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曲解的鸵鸟
闻雪思
[attach][/attach]
说起鸵鸟,许多人脑海里都会出现一个印象:脑袋插进沙堆,屁股翘得老高,身躯呆立不动。据说这是鸵鸟遇险逃跑时通常采用的一副奇怪的姿势,是鸵鸟企图摆脱天敌威胁的策略。鸵鸟受惊时会把头埋进沙子的说法得到全世界的几乎一致的认同,不但许多动画作品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形象和画面,而且形成了一个普遍通用的国际性成语:鸵鸟政策,用来比喻那些不愿正视现实的政策或不敢面对险情的行径,广泛流行于英、法、俄、德、汉等各民族语言中。
鸵鸟埋头的传说和中国古代掩耳盗铃的故事一样,都是用以讽刺自欺欺人的做法。然而仔细考察鸵鸟的生活,竟发现这种传说本身根本经不起推敲,更为自欺欺人。第一、从鸵鸟生活环境看,鸵鸟属杂食性动物,以植物的叶、花、果实、嫩枝、根茎和昆虫等小动物为食,主要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澳洲的东南部,在草原旷野或荒漠边缘栖息。那里沙丘并不多,土质并没有松软到能让鸵鸟伸喙一钻就能把脑袋埋进去。第二、从鸵鸟生理结构看,鸵鸟有个将近1米的长脖颈,一个比例偏小的扁平脑袋,一双非常巨大的眼球,嘴喙扁圆短直,鼻孔生长在喙的基部,眼睛的前端。如果鸵鸟将头埋进沙里,其眼睑瞬膜尚能闭合,阻挡沙砾,保护眼睛;鼻孔嘴巴却均无法呼吸,时间稍长,不被楞楞呛死,也被活活憋死。鸵鸟奔跑后呼吸急促,不可能采取这种自杀性方法自救。因此,关于鸵鸟受惊埋头于沙的传说缺乏科学根据。
鸵鸟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但两翼短小退化,已不能飞翔,只能用来平衡身体。成年的鸵鸟一般高达2.5米,体重一般达130公斤,双腿长约1米。鸵鸟的双腿十分强壮有力,跳跃可腾空2.5米,一步可跨越8米,奔跑速度在每小时70公里以上。它的脚只有两足趾,趾爪如铁镐般坚硬锐利,踢蹬时能将对手开膛破肚。一般猛兽是不敢招惹它们的,鸵鸟的天敌只有狮子、老虎和猎豹。老虎乃山林之王,并不在原野荒漠呈威。狮子奔跑速度较慢,面对飞奔的鸵鸟往往望尘莫及,一般不去追逐捕猎鸵鸟。因此,鸵鸟最大的天敌只有猎豹。遇到猎豹攻击时,鸵鸟的首先反应是快速逃跑。它们个子高,脖子长,眼球大,视力佳,可看清3至5公里远的东西,及时对来临的危险作出反应,大多能顺利逃脱。逃跑过程中还可以对逼近的天敌突然使出致命的一击,将穷追的猛兽踢得晕头转向。实在打不过、逃不脱、跑不动时,鸵鸟就会趴在地面,身体蜷曲一团,脖子藏在腹下,竖起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草堆或灌木丛,迷惑追敌,而不是埋头进沙子,自以为安全。
那么,有关鸵鸟受惊即埋头于沙子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据考证,最早描述鸵鸟行为的人是古罗马思想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公元23年-公元79年),他在其著作37卷的《自然史》中写道,鸵鸟“认为当它们把头和脖子戳进灌木丛里时,它们的身体也跟着藏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描述竟然渐渐演变成鸵鸟将头埋在沙子里。事实上,由于鸵鸟身躯庞大脖子长,脑袋扁小嘴巴短,只要它们低头触地,就会令人产生鸵鸟埋头于沙的恍惚视觉。在鸵鸟的活动中,也存在不少让人容易误解的场景。比如觅食,特别是用嘴喙翻啄植物地下根茎时,像不像埋头于沙?比如孵卵,鸵鸟繁殖是将卵产在沙坑里,借着太阳的温度来孵化。为了让卵受热均匀,它们每天都要把嘴伸进沙坑里翻几次卵,这样的翻卵动作,像不像把头埋进沙坑里?比如隐藏,鸵鸟处于不利境地时会卷曲隐藏自己,这时它的头脖均匿于腹下。当你和鸵鸟天敌一样,只看到鸵鸟身子而看不到它头时,会不会产生误会,以为鸵鸟的脑袋埋在沙子里了呢?
鸵鸟并不是遇上敌害只会把脑袋插进沙里的胆小鬼,也不是蒙蔽眼睛就自以为可以罔顾现实的大傻瓜。凭空给鸵鸟扣上这样的帽子,的确冤枉。其实,藏匿于腹下的鸵鸟,长脖大眼犹如隐秘的潜望镜,正透过羽毛窥探敌情呢。一旦时机有利,它马上会溜之大吉。等到对手清醒过来,鸵鸟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