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2188|回复: 3

净慧法师弘法系列 《醒悟心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1-2015 22:18:00|来自:吉林长春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净慧法师弘法系列 《醒悟心语》
前 言
诸位仁德:
在吾师近年来释经与开示中,有多处片段义理,章句华美,广博天际。读后回味品奇,难以忘怀。赞佛阐教,如同夜空群星璀璨,交光会影宇宙洞开。弘法利生,如同溪流万千入海,方便融汇共咸一味。导引禅行,如同大地群峰峻高,次第连绵近远目色。倡议和平,如同风起势头强劲,动静云开大见光明。吾师具入经律论之智,显三藏法师之慧,怀平等谦下之心,是厚道自在之人。故将其铭刻于心的法句、感人肺腑的言辞汇编成集,法供养诸有缘仁德。
本《醒悟心语》,共节选法句二千五百零八则,别于《偈语一千四百颂》。读诵编辑,受教获利,深心谢法,感佛重恩。诚望诵后欢欣,多闻思修佛法,身心清净安然,速登极乐彼岸!如有不妥处,请教诲匡正,顶礼感恩助缘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
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五八年九月
西历二零一四年十月
索 引
一、 选自《偈语集》自序(1-2)
二、 选自《对修行人的开示》(3—71)
三、 选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72—110)
四、 选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111—155)
五、 选自《妙法莲华经》浅释(156—322)
六、 选自《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浅释(323—399)
七、 选自《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400—462)
八、 选自《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浅释(463—542)
九、 选自《优婆塞戒经》浅释(543—690)
十、 选自《梵经菩萨戒本》札记(691—774)
十一、 选自《金光明经》浅释(775—836)
十二、 选自《维摩诘所说经》浅释(837—914)
十三、 选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915—1291)
十四、 选自《大般涅经》略释(1292—1507)
十五、 选自《阿弥陀经》法义百问录(1508—1547)
十六、 选自《大日经》浅释(1548—1719)
十七、 选自《法语问答录》(1720—1832)
十八、 选自《大方广佛华严经》诠义(1833—1944)
十九、 选自《僧伽吒经》浅释(1945—2166)
廿、 选自《随缘问答》(2167—2508)

发表于 26-1-2015 22:37:10|来自:吉林长春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一、 选自《偈语集》自序2则
1、我们修行人
我们修行人,佛法隆兴,正法久住,一日不可懈怠;像法、末法只在众生心里。我们修行人,证悟为本,智慧解脱,时刻铭记在心;魔王、魔法喜蕴盛之人。我们修行人,法在世间,依法而行,方可与教相应;出世不分出在家之人。我们修行人,《楞严经》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纲领不分宗门;平等普度,不成就莫怨师尊。我们修行人,行到哪里说哪里话,识得哪里境界有不同;不凭意断自欺再欺人。

2、自示谦下
本来在佛法证悟上无话可说,无文字可立,更无著书之念。况古有高僧妙偈,今有大德圣语;小丘如何面对泰山,溪水怎敢仰比大海。只是诸弟子愿将平素之语示人,仅随缘而已。

二、 选自《对修行人的开示》69则

3、身心作支点
要想杠杆发挥作用一定离不开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每日的静坐,在佛法杠杆力的作用下,把身心的习气和无量劫来重于须弥的业障山撬动,扔到智慧海里化掉。所以,佛法杠杆的作用来源于支点,支点作用来源于身心,用身心作支点,才能把业障山撬动,扔到智慧海里去。

4、杠杆与支点
佛法是外来的杠杆,身心是内在的支点;业障也在身心之内运行,表现为命运。静坐是我们修行的支点,离开支点的杠杆,根本就不会再起作用。一些人只诵经、念佛,没有静坐的功夫,最后往生没把握。静坐没有佛法作为导航不行,虽然一些外道也坐,但他们没有佛法作为导航,没有戒律作保证。没有佛法这个杠杆,支点的作用就失去了。所以,杠杆力离不开支点,支点力也离不开杠杆。

5、静坐重要
静坐实在重要,一些人想修行却不懂方法,所以我讲一讲。现在,有传承的修行人很少,有些修行方法传承还不广泛,净土法门也有传承。

6、称念六字
念佛念六字洪名,学净土的,千万不能念四字,佛经上都是“南无佛”,四字不得度,必须带有“南无”二字。没有“南无”二字,念多少声四字洪名都是在脑中一闪而过,难入我们的八识田里,被第七意识挡住了,四字洪名在脑子里不入心。在末法时代后五百岁时,四字洪名才得度;现时,四字洪名只是结个法缘而已。

7、静坐须知
在静坐过程中,没有师父指导,现在的法师很少至心去教传承。下面简单讲一讲,什么情况下不宜静坐。(一)从天象上,日食、月食时不宜静坐;(二)从天气上,大雨、雷电不宜静坐;(三)从时间上,子时、午时不宜静坐(入定者除外),阴盛、阳盛易伤大脑神经,外道在这个时间坐,学佛人在这时不宜静坐;(四)从人体上,身体过于疲劳不宜静坐,要休息一下再静坐;有身孕之人及身边有四眼人时不宜静坐;女人来月经时或这种人在身边时不宜静坐;(五)从环境上,应避开动物。它们容易改变和影响周围的磁场,特别是现在流行养宠物,静坐念佛的人最好不养宠物,养了也要放别处去。这些注意事项,也适宜禅密等其它法门。

8、如法行做
静坐时,稳稳当当的,别着急;急不得、慢不得。同时,一定要记住,不去理睬、追逐出现的幻境,也不要去妄想。现在的人停止一念很难,有的出现美景像、美女像;也有出现丑恶像等。随着各人不同心性习气,想美的来美的,容易被魔境牵着走。一些修行人求教问疑时,都提到这个问题。只要按照这些主要方法去行做,幻境自消,魔境自转。这些修持方法既来自实践,又来自师徒传承。

9、不舍静坐
初行人,静坐很痛苦。静坐会有酸、麻、胀、痛之感,但这是开始。有的利根之人静坐到三十天,有的静坐到百天左右,就离不开静坐了,非常愿意去静坐,到时候就想静坐,静坐得非常好。一些修行人从静坐当中得到利益了,越坐越愿意坐。在静坐中获得轻安,与初行人正好相反;到最后静坐不是苦差事,而是乐事、好事。

10、白衣讲法
有的人不懂,认为白衣讲法讲不出什么来,就加以轻视。听何人讲法不重要,能否讲出佛的真实法义才重要。拜何人为师不重要,师能传承何种了生脱死的法门才重要。佛入涅槃时,荼吡七日,香七日,而佛身外裹白布无损。一表俗谛,即末法时代,一些有证悟的修行人在世间。二表真谛,即教体不坏。

