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味道 —我与一个女孩的天籁知音 作者:老寒腿7979 源自一个动人的原创故事。 如遇雷同,纯属巧合。 2012年深秋,我独自一人蜷缩在书房里。 这是在东北某市(我不想说),有我一所古旧老宅,父母留下的,一直空着,卖不上价,待开发动迁,也想留作回乡省亲之用。 说是省亲,老家也没什么人了,只是亲这方水土,由于我大量吸烟、熬夜,加之思虑甚多,导致身体羸弱,每年总有一两次回来小住,说来也怪,届时浑身的毛孔和神经末梢都会与周围的空中飘漫的各种气息无限地亲和,活力抖涨,身体复原得自然也快,我自知可能是老了,同时也相信一些有关人类及动物回归寻源的说法。 时值下午两点多,外面天色阴沉,十一月份的时节,临近供热期,北方冬季供热期两端的秋末春初,死冷死冷的,特别是春季停气之后,室内透心地凉。 心冷意灰的我,在百无聊赖际把手机插上耳机,拨动了收音机的功能键。搜索、定位、一个接一个切换着听。 养生讲座,同城互动,广告,音乐歌曲,大致这些。 天生的对于文字和旋律的偏嗜及敏感度,不经意间牵我于一个音乐座谈品鉴栏目。 热线中,一首原创歌曲主旋律的呢喃溜音儿猛然攫住我心,这在我近些年来的听觉品味中是不多见的。 意境是一对高校恋人,[关键词屏蔽]创业,后因路有不同,功成而人非。怅惘无悔,幽咽无怨,苍凉豁达,文弱坚强,其情势氤氲空寥直扯人心肺,感动你去与风握手,魂出体外。 席上的是两位坊间酷哥,老成的调子自信满满,连线的另一端是一个怯弱女孩。 一酷哥说你的乐感还可以,有没有跟哪位老师专业学过;另一位说:配乐太一般了,你为什么不去较专业一点的录音棚好好作一下呢? 女孩说:二位老师,我从小就学钢琴小提琴黑管萨克斯古筝和长笛,学语言肚皮舞美声书法绘画和围棋,但都没有跟名师学过,原因是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成绩都很好,就走了文化课之路没走专业特长。 一酷哥说,是呀,艺人不易,这条路很艰辛。 女孩说,走哪条路都不容易,过河呗。 接下来是客气道别连线下一位,女孩没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而这时我的思绪却被自然切换到了另一境地。 这个女孩,我了解,却不认识。她冰山之水下的内涵,我懂。 那是两个月前,我回来过一趟,火车上。 是转赴外县一小镇办事。 去时乘坐一列老式列车,可开窗探头兜风,车厢门口有烟灰缸的那种。 我与那女孩临窗坐对面,原本我是正方向,她是反方向,车启动时她说她晕车想和我调换一下,我同意了(美女的要求,男士一般都会无条件接受的)。其实我也想坐正面兜风,那是我少时的嗜好,探顾其它,车厢里人很少,许多座位空着,旅客不必按号落座,出于男士的赏花之心,我自未另就。 源于我的呵护,加之旅伴之间因陌生而无忌的空间,我们聊了起来。 她是典型的女书生样子,娟秀文静,儒弱致雅;眼镜,直发,休闲装,登山包;肤娇嫩,粉白,眸清澈,深邃;耳机,掌中电脑,口香糖,流行乐。 她邀我合力把窗子向上推开至顶,清风湿润,立刻沁入,拂动她松软的长发,外面是向后奔腾退去的画面:成熟待割的水稻,在秋日午后的阳光下金光闪闪,随风波动,平整方正的一块块、一片片,如棋盘格局,又似阵营之中千军涌动万马奔腾,举目即是,至远处才见零星孤岭城楼般亦在观风景样子。好一个爽! 我说你把耳机拿掉放点音乐一起听呗。 她说你喜欢哪方面的? 我说你别看咱们是两代人,但音乐是无界的,前提是品位的高低,我从五岁起就登台唱样板戏,“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月色辉煌,映照着红高粱”,“家住安源,… …三代挖煤… …”,我京胡拉得好,二胡也不错,小提琴手风琴也可以,还有脚踏琴,脚踏琴你见过没有,我上学时音乐课用这个,… … 她说你们那时候有西洋乐器没有? 我说有啊,有黑管,但是哨片缺,所以懂的人少,小号还行,我能吹,我们那时也是文化普及时代,一有活动鼓乐队是必须的,做板报字报那也是练书法绘画的好机会,… … 他说你对时下的音乐怎么看。 我说民族的保持得还不错,流行的太杂太飘,我说打个比方:食[关键词屏蔽]也,音色也是色,你就拿吃的与之对比好了,调料太多,激素太多,速成太多,合成太多,作假太多,总之垃圾太多… … 她说你不可能否定一个时代,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没营养人怎么都还活着呢?