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511|回复: 3

《般若摄颂浅释》 第一课 索达吉堪布传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1-2014 14:25:56|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課

        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聖般若攝頌》。

        大家也清楚,本經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具有不可思議加持的、闡述甚深空性的大乘經典,它總結了廣、中、略三大般若的甚深意義,故極其殊勝。對在座的各位道友來講,在短暫的一生中想全部學完所有般若經典,這也有一定的難度。而我們相續中的種種實執又不得不根除,所以這樣的經典非常值得修學,或者說學修這部經典非常有必要。

        至於佛經,則有七類。一是佛陀身體加持的經典,如佛身加持金剛藏菩薩宣說的《十地經》;二是佛陀語言加持的經典,如佛語加持文殊菩薩宣說的《未生怨王懺悔經》;三是佛陀意加持的經典,如佛意加持觀世音菩薩和舍利子尊者宣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四、五是佛陀功德、事業加持樹木、虛空、凡夫、聲聞、緣覺等宣說的經典,如由樹林、虛空中所傳出來的四法印等法音。現在很多善知識之所以能為有緣眾生傳講佛法,這也源於佛陀功德和事業的加持。以前有一位道友對我說:原來我對佛法一點都不懂,但通過上師和佛陀的加持,我現在講經說法一點困難都沒有,講什麼經典都沒問題;其實這也是佛陀功德和事業的加持。六是佛陀開許的經典。佛陀在接近圓寂時曾對阿難尊者這樣說:我圓寂後經藏可以結集,在結集時可根據不同情況加上「一時」、「如是我聞」、「須菩提言」、「佛告言」、「皆大歡喜」等詞句。所以它們也是真正的佛經。七是佛陀親口宣說的經典。至於此類佛經,自古以來無數高僧大德在舉例時都說「如《般若攝頌》」。可見我們有緣學習這部經典,確實非常有福報。

        對藏民族來講,大家有這樣一種傳統:在磕頭或修加行時,都喜歡將《般若攝頌》作為殊勝的對境;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設法找這部經典,希望能將之長期供奉在家中。在漢傳佛教中,很多人對《金剛經》非常重視,可能就像藏傳佛教對《般若攝頌》的重視程度一樣,這非常好;但對《般若攝頌》,很多寺院和居士團體都很陌生。所以我非常希望通過這次因緣,能讓這一代乃至未來世世代代的漢地有緣眾生皆能奉行《般若攝頌》,因為《般若攝頌》的確是釋迦牟尼佛所有了義教法的精華。

        所以我這次也要求,凡是聽聞此次講法的,都要隨身攜帶《般若攝頌》。其實做到這樣的要求並不是很困難,若要求每天都念,或一個月當中念很多遍,這對部分人來講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也不敢這樣要求。但是我也希望有緣的道友,方便的話每天念,實在不行一月當中念四遍,或者念一遍。一年念十遍的時間肯定有,只不過有沒有信心還不知道。總之,我非常希望大家能把這部非常甚深的空性經典融入自己的生活,這樣每個人都能得到或顯或冥的利益。

        對於本經,若能認真修學,其所闡述的空性義理一定能讓我們的相續有所轉變,這是可以感覺得到的有形加持;而將法本供在家中,或隨身攜帶,雖然其加持和力量凡夫人不一定能感覺得到,但它卻真實存在。其實這就像用藥,雖然有的效果很明顯,有的則不一定那麼明顯,但我們卻不能說它的作用不存在。另外,對於有多年臨床經驗的老中醫來講,大家都會相信他開的藥方沒問題;至於我,雖然不敢說對佛教非常精通,但自己畢竟依止過眾多殊勝的善知識。所以,在將上師的教言、佛經的教證和自己多年以來對佛教研習的體會結合起來的情況下,我就敢大膽在眾人面前宣說本經的加持和功德不可思議,而大家也應形影不離這部經典。

下面正式講解《般若攝頌》:

        甲一(依照直敘空性之理而解釋)分四:一、經名句義;二、譯禮;三、論義;四、末義。

        乙一、經名句義:

        梵語:阿雅占嘉巴繞莫達薩匝雅嘎塔
        藏語:帕巴西繞戒啪如德辛巴都巴策色嘉巴
漢語:聖般若攝頌


        由此可見,梵語與藏語都沒漢語簡潔。梵語與漢語對照則為:「阿雅」是「聖」的意思,「占嘉」是「智慧」,「巴繞莫達」是「到彼岸」之意,「薩匝雅」是「攝」,「嘎塔」為「頌」。故漢語是「聖智慧到彼岸攝頌」,或「聖智慧波羅蜜攝頌」;再簡略則為「聖般若攝頌」,或「般若攝頌」。

        為什麼在經首要標注梵文的名稱呢?其實這有以下幾種必要:在座的各位都清楚,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在佛陀三轉fa輪後,經過二勝六莊嚴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佛法才逐漸傳到我們手中,故他們的恩德不能忘懷;為了讓後人感念他們的恩德,所以在經首標注梵文名稱。第二個必要:因釋迦牟尼佛是通過梵語(桑智達)來宣說法要,故梵語有不共加持;正是為了讓後人獲得梵語的加持,才在經首標注梵語。第三個必要就是種下梵語的種子:因為賢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剛座成佛,且以梵語來轉fa輪,而我們將來也要成佛,也會以梵語來轉fa輪,所以應種下梵語的種子。其實這就像為了將來能通達英語或進入大學深造,而在讀小學時就開始學英語一樣。所以即使我們今生不能通達梵語,也應學一學「巴繞莫達」等簡單的詞句,以種下梵語的種子。

而講聞此經更有殊勝的必要,麥彭仁波切曾這樣說:「傳講、聽聞諸如此類眾多功德而超勝的這部經,就相當於傳講、聽聞了所有的般若。」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決定此次一定要傳講《般若攝頌》。因為在短暫的一生中要講所有的般若,這也不太現實。拿藏文來講,《般若經》有十二大函,不要說講,即使讀一遍,即生中有沒有這種因緣也不好說。前幾天我剛講完「為什麼要學《般若攝頌》」,聽說好多道友都想讀《大般若經》,法本都搶著看。可能你們因為事情比較少,即生中有緣分讀《大般若經》,但對我來講就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時間了;所以很想通過這次因緣,讓自己種下般若的善根。我有講所有般若功德的原因,我也願意講;你們有聽聞所有般若功德的緣故,你們也願意聽。可見對自他來講,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因此我們雙方皆應像佛經所講那樣,一方以恭敬心來聽聞,一方以清淨心來宣講。若大家能共同完成這樣有意義的事情,那在一切功德中就是最殊勝的。

        下面解釋經名:所謂「聖」,則指本法是出世間的甚深法;所謂「般若」,則指到達彼岸的智慧。記得在《現觀莊嚴論略義》中講了四種般若,即自性般若、文字般若(經典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其中也引用了陳那論師所說的「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義故,論道立彼名」來說明它們之間的主從關係。其實這四種般若以本經即可無餘含攝,因為本經的內含即是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的內容,而這樣的內容通過文字來宣說就是經典般若。所謂經典般若,它包括經論兩個部分。經則指《廣般若》、《中般若》、《略般若》等般若經典,論則指《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中觀莊嚴論》等中觀論典。而依靠它們便能無誤趣入其餘三種般若。所謂「攝」,《般若攝頌》云:「攝功德寶菩提道」,意思是說依靠本經能攝集世出世間猶如珍寶般的道果功德。所謂「頌」,則指非常甚深的般若以語言文字來描述的時候,它不是以長行的方式而是以偈頌的方式來宣講。以上簡略介紹了本經取名為「聖般若攝頌」的原因,大家務必清楚。