11、转化身心
身体除内有神识以外,还有七魄住体,人往往不能觉知这七魄。其中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内有元神住体,构成五魄。这五魄能使心、肝、脾、肺、肾各依功能正常运转。另外那两魄,一是性根;二是意根。这两魄对于修行人的身心特别重要,必须把它转化。怎么转化,从静坐开始;离开静坐转化不了。转化身心,不能离开七魄。皇宫里的太监,属于六根不全,体内不能产生那种物质,那种物质不转化,其它魄要转化免谈。

12、速证道果
以支点修行能转化人的身心,转变魄元神功能,使修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这些的目的是,告诉诸位只有利用好支点,速证道果后才能为师、才能坐道场、才能真正弘法利生。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如此。

13、大道从简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什么?真理。佛法是绝对真理,什么是真理?最朴素的、最真实的,通过修行人人都能证得的,就是真理。高高在上的繁琐理论,无法达到了义的究竟道果,不是绝对真理。真理就像太阳东升西落,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那么简单真实;即大道从简,大智没有极限。

14、凡圣有别
没有智慧的人,生活在幻想之中。有人常说,“我可没有时间静坐。”刚要有时间静坐时,黑白无常来了,有没有时间也得去,想去不想去也得去。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圣人,日日生活在真理之中,时刻享受在喜乐之中;而凡人日日生活在颠倒之中,时刻挣扎在无明烦恼之中,一分一秒,求不能止。

15、谋求往生
我们要利用静坐这个支点,用佛法杠杆撬起千斤重的人生,使千斤重的人生负担变得轻松些。身体转轻,心就清净,修行就容易入道。人活在世都为谋生,学佛人比不学佛人多了一条;即在谋生的同时,谋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大的“谋永生”,其它的都是短时谋生活。

16、生死事大
什么事大?生死事大。有人天天忙这、忙那,在色声香味触法中打转,忘了生死事大,四、五十岁就死了,忙忙碌碌不知何处是家乡。我们应对自己生死大事负责,应先忙了生脱死的大事。不为此大事先忙的人不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吗?

17、修持如洗澡
修行人证悟不同,境界不同,知见不同,讲法不同;但依佛法教化人启修戒行相同。很多学佛人不知如何修持;但洗澡一定都会,修持的顺序如同洗澡。一要闻思佛法;就如事先准备好的洗澡用品。二要静坐启修;就如备足清水,洗澡必不可缺的条件。三要持戒精进;就如把水加热适身。有人刚开始静坐,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精进,就如有了清水,却不加热;不持戒,就如水过冷或过热不适身,洗澡效果肯定不好。四要弃转习气;就如水加热适身后再打一遍浴液,洗掉身上污垢;通过洗涤,身心清净。五要修忏悔法;就如洗完澡要先穿内衣,内衣是遮丑的;表示一切丑行,只有忏悔才能转美。

18、何为出家
什么是出家?出生死之门为出家,了脱生死才是真正出家;否则,不是真出家。出家要到寺庙,寺庙也称伽蓝,翻译过来是清净地。寺庙是弘法利生的道场,也是出家人静坐念佛的道场。

19、何为解脱
什么是解脱?出家不就是为求解脱吗!修道而成道,解开烦恼的绑缚,脱离六道生死之苦。成道必须依法修道,解脱来自于静坐修道。出俗世之家到清净地修道,最难逾越的门坎是放下执著;在家人也必须学会放下执著,是从心里放下执著。在家人放下执著不是离婚;离婚是放弃责任。在家人放下执著心的同时,不放弃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出俗家是在机缘成熟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志向坚固时,自然生起放下执著的念头,而作出大丈夫的选择,值得赞叹!出家与在家放下执著的相同点是,不思善,不思恶;放下情爱,放下恩惠;放下怨恨,放下毁侮。

20、解脱放下
昨天的事已经发生,不可更改,放不下就是徒增烦恼。当下一声佛号,都摄自己的六根,解脱尽在当下一念心。不想明天,因为明天的事还没来,想了就是杞人忧天。众生轮转六趣,都在明天,都执著于明天。

21、不说是非
不听是非、不看是非、不想是非、不说是非。这个世间充斥着各种是非,满脑子听这个说是非,听那个说是非;在家人说是非,出家人也说是非;说这个法门如何如何高;斥那个法门怎样怎样低。听是非是习气,愿意看别人过失,不看自己缺点。当人看是非的时候,人就起憎爱之心,一起憎爱差别心,就影响道业。人脑子里一想是非,就有因果,就有轮回。说是非有因果报应,为佛戒止。出家人不说是非,僧团和合。在家人不说是非,家庭圆满,社会和谐。

22、不起爱见
“放下”能帮助人发慈悲心,长智慧力。把这些烦恼都放下以后,好好去静坐念佛,到一定程度时,慈悲心生起,嗔恨心没了;智慧力增长,愚痴心没了。谁对你再不友好,也不起嗔恨;谁对你再友好,也不起爱见。

23、大喜大舍
愿心是自然生起,愿力是逐渐施行。往生极乐是愿,好好修行是愿,弘扬佛法是愿,将来度众生也是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大愿。所有愿心生起的时候,都是大喜。有大喜就有大舍,有大舍就是真正的放下。真正放下的人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得、失、苦、乐、称、讥、誉、毁世间八法)。在家人应这样,出家人也应这样。别人赞叹几句,也别高兴,挖苦几句,也别上火。好能怎样,不好又能怎样?好与不好都不重要。“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需要有定力。定力来自于身心的清净念佛,身心清净来自于禅行;所以,静坐念佛才是修行人的支点。

24、末法修行
末法时代万人修行,一人得度。这里不包括密宗和禅宗行人,修密、修禅的人不是这样子。虽处末法,但禅修密行的人,多依传承,仍以正法精神修行,仍是十人修行,十人得度;如西藏一些密宗道场和内地一些禅密道场。那些地方每天参禅静坐十几个小时,行人心里没有末法,没有像法。末法指的是修行人不参禅、不静坐,少功德而求大果报,成功概率非常低。所以,佛说“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

25、烦恼与菩提
雨后的彩虹是圆形还是半圆形?我要用这个例子来比喻一下烦恼与菩提。多数人的回答是半圆,因为他们是从地面看彩虹;但在飞机上从上往下看,彩虹是圆的。由于观察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是圆半不同。有一位菩萨行人说,太阳最早落下的地方,往往也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最贫穷的人也最容易满足;最是末法的地方也最容易闻到正法。什么事都是相辅相成的,烦恼与菩提也是相依相伴的。我们只知身体有烦恼的一半,却不知身体也有菩提的一半。

26、何为烦恼
什么是烦恼?烦恼就是无明,无明即不知不觉的存在,冥冥之中的因果定律。一人一个性格,一人一种命运。不顺达时出现的种种麻烦,使自己的心情不好、烦躁;然后再用其它形式的烦恼,如吸毒、跳舞、赌博、娱乐等,取代当下的无明烦恼。表现为千差万别的性格,千差万别的习气,千差万别的命运。用佛法具体地说,“色、受、想、行、识”五蕴是,五蕴生五浊,这就是烦恼。

