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683|回复: 3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7-2013 18:58:1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度四流者为作桥梁,趣彼岸者为作船筏,是三善根殊胜果报,是三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翰恒转,持戒坚固,如妙高山,精进难坏,如金刚实,安忍不动,犹如大地。”


  “度四流者为作桥梁”,桥梁是比喻,四流是说在生、老、病、死这个瀑流之中,他给你作桥梁,让你得度的意思,当你在此岸要到彼岸的时候,他可以作你的船筏,是三善根殊胜的果报。三善根是指不贪、不嗔、不痴,因为不贪、不嗔、不痴能生一切善法。如三善本所引的等流,“三善本”就是布施、慈悲、智慧,布施慈悲可以让你渡过一切的厄难,也把贪嗔痴的烦恼流入于布施慈悲里,因此就常行惠施,如轮恒转,无有休息的意思。


  因为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固,就像妙高山那样子,“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说到精进难坏,这是根本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我们修法,例如念《地藏经》,或者观想地藏菩萨圣像,当你修行的时候,会有很多障碍,障碍的意思就是让你做不成,你每天诵一部《地藏经》,不过总是有些事情,让你中断不能诵经;如果坚持念地藏菩萨的圣号,使它不间断,没有能破坏你的精进,为什么破坏不了?你有一种坚固的心力,我们往往是有一些障碍就克服不了,做不到,这个时候精进跟懈怠两者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学佛的人,信佛的人,得不到实在的利益,是我们的精进不够,不能坚持。


  我们要发愿,一天诵一部《地藏经》,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间断,那么精进就有力量。为什么要精进呢?也就是不中断,很多人做不到,这看来是很小的事情,例如说我一天要念一百声的地藏菩萨圣号,我想这个很容易,不会断,你自己的意识忘了,或者一打岔就没有做到,我想每个道友都有这种体会。


  像前面说的这么多地藏菩萨功德,就是佛跟无垢生天帝释说的。我们听到之后,有没有这个信心?这就是大问题。我们往往听经听了很多,学法也学了不少,很多道友经常说:“我对佛法知道太少,所以不能入门。”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说:“你知道的很多了。”起码你知道什么叫佛、法、僧。不会用功?念地藏菩萨总该会吧?念观世音菩萨总该会吧?你有念吗?你一天念了多少声?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眠、做事的时候,你心里缘念三宝又有多少时间?


  你说求感应、求加持,感应、加持都是你自己。我记得星云法师说过,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若能够这样子观想,长时间观想,不说二十四小时,就是三分之一,八小时,乃至于一天能有四个小时,缘念三宝,精进不懈,绝对不会堕三涂的;你再增加八小时,再加十二个小时,一定能成道业的。想要像金刚一样安忍不动,像大地那样,我们还得多用些功夫。“本属他有情,自舍多身命,本为正法故,舍多骨血皮。”


  为了利益众生,自己舍自己的身命,利益他人,这跟我们恰恰相反的,我们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却伤害了别人的生命,口里说我为了大家怎么样,其实是大家为了我。古来说那些话的将军都是一样的,以前有句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位将军成名了,你晓得死了好多人才成就他?在战场上牺牲好多人才成就他,这是业。但是佛恰恰相反的,为了有情众生,舍自己多生的身命,造不是一生、两生。佛曾经为了一个众生,用好多功,舍自己身命救他。为了求正法,保存正法,可以用自己的皮来做纸,用骨头来做笔,用血来做墨,书写经典,在普贤菩萨第八大愿里头就是这样说的。“弃舍自安乐,悲愍诸有情,专为诸有情,勤修断惑网。”


  佛不为自己求安乐,专为众生得幸福,就像观世音菩萨似的,每一位菩萨、每一位佛都如是。极乐世界虽好,观世音菩萨不在极乐世界住,而是到娑婆世界度众生,释迦牟尼佛的华藏世界是清净国土,他在华藏世界示现,到娑婆世界度苦众生,其它的诸佛寿命有八万四千岁的。有八万岁的,有四万岁的,释迦牟尼佛的寿命只有一百岁。

发表于 28-7-2013 19:55:3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漫谈

上梦下参老和尚主讲

  我们要发忏悔心来学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这部经中有一品,叫《忏悔品》,就是要我们忏悔过去的罪业,把罪业忏悔清净了,有了智慧,你就会知道了。《十轮经》就告诉我们,你过去做些什么事,现在要受什么苦难,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罪恶、错误。