只是品位差异而已,而品位是可以慢慢提升的。 我说你怎样理解“品位“二字。 她说我们于此情此景中,听轻快音乐,就比在闹市听有品位,湖边钓上鱼来,就地水煮开吃,就比餐桌上有品位,还有田里摘瓜,摘柿子,上树摘果子。 我说还有埋土烧青豆,糊泥烤地瓜,菽桔烤苞米烤蛤蟆腿儿… … 她说还是要文明环保在先,社会毕竟在进步… … 愉快的热聊当中,有音乐伴随,有美女伴随,有窗外的风景伴随… …“喜看稻菽千重浪… …,如果此时此地再有灵音妙乐相配,那真叫一个绝品!”我由感而发不自主滑出这一句。 不想她叹了口气,目光暗了许多,沉寂了一会儿,在我犯愣间,她说我给你放一首我自创的歌儿吧,还望不吝赐教。 就是前面的那一首,映衬的就是窗外的画面,心里流淌的,娓娓道出的,就是那个情境。 原汁原味儿,携根带土,鲜花绿叶,化霜凝露;活的,颤动着的,散发着腥湿气息的,对其能量的密切感知,如电,如光,如水,如风… … 她的家境一般,父母都是工薪阶层,虽是独生子女,近二十年的课外补习和特长培养,家中已是尽心尽力,大学期间与男友曾做过家教,算是社会实践,毕业后与社会的磨合期二人以此安身,她的专业是哲学,男友学法律,现在她在一线城市作专职外贸,男友在三线城市作社区工作且不再是男友… … “这首歌,我不敢说写得多好,至少以我的文艺素养,不至于离谱;虽算不上精雕细琢神来之笔上乘之作,也是有感而发土生土长真材实料,它是我们的写照。我们是现实的,因此它就是成立的,”她说。 “思哲考辩,靠谱”,我说。 “能否向这方面尝试发展一下?”我说。 “试过,难”,她说,“有好东西在手里未必就能火,它需要专业炒作”,她说。 “信息时代,可以自己炒”我说。 “不通则变,变则失之”她说。 我,无语。 这是一首原词原曲原唱的歌曲,以我个人的经历眼力品位和素养,料定它必火,但我帮不了她。我不是音乐人,亦不熟坊间人士。她也不熟,她说为作这一糙品,也花了不少钱,托了不少人,让它出头见天日的唯一途径只有一条:农家把瓜果蔬菜按约定的价格卖给商家,然后店家,然后食家。 我说那才能卖几个钱。 她说不是钱的事儿,指着它卖钱得饿死。 唉——,我说那你多放几遍我听好吗,真是好!我说这话的时候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这在我这个年龄又没喝酒的状态下,是不正常的。 我开始对她刮目相看,歌曲循环地放着,她的言辞越来越哲理化,辩证化,专业化,宛如一位沧桑老朽在与我讲经论学,人生的,社会的,理念感知,起源与分划,存在形式,阴阳背返,儒道两级,相对概念,绝对互化… … 以我的资质与积淀,绝对不输于她,这是自然。而我的意念的重心却不在于此,我在飞升,她也飞升,我们各踞于天际的两端,其间有灵音行使穿越,恍如隔世。 … … 镇上的事办得不顺,草草而归后转乘飞机回家,托朋友日后补办。那次的事儿也就过去了。 而这次的机缘巧合,我又被同一脆弱的神经所困扰,本来就习惯于想事儿,直是休息难安,第二天到物业把供热费交了,把房门钥匙给了对门邻居,嘱其试水日关照巡视一下,逃也似地转身就走。 这次的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 转眼到了年关,某电视台(我不想说哪个台)的新年联欢晚会上,某大腕儿级的明星登台助兴,突然就亮出了那首歌(我不想说歌名),一时风靡。 电脑上搜了一下,多个版本,山南海北,各色网络,各种唱法,单的,双的,群的。 又搜了一下,有提问的,问原唱是谁,作者是谁,回答不一。 我的敏感神经再一次地被触动,仔细品味各种版本,与脑海中的印象对照。 结论还是好有一比:一盘水果,要色有色,要形有形,有滋有味有模有样,却不再鲜活,不再灵动,那初始的怯弱的、不自信的、发自内心的颤颤巍巍的蠕动(是蠕动),不再有。 特别是作为主旋律的呢喃溜音儿,音乐人应该懂的,此为常识呀,任何一门的乐器乐理声乐课,老师辅导孩子时,为强化着重音符而弱化忽略字词的溜音儿,被大堂之上的大家明星们,大嘴吧唧大白于天下。 可恼啊,我! (另据胞弟讲,他的一位在超市工作的朋友,曾以两万元的价格,把一首原创词曲卖给了某艺人组合,该组合竟以原创之身一炮走红!) 欢迎做客 灯火阑珊下 “老寒腿7979”家 老寒腿7979作于2013年4月28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