27. 诸难问答
心是人生八识田,性乃心中一金丹。
禅是瞬间开启智慧之门的灵感。
智慧是解脱无明的一切方法及万能的本源。
菩提是智慧的象征。道是走向菩提的阶段。
法是般若的自然,佛是般若的显现。
众生是八识田里无明充满。
轮回是无明业报再转。
开悟是识得自我。
因果是始终的两端。
修证是弃转习气,行证是成道考验。
善知识是超凡入圣的引路人。
极乐是再现人生环境的改变。
火宅是三界众生的形体,人间极乐是圣人之肉体。
末法往生必是正法修行人,末法、像法修行不能证圣。

28、烦恼是欲望
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最深的障碍是什么?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在六尘里,触最难去掉,世俗上说就是淫,能给人暂时的快乐。所以,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是欲望,最深的障碍是淫习。

29、断除烦恼
人可分为少、青、壮、老四个阶段,二十岁之前修行是童贞入道,这一年龄段的人少懂世事,易修但修的少。青年、壮年即二十岁至六十岁的修行人都会遇到这种烦恼,不好去除。那么,怎样转化去除呢?简单地说,静坐念佛,达到身心清净。烦恼的欲望总带有一种诱惑力。有人说女人是老虎,最可怕,那是因为定力不够而怕毁道力。欲望是身体的本能,再加上无量劫来的习气,思维是很难控制的。要把这个问题化解掉,就要转化身心,身心不空的人很难把这种烦恼习气去掉、了断。三果以下的人有漏,欲望是最大的漏。四果罗汉无漏,是无欲无求,诸漏已尽。修行人必须把这种漏习去掉,慈悲心生起,才能发菩提心。真正有修行的人,能把身心转化;真正有证悟的人,能把欲望空掉。不管男女,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达到身心齐空以后,都能做到。六十岁以上为老年人,是人老色衰。但还有习气,不论是出家、在家之人,只是欲望减弱了,有的梦里还有男欢女爱的事。有的在家人,几十年念佛吃素,都七十多岁了,又吃肉了,还得找小媳妇,名曰把丢失的时光补回来。怎样从根本上把欲望去掉,断除这种烦恼呢?只有静坐禅行,用身心产生的另外一种禅乐来转化这种快乐。不转化只能是思维上控制,如石头压草。只有证得身心清净,才能彻底转化。

30、童贞入道
《楞严经》云,修道人如不断淫,休想成道,“如蒸沙石成饭想,非是饭本。”为什么?淫这种习气,来自于身体本能。一是性根用;二是意根想。二者均为天生之魄功能的具体表现。利用天生之魄功能的反面才能转化身心,恢复童身,方可童贞入道。

31、证得法喜
怎样断除欲望这种烦恼?就是去静坐禅行,用身体证得法喜乐身。法喜禅乐是二六时中,常享快乐;证得法喜禅乐的人,宁愿死千百次,也不去淫乐一次,这种禅乐强于淫乐百千万倍。这时才知淫乐是真正的低级趣味,是人生最痛苦的苦本,才能彻底将其断除。而凡夫则执著于淫乐,淫为生死根本;淫心不断,尘劳难出。身体产生的法喜禅乐,从肌肉到骨骼、神经、脏器、肠道,每时每刻都处在法喜快乐当中。有法喜的人是什么境界,“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有证悟的人觉知,如果没有达到法喜充满,没有代替的禅乐产生,即身了脱生死没有把握。因为,苦本拔不出来,烦恼不能彻底了断,往生时业障就来了。

32、不改初衷
佛也是由人修行成道的,佛再将法留传给后人。只有禅悦为食的人,由于法喜充满,才可坐上十几个小时。只有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人,才是念不退、行不退、道不退,其心坚固,多深的障碍,多大的烦恼都能转境,不改初衷。初行人有一点身体改变的,就抓住不放,由于有念不退、道不退,才有行不退,天天往西走,法喜充满。这样人往生时一定有舍利。密行人有的虹化,有的身体缩小等。证道的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舍利;如果没有舍利,哪来的法喜。有法喜后,当这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火化时,才有舍利。密行人也有剩下指甲、头发的;也有身体每隔一段时间缩小一点的;古德有到临终时缩小为一尺或半尺多高。现世之中,也有密行使身体缩小的人。虹化是人与宇宙相通,把身体的废气排掉,把宇宙中的能量吸收过来。有人一听说能量就以为是外道,不知是外道从佛教学去的。有证、有果必然有法喜,随着果位的提高,法喜逐渐增加。肌肉舒畅,关节、五脏、平滑肌、骨髓、骨头、大脑等出现无限的快乐。法喜充满的人,每天还去静坐,修行没有止境,静坐不空过。不同道次的人,有不同的法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015 22:37:34|来自:吉林长春 | 显示全部楼层


33、有道可成
修行人不要着急,寒去春自来,肯定能得道。道家修到世间第一法的人称真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算假人。只有佛教中人能超越世间第一法,得法喜的人必然觉知,有道可成。报身佛是宇宙当中最幸福的人;化身佛示现世间,通过静坐与报身佛相通,必然也得到法喜快乐。有修行的人证得四果罗汉时都觉知,只是证道不觉道,都不说道;都知用身体来修道,身体是真正喜乐福地。我讲的这些是什么?这就是菩提之路,这就是烦恼与菩提。淫乐转化即法喜,烦恼转化即菩提;修行人戒行法修,可以转淫乐为法喜,转烦恼为菩提。证得妙有的人就是菩萨境界,发菩提心的人继续修菩萨行,一定成就佛道。

34、不轻外道
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畏,觉者不迷。一切外道都是众生,古往今来有很多去除邪见、皈依佛教者。

35、快慢不同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一座寺院,在花岗岩雕成的佛像前,天天有人礼拜,而通往佛像的台阶石也出自同一山体。一天夜里,众台阶石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为什么踩着我们去拜你呢?雕成佛像的岩石说,你们才割四刀,我是千刀万刀才成佛像啊!这个典故说明,人与人的佛性相同,而根基不同,习气不同,快慢能相等吗!

