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7-10-2014 14:30:5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xttop.com/mj/26769.html
潘海燕:孩子,你为什么跑?
孩子又一次离家出走,三天没有消息。我和爱人快崩溃了。
孩子喜欢玩游戏,是不是去了网吧?我们从望京找到北苑,从北苑找到天通苑,每一个社区,每一条街,每一家网吧,每一座电玩城,每一家麦当劳和肯德基店……我们都问遍了,没有。我们把所有他可能去的地方的录像都调出来,一点一点地快进了看,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漏过去没看到。就在我几近绝望的48小时之后,在一个十字路口的录像里我看到了孩子的背影:是他,白色短袖校服,蓝色米奇书包,书包很沉,他身体稍弯向前倾,脚跐着地。他是从右边的超市里出来的,摄像头从他身后照过来,照不到他的脸。不知道孩子那时在想些什么,他走到路口,停下来张望,这个地方他显然之前没有来过,同学打车带他到这里,他下了车,不知该到哪里去,他左右看了一会儿然后向左拐,慢慢移出镜头,不见了。
6月19号晚上7:36至7:39,孩子瘦弱的身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十字路口,每天都是奔波的人流,没有人注意到这个迷茫的少年,而我作为他的母亲,又懂他多少呢?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长时间地注视过他的背影了?能想起来的还是他四岁时我目送他去幼儿园全托时的背影,那时我们一周才见一面。想想那个时候,他是多么的可爱,他常常给我讲故事。冬天他见一些灌木上挂着小红果,就问我知不知道这些小红果为什么不落,我说不知道,他就说是因为夏天的时候灌木丛里有很多小虫,它们拉琴唱歌,让这里变得很热闹,灌木很开心,为了感谢小虫,它冬天也挂着红果,为虫儿们准备早餐。
孩子那时候很懂事,像个小大人。我告诉他进幼儿园如果不哭,我就会被幼儿园老师表扬。他问:“能不哭出声把眼泪包在眼圈里吗?”我说:“不行,包在眼圈里也会被老师发现,只有笑着跟妈妈说再见才行。”他若有所思地答应了。我送他去北大幼儿园,要先从天通苑坐地铁到五道口,他一路上都在报地铁站名,快到五道口时他就伤心地哭开了:“为什么不永远坐下去呀?为什么呀?”每次下地铁我都会在五道口抱他很久,看一趟又一趟车驶过,人潮水般涌进涌出,直到他安静下来,我们才出地铁打车去幼儿园。到幼儿园大门,他自己背着一周要换洗的衣物走进去。包有些沉,他一扭一拐,咬着嘴唇挤出笑来跟我说再见。我一直目送他走进楼,他进楼前总会扭头看我还在不在,我远远地向他招手,他也向我招手……每周都要经历这样的离别,送完他,我还要赶去上班,一路上我都在流泪,这一晃就是6年,直到孩子四年级时我们手头宽裕些才换了房,他终于可以不用住校了。
任何一种方式生活都有利有弊:五年的住校生活,锻炼了孩子,他的思想独立性很强,他不依赖任何人;但他也因此没有养成跟父母沟通的习惯,很多事情,他都自己做主,不知道有些事情是需要跟父母商量的,而当我们意识到时都已经晚了。当时我们太年轻,之前没有做过父母,我和爱人都是在一种粗放的状态下长大的,我们没有育儿的经验,一切都是边摸索边学。当初想着北大幼儿园条件挺好,空间大,园子里有树,孩子能吃饱睡好,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能够保证一天至少两小时,加上北大幼儿园不教认字,也不教算数,我们觉得挺好,不曾知其实小孩子也是有心事的。孩子一个人住幼儿园,周五下午才能见到我,他平日里遇到什么事没办法告诉我们,只能讲给墙壁听。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他上二年级有一次写作文写道,他晚上一闭眼就好像在看电影,看见爸爸和妈妈在各自的书房看书,他跑过去,爸爸妈妈不见了,醒来一摸是硬硬的墙,他就掩着被角呜呜地哭……孩子的床靠墙,我只道这墙挡着,免着他晚上滚下来,没想到这墙还是他多少个晚上醒来摸到的伤痛。
周五下午我们进修,进修完我去接他已经很晚了,好在我还不是最后一个,园子里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追打,但孩子常常自己拖着一个大大的包,里面是他一周换下来的衣物,站在大树下等我。他特别喜欢捡地上的叶子,每次都站在树下的同一个位置等我,他怕我到了看不到他。我远远地就看见他,一叫,他就飞奔过来,有时候包的拉锁没拉好,东西掉出来,他一路跑一路捡,跑到跟前,小脸红扑扑的……
那时候,他是多么地想回家啊!