  这次学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我自己都没有什么信心,因为找不到古人的讲述,找不到参考资料。就可能说错话,我们以前所讲的经,古人都讲过好多遍了,有参考资料可以参考,说错了,还可以推诿一点;那些大德都是这样讲的,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这部经别人没有讲过,就推诿不了。


  这部经的份量很重,共有八品十卷。《无依行品》、《有依行品》就占了五卷;再加前面的《序品》及后面的《获益嘱累品》,除了《十轮品》,中间的品卷并不多。《十轮品》是讲:用佛的十轮来对治凡夫业障的十轮。其次是《忏悔品》、《善恶业道品》及《福田相品》,虽然品卷不多,里面的道理还是很复杂。


  《序品》是佛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地藏菩萨礼佛及赞叹佛的功德,所以在《序品》中没有什么大意可讲。


  我们学习这部经,要有方法。一定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这部经就是告诉我们,要怎样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别再造业,别再做错事,因为做了之后,等到受报时,会受不了,会很痛苦。如果能结合日常生活来学习,就会用“佛的十智”或“佛的十力”加以对照,转凡成佛。


  这部经有两次翻译,一次在隋朝,谁翻译的不知道,因为翻译的有欠缺。第二次是由玄奘大师翻译的,是在唐朝永徽年间,玄奘大师从印度返回中国十六年之后翻译的。跟《地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在文字上的翻译有些不同。玄奘大师是依文,也依义来翻译。比如“佛、世尊”他称为“薄伽梵”。


  《十轮经》的《序品》讲到地藏菩萨,因为这部经主要是以地藏菩萨为说法主的。但是经中的地藏菩萨是随喜而来,有菩萨僧、罗汉僧及凡夫僧,大家聚会来说《月藏经》;当这部经快说完的时候,地藏菩萨才随喜而来,并不是为了要请经说法而来。而佛就藉此因缘,说地藏菩萨的功德,而地藏菩萨也赞叹佛的功德,这部经的因缘就是这样引起的。在讲这部经之前,是讲《大乘大集月藏经》。《月藏经》刚一圆满,地藏菩萨就来了,他来的境界相,大家在经文中一看就知道了。


  与地藏菩萨有关的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地藏十王经》、《地藏菩萨陀罗尼经》、《地藏菩萨仪轨》,地藏菩萨的《三国灵异记》,地藏菩萨的忏本、占察的忏法,这些都是属于地藏菩萨的法门。你只要通达了一个,其它都会有所联系。《地藏经》跟《十轮经》是相通的,但是不同之处,就在“转众生的业”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十轮经》是修止观的,《地藏经》只要造像、拜忏,能够念地藏圣号,就算修行了。《十轮经》最初是教你怎样修行证入“禅定”,不入禅定,是成不了道,它一开始就教你一个从浅入深的方法。你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用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也就是“数、随、止、观、转、净”这六个字。


  经里除了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之外,地藏菩萨也向佛赞叹了一番。佛跟地藏菩萨互相酬唱的目的,主要是破我们的“十恶”。十恶就是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杀、盗、淫;口里所说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心里所想的贪、嗔、痴,这十个业。恶业也叫“恶轮”。心里起贪念,起嗔念,起了邪见,愚痴就是邪见,邪见就是不明白,糊涂,无明业因,就是“贪、嗔、痴”所引起。如果我们不贪、不嗔、不痴,就是善业。形容十善业,就是“善轮”。轮是不停发动运转,是转变的意思。为什么我们在六道轮回永远不停息?永远不能流转?就是因为“业”。将善业达到佛的“十轮”,就是“十智”。将众生的恶,转到“五逆十恶”,就是最恶的“十恶轮”,《无依行品》、《有依行品》,讲的也是这个“十恶轮”。


  先讲以佛的“十轮”来对治众生的“十恶轮”。因为这部经的名字叫做“十轮”,为什么叫“地藏十轮”呢?这部经最后被嘱记起来流转、护持这部经的菩萨是虚空藏菩萨。《地藏经》的《嘱累人天品》,也是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在《华严经》里,是指容纳一切、含摄一切。虚空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虚空”不是这个虚空,而是形容他证得了“性空”,证得了“真心”,证得了《占察经》的十相。“虚空”含藏一切法而不空。这部经嘱记他去宣传、弘扬。