36、不思善恶
善人与恶人,善事与恶事,都是人生命过程中的组成部分,想忘掉恶人与恶事,一定要连善人与善事一起忘掉,修行才会重新开始。

37、去掉烦恼
怎样能去掉烦恼?那就是做个平凡人。有钱人不能平凡,成天想着怎么赚更多钱;贪名的人时刻不能把平凡放在心上,他要的是名;爱利的人,让他做平凡人不容易,成天想着怎么不平凡。平常的人也时刻不能忘了不平凡,也梦想一日暴富,一朝成名。真正平凡的人什么样啊?拥有平凡的心态,通过静坐转化六根,不为六尘所利用,不为别人活着,不为明天活着,不为昨天活着,不为名、闻、利、养活着,不为别人议论活着,只为自己的行道活着,只为当下一念心活着。花钱花得心安理得,贫穷贫得心安理得,只为自己的道业成就而心安理得。只有圣人能平凡,自命不凡的人放不下不平凡。如走钢丝的人,既要有坚固的执著力,又要分散过分的集中力;否则,必然掉下去;而手里拿根木棍就平安无事。这等于平凡人修道的坚固力最强,任何烦恼都不能阻碍这种坚固力;但也要适当放松身心,用唱赞等方式调节一下,防止出现紧了崩的状况。总之,修行既要争分夺秒,又要持之以恒;心净则自性众生净,自性众生净则自性佛国土净。最后,一定能到达彼岸。

38、证悟为本
证悟对修行人来说太重要了,是修行的根本。本就如水之源、树之根;水若离开源泉,无法汇成溪流河海;树若离开根部,不能吸取养分;修行人若离开证悟,就无法了生脱死,也不能弘法利生。

39、证悟根源
福慧是修行人证悟的根源,证悟是修行人功德的体现,证悟是修行人成佛道的必经之路。离开福慧之德本,就不能证悟,就不能证得相应的果位,就不能具足往生佛净土的因缘;若想成就道业,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具足福慧因缘,找到心识的本来面目,才能了生脱死、弘法利生。这就是证,就是悟。

40、启正道门
法师释解佛经,只有有证悟的人,才能证道悟理,把佛法讲到原来的法义上去;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讲法论理,皆合经义。只有有证悟的人,才能穿越时空局限,觉知过去、现在、未来的事,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启正道之门。

41、雪山静坐
诸位都闻知,释迦牟尼佛在雪山静坐了六年,接受牧羊女的供养后,又静坐了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众生皆有佛性”。这里示现什么?我给诸位展开讲一讲:第一,释迦牟尼佛通过静坐,示现小乘人如何了断八苦。告诉所有声闻乘弟子:若不能静坐,就不能了脱生死;若不能静坐,就不能成就佛道;只有依法修行,才能成就道业。所以,佛的众弟子才精进到用斋、睡觉都静坐等。在即身成就道业上,佛示现也不能例外;若不走小乘人的路子,在没有通达佛的境界之前,人的身心就不能感悟到小乘人的这些境界,就说不出让小乘人明白的佛法。佛给我们做了示范,没有因为自己是佛就不去静坐。如果佛不示现静坐修行,看佛不坐,你也不坐,我也不坐,都不静坐修行;那我们永远不会有成就的一天。因此,佛示现雪山静坐六年,就是亲自做表率,亲自演绎声闻的修行方法。第二,独处山林静坐,观想六根、六尘、六入、十二因缘和十八界;这就是演绎缘觉的修行方法;只有经历修证过程,才能说出辟支佛境界的法来。第三,接受牧羊女的供养,这就是菩萨乘。怎么能看出是菩萨乘?小乘根基的五比丘一看佛接受供养,认为佛不能吃苦、不能成道,离佛而去。而佛照样接受供养,恢复体力;照样坐在菩提树下,示现破魔证菩提。小乘根基的人不理解原义,都忽略这一细节。这是佛在示现一个菩萨和众生的关系。佛这样示现就是告诉我们:菩萨离不开众生,佛都离不开众生,菩萨行人能离开众生吗!由于接受众生的供养,让众生有种福田的机会。众生供养修行人,修行人不舍离众生,乘愿回来济度众生,这不正是菩萨的慈悲行愿吗?我告诉诸位,一个乘愿再来的菩萨,到这个世间弘法,不管是化身成就,还是报身成就,不论出家还是在家,都是从小沙弥或最基础的事做起,都从身心修行而起;包括维摩诘居士,自己亲身证悟过,才能给他人说法。否则我们一个肉体,没有体悟、证悟到声闻、缘觉的境界,能讲出他们的境界来吗!讲不出他们的境界,怎么带领他们修行!弟子若提出问题,光从书本找佛法,讲不出证悟境界的法义,讲不出体悟感知的法理,弟子能信伏吗?只有通过肉体行入,在定中观察才觉知,才能像释迦牟尼佛证悟的诸境界一样,回过头看,另一番景象。就像看彩虹,从飞机上看彩虹是圆的,在地面上看彩虹是半圆的。第四,示现唯一佛乘,别无余乘。佛示现菩提树下破魔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证明别的乘都不究竟。

42、成佛为何选择菩提树
众所周知,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选择菩提树而不是其它树?学佛人既修持佛法,又要闻知一些常识。菩提树生长于印度,自身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菩提树独木成林。一棵树就像一片林,枝叶特别茂盛;象征一个人可以修行成就。二是菩提树冠大如伞。可以独自遮风挡雨,独撑一片天地;象征佛智慧广大圆满。三是菩提树下寸草不生。“寸草”就是烦恼;寸草不生,象征自性一丝烦恼都没有。所以修行人要有慎独精神,真理在少数人手里,不要轻意随众;要知寻善知识,然后依法戒行,证得自心智慧,去掉自心烦恼. 如同菩提树一样,独木成林,智慧具足,无有烦恼。

43、佛悟道了什么
佛观星悟道,都证悟到什么了?这个经书上有记载,“众生皆有佛性”。除了“众生皆有佛性”,很多人讲不出更多来。从法相上这么说,也非常准确。但是,从法体上说,佛在菩提树下示现证菩提之后,除了证悟“众生皆有佛性”境界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含法要。实际上佛接通了示现之化身,与法性身之间的智慧流,通达了宇宙的智慧,这才是佛真正证悟的境界。打个比方,没插电源的电视机,是电视机,却实现不了自身具有的功能;通电了,没调好频道也不行;接上电源,调好频道,这些条件都具足时,才能播放出节目来。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发了四十八大愿。是谁发的愿?那是法藏比丘报身所发,不是化身所发;然后化身又按报身的愿力去行做,化身与报身的智慧流对应上了。所以,化身佛与报身佛虽有区别,但愿力是一样的。化身与报身愿力的合一,实际就是化身佛与报身佛与法身佛功德的合一,享受报身佛的法喜和神通。

44、佛三身的妙用
化身是报身的妙用。报身可以不动,十方分身即化身去实现报身的愿力。报身是功德的享用,用现在的话讲,成佛就是为了享用。你修、我修、他修,我们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脱生死不再受苦,更为终有一天获法喜充满!成佛是享用宇宙中最大的快乐,无法比拟的快乐,究竟的快乐,永恒的快乐。诸佛既得自在,又有享用。人为“了苦”而学佛修道,菩萨知觉享用才学佛成佛。要不然学佛时天天受苦、受罪,成佛了再回头度众生,继续受苦,那谁还学佛修道啊?现在的苦行,跟成佛时享用的快乐相比,太值得了。法身是报身愿力的实用;光有报身,没有法性身也不行,托不起享用的范围。要享用得有个地方去享用,愿力成就的就是这个地方,即娑婆世界。法性身是化身智慧的源泉。为什么佛有这么大的智慧?因为法性身已经成就。

