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脚香港在双城竞争中严重落后,因而新加坡有越来越大的优势已吸引外资、人才。因此,移民及外来人才的控制,看来只会紧不会松了。
以前,新加坡没有这么实力,当年也是眼巴巴的指望着97变天,收点香港人。现在,国家搞得很好,底子丰厚,其他国家退步,因此新加坡有足够实力和理由来调整相对宽松的移民与人才输入政策了。
易锐民:要房子还是要公园?
易锐民
2013年09月10日
周日由酒店到新加坡樟宜机场的20多分钟路程上,笔者跟新加坡德士司机聊天,畅谈对“优质生活”的看法。得出的结论是:相比之下,新加坡人的确比香港人写意得多。
他说:“我68岁了,看不出来吧,许多人说我只有50岁。”这位德士司机原来已有10个孙子、孙女了,那为什么还要打工?
原来他本来在办公室工作,60岁退休后跟老伴到处旅游,两年后感到生活有点闷,于是考了德士执照,但只在周一至周五开车,周末就算开工,也只是为了赚回车租,够了就不做,去玩遥控飞机或找吃的。
他又说:“勤力些的,每月可赚到6000多(新元),我只赚3000元,但够了够了,做人最重要是开心和身体健康,我现在每天都很满足,钱赚多了只是数字而已。”
当得知香港的同行每天得为生活打拼,许多人为了供房子而做两更(每更8小时)、有人更冒险做“黑的”(欺骗乘客车资的司机)、近年更经常因被“抄牌”(开罚单)而用粗言辱骂警察,这位新加坡德士司机很是惊讶。
其实关键是住房问题,新加坡人基本上不用为房子烦恼,比香港人幸福得多;另外,作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道路建设也比香港好,司机开车碰到烦躁的机会估计比香港的少,磨擦自然也相对较少。
既要有足够房子居住,又要有充足的配套设施和广阔的生活空间,是每个城市生活的人共同的追求,偏偏香港近年这两项追求都出现矛盾,由于房子数量严重不足,于是港府要在缩减生活空间上打主意。
据香港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最新公布,未来十年香港的房屋需求是44万9700个单位,必须尽快找到足够土地兴建,否则会有越来越多人要被迫住在“劏房”。
所谓“劏房,是香港的一种出租房,常见于唐楼等旧建筑。业主或二房东将一个单位分间成多个细小独立单位,环境恶劣。租客通常为穷人、新来港人士或单身汉,他们无法交贵租,或无资格轮候公营房屋。
面对“劏房”情况愈来愈严重,港府这两年出现“盲抢地”,不断想方设法找出土地兴建房屋。其中,发展局长陈茂波上星期天就在网志上撰文提出,面对港人居住的需要,是否完全不能发展郊野公园?
所谓香港郊野公园,是指港府将市郊未开发的地方,划出来作为康乐及保育用途的公园,相当于不少地方的国家公园,不单有生态环保价值,而且更是港人假日休息度假的地方。
不知是否太心急,身为全港土地发展“大管家”的陈茂波,竟然错误引述数据,在文章中说:“今年7月我获邀出席一个智库举办的土地供应讲座,交流时有人提到,全港有逾七成土地是郊野公园。”
经传媒查询,发展局发言人昨日立即澄清:目前全港只有约四成土地是郊野公园,陈茂波文章刊登的数字有误,谨此更正。
发言人还表示,陈茂波提出可否考虑发展郊野公园用地,只是与港人分享社会上部分人士的意见,供大家思考和讨论,并非代表港府的立场。
与此同时,环境局长黄锦星也在一个公开场合上强调,港府重视生态保育及郊野公园保护,也在回应社会诉求,逐步增加郊野公园范围。他说:“请大家放心,目前有完善法例保护郊野公园,政府没有既定立场改变现有机制。”
从港府的匆匆澄清,反映出“郊野公园保护”在香港是一件大事,不能轻易去碰。相信“到底要房子还是要公园”的争论,仍会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