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8-6-2015 18:33:19|来自:欧洲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约定 - 4
搬到新家后,林燕整理了从学校宿舍装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把每样东西放到各自的位置,那间旧房子经过她巧手装饰终于有了家的样子。可是她放置完了所有的东西也没找到她的绣花包,那里面装着她最重要的东西,她一直以为放在了某个角落里,直到她找遍了所有的地方。
那是她这几年的生活缩影,平时她最大的爱好除了看书就是写写画画,她不喜欢和别人分享心事。在那个敏感的年代,林燕深知祸从口出的道理。每当她有心事了,日记本就是她最好的朋友,多年来倾听着她所有的喜怒哀乐。
搬家的时候她记得很清楚她把绣花包放在小卡车里的。她实在想不出那个包如何不见了,家里宿舍里办公室里找了许久没找到,她甚至骑自行车沿着搬家的路线找了几次,但什么都没发现。她失魂落魄了好些日子。
林燕出生于上海杨浦区。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她接受的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教育,只是她从不喜欢那些政治口号。她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营业员。在父亲的引导下,她从小喜欢古诗词,喜欢看书看小说看中外名著,她喜欢李清照的优美词句,羡慕林黛玉的冰洁无暇,向往文学作品里所描绘的世界,当她在书海里遨游时,她觉得自己的灵魂是自由的。父母给予了她无忧无虑地生活,一直到她高中毕业。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1968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20岁的林燕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劳动光荣的革命精神来到江南某农场,成为有名的“老三届”中的一员。
农场的生活跟蹲监狱没啥区别,繁重的劳动让年轻的林燕吃尽苦头,想家的感觉让她倍觉寂寞,她常常躲在角落里抹眼泪。这时农场一位年轻的退伍军人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重活不声不响地帮她干了,逢年过节给她送最好的食物。这位退伍军人就是宋大军。
也许因为感激,也许因为寂寞,虽然宋大军性格粗旷没什么甜言蜜语,可是他无声的行动带给林燕最温暖的感觉,她年轻的心第一次产生爱的火花。父母极力反对她和宋大军交往,让她等待回上海的机会,可她还是义无反顾和宋大军恋爱了,两个年轻人在农场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相扶着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当别的姐妹开始返城时,她成为宋大军的新娘,两个铺盖卷合在一起成为他们的婚床。那时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很温暖。
婚后宋大军渐渐变了,自私狭隘急功近利的一面逐渐暴露出来。林燕发现他们两个人对很多事情意见相左,仿佛不是同一世界的人。林燕感情细腻敏感,即使清苦的生活她也能过的有滋有味,宋大军却心比天高,一直不安于现状,想要做什么就做从不考虑后果。这让林燕很没有安全感。
多年的军旅生涯让宋大军脾气火爆,一生气发脾气他就会砸东西,家里的搪瓷碗被砸出了很多黑色的疤痕,家里的小桌子在他生气时被他用刀砍去一只角,当他喝醉酒了林燕还可能会遭受皮肉之苦。可是当他清醒过来时,他又是反悔又是赔礼又是道歉,像个孩子似的拼命打自己的脸,然后加倍地对林燕好。过段日子,这样的情节再次上演。
1975年12月,他们的宝贝儿子的出生给小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喜欢孩子的林燕从此一回到家就一心扑在儿子身上,看着儿子一点点长大,她无比幸福。1976年林燕成为农场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日子就这样悄然流逝,有快乐有痛苦,有甜蜜有酸楚。当初自己执意要和宋大军结婚,婚后她对父母隐瞒了一切不愉快,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她不希望远在上海的家人担心她的生活。
日记,是她唯一敞开心扉的地方,在那里她记载着快乐也记载着泪水,还有她诗兴大发时的随笔。她是个充满诗意的女子,只是她的诗意没人懂得欣赏,宋大军一直说自古文人最酸最迂腐。
转眼绣花包丢失了近半年了,每天忙忙碌碌的,林燕慢慢淡忘了丢失绣花包的事了。
一天下班前,教导主任跑来对林燕说:“今天我接了个奇怪的电话,有个人问我学校里是不是有个叫林燕的老师。”
林燕问:“谁打来的?”
教导主任说:“他没说是自己是谁,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他说了声谢谢就挂电话了。我想问他要不要找你听电话,都没来得及问出口。”
林燕说:“哦,也许是哪个学生的家长打来的吧。”
教导主任说:“有这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