45、佛说法圆融
为什么证悟是本呢?佛若不能证悟功德圆满,一切妙用免谈;只有亲自证道悟理,才能如此。佛悟是化身圆融法性;化身佛若不能圆融法性,四十九年三百余会说出的法就不圆融。可能这部经这么说法,那部经又那么说法,前后对应不上;又可能言多语失。所以,佛有智慧通达无碍,才有佛说法圆融无碍。

46、法体实质
佛通达了往昔因地所发愿力,不能舍弃有缘众生;佛往昔对所化度的众生有恩,我们也与佛有缘,才感召佛驾慈航愿度。怎么化度众生?化身佛依法化度,无缘不度。这才是真正内在的法体实质,这才是佛真正悟得的境界。

47、禅定三昧
定力来自于基础的长期静坐,得禅定三昧后有证悟境界,有法喜充满。禅定三昧于弹指一挥间可得,几年或几劫的时间也于弹指一挥间得过。

48、弘传正法
末法时代,弘法就要弘传正法或大乘之法。因为像法和末法时代不用正法精神修行,谁也不能了脱生死,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不用正法精神修行,只种善根,即生达不到往生的目的。想往生就离不开依正法精神修行,佛示现成佛不例外,菩萨乘愿再来不例外,任何修行人都不能例外。但是,当下一些法师讲法,就挑众生愿意听的讲。众生愿意听什么,他就讲什么;所以,倍受欢迎。众生喜欢简单的,越简单、越省力、果报越大就越好。这样的“受欢迎之法”,存于世间的时间很长。但学这些法的多是初学之人或根基尚浅之人,末法时代后五百岁就是这样。真正弘法的人,在现在这个时代讲正法不受欢迎;以后弘法的人讲正法也不受欢迎。受不受欢迎事小,误不误人事大。真正弘法的人,在世一天就要弘传正法一天。否则,不说出佛法真相来,误众生慧命;越少人得度,佛法要越早灭度。

49、要负因果
佛法不是随便讲的,没证悟到“人、法二空”的人,一定要负因果。出家人,对于社会上的人与事最好不予评论,不谈是非。在家的修行人,最好也只讲修行、讲证悟、讲佛法,不是佛法不介入。不明真相有因果跟着;他说对,不介入;他说错,也不介入。学佛的人,不随恩、怨、情、仇而转化自己,有句“六七因中转”,确确实实容易被转,而不是不容易被转。修行人有证悟的时候,才能弘扬正法,不误人的正听、正行、正知、正见、正觉。有证悟的人说出一些境界,要相互参悟、相互提高。

50、众生心是末法
在正法时代,出家人证悟的多,在家人修行也多得证悟,容易接受正法,正法住世一千年。到了像法时代,修行有证悟的人就少了;由于证悟的人少了,说服力就差;说服力差,就都去做功德;就逐渐把佛法变成了一种形式、摆设、爱好、信仰、宗教。到了末法时代,证悟的人就更少了,都快凤毛麟角了。在末法时代,众生的心就是末法。让谁修行多付出一点,谁都不愿意;若遇到一点困难,就转弯了。天天看的、想的、吃的、用的都是末法,分明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利见,对待佛法,对待修行。

51、修行与证悟
我们主要把握住修行方法,一门深入,争分夺秒,用身心的禅定去证悟,争取有自己的证悟。无论年龄大小,争取自己今生了脱生死;并达到开启智慧的目标;年龄小的,不要盲目乐观,也得有开始的一天;年纪大的也别悲观,不修、不证永远也没有开始。

52、应重实修
佛法的真含妙义被文字掩盖住了,没有真功夫,内含就显现不出来。理论有很多法义,也很深妙;但不是自己修证而得,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鹦鹉学舌。最实在的行入方法就是静坐念佛,坐一个小时是一个小时,没静坐念佛就仅是理入。理论再高,没一日静坐,没有修持,还是在研究理论,做西行的准备工作,如蚂蚁啃西瓜,尽在皮上转。

53、应除诸障
诸位要明白,执著身苦,不发菩提心是烦恼障;执著身有,不修持佛法是报障;执著身想,不善行为恶是业障。在身有报障中,既含烦恼障,又含智障(也称知见障)。诸障不除,心也明不了,性也见不着。

54、心行之法
佛经教人明法理、增法益、得戒益,教人知见觉不同智慧境界等。而不立文字之法是以心印心,心行之法;不要被法相迷住。

55、业报自消
从当下开始,依法修持,随着福慧的增长,身心的业报自消;福慧增长消业如烈日化雪,顷刻即无;否则,以业消业如斗量海水,劫尽无休。

56、念佛只种善因
思维念佛,五蕴炽盛,还是没有功德超出三界。所以,一定要知,念佛只种善因。只有戒修结合,念行统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积功累德,净念相继,才能出离三界,才能在十方净土成佛。

57、转聪明为智慧
执著诸相,不修禅观,不悟空理,只能是诵经为因,聪明为果。若想诵经得法益,就要离相受持,才能转聪明为智慧。

58、靠福慧超出三界
由于读诵佛经是有为法,落到思维中,靠思维出不了三界。而证悟脱离了思维,依明心见性,靠福慧超出三界。现在还有人研究这部经,读诵那部经,就不去持戒修行,还相互攻击;这不是愚人是什么?自负因果去助他人成道。

59、利用这个身体
一些人就不明白,什么是生死事大。人是阶段生灭,随业流转;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既然身体难得,就要爱护这个身体,要好好利用这个身体,了去前世业,戒修今世道,成就来世乐。不利用这个身体修道,别的身体还能修道吗?