  这十轮没有停止的时候,不论是善轮或者是恶轮,什么时候才会停息呢?等自己的心都静下来了,佛佛都证到十轮停息的境界,证得这个“性体”了,是要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因此称为“大乘”。


  “大者”,是我们的心。《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这个“大”字,《大乘妙法莲花经》也是这个“大”字。“大”字是标明我们的心体、总体。一切的法门,大总相法门体,就是大。“乘”是运载,若依这十善业,就能把你运载到达究竟的“寂灭”,能“寂灭”就是佛果。“空”的涵义,在梵文里,或者叫“寂灭;或者叫“寂静”,都是形容“空”的。然而它不说“空”,中文没有这个字,我们翻译不出来,就用“空”这个字来代替;但是一用“空”,我们又误以为跟空一样,一说到“空”,好多人就落到“断灭见”,以为“空”就是没有了!“空”不是没有了,“空”是说“缘起的诸法”,它的本体是“性空”的,这一个“空”是包括一切“缘起法”的,怎么样来显这一个“空”呢?用“缘起”来显这一个“空”,如何来证得这个“空”呢?“缘起还灭”就证得这一个“空”。


  “大集”有两种解释:一是在这个法会中,集合了很多的众生,多到什么程度呢?无数!你一看经文就知道了,有多少的声闻僧?过数量的。用数量来计算而不可能计算的,叫过数量。有多少菩萨僧呢?过数量!凡是说地藏法门的,除了《占察善恶业报经》之外,处所有两个:一个是在兜率天,一个是在七金山之内,这个佉罗山是在欲界和色界中间,不是一般人可以到得了的。那么处所就殊胜了,在那里集会,才容纳得下。


  凡是佛经所说的数字,不要用我们人间的数字去计算,用一、二、三、四、五、六来计算。好多亿、好?我们是无法计算的,因此佛一比喻,就用恒河沙来比喻。恒河的沙,七、八千里的恒河,那沙的数字有好多?那不是人的智力所能数出来的。因此在数字上,你应当这样子来理解。


  另一种解释是说,你能听闻到“十业”,就能把你运载,发明你的心地,成就你的“性体”,成就你的“毗卢遮那”,就能够到达“大”。所以,在此次法会所集的这些会众,都是有缘众。我们现在能够共同来学习这部经,说不定我们就是在那个时候没有成就的众生,轮转到这儿来的,我们才会有缘,没有这个缘,是遇不到的。


  大家一定要学到懂的层次,怎样才算懂?能用!用的时候,没有障碍,你修观想的时候,没有什么障碍,《十轮经》是叫你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3 19:57:1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念诵地藏菩萨 花草茂盛
上梦下参老和尚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以诸种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勤营务。或不营务,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果实丰稔。所以者何,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大劫,于过数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任持一切大地,常普任持一切种子,常普令彼一切有情随意受用。此善男子威神故,令彼一切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药谷苗稼,花果茂实,成熟润泽,香洁软美。
  这一段是讲种庄稼的人,希望所种的庄稼长得好。或是你想种花,想让屋里的盆景养得好一点;你就对那个花盆念一念地藏菩萨,围着它转一转。已经要死的盆景,特别是我们喜欢的君子兰,兰草,都快干死了,回去后拜拜忏。祈求祈求,它就又长好了。但是这种小事的效果,如果当成是圣验、圣果,那就糟了。我们学佛求地藏菩萨,要自然而然的,修行、拜忏。你已经不想这些事情,但你一作意,花草就很茂盛的,不可思议。


  有一次我问西藏的喇嘛老师,我说:“西藏的庄稼长得这么不好,我们的修法大师们有这么样的功德,找找地藏菩萨帮帮忙长一长,为什么就是长得不好?”他说:“不成!”我说:“为什么不成?”他说:“第一个没有至心,第二个是业果已成。”要是业果已成,要转业果必须能达到我们所讲的第三个至心,深心。现在还没有到达那个至心,不能至心称名;至心有好多层次的,你到了什么层次的至心就能强到什么的效果。就像妈妈真正想念儿子,想得很恳切,真正达到至心,不论隔千里隔万里,他的儿子马上会感觉到,会很快回来。


