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358|回复: 1

《入菩萨行论》[31] 示现谦虚 --索达吉堪布 讲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6-2013 03:50:20|来自:荷兰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丁三、示现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入菩萨行论》宣讲的道理,是前所未有的、还是以前就存在的呢?寂天菩萨很谦虚地说:从意义上讲,这些内容并非前所未有;从词句上讲,我对诗学、声律学也不精通,鉴于这两种原因,我不敢说造论的动机是为了利益他众。这是非常谦虚的语言!像他那样的大成就者、真正的菩萨,没有利他的动机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为了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才说自己没有利益众生的发心。

   “既然没有利益众生的心,文词不好、内容也没什么,为什么还要造这部论呢?”为了修持自己的心,熟练菩提心,才撰写了这部《入菩萨行论》。
有些论师认为“此论未宣昔所无”,与寂天菩萨的稀有传记有一定的关系(第三种稀有传记):当时寂铠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那烂陀寺,那里有五百位班智达,他们的顶饰是胜天论师,寂铠在胜天论师面前听受了很多佛法而且出家,法名为寂天(有些传记中说是在文殊菩萨面前,听受了许多显密教言)。他默默修持,依靠很多经论的内容造了《学集论》和《经集论》,但在外人面前,他每天除了饮食、睡觉、步行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做,故被称为“三想者”——想吃、想走、想睡觉。很多大管家认为这种人享用僧众财产是不合理的,不闻思修行,天天吃得饱饱的,住在自己的屋子里,于是想要开除他。但苦于寂天没有破戒,找不到开除的理由,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让每个人背诵经典,寂天肯定不会,到时候以这个理由开除。

    要求轮流诵经的时候,寂天首先不肯参加,管家们就请胜天上师出面,后来胜天一说,寂天也就答应了。当时有人想:寂天各方面行为还是有点稀有,也许他非常了不起,我们不能羞辱他!但有些人认为:在僧众面前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否则,每个人都像他一样不听话,以后的僧团怎么管理。于是他们商量,在寺院外面的大厅里陈设了一个妙高法座,故意没设上法座的阶梯,希望他当众出丑。

    在诵经的那天(大概是神变月),所有的人全部集中在这个法座下面,寂天菩萨显现神通,不知不觉就坐在了法座上,他问大家:“你们想听以前人们共称的经典,还是前所未有的经典?”下面很多人想捉弄他,就要求背诵前所未有的经典(所以他在诵经时说“此论未宣昔所无”,也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他从《入菩萨行论》的开头“善逝法身佛子伴”一直诵下去,诵的时候,虚空和法座周围呈现各种瑞相,虚空中出现了文殊菩萨,皆为众人亲眼所见。当诵到《智慧品》“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寂天菩萨逐渐腾空,空中不断传来朗朗的诵经声,《回向品》全部诵完以后,人也不见了。看到这种景象,有些人特别后悔(所以,什么都不做的人,纵然不听课、不参加任何事情,我们也不能轻视,因为其中可能有内在证悟境界很高的人),有些人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一直祈祷,有些以稀有的眼光来看待此事。

    《入菩萨行论》诵完后,当时很多大班智达、大智者们具有不忘陀罗尼,他们把寂天论师诵的《入菩萨行论》记在心里,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记了一千多个颂词,印度东部的班智达记了七百多个颂词,印度中部的班智达记了一千个颂词(历史中有些数目不相同),为此他们之间出现了一些争执。后来听说寂天论师在印度南方的吉祥功德塔附近 ,他们就派一些班智达和管家去请寂天菩萨回那烂陀寺当管家,开玩笑!没说当管家,只是祈求他回到那烂陀寺,但被寂天菩萨婉言谢绝。他们问《入菩萨行论》到底以哪一个为准,寂天论师说以印度中部班智达所记的一千个颂词为准。他们又问:“如果你不回那烂陀寺,《入菩萨行论》里面有很多内容不好懂怎么办?”“不懂的话,在我住房墙壁的缝隙里有《学集论》和《经集论》,想知道广一点,就参考《学集论》,想知道略一点,就参考《入菩萨行论》的总义——《经集论》。”

     所以,现在我们学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就是印度中部的班智达以陀罗尼记下来的。当然,这种陀罗尼不像有些人的录音机,按一下不行,又按一下就坏了,不但学不到大乘菩提心,反而生起嗔恨心,恨录音机(众笑)。印度班智达的记忆是相当好的,当年释迦牟尼佛的三藏结集也是这样依靠陀罗尼而造成文字的。

发表于 18-6-2013 03:50:57|来自:荷兰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如果遵照这部论典的次第修习善法,我相信自己对佛法三宝的信心会暂时得以增长,与我具有同等善缘的人,以后如果见到此论,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