60、自性是佛
确切地讲,在出世间,一个佛字,都为名相,自性是佛。但人要修证,心识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圆成佛道;从一地到十地菩萨要积聚无量功德,因地发愿,然后报身在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身体中,证得报身佛体,这都是真实的。那是宇宙之所成就,无以伦比。真正的报身佛是自性做,报身佛是真实的成就。

61、僧俗之分
我们的自性也没剃光头,也没穿出家人的衣服,出世间没有僧俗,在世间示现上有僧俗之分。执著于俗知俗见,是在家人;执著于凡知凡见,是没有证道的出家人。

62、自性具足
我们的自性是圆成的,自然智慧具足。自性是不需要修证的,但却被心识包藏,被业缘绑缚,被无明覆盖。

63、证悟不分出家在家
人相分出家在家,证悟不分出家在家。出家在家都可圆成佛道。圆成佛道不是即身成佛,不是肉身成佛;而是在家修行照样往生极乐世界。若修行未证明心见性的人,相出家而心未出家,只出俗家而未出三界火宅之家。

64、佛度众生
佛度众生,有二层含义;一是佛依法、依愿、依缘,示现世间,以如来智慧力化众生的无明力;又无众生可度,众生非众生。现在是善知识用诸佛智慧,依因缘法化度众生的烦恼,众生非人度,仍是佛度众生。众生的烦恼一破除,智慧就显现出来,实际是众生自度。二是自性佛度自性众生,自性智慧功能显现,破除无始劫来覆盖自性的无明。

65、众生度佛
众生度佛者,也有二层含义;一是烦恼化智慧。十方诸佛以无明为父,以贪爱为母。诸佛把无明、贪爱充满的众生当父母想,众生有无明烦恼,等于父母有烦恼。所以,诸佛要为一大因缘故示现世间,化度无量众生;众生虽有无明,虽有贪爱;但与佛有缘,佛要来救度,这就是众生在度佛,烦恼化智慧。二是自性众生,无始劫来的烦恼化度自性智慧,烦恼与菩提相伴生,如影随形。

66、业与人俱生
人可以生活在这个世间,但谁都不是凭空就有的,都得由父母孕育而生。佛法也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也是因缘和合而有。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众生可造各种业,但各种业不造众生。人只能选择造业,业不能让人选择,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

67、以觉为根
佛为觉性,众生为迷失本性。众生一切诸善以觉为根,离觉无根;众生一切诸恶以无明为根,贪嗔痴来源于无明之根。即我们自己觉悟的心性,才是佛性。众生的性与佛的性一模一样,无二无别。众生离开觉性,就失去诸善根本。我们如果身体里没有自性,也没有自心,那就是一生一死。生是自然功能,死是自然断灭,也就无佛法可说;无神论者都这么认为。而学佛之人证知,人身体里有心,亦有佛性;觉而不迷为悟,是佛;迷而不觉为无明,是众生。若要转迷为悟,就要修持当下,去掉贪嗔痴。

68、身体三界
贪为欲界,六道轮回;瞋为色界,色界当中有一念瞋恨;痴为无色界,无明未破。贪、瞋、痴也是身体三界,眉间以上是无色界,我执我见难破;眉间到胸口为色界,我慢我迷难破;胸口以下为欲界,我爱我触难破。修行人能出身内三界,才能出身外三界;六根能转六尘,才能行六度万行。

69、要明白真相
六根造作诸业,才有六趣。六趣中,重报是三恶道,轻报是三善道。由于人的六根相同,造业轻重不同,才有三重报、三轻报。一些人不了正因,迷心修十善,妄求快乐,生天趣。修行人需要明了的正因是三十七道品;迷心修十善是以贪心求大果报;所以,只能感天福报。一些人迷守五戒,守戒当中妄起爱憎,未离嗔习,生人趣。有的在家人虽受了五戒、八戒、六重二十八轻菩萨戒等,顺缘生爱,逆缘生嗔,善恶习气参半;所以,只能生人道。一些人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离痴习,生修罗趣。因为信邪求福的缘故,和修罗结下因缘,迷邪仙路,痴习障善,争名逐利;所以,只能生修罗道。一些人贪习重、嗔习重、痴习重,生三恶道。学佛人一定要明白真相,我不是针对哪个人,是根据因果律而讲,因果轮回就是如此。

