。因此可以聘请13位运动教练、40位物理治疗师,和70位领时薪的体育科系学生,设立公立老人运动俱乐部,指导老人实践各种运动处方,在舒适的健身馆内,生龙活虎地翻滚、跳跃、在吊环上倒立等,将运动融入生活当中,因此老人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医疗成本也可降低,自利利人。所以,芬兰的老年生活愿景是:临终前二周,才躺在床上生活。
临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
目前佛教界,于修念佛三昧仪式中,常用宋代慈云遵式(964~1032)法师所撰的回向发愿文︰「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其中,所谓「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应该是佛教徒的生死规划愿景。为了实践此理想,除了经常「念佛」,以保持正念、正知,让我们的行为、言语、思想(身、口、意三业)清净之外,我们应该提高警觉︰因科技进步带来方便而容易导致运动不足的现代人生活,以及医学进步带来高龄化的现代社会结构,提早养成运动习惯,让老人的身心更健康,则可以「临终自知时至」,约「临终前二周才躺在床上生活」,而且「身无病苦」。因为可以终身学习、终身奉献,所以「心不贪恋」,无憾无悔,同时也累积「广度众生,满菩提愿」的资粮,这实在是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生活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