    〖以前佛经等之中未曾出现过的任何内容在此论中一概没有宣说,〗本论只是将佛经中已有的内容汇集在一处而已,〖前所未有的词藻、诗歌韵律我寂天也并不精通。〗这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说法,我们知道,《入菩萨行论》有很多精彩的比喻,很多道理也讲得非常清楚,不善巧词藻学是不可能的。之所以这样讲,也是告诉我们:真正的佛学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语来修饰。

    虽然历史上很多大德特别精通诗歌韵律,在此方面也有不少典籍,如印度马鸣论师的《三十四本师传》,善自在国王的《如意藤树》,藏传佛教华智仁波切的《莲苑歌舞》,汉传佛教憨山大师、莲池大师留下来的优美词句。但我们学习佛法,尤其是有关教言方面,应该像《时轮金刚》中所说的,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宣说比较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诗的时候,经常会念给老年人听,看他们能不能听得懂,以这个为标准而写的诗脍炙人口。所以,造论不一定非要文笔特别好,虽然文采是很重要,但对于真正的教言来说,不一定非常需要。这一点,应该要掌握分寸。

    〖鉴于这两种原因,我不是为了利益他众而造此论的。〗寂天菩萨谦虚地说:本论内容上没什么前所未有的,词句上也没什么华丽词藻,所以不敢说是为利益众生而造的。〖那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自相续串习菩提心我才撰写这部论典的。〗是为了自己修行、自己串习才造的。布顿大师曾说:“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印度的法友论师也说:“我们的相续跟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做修行。”所以,早上修菩提心也好,平时修信心、观释迦牟尼佛也好,相续中不要有其他的杂念,心里面一直想“我要利益众生”,或者“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忍辱”,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态就叫做修行。

    可见,寂天菩萨造这部论是不是一种修行呢?是修行!昨天我也讲了,修行有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我们每天听课、辅导就是一种观察修。有些人讲:“我现在不想听课,只想一心一意地专注修行。”这种说法简直孤陋寡闻,连修行的基本含义你都没有搞懂。要知道,修行不一定非要闭着眼睛坐毗卢七法,从安住修的角度,这样修也可以,但从观察修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心每天都跟所说的法相应,这就是一种修行!

    不管在哪个场合,我们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黑洞或屋子里闭关,但一直胡思乱想,这是不是修行呢?肯定不是。比方说,一个人对佛法有很大的信心,虽然他很忙,但仍然边走路边听佛法,这就是一种修行;另一个人将门窗全部紧闭,在家里金刚跏趺坐,但心中一直打妄想“这个人欠我多少钱”、“以前有一个仇人,我有机会要找他算帐,跟他打架……”,边打坐边这样想,是不是修行呢?肯定不是。所以,修行从表面上看不出来,自己应该知道修了没有。

    这部《入菩萨行论》,寂天论师在造的时候实际也是一种修行,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白。

    〖倘若如此,那自己了知就可以了,造论有什么必要呢?为了修习菩提心善法,根据自己平时所理解的不同而在论典中陈述,暂时也能使自己的信心越来越增上〗有人想:那你自己修就可以了,根本不用造论典。不,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依靠《入菩萨行论》的次第修行,暂时会增长我(寂天菩萨)的信心,究竟来讲,本论肯定对众生有利。〖善天尊者与普明尊者说:所谓的 “暂”字说明有观待他利的意思。〗若依照《入菩萨行论》来修持,自己的心会相应善法,暂时我的信心越来越增长,究竟的目的是什么?肯定对众生有利。所以,寂天论师一方面非常谦虚,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说出了他以后怎样利益众生,体现了一种对自我的信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万一与我具有同缘分即相同种性百般寻求菩萨行、心术正直的其他诸位学人见到这些内容,也许会有增长菩提心等利益。〗

    “假使有人与我一样……”,上师如意宝以前说,真正和寂天菩萨一样,那是什么境界呢?正如《智慧品》中所说“以虚空的正见来摄持所有众生”,因此与他一模一样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这是一种谦虚的语气,意思是说,假使有人与我同等、对菩提心很有信心、心术非常正直,他看到本论之后,可能对众生会有一定的利益。不像现在有些人,“你们看了这部论典,百分之百有好处,没有任何副作用。我讲的是最好的,写的也是最好的……”,全部用这种方式打广告。而寂天菩萨不是这样,他只是说“也许”有增长菩提心等利益。

    〖这样的谦虚之词能使大家了解作者无有我慢,〗作者之所以如此谦虚,就是为了摧毁世人的我慢,虽然他的智慧、境界等各方面非常了不起,但在众生面前并没有如是显露。因为我们学习佛法有两大障碍,其中一个就是我慢。我慢的山坡上留不住功德的水,相续中如果蔓延我慢,从此以后,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对自己的学问也会有满足之感。