70、妄执人我
初行人也有知见障;但不是智障,而是理障。读诵几部佛经,研究古德几本杂论,就妄执人我,心迷法相。一些人容易出这种状况,尚难醒悟。

71、让人把话讲完
若为人讲法时,先听人讲话,让人把话讲完,观察根基后再讲法,还要适可而止。人若不愿听,一句法都不要讲。一旦要想把人征服的时候,一动念就已大错特错。心内法生,法生烦恼就起。何必争执,涅槃路上,谁也不能拉我做同伴,我也不拉谁做同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5 19:14:33|来自:吉林长春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选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45则
111、讲法原则
我讲法的原则;一是,佛愿将法体之肉供众生果腹,我愿将心滴之血供众生饮浆;二是,我们到一起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三是,如语者、实语者。别人讲法,讲理悟、讲体悟,我还讲证悟;就是证到哪里,说哪里话。
112、激励诸位超过我
我是什么人不重要,能不能把佛法的真实义理讲出来才重要。如果讲出来了,诸位听了觉得好,可以随便听、随便问。我欢迎诸位提问,把我问倒。我学佛二十六年,见过很多修行人,到现在还没有一人能在证悟上把我问倒。这不是骄慢,而是激励诸位在法理认知上超过我。
113、能往生到哪儿去
“一本经书,一句佛号,四字洪名,不用静坐,能往生吗?”能往生。在佛法末时后五百岁可以往生;现在世肯定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到哪不一定。为什么?神识没得到净化,充满业力,中阴身没得到解脱,无明一点没破,能往生到哪儿去?如果我说谬了,我进拔舌地狱。
114、只讲证悟不同
修行人不讲其他法师讲得对错,只讲证悟不同,知见不同;如吃鲜桃,没吃到就不知滋味如何,说不出真实的法味。
115、极乐世界是物质世界
我可以准确地告诉诸位,极乐世界是物质世界。佛经上说玛瑙、金银、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化生,这些都是物质的。今生的肉体也是物质的,是神识业报感召来的。佛的愿力是救度沉轮众生,愿力所成就不同星球,就是娑婆世界。业报感召到这个国土,好了就感召到另外一个星球,或天人身,或极乐世界等。极乐世界的菩萨是变异生死,不受轮回;人的神识受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神识轮回,不是肉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是神识往生,不是肉体往生,肉体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是实有物质世界,不是虚无的精神世界。极乐世界在银河系的西方,中间隔着很多佛国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
116、时间无始无终
启修就有成就的那一天,三大阿僧祇劫毕竟还是有限的时间;若不修行,时间无始无终,轮回永无停止。
117、不为成道而成道
不为成道而成道,不为度众生而度众生,成道与度众生都是因缘的事。因为众生不是人度,是佛、法、愿、缘度众生;不为佛度众生,是为报佛恩,度脱自己的父母。众生业感万千像,一体同悲人不详。
118、度众生的实质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真常的。佛度众生,度的是众生的佛性,不是众生的身像,这是度众生的实质。若不明白这个实质,就是“我度众生、人度众生”,“有众生”、“有我”,“度众生的身命”,这就是佛说的有四相。四相是无常相,人身之我不是真我,常住佛性才是真我,是心现假像示现世间,接引的是人常住自性或众生所有佛性,不是众生的身命。
119、摆脱因果律
有限福德要在诸有世界得到回报,在众生境界是好事;在菩萨境界,是可怕的事。一是耽误不起时间;二是受轮回之苦。诸有在因果律中,无著才能摆脱因果律。
120、智慧谁修谁得
世人聪明,什么都懂,这不是智慧。智慧不是用思维想问题,用眼睛见问题,用耳朵听问题,而是人心空诸相问题。于定空三昧中,既能观察世与出世诸法空相,又能观察世与出世诸法实相,才是智慧。世间空相为无有挂碍,出世间空相为我性真空;世间实相为相有想有,出世间实相是空有妙有。智慧是谁修谁得,不修免谈。
121、万物的存在都是色相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色相。存在既有相有,见闻觉知;又有想有,非有非无。以色相存在是诸法实相的一个方面,无色相存在是诸法实相的另一个方面。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用诸法空相否定诸法实相,或用诸法实相否定诸法空相;二者既可合二为一,又可一分为二。
122、诸法空相
从空性上讲,定境现前,一念不起,心和佛的法性身接上流,这个世界的星尘物色都不以身见,只感觉到自心没有边际,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凡夫只知诸法空理,不知诸法空相。能入深禅次定的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谈得上诸法空相。
123、圣人的肉体
修行人的证悟是真实的,同样是肉体,凡夫是业报之身,生老病死,在八苦之中缠绕;圣人的肉体每时每刻处在极乐状态,法喜充满,没有烦恼,见山河大地都是佛法,万物都在说法,佛像都在表法。所以,圣人的肉体才是世间净土,时刻处在常乐我净状态。用人的思维想一千年、一万年也想不出来是什么状态。只有修行证得时,才知是什么状态,“独一乐自享”,别人无法理解。
124、才见真性佛
若开悟后,有时见物体是移动的,不是物体在动,如放电影,片子在动,人物没动。总之,看破假像佛,才见真性佛。
125、“我为中心”
以我为中心;说话、办事以“利益”为标准,只做利益自己的事,谁要批评我、妨碍我,我跟他斗个没完。不论出家、在家,都有这样的人和事,类似于末法中的末法,这样的人不能得度。
126、修无为法
出世间是无为法,无为法有三乘差别,声闻、缘觉也修无为法,而成圣道,未出世间又可能出世间。菩萨在无为中又有所为,妙有续慧命,而证无上菩提。外道也修无为法,他们的无为法是世间的无为,不是出世间的无为。世间的无为是不受世间的是非烦恼所缚,摆脱世间烦恼而成仙,求长寿快乐。
127、人中寻善知识
不要执著文字相,不要向纸上觅佛法,不要向人中找真佛,只能向人中寻善知识。
128、真正的快乐
我们在南瞻部洲,四大洲中最不好的一洲,人平均寿命为七、八十岁,但是能修行。因为这个地方最苦,只有最苦的人能知修行,出离这个苦。富贵修道难,“我有钱,什么也不缺”,染著于今生的快乐,享受钱带来的物欲。一提修行,认为是吃苦,不愿去做。事实上,肉体上得到的快乐非常有限,而且非常低级;只有肉体彻底改变,使身体得到应该得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人只知手是劳作的,却不知圣人的手能发出无限的舒畅和快乐。所以,修行人百分之百是为自己修行,一旦证得这个快乐,他人抢不去,分享不了,不可替代。
129、庄严自性佛净土
如何庄严佛净土?阿弥陀佛净土早庄严好了,不需要我庄严。只需要我生其心,有这种想法,让我的心性知道,将来要成就自性的国土,庄严自性的法界,而不是庄严佛净土,是庄严自性佛的净土。
130、一门深入下去
今天不发起求道之心,永远不能成道;今天发有求道之心,将来就能证道。最起码能得一个修持方法,一门深入下去,肯定有回音,肯定有回报。
131、烧什么都白烧
有人想,“有钱能使鬼推磨”,死后多烧点大宝、纸钱吧。我告诉诸位,烧什么都白烧,阎罗王都是法身大士,是菩萨示现在那执掌呢!菩萨要是贪图人烧的大宝、纸钱,那还是菩萨吗!
132、落有为法
有功德想就落有为法,就不是功德。修行人供养乞讨的人,就是行无为法,但也不要刻意去做。有为只是人天福报,总有享尽的一天。
133、性上无相
在座有很多在家人,于末法时代仍可修得大成就;出家人相对容易修行,更容易成就。但会有魔子魔民相扰,破坏佛法,不得不慎。在相上有出家、在家之分,在出世间的证悟上、在性上无相。
134、有相不真常
佛随顺世间,根据众生业习而有所说。在出世间,在佛真如法性那里,无法可说,无一句法可说。众生愚迷,执著文字般若、纸上三十二相,不知佛真如法性。文字般若、纸上如来在无常力之下,很快不复存在,而佛真如法性,佛性之法,佛性真僧,无常力永远不能破坏。佛的三十二相,是示现给众生见的,让众生起欢喜心而求道;证悟后方知真佛无相,有相不真常。所以,有佛入涅槃,无涅槃佛。佛的真如法性本来就没有诞生、涅槃,只是随顺世间众生根基而示现。
135、定从参禅静坐中来