  在我们家乡有这么一件事。有位妇人她就只有一个独子,她想念儿子,有人告诉她这么一个方法:“你站在门坎上,一只手攀着横木,一只手拿着饭瓢儿。吃饭的饭瓢儿,尽力敲那个横木,不用几天,你儿子就会回来。”这位老太太就天天敲,不到十几天她的儿子真的回来了。什么原因?她儿子心里不安,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祸。赶回来没有事,只是妈妈想他。这是说明至心的例子。


  另一个至心的例子,有位妈妈怀念她的儿子,怀念得不得了,但是这位儿子对他妈妈非常不孝。不过妈妈爱护他,很至心。有一次,她的儿子碰见一帮人要朝普陀山,他也跟着要朝山。有人说:“你这么不孝,你去朝山会影响我们。”他说:“不会的,我转变了!”他就跟着大家去朝山。到了普陀山的时候海上出现铁莲花,海里全是铁莲花,船开不动,大家就至诚的念铁莲花,他也跟着念。他看见观世音菩萨跟他说:“你不要朝我,回家去。”你一回家,这铁莲花就没有了,回去吧!他说:“我是来朝菩萨。”观世音菩萨说:“你回去见到给你开门的那个人就是我。”


  于是他就回去了。铁莲花也消失了,大家就开船继续往普陀山前进,他没有朝成,就回家去,走到家里头的时候,已经夜里十二点了,老母亲已经睡了,他就敲门,妈妈一听到儿子的声音,心里又惊又喜,不顾一切地赶紧去开门,结果她是反披着棉袄倒穿着鞋出来给他开门。儿子想到菩萨说的话,原来自己的母亲就是观世音菩萨。想起从前的种种不孝,心生悔恨,于是他跟妈妈忏悔。从此,他就转变成了孝子。至心的关系很大。


  以上这些至心是小至心,不是我们要发的那个至心。我们要发愿成佛度众生,大家记住,凡是我们每位道友都应该发愿成佛度众生,这是我们究竟的愿。不论《净行品》、《普贤行愿品》。发的是,愿愿度众生,愿愿成佛,让一切众生都成佛。念这些般若经典,那是跟我们相干的,求般若智慧。除了这个,乃至于净戒净信,都是需要的。但是像生活用品就不必去求,愈多愈烦恼,愈少愈清净。所以说“种子”、“荒田”这段经文是指我们的般若,可以这样解释。


  “所以者何”,为什么地藏菩萨有这么多的功力?佛又赞叹地藏菩萨。“此善男子”是指地藏王菩萨说的。“曾过无量无数大劫”,指经过的时间很长,是过数量的时间。“于过数量佛世尊所”,用数字计算也无法计算的佛世尊处所。佛世尊就是诸佛。他发的大精进坚固誓愿,不但精进,而且坚固,绝不动摇;愿绝不动摇,一定要达到目的。


  大家检查我们的愿有没有动摇过?当你受苦难的时候,遇着不顺境界的时候,当你拜忏出了障碍,念经出了障碍,你还念不念?你拜忏拜不成,你还拜不拜?这些小事都克服不了,更何况成佛?所以必须坚固誓愿。遇到什么挫折、什么困难,你一旦发了愿,不要被这些外边境界相转了,要坚持不中断。受了三归五戒,受归依,那个代传的师父给你讲,说你要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天能多念几次更好,如果实在是没有时间念,早晚的相续念,最少十声,你做到了吗?连这么个誓愿,都做不到,怎么能消灾免难呢?既然是眼前的灾难不能免,更遑论要免除你无量劫来的灾难,消除祸业,证得般若智,乃至于成佛。


  假使说,现前境界相,对我们会带来损失,对别人却很有利益,我们是不是肯受损失去帮助别人呢?每个人问自己的心,自己都能知道,都很清楚的。地藏菩萨的誓愿,发心誓愿成熟众生故,他常常普持大地,不只是我们的娑婆世界。前面一再的说,“随所在处,随其所应”,他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得到利益;使一切大地普润众生,这是大地的覆载功能,如果没有大地承担我们,我们都生存不了。如果没有大地生长万物,我们生存不了。如果现在大地底下的汽油全断了,如果不产生电力,我们怎么活?特别是在发达的国家,如果没有电,连饭都吃不成。现在冬天来了,天气很冷,如果没有电,暖气怎么运转?会把你冻坏了。