可是,现在,他却要伤心地离家出走。
孩子平时喜欢上QQ,他出走后没有再上过QQ,也没有任何网游的记录。他会去哪里呢?我想起他小时候爱看书,恨不得走路也要看,撞到树上都不知道。他会不会在书店?我立即跟所有的朋友联系,让他们到各家附近的书店帮我一起找,终于在孩子失踪70个小时之后在望京图书大厦找到了他。朋友告诉我,当时她激动地都说不出话来,眼泪直往下淌,可是我家孩子却很木然,什么话也不说……
除了木然,恐怕只有茫然。他能说什么呢?
外人不可能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接连出走,他们以为孩子因为害怕挨打而离开家,甚至有人开始谣传我们家存在家庭暴力,还有人批评孩子说他使整个家庭蒙羞……这都是外人的妄说,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安全回来了。孩子平时是怕黑的,究竟因为什么他一次次离家出走,整宿整宿地在外面露宿,浑身被蚊子咬得红肿也不回家?他走的那天早上,我发现他拿钱买了PSP游戏机到学校,我去学校找他,我俩在谈话室里说了很久,我追着他问,把PSP游戏机带到学校是不是很光荣,如果觉得光荣就站到讲台上演讲一番,把游戏机挂在讲台边好好展览展览……我痛苦地恨不得给他下跪,我只顾不停地训斥他,却不曾想他竟然打算放学不回家了!
这一年来他因为玩游戏,加上母亲病重,我几乎每天都伤心地落泪。我在想究竟是哪里出了差错。是我们爱他不够,关心的少?我后悔他那么小就送他去全托,可是周末我不是放下手头的事在陪他吗?我们几乎每周都去远足,一起去游泳,一起看书,我和他爸还一起听他朗诵,听他讲故事……何况他四岁之前一直和我们在一起,那时候他是多么的活泼呀!
孩子还没有出生,母亲就过来帮我,把孩子带到四岁才走。老人家热情善良,我们住的石佛营小区的小朋友她几乎都认识,她常把小朋友招到家里来玩,我们家成了儿童乐园。跟姥姥在一起,孩子特别大方,他所有的玩具都拿给小朋友玩,买东西常常要买好几份,跟伙伴们分享。后来他玩游戏也拿钱给同学,帮别人充值,别人叫他土豪,这里面或许有他虚荣的成分,但更多的应该是因为他儿时就养成的大方。他不知道这样做不好,他只知道好玩的大家一起玩。姥姥特别勤快,每天风雨无阻地带孙子到处跑,尤其爱去离家两公里之外的姚家园火车道看火车,一看就是一上午……十年之后,姥姥病重,孩子写文章还清晰地记得自己三四岁时跟姥姥去火车道追火车的场景,他也因此爱上了远行。
孩子四岁时,姥姥回新疆了。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够好,请不起保姆,我们住得离单位太远,孩子上学成了大问题,最后我们只好忍痛让孩子全托。在北大幼儿园,孩子一直在一种散养的状态下长大,他生病了就自己找药吃,他没有像同龄人那样上过什么课外的艺术辅导班,更没有从小就报班学外语、奥数。小学五年级之前,他成绩不错,似乎这些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但到小升初时,问题就凸显出来,在选拔考试中,他没有优势。不过,他大把的时间都去读书了,四年级时,他就已经阅读卡尔维诺的作品了,思想比很多同龄人成熟。由于自由发展,孩子的个性没有受到压抑,喜欢的事情他会废寝忘食地做,不喜欢的事我们也不强迫,随他选择;什么都喜欢也是不现实的。他如果能一直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长大,或许能健康发展,但他的成长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挫伤了他学习的热情,这可能是每一个应试环境下的孩子都会经历的事情。我和孩子他爸对目前的学校教育基本持批评的态度,我们完全无意于培养孩子去适应,更不想让他当什么学霸,成为所谓的“应试精英”。我们希望孩子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成长。孩子后来出现的很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加上孩子个性太强,他从六年级就开始变得叛逆,初一一开学没多久便开始厌学,不愿意去学校。他嘲笑语文课本里编选的教材十分幼稚,讨厌戴红领巾,厌恶假大空的教育形式,对老师的某些言词公开抗议,他无法接受学校按考试成绩定学生优差的做法……我无意为孩子辩护,因为他自身有很多坏毛病,但我真的非常困惑,而这种困惑也是我小时候所经历的困惑,导致我们在知、行上不能合一。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真的很糟糕,这是我们成人无法回避的现实。大部分家长都怕老师,不敢向老师反映问题,更有甚者,说以前的老师怎么不好,现在的老师怎么好,其实等孩子毕业换了老师,他们又是一番新的议论。我作为老师,不妨斗胆说点真话,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是怎样度过他们的童年和少年的(仅以孩子的班级为例,虽然片面,但不失典型):