        至於藏傳佛教的般若經典,有些論師認為可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當中。其中,六部母般若是《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般若一萬頌》、《般若八千頌》和《般若攝頌》,它們圓滿宣說了現觀八事;十一部子般若是《般若七百頌》、《般若五百頌》、《般若三百頌》(即《金剛經》)、《般若一百五十頌》、《般若五十頌》、《二十五門般若》、《帝釋般若》、《善勇猛般若》、《少字般若》(即《小字般若》)、《一字般若》和《般若心經》,它們宣說了現觀八事的部分內容。
        當然,對於十七部母子般若包括所有藏傳佛教般若經典的觀點,有些論師也有不同看法。惹波繞哲(智慧寶劍)等論師認為:這十七部母子般若只不過是藏地首次翻譯佛經之際所譯《般若經》的數量,它們並不能包括所有藏傳佛教的般若,因為《日藏般若經》、《月藏般若經》等般若經典並沒有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中,所以有缺少的過失;而《般若攝頌》又是《般若八千頌》的一部分,所以又有重複的過失。當然,根據蓮花生大士的教言來看,這十七部母子般若確實是前譯時期所譯般若經的數量,因為《蓮師遺教》云:「主宣般若空性眾經典,母子十七般若已譯出。」

        但大家普遍認為,十七部母子般若或所有般若的精華就是《般若攝頌》,其竅訣攝要則為《現觀莊嚴論》。而《般若攝頌》與《現觀莊嚴論》完全可以對應,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修學這部經典。

        另外,在學習《般若攝頌》的過程中,大家應注意兩點:第一,要盡力對般若有所了解;第二,始終要有一顆虔誠的信心。的確般若非常甚深,一般根機的人很難接受。記得佛陀在世時,有些外道、聲聞和具邪見者,就因接受不了般若法門當場吐血而亡。同樣,後來的高僧大德在弘揚般若的過程中,部分人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違緣。因為對般若懷疑、不精進、有邪見的人,魔王波旬就有機會干擾他們的相續。如果對般若有特別強烈的信心、始終不退轉的精進和較高的領悟能力,那所有魔王都會深感羞恥、遠遠逃避。所以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觀察自己的相續。

        確實,就像密法的內容極為甚深,難以接受的人最好暫時不要學一樣;如果覺得般若法沒有什麼可聽的,或將一切萬法抉擇為空性多可怕,那最好不要聽。因為聽法是自由的,有信心、感覺好,我們也開許聽受;若覺得沒有多大意義,甚至還生邪見,那還是不聽為妙。所以不管是住在學院內的道友,還是外面通過光盤等來接受此法的有緣者,大家皆應好好觀察自己的相續。如果真正是下文所講那樣:對般若充滿信心,那就說明前世聽聞過空性法門,自然也可接受此法。(待续)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发表于 25-1-2014 18:20:02|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乙二、譯禮:

頂禮聖者文殊師利!

此乃譯師在翻譯前所作的頂禮,其目的是為了遣除翻譯過程中的違緣、增長順緣,從而順利完成本經的翻譯。可能大家也清楚,翻譯本經的譯師是噶瓦拜則,他是國王赤松德贊時期非常了不起的三大譯師之一。他將很多非常難得的印度經論譯成了藏文,比如《親友書》,還有《般若攝頌》、《俱舍論》、《現觀莊嚴論》等經論的注釋。有些歷史中說,他為蓮花生大士翻譯過有關事續和行續的密法,後受國王赤松德贊的委託,他跟焦若‧魯堅贊等前往印度迎請布瑪莫扎大師來到藏地弘法。有些歷史還說,他的神變非常不可思議,有一次跟苯波教比神通,他將自己的頭割斷後又接上,如此多次。

另外,藏王赤熱巴巾制定了識別三藏的譯禮方式,即在翻譯律藏時頂禮一切智智的釋迦牟尼佛,翻譯經藏時頂禮十方諸佛菩薩,翻譯論藏時頂禮文殊師利菩薩。而在這之前,很多譯師都根據自己的信心來作頂禮。由此可見,藏漢佛教在是否作譯禮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但我在由藏譯漢的過程中並未再作譯禮,因為害怕譯禮太多了,所以沒有加。