  “常普任持一切大地”,大地是指一切众生的心地;给一切众生成佛的种子,“常普住持一切种子”。在世相上说,就是大地上所有含藏的种子。一切的粮食是资生的,资助我们生命的,都是从地上出来的。我们现在举目看一看,我们眼睛戴的眼镜,身上穿的衣服,乃至桌子、椅子、板凳,你说哪一样不是从地上出来的?哪一样不是从地上生长的?所以说,地藏菩萨发的愿,他是普任持一切大地,任持一切种子,令一切众生都随意受用,满足众生的愿。


  此善男子的威神力,能令大地,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能够生长,乃至“药谷苗稼,花果茂实,成熟润泽,香洁软美”,随所在处都成熟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3 18:55:5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轮品第二》节录
上梦下参老和尚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摩诃萨,善男子,如来由本愿力,就成十种佛轮,居此佛土,五谓恶世,一切有情退没一切白净善法,匮乏所有七圣财宝,远离一切聪敏智者,断常罗纲之所覆蔽。常好乘驭诸恶趣车,于后世苦不见怖畏,常处遍重无明黑暗,具足十种不善业道,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砦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我住如是杂恶土中,得安稳住,得无惊恐,得无所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转于佛轮,降诸天魔外道邪论,摧灭一切诸众生类,犹如金刚坚固烦恼,随其所乐,安置一切有力众生,令住三乘不退转位。”

  佛就对他说,因为我过去发愿,佛佛发的愿不同。所以各尊佛所示现的方便善巧、摄受众生也不同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要建立极乐世界,用极乐世界摄受众生。药师琉璃光如来就建立琉璃光世界。医治众生的病,来摄受众生。释迦牟尼佛发的愿,就专在这个五浊恶世,而且是人寿命百岁,在人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佛寿命是最短的,才一百岁,他的前一尊佛,迦叶佛,寿命都一万岁。现在我们说的七佛,只说是现在的人贤劫的四尊佛就有四万岁、三万岁、两万岁、一万岁,而释迦牟尼佛才一百岁。千佛住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寿命是最短的。他也没有活到一百岁,八十岁就走了,缘就尽了,这是本身愿力的缘故。

  但是因为有十种佛轮,所以在这个佛国土,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里头,我虽然看见他们,退没了一切白净的善法。白净法没有了,他怎么会去持戒?怎么会去信?不信,怎么能持戒?怎么能有定慧?不可能。他会行布施吗?凡是能作者,具足七圣财的众生,例如诸位道友们。在座的好多人受过二归,受过五戒,你具足戒财,具足归依三宝,好多人都作供养作布施。你已经作了布施财,那么这算是聪明智慧者,能够闻经听法。

  这里所说的是指匮乏七圣财宝的众生。同一个时间内,好多人都作什么呢?我们可以想到吧?你的六亲眷属去干什么?你来这儿听经,这是很鲜明的对比,不需要再去说了。聪明智者,什么叫智者?就是你会选择。有智慧的人会选择应当走什么道,他一天应当干什么事情,他会选择;没有智慧的人,他所选择的不同。他选择的是乘恶趣车,趣向恶趣。我们是三乘车,趣归依僧。持清净戒。布施,忍辱,那就减少好多的祸害。

  我们是怖畏后世苦。所以,今生要修,要闻法。我们是注重光明,要破除黑暗,不作十种不善的业道,行的是十善业道。我们信佛的弟子。是成道的,我很少听见佛弟子破口大骂别人。有人说:“老和尚,是你没听见!”我听过不少,那是事实,不过还是少数的。佛弟子在骂人的时候。他有顾虑的,恶口,他心里要想一想。佛弟子也有欺诈的,他也要忏悔一下。在这个时候,这样作不对。如果不是佛弟子,他连不对的意思都没有。报复的时候,我要你先受点苦再说。他是这种心理,这种心态。所以后世的恶趣车,他们就坐上去了。

  凡是不怕后世苦的人,他就去乘那个恶趣车,就落到恶趣道中。畏后世苦的众生。他就不会。我们虽然也处在黑暗当中,但是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于念一句地藏菩萨圣号,这一念就是光明的。你念一声,这一声就光明,你声声念,就声声的光明。你就能够逐渐冲破重重的障碍与黑暗,这就是有智慧者。有智慧者,就能够远离十不善业道。他要行十善业道。说到五无间罪、诽谤正法、毁砦贤圣,大家要注意。信佛的人,你不要谤毁,反正佛所说的法,你信这法,却去谤那法。这都是灭法。如果我是讲经、诵经,我说念佛的不好,我就是谤念佛的,这就是谤法。我是念佛的,说诵经的不对,这也是谤法。我讲这部经,说那部经不对,这都叫谤法。我跟那部经没有缘。更应供养礼拜,要求结缘,应当具足一切法义,都应当懂,不应当毁谤正法,这个要特别注意。