小学:
7:30到校,8:00开始上课,中午12:00下课,下午4:00左右放学,不能及时接送孩子的自费上课外辅导课至5:30。中午在教室用餐,自带餐盒,吃完饭不允许在学校冲洗,馊臭的饭盒晚上带回家洗。除了体活课和升旗仪式,任何时候不得出教学楼。中午在班里写作业或看书,不能在楼道里奔跑,也不能大声说话。四年级开始抽测,作业习题量剧增,大部分学生开始在校外报班学习,周末奔波于各种辅导班。孩子所在班级,只有4个学生没有参加课外辅导班。四年级开始,近视人数剧增,到六年级毕业,32个学生只有5人不戴眼镜。
初中:
7:10到校,7:30开始上课,中午12:00下课,1:00进班,下午5:10左右放学。中午终于可以到学校饭厅吃饭,也可以出教学楼,在校园里散步,但1:00就必须回班,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被学校做了精致的安排,学生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学校的管理更加精致,老师们严格按照学校实验班学生自主发展手册中对学生的管理评价体系细则对学生进行评价。该体系有上百条细则,上至爱国守法,下至爱老师双手接递物品。这些细则有一半是不错的,但有一半要么大而空,要么太细,而且有的是长期行为评价,有的是短期行为评价,混在一起,要求每周评分,遵守则满分,违反即零分,本人自评,同学评,小组评,班主任评,家长评,评完还须总结分析……教育正导向固然重要,但这样的评价真的有效吗?如果处理不好是否会因评价不够科学全面反而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评价是必要的,但评价是不是不宜大而空,一周评价一次是不是太过频繁,评价每项只能打满分或零分是不是不合理,评价后做定性分析是不是不科学,小组评时是不是可能存在学生起哄乱评的现象?即便评价公正,老师在评价之后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帮助后进生改正错误?这样的评价是否有利于班主任开展工作,还是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这些问题无人关心,人们只是在机械地评价,却不知这样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对学生甚至对老师施行着精致的[关键词屏蔽]。
孩子们小学一年级最初入学时一般都是多么地热爱学习,慢慢地他们开始讨厌学校的学习生活,这里面除了孩子自身的问题之外,是不是更多的还是在于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受消极情绪影响,我的孩子开始对很多事都不再那么感兴趣,不只是我的孩子,大部分孩子,有几个是因为热爱学习而在学习?到了高中,绝大部分孩子的眼中学习恐怕就是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完全丧失了探知世界的热情。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于是到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去找。而我在这个时候却粗暴地认为游戏一无是处,我从来没有主动去了解过游戏,更没有尝试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玩游戏,直到前不久孩子给报社投稿,我才知道游戏世界并非都是打打杀杀,这里面有很多故事,而且孕育着团队的精神、平等和民主思想的种子。我这个时候再看孩子,才发现其实许多时候,孩子的生活表面上看似漫不经心,可他内心却有多少激荡,而这些激荡只属于他自己,我作为他的母亲,算是他最亲的人,都没有尝试去理解哪怕只是了解一下他。
我爱他,但我对爱的理解只是出于我的认识,出于我的需求,我是多么地自私和无知啊!
