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4-28)● @王润
刘太格指出,要讨论的两大课题是增长人口和打造宜居环境,但目前辩论集中在奖励措施、房价、地铁拥挤、生活费等这些行政课题和设计课题上;“主要”课题应是低生育率、
老龄化、外国人、价值观的“软件”人口课题,和有限空间、人口密度、道路和地铁建设、自然和文化保护区“硬件”环境课题,这些方面辩论不够。
@王润
[email protected]
新加坡未来人口密度提高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但只要吸取过去的经验,通过创新的点子和缜密完善的规划,新加坡能够实现高人口密度和宜居环境并存的目标。
新加坡规划师协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联合举办“能为2030做准备吗?”论坛,邀请五名学者从国家和城市规划、环境、社会、交通及经济五大方面,探讨如何为新加
坡的2030年做准备。
政府今年初公布人口白皮书,预测新加坡2030年的人口将达到690万,这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很多人不满目前的拥挤情况,无法想象如何在有690万人的新加坡生活。
论坛主讲者之一,建屋发展局及市区重建局前局长刘太格博士认为,新加坡有容纳更高人口密度的发展潜力,新加坡的规划不应停止在2030年,要想得更远。
他指出,要讨论的两大课题是增长人口和打造宜居环境,但目前的很多辩论集中在奖励措施、房价、地铁拥挤、生活费等这些行政课题和设计课题上,这其实是“次要”课
题;“主要”课题是低生育率、老龄化、外国人、价值观的“软件”人口课题,和有限空间、人口密度、道路和地铁建设、自然和文化保护区的“硬件”环境课题,这些方面的辩论还
不足够。
他强调,硬件环境课题是“永久性的,无法挽回的”,一定要小心谨慎地规划;而软件的人口课题可以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有“挽回”的机会。与世界其他人口密度高的宜居
城市相比,新加坡处于领先位置,刘太格说,新加坡在打造新镇时所使用的绿色缓冲区、完善设施提高宜居程度、交错密度区的方法,让人感到“新加坡比实际面积大”,这些技
巧可以“征服”更高人口密度的新加坡。
他说,对面积有限、自尊心强的新加坡来说,要与时并进保有竞争力,未来人口必须继续增长,在有限的土地上应付高密度的人口,新加坡“没有后悔的机会”,必须自信、
乐观地面对,坚持高人口密度和宜居环境并存的立场,追求卓越地做长远打算。
他提出综合性规划方案,即在有限土地上增加人口,同时提高宜居程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力,从而达到以较低人口需求保持竞争力的目标。
交通处“追赶”阶段
交通拥挤是很多人无法接受690万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论坛主讲者是曾在陆路交通管理局担任规划师的南洋理工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戈彼纳·梅农(Gopinath
Menon),他说,新加坡的交通现处于“追赶”阶段,单靠2030年土地资源规划书和交通规划书中提出的地铁和道路等设施建设,无法完全解决交通拥挤问题,须要其他措施配
合进行。
他建议,在地铁站旁建设停放脚踏车设施和停车场,鼓励更多人搭乘地铁;增设脚踏车道,鼓励更多人以脚踏车代步;提高行人走道的舒适程度,鼓励步行;鼓励人们共
用汽车,调整停车费控制汽车市场需求;通过灵活工作制和通讯科技,减低人们的交通时间和需要;以及提供更多交通信息,协助人们计划行程等。
尽管新加坡在尽其所能为未来做准备,但梅农说,新加坡将无法通过建更多路来满足需求,因此未来重点不再是“多快到达目的地”,而是“让人们了解不同的交通方式提供
稳定的交通时间”,以便人们安排日常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