     有些人觉得《入菩萨行论》没有什么不懂的,跟别人不愿意研讨,也不愿意参加辅导,这样学完了以后,自认为很了不起,是博士生、研究生,但真正不会有太大的利益。昨天我看了你们的报名,相当一部分人有一定的文凭,但我不是特别惊讶,为什么呢?世间上虽然你在某个学业、某个课程、某个专业方面很出色,具有一定的研究,但大乘佛教方面,你可能只是个初学者,如果自以为是,不愿意和别人交流,那么学下来也没有多大的利益。
话又说回来,有些人也不能太脆弱了,学佛有两种障碍,一是我慢,另一种就是过于脆弱,自己看不起自己,也叫做自轻凌懒惰,“我不能学,学了以后可能不懂吧”,这种心态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如果你很傲慢,那看看你《入菩萨行论》背得怎么样?假如《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全部背完,也背得挺不错,再把五部大论的颂词全部背完、《入菩萨行论》的讲义全部背完,若能这样,那傲慢也值得,你确实很了不起。不然的话,光是文字上会读,凡是认得字的人都会,我不认为你已经学懂了。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在我面前听《入菩萨行论》已经几遍了,在其他法师面前也听过几遍了,合起来可能有六、七次,尽管如此,他们还愿意在别的道友面前学习,不耻下问。所以,你们不要不懂装懂,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实际上连最基本的知识也说不出来,若以世间学问为傲慢的资本,这是学佛的一大障碍。打个比方,如果有人是个小学生,他自认为没有能力,所以一直认认真真地背颂词、学习里面的内容,而有人是个博士生,他认为自己肯定懂《入菩萨行论》,所以得过且过,看完就算,这样过了一百天后,到底谁的境界高?我认为没有傲慢心的小学生水平高一点,相不相信你们自己看吧。

     过于傲慢不合理,过于谦虚也不合理。有些人实在太谦虚了,明明自己的水平不错,但如果让他们辅导,“我不能辅导,我不行”,好像没有一点勇气,这种谦虚实际上也是修道的障碍。

    不仅是佛教,世间中太谦虚的话,别人也是不认可的。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的谦虚,他们始终不习惯。以前上师去西方国家时,经常要求我们尽量跟他们的心态相应,但他们的有些心态确实跟我们的不同,比如说,他帮我做一件事情,我说“非常感谢,你特别辛苦啦”,一般的回答应该是“不客气、不客气”、“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但他们不是,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我们平时请客也好,说话也好,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如果过于谦虚,有时候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弘扬佛法,甚至对待世间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不卑不亢——不能太自卑,也不能太傲慢。

    太过谦虚的反作用,用一个世间的例子来说明:两百多年前的军事家李鸿章,有一次在国外的宾馆招待一些外交官员,席间他客气地说:“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对大家招待不周,简单准备了粗茶淡饭,望大家谅解。”因为他当时比较出名,这句话后来就登了报,第二天宾馆老板来找李鸿章打官司,他说:“你们中国人自己骂自己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说我做的是粗茶淡饭?(众笑)”

    无独有偶,前几年北京有一个金教授,跟几个明星和一些重要人物到俄罗斯。其中有个明星长得比较好看,打扮得也非常得体,国外有个人说:“小姐,你长得非常漂亮,衣饰也很有品味。”这个明星谦虚道:“多谢你的夸奖,我不漂亮,也不会打扮。”那个人听后特别不高兴,他对金教授说:“这个明星很奇怪,难道我没有鉴别能力、没有欣赏品位吗?”

    所以,到了西方国家,别人夸奖你穿得好看,你一定要说“好看好看,这衣服是很不错的”,如果回答“我是瞎穿的,穿得非常不好”,对方马上就不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我评价你是有一定的智慧,有这个能力,并不是随便判断的,如果你否定了的话,难道我连欣赏衣服的能力都没有吗?所以,各个地方的习惯传统都不相同。

    寂天论师说“我没有利益众生的心”,可能是印度人的一种传统吧,按照藏地传统,一个上师说自己没有利益众生的心、讲得非常不好,大家就会觉得他特别谦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上师如意宝以前常在课堂上谦虚地说:“我不是列绕朗巴的转世,我没有弘法利生的能力……”如果在西方国家,你说没有能力利益众生、没有能力讲课,他们马上对你说:“没有资格的话就下来,不要上去讲了。”所以每个地方的传统是不相同的,我们今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既要观察环境,也要观察人们的心态,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感想,我们的话不仅要能触动自己,对他们也要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过于谦虚,也不能过于傲慢。平时大家辅导、参加讲考,不能太脆弱了,但也不能太傲慢,如果觉得自己三藏十二部全部精通,但真正问的时候,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样也不太好。〖也表明如果出现过失,则请求宽恕之义。〗


恭录自《入菩萨行论》  索达吉堪布 传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