想起孩子这一年多跟我们对抗,或许真的是我们也伤害了他——每个人都有困扰自己的事情,小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是弱者,我们把太多的束缚和期待压在他们身上,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快乐地生活不说,还无情地剥夺了他们快乐的权利。不禁想起杨德昌的电影“一一”中的洋洋从游泳池里爬出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家人没有关注到他,即便看到了也只会以为是淋了雨,他们不会知道洋洋是为了婷婷。而婷婷所经历的初恋更让人伤怀,依然的只是她自己,一个人,没有人知道,她的父母对此也一无所知。我们对我们的孩子又知道多少呢?追求世俗目标的人可能知道的多些,世俗的东西往往是可以量化的,而论精神世界,我们对别人(包括最亲的人)往往一无所知,甚至一无所知得有些理所当然。
作为父母,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孩子,表面上看上去或许很重视,但与其说是重视孩子,不如说看重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伤你最深的人是你的亲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应该是事实。孩子的QQ昵称是“ice”,他在个人签名处写道:“你觉得我冷,是因为你没有走近我。”是啊,这些年,我一直忙于工作,自以为爱学生,了解学生,我也的确做得不错,但我却忽视了自己的孩子。我一直自信地以为他是我的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却不知道他的个性比我小时候还强。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自的困惑,无意中都会筑起一道道墙,将自己与别人隔开,与真实的自己隔开。加上环境体制的压抑,我们渐渐丧失了敞开心扉诉说的能力,甚至丧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一直担心孩子给老师添麻烦,所以每次孩子犯错,我给他的首先是批评。我没有问过,孩子犯错有没有他的道理,尽管有时我觉得学校的管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他的老师也有教育不讲科学和艺术的时候,但我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谈论这些,我只是一味地强调他不懂事,给老师添麻烦……结果,孩子觉得委屈,情绪不能得到疏导,跟学校跟老师的矛盾更大,他觉得我们都在排斥他,孤立他,唾弃他……
他出走了,他不相信我们爱他!
“人是不可能让另外一个人去教他怎样生活,那是很悲哀的,偏偏那个人又是我最爱最爱的人。”孩子让我心痛,就因为他是我最爱的人,我最爱的人不能接受我的理想——我希望他能把爱游戏的热情分一半给别的方面,那怕只是天边的云,在家里,我常常叫他到阳台眺望远山,我家住27层,可以望见西山,而他把这哪怕是五分钟的眺望也当成我布置给他的任务,全然不知道我对他的爱。他不能,现在不能,或许将来也不能。即便将来他长大了,可能不像现在那么执拗,但我俩的分歧会依旧存在,像小说,写下去改变的不过是故事的情节罢了,即便我们的生活再重来一次。
孩子早熟,十岁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电影《通天塔》和《蝴蝶效应》,据说现在又爱上了《云图》,而小说家他最爱的是卡尔维诺。我有时后悔之前疏于对他的关注,但如果重来,又有什么不同呢,他还是他,我还是我。我知道一颗残缺破碎的心是没有好好爱人的能力的,我最该做的恐怕是把先自己调整好,用冉兄的话来说——要先搞定自己。
幸亏有这个假期,我带孩子出门远行,参加了三峡文化游集。在这个集体中我认识了冉云飞、蔡朝阳、江树、王锋、傅寒、程葰,还有Amada、Blanche、雪歌、宋词清韵、孟潇和她的母亲。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看到孟潇姑娘的剪纸,不禁想起胖子那句“没有一朵云,没有一棵树是不美丽的,所以人也应该是这样子”,很美。大家都被孟潇姑娘打动了,因为她跟奶奶的故事充满了岁月的色彩,她的剪纸富有哲学的诗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舒展的,因为舒展才能独特,因为独特才是有趣的……人生最可悲的恐怕是被生活磨得疲惫乏力,丧失了[关键词屏蔽],丧失了个性,只剩下麻木的接受和无奈的承受。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别人难以体察的秘密,何况我的孩子生性敏感又读书很多。我已入不惑之年,尚且有很多心结没有解开,何况他还是一个孩子,而且个性又那么强?我即便知道一些,但我真的能替他分担吗?我只有祷告他能学会平和处世,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学会跟自己和解。
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我一直想给孩子自由,可是怎样给?给他什么样的自由?给他的自由是他本人想要的吗?他会不会因此而受到伤害?给他的自由他能承受吗?人生只有一次,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各不相同,又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检验哪种选择更好,何况人生之路漫长,我们所认定的可能只是“一时之好”,带来的却是“终生之误”。
说是2000字以内,不知不觉文章早就超了,似乎还有些跑题。我算不上“好家长”,我的一些做法从目前的状态来评价甚至是失败的,但我相信只要肯反思,能改进,就能变成“好家长”。好的家长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慢慢习得的。孩子的出走,带给我巨大的冲击,伤痛之余更多的是收获,因为他,我开始反思我自己,也因为他,我开始学习,开始读书,我甚至开始研究游戏了,我还因此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也终于领会到母亲临终的遗言——养育孩子,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我开始花时间陪伴孩子,我相信,新学年他会有很大的进步,因为我在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