为什么禅宗对“定”这么重视!有禅有定生智慧,才出世间、破四相、明心见性。定从参禅静坐中来,无坐无定。现在人不理解真相,拿一句“行住坐卧都是禅”来比喻参禅不须坐,是误人误己之说。“行住坐卧都是禅”是圣人的证悟语,在有定力的智慧下,才有“行住坐卧都是禅”。如无定的智慧,“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一句空话、虚辞、虚空鸟迹。现在还有人说,静坐是外道。不知外道的坐和佛教的静坐有本质区别,所依法不同,戒行不同,坐姿不同,所参不同,证悟境界不同等,能说白菜和萝卜是一回事吗?
136、有相忍辱
世间的忍辱是有相忍辱,心字头上一把刀,忍无可忍箭上弦。有相忍辱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有的流泪或叹气,总认为有理可讲,有辱可忍。在出世间的忍辱上,无“忍辱到极限”这么一说,因性上无名相,无辱可忍,一切都是佛法般若,都是助我成道。
137、不离千劫苦
如果行人不离相忍辱、不离相布施,是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名闻利养,不见出世间无为功德。得一时快,而不离千劫苦。
138、有所住而生其心
世人很难理解菩萨行人的境界,谁杀了他,他要感谢谁,因为是帮他早日得了解脱,还清欠债。而世人执著于我身、执著于金银财宝等诸有相,别说杀他、打他,说一句不顺耳的话,都心生嗔恨,欲报复而后快,这就是有所住而生其心。
139、破著相之苦
破著相之苦,破著想之苦,破急躁之魔,破求通之魔。这样的人才承担得起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其功德才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140、一念分十法界
末法时代,甚至有人认为静坐就着魔,这是不明法理,讹传之说。一些修行人多着魔,着魔者多是急求感通,希求境界,瞒昧因果,不求明师,不通教义之人。行人要知一念分十法界,一念贪为饿鬼,一念嗔为地狱,一念痴为畜生,一念疑慢为修罗,一念诚为人道,一念十善为天人,一念四谛为声闻,一念十二因缘为缘觉,一念六度万行为菩萨,久行正知正见正行必成佛道。若以我为中心,处处在在我大于一切,与什么善行都逆着来,就落魔道。
141、性命双修
自性和我身有什么关系,和我身心修行有什么关系?讲性命双修就是解决这个疑难。不修自己的身心,自性解脱不了,必须修身心才能自度自性。通过有限的时间自修身心,才能度脱无限真常的自性,二者是相依而存又相分各立的关系。
142、三心了不可得
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众生种种心归于无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心不常住,心归无心,心空性现。世间众生的各种心随业流转,修行人的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等也是由当下一念心善业累积,功德成就。三心了不可得,就是让我们不著相有生心,不著想有生心。
143、心随境转
众生之愿心不敌爱力,佛念不敌欲念,信心不敌疑心,心随境转。拿着无明找烦恼,三心常变常有,一心化为百千种心。证悟无心,自称“活死人”,“墓中僧”,或“无心道人”等,已证心空,悟三心了不可得,性本自具。
144、空心入道
世间福德有享尽之日,非想非非想处天人福德有时限,无非还是地狱人。世间所修福德是为修心服务,无福德身心不能修行。然后在心上把福德空去,空心入道。为功德而功德,为修善而修善,为度众生而度众生,为成道而成道,就会把心留在三界;度众生就把心留在世间,善业就把心留作天民,道业落入有为果,福德便成了西行的包袱,越背越重,不得解脱。
145、依法修道
世间法是依法修道,依法证入,依法破四相,证得出世间。在世间借假修真,心上功德增长,性上了无一法可得。
146、禅分四种
《楞伽经》说得也非常好,禅分四种:凡夫禅;观察禅(声闻、缘觉);攀缘如禅(菩萨禅);如来禅。声闻缘觉烦恼、业习之根不断,未达漏尽;所以,不离分段生死。菩萨意生身分三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意生身;无行作意生身。意生身是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白自我,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众生有外五无间,内五无间。外五无间在地狱,内五无间指贪爱为母;无明为父;迷境识;行做痴;名闻利养。身有二障,烦恼障和智障。心有两种烦恼,见惑和思惑。两种死,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人可造业,性不造业。佛有两种法通,说通和自宗通。世间有七种无常;名无常;行无常;性无常;事无常;因无常;造作无常;色无常。魔分三类;人魔;外魔;心魔。而此经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立刻悟真如实性。理顿悟后,尚需渐修,离开渐修基础,很难证入顿悟。
147、无相真佛常住
不要执著有我,若执著有我、妄作有我,便是凡夫。所说凡夫也不是真正的凡夫,是迷而不觉的众生。释迦牟尼佛肉身今何在?唯舍利留存世间,唯像留存世间,世间所留又不常住,还会被无常力化为虚无。这里的我是我性真常,无相真佛常住,没有任何无常力可以破坏。真佛、真法、真僧是我性具足,性是真我。凡夫之人是心迷众生,贪著诸有,造诸恶业,不得出离三界,虽是非想非非处天人或声闻四果,也是大凡夫,诸漏已尽,漏根未尽。在世间依佛法而修,积聚无量功德,觉悟自性真常而出世间者,还是凡夫吗?佛性无凡圣,众生一般同,只是迷与觉,觉了自圣净。佛度众生非佛度,依教去奉行;法度众生非法度,心性转万法。
148、法无定法
“佛法不在言说上,不在文字上,那到底在哪里呢?”方便说,在传承上,在修持上,在心念上,在证悟上,在解脱上,在彼岸上;实相说,法无定法,无法可说。
149、落入有为
具足相观为著相,以不具足相想为偏法,都落入有为。菩提心、菩提行、菩提相都为世间说;出世间自性菩提圆融,哪有心、行、相?
150、相灭而法灭
众生若以相发菩提心,相破而法断,相灭而法灭。这里法断灭是众生心中欲出世间菩提之法断灭,非世间法断灭。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实知世间佛像幻化像,随顺众生示现像。佛真常,法真常,僧真常,性无诸法断灭相。
151、所谓法忍
所谓“法忍”,一能忍受顺逆二境,胜诸魔事。因为欲火无烟可烧人心灵;嗔水无形可毁人道行;痴风无声可摧人功德。二能忍耐孤独寂寞,远离凡心,老实修道,无为而入。入分理入、行入。理入是修定慧禅观,证得无自无他,无有分别,凡圣等一,寂然无为。不是读几部佛经就是理入。行入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为法行。三能忍住以怨报德,以恶报善。欲度众生离苦得乐,众生不理解,还要诋毁、愤怒等,此时的众生若有苦难还要救度,不舍一切众生。四能忍得世间法无忍之忍。如一位修行人弘法一生,年迈住漏雨茅棚,身染重病,饥渴无药。这时有人问他,“你苦不苦?”他说,“我身心有苦而性无苦;我身心痛而性无痛;我身心饥饿而性无饥饿;我身心寒冷而性无寒冷。”身心成就世间法无忍之忍,性出世间。忍的功德是菩萨的功德,难以成就,还必须去成就。
152、是非一合相
地球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各星球有不同时间的成、住、坏、空。娑婆世界贤劫千佛愿力尽时,此娑婆世界三禅天以下星球坏掉,化入虚空,不复存在。又根据星宿劫千佛愿力组合新的世界,不同的星球。是色有相的物质星球,在一道流光中消失,三千大千世界在不同时间也是如此。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一合相世界都不真常,是非世界,是非一合相。众生的贪著能止住吗?是贪而不止,著而无住。
153、无所执著
因为法中无我,法相非真,一切法及法相,由此世界而生,由诸众生业报所感。此世界在无限时间的无常力破坏下,不能久住,何况诸法及诸法相。所以,非法相,假名法相。佛为接引众生,说破众生心中诸法法相、见相,最后连承载法相的世界都破除掉,让众生无所执著,无所处执著,这才是佛的般若实性。
154、发菩提心的人
发菩提心的人,已不著相,离于诸相,无相可取,保持平常心、清净心、平等心等如如不动的慈悲心。
155、邪不侵正
众生著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般流转,如露亦如电般生死,异形换态。魔王著有为法,既现天魔身,如梦幻泡影般魔其有成就者;又住伽蓝,如露亦如电般破坏佛法,赞叹有为名闻,受用有为利养。邪不侵正,魔王魔法等在正法的慧日下如梦幻泡影,在正法无为空寂中,如露亦如电。一切有为法,乃至一切有为世界,像晨露一样,在慧日的照耀下,短暂而不常住,如空中闪电一样,流失而不真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