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013|回复: 0

《金刚经》开示录 (8)索达吉堪布 传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8-2013 14:58:50|来自:英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菩提心1 于 3-8-2013 15:00 编辑

第八节课


前面说佛陀、佛法在胜义中不存在,佛陀不存在的原因下面有广说。佛法不存在的原因昨天也讲了:法与非法都是不可得、不可取,心识语言无法表达,佛法的本质在胜义中不成立为实有。下面还有一句没有讲完。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为什么佛法在实相中不存在呢?因为一切法皆是无为法,远离分别执著。诸位贤圣的安立,也只是能证悟无为法的智慧上有差别。”



究竟实相中,实有的法不存在,无实的法也不存在,诸法本性远离一切执著,远离一切法相,这是圣者入定智慧抉择的。《大幻化网》中说:“之所以承认法界一味清净平等,乃是由圣者的根本慧定所得之故。”同样,一切诸法不存在,没有实相,也是依靠圣者入定智慧而得出的结论。



此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在圣者的根本慧定面前,一切都是无为法,除此以外,没有一个真正的实相,也没有有无执著;二是在圣者入定的时候,一切都是般若空性,远离四边戏论。世亲论师说:“圣者入定时,灭除诸散乱,现前如来智智为无为法。”圣者在入定的时候,灭除一切有为法的散乱执著,无为法的本来智慧现前。反过来说,如果诸法的本性不是无为法,那必定是有为法,嘎玛拉西拉说,若是有为法,则是刹那变化、不可靠的。因此,诸法的本性绝对是无为法,否则就会随因缘而有变化,并非诸法的本来实相。



从所证的空性而言,究竟实相是无为法,没有任何差别。但从能证的智慧来讲,六祖云:“三乘根基,所接不同,见有深浅,故有差别。”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能证悟的空性慧也有深浅差别,比如声闻证悟的就比较浅,菩萨证悟的比较深,而佛陀是最究竟、最圆满的证悟。



总而言之,“差别”是从能证的智慧来讲的,所证的空性不可能有差别,如果有的话,无为法就变成无常了。



下面讲法布施的福德非常广大,远远胜过财布施,若能受持读诵《金刚经》,其福德无法衡量。首先讲财布施: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果有人将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所得福德多吗?”须菩提答言:“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福德的本体是空性,以空性之故,福德可随因缘而增上,所以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俱舍论释》云:四洲、日月、须弥山、诸欲天、梵天世界为一个单位,一千个单位称为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二千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能被火等同时毁灭,最初形成时也是同时产生,由一体性而得名。



〖七宝〗:有不同的说法。《法华经》说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无量寿经》中是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阿弥陀经》则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般若经》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大疏》中是金、银、琉璃、水晶、冰珠石、红珍珠、玛瑙。



很多佛经中讲,若以三宝为对境,用清净心哪怕供养一朵花、一杯水,福德也是相当大,何况有人以七宝布施,量满三千大千世界,此福德更是不可限量。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清净心的功德,另一方面,福德若在胜义中实有,其量则能思维,但由于它是空性的缘故,所以只要因缘具足,依如幻的布施就能产生无量如幻的福德,正如《入行论》所云:“幻人生幻福。”因此佛陀赞叹福德非常多。



大家要注意的是,《金刚经》每一句中经常要分开二谛作分析,这样才能加强对胜义谛的认识。如果认为经文的最后才涉及胜义谛,那现在的每一句话就无法解释了。总之,不管是福德也好、法身也好,我们对任何一个法都不能执著,如此才可了悟真实的空性。



这里的财布施,主要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下面是讲法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佛陀接着说:“如果有人受持《金刚经》,哪怕只有一个四句的偈子,并为他人宣说,此人的福德将胜于上面那个人。”



世人常认为:财布施的福德非常大,法布施可能远不及于此。但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亲口说道:法布施的福德,远远超胜财布施!其实从财富上讲,我们不要说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就算只用一碗七宝布施,现在也是有点困难,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有机会讲闻《金刚经》,这种福德是不可思议的,远远胜过了上面的财布施,大家理应生起欢喜心。



〖受持〗:指专心致志地奉行。



〖四句偈〗:本来印度梵文的《金刚经》全部是偈颂,但译成藏文和汉文之后,形式就变成散文了。所谓“四句偈”,指由四个句子组成的一个偈文,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一个四句偈。



我们受持《金刚经》后,若能为他人开演经义,令彼等也听闻、读诵、修持,即使只有一个偈颂,也超胜了用七宝布施的福德。《般若八千颂》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读诵、受持、演说般若法门,其福德胜于财布施。”



可见,法布施的功德特别大。阿难曾问佛陀:“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事情功德最大?”佛陀言:“一人讲法一人听闻,功德最大。”《虚空藏经》中云:“虽说俱胝劫,佛智亦无量,如是持佛法,福德更无量。”《狮吼经》也说:“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上供下施,不如浊世时为人演说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大。”此外,《妙法莲华经》、《般若二万颂》、《慧海请问经》等经典中,也纷纷赞叹了宣讲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门的殊胜功德。



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对大乘空性起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多劝别人接触这个法门。假如你周围有人生病了或是遇到了违缘,就应借此机会让他持诵《金刚经》,如此一来,必对其今生来世有莫大的助益。



为什么受持、传讲《金刚经》的功德如此大呢?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原因何在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依此获得无上正等觉的佛法,皆从这部经而出生。”



有些居士供养学院一万块钱,几十年后始终念念不忘,一见面就提醒:“我在某年供养了你们一万块,还记不记得我呀?”甚至有些人供养了一点毛衣、饼干,四五年后还挂在嘴上,逢人便说。这种供养并未舍离吝啬、执著、傲慢,所以是不清净的供养。但你们若能持诵《金刚经》并为他人解说,这比供养一万块钱的功德更大。



为什么呢?因为《金刚经》所诠释的都是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是产生一切诸佛之因。《般若经》云:“三世诸佛皆依般若空性而现正等觉。”《现观庄严论》的顶礼偈也说:“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经典中经常称般若空性为“佛母”,因为儿子的来源是母亲,同样,诸佛的来源是般若空性。《入中论》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正因为菩萨在因地修持了无二慧空性,最终才得以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佛果。《佛子行》的开篇偈亦云:“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佛陀依靠佛法而成就,此佛法即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故将般若空性喻为“佛母”。



既然般若空性是三世诸佛之因,那么三世诸佛所弘扬的佛法,也必定是般若空性。否则,佛的因是般若,法的因是其他的,这是根本说不过去的。



此处直接宣讲了“佛”由般若空性而生,间接宣讲了“法”也是由般若空性而生。所以,为什么《金刚经》的功德这样大?因为它是诸佛、佛法的出生处,故受持传讲的功德不可衡量。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并非实有存在,故非佛法。”



义净的译文是“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是名佛法”,词句上虽有差异,但意思方面完全一致。



“佛法”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佛陀的庄严色身、力无畏等圆满功德。从显现上讲,通过布施等积累福德资粮,可现前佛陀的相好色身、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经云:“如来之色身,福德资粮身。”但从胜义来讲,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并不是真正了义的佛法。



第二种理解是:所谓佛法,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能息灭痛苦的妙法甘露。从究竟义来讲,这也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世俗中的假象,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真正的佛法远离一切戏论,是大无为法,六祖曾说:“佛经不是佛法,它是肉眼的境界,故非究竟。佛法应是慧眼的境界。”



以上通过法布施与财布施的对比,阐述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82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