其實這部經宋朝的法賢譯師已由梵譯漢,名為《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我已將它附在《般若攝頌釋》之後,大家可以參閱。但這部經在漢地並未得到廣泛弘揚,所以有必要重新翻譯並進一步給大家傳講。如果不講,裡面的內容很多人都不一定懂,自然接受起來就很困難。在藏地,《般若攝頌》的教證處處都引用,很多高僧大德動輒就說「《般若攝頌》云」;而漢傳佛教,大家經常引用的則是廣為人知的《金剛經》等經典,本經卻很少引用。所以我們首先應將內容搞清楚,這非常重要。

當然加持方面,法賢譯師的譯本肯定有很大的加持,因為他是奉國王詔譯的,各方面的緣起也很殊勝。而我,不要說國王,連村長的請求也沒有;像以前很多班智達那樣,供養許多金銀財寶來祈求翻譯,這也沒有。只是憑自己的分別念,小小的人在小小的山溝中作了翻譯。以後弘揚的範圍怎麼樣,誰也不清楚。不管怎麼樣,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心很清淨。因為《般若攝頌》的內容極其殊勝,很多人都不明白,所以很想讓大家知道,以便對般若空性法門生起定解;同時,佛陀親口所說的這麼珍貴的經典,如果我們棄之一旁,則非常可惜。所以我才再次作了翻譯,並進一步為大家傳講。

乙三(論義)分二:一、承接緣起句;二、真正論義。

丙一、承接緣起句:

爾後世尊為彼等四眾眷屬皆大歡喜,復說此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說此等偈曰……

這兩句經文闡明了佛陀宣說本經的緣起,由此也可了知本法具有五種圓滿:首先是本師圓滿,即具有相好等無盡功德的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其次是時間圓滿,即繼講完《般若十萬頌》等經典之後;因為《般若攝頌》以歸納的方式宣說了這些經典的內容,所以是「爾後」。第三是眷屬圓滿,即具備四眾眷屬,分別為代表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及代表在家的優婆塞和優婆夷;一般來講,這四眾眷屬可以包括所有佛陀眷屬。第四是法圓滿,為了讓四眾眷屬生大歡喜心,佛陀以偈頌的方式宣講了這部宣說甚深般若空性的法要。第五處圓滿是靈鷲山。(待续)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14 00:26:53|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丙二(真正論義)分三:一、勸勉聽法;二、所說法之自性;三、以如是宣說之必要結尾。

丁一(勸勉聽法)分二:一、真實勸聽;二、附注說明說法者佛陀之事業。

戊一、真實勸聽:

心懷喜敬最勝信,除蓋煩惱而離垢,

行眾生利寂靜者,請聽般若勇士行。

這個偈頌是佛陀勸請有緣眾生諦聽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法,同時也宣說了聽受般若法門者的法相。

首先是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心中要有對般若法門的歡喜心。如果對般若法一點都不歡喜,就像在餓狗面前放青草一樣,一點興趣都沒有,那對他宣講般若法門就沒有意義。第二個條件,對說法的上師或佛陀要有恭敬心。因為,若沒有恭敬心,那在上師面前得到的法也不可能對他的相續有利益。第三個條件,對《般若經》中所講的,諸多聽聞般若的功德要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比如聽聞般若法門能讓我們生起空性正見、斷除輪迴的根本,有許許多多功德。如果你沒有信心,那就不是般若的所化根機了。

然後是需要遠離的兩個條件。首先是「除蓋煩惱」,即五蓋煩惱要斷除。其次是「離垢」,即遠離六波羅蜜多的違品: 布施的違品──吝嗇,持戒的違品──犯戒,安忍的違品──嗔恨,精進的違品──懶惰,禪定的違品──散亂,智慧的違品──邪見。

最後還需要以大慈大悲心行持一切眾生之利,以及具有以大悲潤濕的寂靜調柔的相續。具有以上條件的人方可聽受一切萬法之根本的空性法門,也即超越聲聞緣覺的勇士行境──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大家首先要觀察,看自己是否具足應該具足的條件,以及是否遠離應該遠離的障礙。