  现在我们的道友当中。简直不知道谤法的后果,信口开河。但是你要知道,这是毁谤正法。毁谤正法,罪业很大。在僧众之间挑拨离间,或者对这个庙说那个庙,对那个庙说这个庙,这可就危险了。这是五逆罪,五无间,破和合僧众。所以对于一切的圣人贤人、一切的住持。我们不要随便的批评。因为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如果我们这样作。是向恶法道路走,不是向善法道路走。

  面对这个罪过,我虽然忏悔了好多年,还是忏悔不净。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学五教,就说四教没有五教好,先入为主。后来我又学四教,感觉四教跟五教都差不多。我也没入进去。当我学念佛的时候,我以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我也是这样学的。如果是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以后三藏十二部经都断了,谁还去学?断法!灭法种!我不敢再说了。

  那是过去的罪业,造的很多,我个人知道忏悔,那是我的经验,介绍给大家。所以,毁谤正法看起来是很浅,“我没有谤过法!”其实,你谤的次数不少,这个师父好,那个师父不好。哪个师父都好,只要他披上袈裟,他是佛弟子,我都赞叹他,把他当贤人看,当圣人看。至于他个人的因果,他自己会承担的,跟我毫无关系。我不会替他背因果。

  这部《十轮经》是专讲这种情形,我的弟子不论破戒犯戒到什么程度,都不许国王制裁,这是佛说的。如果他制裁,这个刹帝利王是恶王,因为会毁灭三宝。他就算坏,有一片袈裟,还不是整体的,就是一片袈裟。鬼神见着也能得到利益。人不信,鬼神信的。因为他受苦的。鬼神有通,也知道利害关系。人糊涂,不知道利害关系,信口开河。 大家要特别注意,特别是对寺庙、僧众、三宝弟子,乃至于我们道友互相之间,僧赞僧,佛法兴,就是这个涵义。

  佛弟子总是维护释迦牟尼佛,维护一切众生的,让未来的众生不受痛苦,一定要这样作。我过去不知道。作过很多错事,现在知道了,以后不再作。可是以前作错的怎么办呢?对佛菩萨忏悔,对地藏菩萨忏悔就好了。因为这部《十轮经》,是专讲忏悔的。拜忏的涵义,就是要洗刷我们过去的罪过。我们穿衣服脏了要洗,洗了,就干净了,忏悔的意思就是这样。过去我作错事,我改了就是,我再不作。你忏悔,你过去的罪业就轻了。懂得忏悔法,你就有办法。你有了惭愧心,就是你的财宝。

  我刚才讲惭愧,惭愧就是财宝,总是跟人比。比不上人家,人家有功德。我没有功德。人家有财富,我没有财富。人家为什么有财富?前生修的福德,我不嫉妒,我都随喜。只要是人家的功德都随喜,你的罪恶就忏悔了,惭愧是种财宝。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道,他过去初发心的时候,就有惭愧心,释迦牟尼佛说,我住在这个杂恶的国土中,住的很安稳。没有恐怖,也无所畏惧。我自己认为,我是世尊,我是大仙,因为我在转佛轮,转这个佛轮。就是要对治恶轮,就是要降伏那些天魔外道的邪论,摧灭一切众生的烦恼。众生的烦恼,刚强难调伏,像金刚坚固的那么样烦恼,我能摧伏。对这类众生,我也能使他得到安乐。

  但是,其中有善类的众生,我就让他们住三乘不退转位。声闻、缘觉、菩萨乘,三乘。还没有说佛轮,这样是总说的,我在这住着,无所畏惧来度众生,这是由我过去世愿力的缘故。我发愿到这个地方度众生,寿命非常短速,身量非常矮小。时候这么不好。这个时候的众生是在五浊恶世当中。佛在世时是正法,正法也好不了许多,为什么?他处在五浊恶世!

  不过,还是比我们现在好一些。我们现在是无佛世,当然更不好。但是释迦牟尼佛生的是五浊恶世,他是在五浊恶世度众生,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法身,就不是这样子。这是幻化的,不是实在的。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应当如是见。这叫正知正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