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558|回复: 2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5月27日最新開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5-2013 21:54:12|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在五台山所造的《忠言心之明點》中說:“貪著現世無法緣,屢享欲樂增貪心。”即是貪著今生的人沒有修學佛法的緣分,屢屢追求色聲香味觸之五欲享受只會無休止地增長貪欲心。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发表于 27-5-2013 21:55:57|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27-5-2013 22:00 编辑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昨天說了,我們要守護自己的心,不要讓它散亂到色聲香味等五種欲妙上。這些欲妙,就像瞬間毀壞自己的猛獸和毒藥、能斬斷慧命的劍刃、禍患無窮的怨恨敵人、剎那焚盡所有善法功德的烈火一樣,過患非常大。當然,這樣講世間妙欲,個別初學者不一定聽得進去,他們覺得生活如此美好、享受如此快樂,為什麼說萬法是無常的、痛苦的?他們的理念與佛教真理會產生衝突。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應該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以智慧進行觀察:到底自己正確,還是佛教正確。通過觀察,你根本找不到勝伏佛教的教理,最終不得不心服口服,認可釋迦牟尼佛的所有觀點。

       下面繼續講禪定波羅蜜多的第三個問題──未護根門之過患。「根」從廣義上講指六根,這裡主要是指意根,即我們的心要以正知正念來護持,若沒有這樣,貪執外境的過患無窮無盡。


       癸三、未護根門之過患:

一切欲妙生禍殃,佛說如同木鱉果,

世間人以其鐵鐐,縛輪迴獄當斷彼。


       世間上美妙的色法、動聽的聲音、撲鼻的芳香、可口的美味、柔軟的所觸帶來的快樂,暫時讓人舒心悅意,數數生起歡喜,但若詳加觀察,快樂的背後還隱藏著非常難忍的痛苦。佛陀說,這一切欲妙猶如木鱉果,據《念住經》中記載:西方海島上生有一種樹木,它的果實(木鱉果)外表鮮豔動人,味道香甜可口,可是上午食用,下午就會命歸黃泉。同樣,我們無論貪執色聲香味哪一種外境,表面上似乎很不錯,能帶來各種快樂,但從本質上看,它卻是一切禍患的根本,令人不由自主地被欲妙的鐵鐐束縛在輪迴的牢獄中。有史以來無數修行人從輪迴中獲得解脫,而我們之所以仍不斷地流轉,原因就是對欲妙沒有看破。禪宗講究「看破、放下」,這句話誰都會說,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其實,把欲妙喻為木鱉果是很好的比喻。雖然越南等南亞國家也有一種水果叫木鱉果,它被民間醫學家譽為難得的養生佳品,是益壽延年的良藥,但這只是名稱相同而已。此處所提到的「木鱉果」,據佛教史料所述,只要食用就會喪命。漢譯《正法念處經》把它稱為「佉殊梨果」,經中云:「若取彼果,多有諸過。」「少得果味,多受苦惱。」唐譯《親友書》把它叫做「兼博果」。但不管叫什麼,這種果對身體有害無益。

       龍猛菩薩言:「佛說世上圓滿事,難信如同木鱉果。」世間上的榮華富貴,用智慧來觀察,跟木鱉果沒有什麼差別,一點也不值得信賴,地位也好,錢財也好,美貌也好,統統無有任何價值。過分的樂觀主義者,根本不懂諸行皆苦的道理。其實只要貪執外面的事物,就一定會招致很多很多隱患,雖然當下看不出來,認為欲妙值得享受,可是人心貪得無厭,不會有滿足的時候,如《方廣莊嚴經》云:「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尋覓。」最終必定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痛苦。

       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的處境,不要認為欲妙是快樂之因,要把佛陀教言結合現代生活詳細觀察。當然,很多非佛教徒恐怕接受不了,覺得這是在抹殺所有的快樂,不符合實際道理。其實,真正經得起觀察、永恆不變的快樂,在外境中絕對找不到,因此,我們對欲妙一定要看破。

       前不久,這裡有三四十個人出家,其中有一群大學生。我看了他們的「出家申請」,相當一部分人有社會經驗,了解世間的各種情況,也感受過所謂的感情、財富、地位、名聲等快樂,但學習佛法以後,發現除了尋求解脫之路,沒有真正的圓滿之路,因此,多方面考慮後,做出了這個選擇。我看了之後比較高興,出家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理應以自己的智慧作抉擇,如果你自己的智慧不足,則應詢問智者或者查閱可靠的典籍,這樣選擇的結果百分之百不會錯。

       要知道,佛教的理念是最勝的,不過現在有些人有一點過分,把《三字經》等儒教思想或基督教觀點拿來相提並論。當然,他們自己這樣認為,我也不反對,然以教理進行衡量時,尋找解脫道才是最好的。只是站在人天乘的立場上,天天勸人向善,這還不足夠,一定要看破世間欲妙,斷除輪迴的根本,這條修行道路非常正確。否則,光是做一點善事,在這個層面上停滯不前,那無法徹底擺脫輪迴。

       作者告訴我們,世間上所有美妙的對境,其實就像木鱉果一樣,外表鮮豔奪目,但如果去享受,恐怕不一定那麼快樂。世間人找到工作了、結婚了,都喜歡用吉祥詞來稱頌,認為人生的幸福從此開始。但真正進入生活才發現,期望和現實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二者並不能完全一致,於是大失所望,又改變原來的選擇……因此,在欲妙上尋找快樂,是根本得不到的,藏地根登群佩大師說:「若詳細觀察,世上的一切所為都是痛苦的事,能息滅其因的唯有佛法。」所以,為了求得佛法,付出一切代價也非常值得。

       這麼好的甘露妙藥,我們應該竭盡所能地傳播給身邊的可憐眾生。人人都想得到快樂,但很多人的所作所為,無不是在製造苦因。當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佛法,佛陀時代也做不到這一點,但只要我們盡力而為,令一部分人對此感興趣,他們就能找到解脫之路。因此,利益眾生的這顆心,不管遇到什麼環境,都不能放下。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無論投生為人類還是旁生,利他心始終都沒有放棄,我們也應該這樣發願,同時還要看破一切欲妙,雖然完全斷除有點困難,但先要從道理上弄明白,然後再進一步修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5-2013 22:07:53|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釋題目:《親友書》


       “親友”,是指釋迦教法弘揚者龍猛菩薩的親密摯友──樂行國王。當時他們沒有見面,龍猛菩薩以書信的方式為其宣說解脫道,這些竅訣集成一部論典,就取名為“親友書”。

       印度佛教史記載:為了利益更多所化眾生,龍猛菩薩曾前往北俱盧洲,路上遇到一個孩童,尊者憑手紋而授記他將來會成為大國王。當北俱盧洲調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時,這名孩童已當上了國王,即是樂行國王。樂行國王迎請尊者到皇宮中受供,尊者在那裡住了三年,盡心盡力地廣弘佛法,饒益無量有情。離開樂行國王的皇宮後,龍猛菩薩長期住在印度南方,之後他通過書信的方式,給樂行國王傳授了兩大教言:一是《中觀寶鬘論》,二就是這部《親友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