按照麥彭仁波切《經論對照》的觀點,前面這幾個內容講的是緣佛果的智慧,後面部分講的是緣眾生的大悲。所以這個偈頌已經圓滿宣說了菩提心的兩個條件,或者說《現觀莊嚴論》中發心的內容已在這裡作了宣講,故大家首先要發菩提心。

可見,聽受《般若攝頌》者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對佛、上師和般若法門要有信心和正見,自己還要盡心盡力在對治煩惱方面下功夫,而且聽受這樣的法門並不是為了自己享受某某果位,而是為了無邊無際的眾生得到佛果;若具備這些條件,那就是佛陀親許的聽聞本法的法器。

實在說,聲聞緣覺等眾生也很難接受本法,因為《現觀莊嚴論》云:「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非餘所能領。」而本經亦云「勇士行」。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對眾生具有大慈大悲心,且通達人法二無我的大乘菩薩的行境。所以能聽受這樣的法門也極為難得。

戊二、附注說明說法者佛陀之事業:

此贍部洲諸河流,具花果藥林得生,
悉源住無熱惱海,龍王龍主威神力。

下面從比喻、意義和理由三個方面,宣說說法者佛陀的事業。首先講比喻。可能有些人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剛才前面講,我們所聽聞的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大乘菩薩的行境,那佛經中尊者須菩提等又怎能宣說空性法門呢?既然他們具有這樣的能力,那就說明他們已經獲得了人法二無我的空性境界。既然如此,那為什麼說唯一大乘菩薩的行境呢?

其實,雖然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大乘菩薩的行境,但依靠佛陀的加持和威力,小乘的阿羅漢、緣覺乃至普通凡夫,也可證悟或相應了解。不然在座的各位都要變成一地菩薩以上的聖者,否則聽都不能聽,那就全部拒之門外了。其實這就像《現觀莊嚴論》中所講的道智,雖然它是菩薩的智慧,而聲聞緣覺也可部分了達,凡夫也可生起信心並進行相應的聞思修行。但這些都是佛陀的加持,故大家皆應感恩佛陀。

頌詞這樣講了一則比喻:此贍部洲(梵語為閻浮提),以印度四大河流為主的所有大河流,比如恆河、信度河等,以及所有高山、盆地、樹木花果、藥樹、森林等,它們之所以能夠流淌、生長,完全源於住在無熱惱海中的龍王的威力和加持。這一點,稍微懂一點佛法知識的人都會明白。所以,若龍王不高興,或龍王的福德不夠,所有河流都會乾涸,大地上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

其實這則比喻是說:凡夫、聲聞和緣覺之所以能宣說佛法或證悟空性,這完全源於佛陀的威德與加持。同樣,我們通過聽受空性法門,對般若空性有所感悟,覺得般若經典所講的道理百分之百正確,或仰仗傳承上師的教言和加持,我也能相合佛經或空性的道理為大家宣講,這些都是佛陀的威德力所致。當然喻義在下面還要宣講,所以這裡不廣說。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14 19:03:27|来自:台湾 | 显示全部楼层
丙二(真正論義)分三:一、勸勉聽法;二、所說法之自性;三、以如是宣說之必要結尾。

丁一(勸勉聽法)分二:一、真實勸聽;二、附注說明說法者佛陀之事業。

戊一、真實勸聽:

心懷喜敬最勝信,除蓋煩惱而離垢,
行眾生利寂靜者,請聽般若勇士行。

這個偈頌是佛陀勸請有緣眾生諦聽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法,同時也宣說了聽受般若法門者的法相。

首先是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心中要有對般若法門的歡喜心。如果對般若法一點都不歡喜,就像在餓狗面前放青草一樣,一點興趣都沒有,那對他宣講般若法門就沒有意義。第二個條件,對說法的上師或佛陀要有恭敬心。因為,若沒有恭敬心,那在上師面前得到的法也不可能對他的相續有利益。第三個條件,對《般若經》中所講的,諸多聽聞般若的功德要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比如聽聞般若法門能讓我們生起空性正見、斷除輪迴的根本,有許許多多功德。如果你沒有信心,那就不是般若的所化根機了。

然後是需要遠離的兩個條件。首先是「除蓋煩惱」,即五蓋煩惱要斷除。其次是「離垢」,即遠離六波羅蜜多的違品: 布施的違品──吝嗇,持戒的違品──犯戒,安忍的違品──嗔恨,精進的違品──懶惰,禪定的違品──散亂,智慧的違品──邪見。

最後還需要以大慈大悲心行持一切眾生之利,以及具有以大悲潤濕的寂靜調柔的相續。具有以上條件的人方可聽受一切萬法之根本的空性法門,也即超越聲聞緣覺的勇士行境──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大家首先要觀察,看自己是否具足應該具足的條件,以及是否遠離應該遠離的障礙。

按照麥彭仁波切《經論對照》的觀點,前面這幾個內容講的是緣佛果的智慧,後面部分講的是緣眾生的大悲。所以這個偈頌已經圓滿宣說了菩提心的兩個條件,或者說《現觀莊嚴論》中發心的內容已在這裡作了宣講,故大家首先要發菩提心。

可見,聽受《般若攝頌》者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對佛、上師和般若法門要有信心和正見,自己還要盡心盡力在對治煩惱方面下功夫,而且聽受這樣的法門並不是為了自己享受某某果位,而是為了無邊無際的眾生得到佛果;若具備這些條件,那就是佛陀親許的聽聞本法的法器。

實在說,聲聞緣覺等眾生也很難接受本法,因為《現觀莊嚴論》云:「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非餘所能領。」而本經亦云「勇士行」。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對眾生具有大慈大悲心,且通達人法二無我的大乘菩薩的行境。所以能聽受這樣的法門也極為難得。

戊二、附注說明說法者佛陀之事業:

此贍部洲諸河流,具花果藥林得生,
悉源住無熱惱海,龍王龍主威神力。

下面從比喻、意義和理由三個方面,宣說說法者佛陀的事業。首先講比喻。可能有些人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剛才前面講,我們所聽聞的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大乘菩薩的行境,那佛經中尊者須菩提等又怎能宣說空性法門呢?既然他們具有這樣的能力,那就說明他們已經獲得了人法二無我的空性境界。既然如此,那為什麼說唯一大乘菩薩的行境呢?

其實,雖然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大乘菩薩的行境,但依靠佛陀的加持和威力,小乘的阿羅漢、緣覺乃至普通凡夫,也可證悟或相應了解。不然在座的各位都要變成一地菩薩以上的聖者,否則聽都不能聽,那就全部拒之門外了。其實這就像《現觀莊嚴論》中所講的道智,雖然它是菩薩的智慧,而聲聞緣覺也可部分了達,凡夫也可生起信心並進行相應的聞思修行。但這些都是佛陀的加持,故大家皆應感恩佛陀。

頌詞這樣講了一則比喻:此贍部洲(梵語為閻浮提),以印度四大河流為主的所有大河流,比如恆河、信度河等,以及所有高山、盆地、樹木花果、藥樹、森林等,它們之所以能夠流淌、生長,完全源於住在無熱惱海中的龍王的威力和加持。這一點,稍微懂一點佛法知識的人都會明白。所以,若龍王不高興,或龍王的福德不夠,所有河流都會乾涸,大地上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

其實這則比喻是說:凡夫、聲聞和緣覺之所以能宣說佛法或證悟空性,這完全源於佛陀的威德與加持。同樣,我們通過聽受空性法門,對般若空性有所感悟,覺得般若經典所講的道理百分之百正確,或仰仗傳承上師的教言和加持,我也能相合佛經或空性的道理為大家宣講,這些都是佛陀的威德力所致。當然喻義在下面還要宣講,所以這裡不廣說。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