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娘惹?
土生华人,马来语称Peranakan(侨生),即我们现在通常提到的娘惹,指的是从17世纪来到马来群岛定居的华人后裔。汉文化、马来文化和一些来自葡萄牙、荷兰、英吉利、泰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文化的影响因素经过充分融合,形成了土生华人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这一群体文化保留了汉文化中的节日和传统,同时又体现出马来文化在饮食、语言和衣着方面的深刻影响。 文化和传统
无论是中华农历的四时节日,还是如庆生和丧葬等人生大事,土生华人们都会一丝不苟的按照传统的方式加以操办,而这些方式在当代中国本土早就销声匿迹。其中,最详尽复杂的便要数嫁娶,庆生,祭祖和葬礼了。富裕的土生华人人家往往会大操大办,精心准备这些仪式所需要的器物,从而遗留下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纺织品、珠宝首饰、礼器和材质名贵的家具,如真金、白银、瓷质、丝绸、天鹅绒、柚木和红木等等。 大多数手工艺品是统一生产的,但是土生华人珠绣和刺绣却是由当地人手工制作的。被称为娘惹(Nonya)的未婚土生华人妇女,一般每天都在进行珠绣和刺绣,巧手创作出许多复杂精美的物品,其图案结合中式和欧式风格,造型别具一格,活灵活现。她们的珠绣和刺绣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往往会成为她们是否适合婚配的一个评定标准。这些物品很多都是为了她们的婚礼而准备,如珠绣鞋、婚床上的珠绣床罩、刺绣的新娘盖头或者是贵重器皿的套罩。
无论是在金器、丝织品还是瓷器上,最多见的便是象征着生育、财富、幸福和长寿的图案,如凤凰、蝙蝠、仙鹤和诸如牡丹一样的花卉。这些往往都会成为传家之宝。 着装 着装是土生华人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其重要的体现方式之一。在19世纪,男性土生华人,也叫做峇峇(Baba),身着中国南方地区男性最流行的着装——称为baju lokchuan的宽松提花丝织上衣和长裤。20世纪,他们逐渐吸收了西式服装的元素,如殖民地时期传入的、称为baju pinjang(长罩衫)的斜纹粗棉布套装,还有纱笼裙(sarong),同时佩戴各种珠宝首饰,和发夹、手镯、腰带和脚镯之类的配饰。 另一个特别之处便是鞋类——19世纪的刺绣拖鞋逐渐被现代的珠绣拖鞋或是kasot manek鞋所取代。纱笼裙都是来自爪哇的花卉蜡染织品做成,它的外观随着时代变迁,但直至今日起魅力仍长盛不衰。新娘新郎的结婚礼服更是精美异常。持续12天的传统的土生华人婚礼,其准备过程更是耗时数周,通常需要家族里所有妇女一齐上阵。新娘的礼服更是镶珠嵌玉,非常华美。
建筑 土生华人民居是建筑细节与中西风格的装饰的有机结合体。科林斯式柱子、地中海风格外观的窗户和百叶窗,与中式琉璃瓦和带有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灰泥墙面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独特的两扇护栏式小矮门pintu pagar和栅栏门相结合,土生华人将装饰性和热带地区居住所需的实用性结合了起来。白天只关闭半高的pintu pagar,在保证私密性的条件下让室内的空气充分流通。来最能展现美轮美奂的土生华人建筑之美的地段——翡翠岭路(Emerald Hill),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和如切(Joo Chiat)地区的坤成路(Koon Seng Road)走一走吧。 饮食风格 Peranakan Food娘惹餐-南洋风味的真实体现 “娘惹菜”融合了中国菜式和马来香料的精华,其特色是味道香浓,带有酸、甜、辣及刺激性味道,充满了热带风味,是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菜式之一。“娘惹菜”的主要特点如下: 为了能随时烹煮出适合众家人口味的食物,娘惹家庭的厨房里通常都会备有各种不同的香料,例如:小红葱头、蒜头、胡椒、南姜、高良姜、香茅、姜花、芫荽籽、白豆、丁香、辣椒、薄荷叶、酸角、虾酱、肉桂、青柠、班兰叶等。 由于准备一道菜要使用多种香料和调料,臼樁间的准备工序复杂。早期的娘惹下厨多为消磨时间,所以厨前准备和烹调的时间较长。 娘惹菜虽然使用了大量的南洋香料,看起来和马来菜或印度菜很相似,但味道却大有不同。例如雅桑鱼,看似咖哩鱼,但味道却偏酸而且沒有椰浆,并且还能尝到鱼肉的鲜甜,符合中餐强调原汁原味的理念。
旧时的娘惹,多属于富贵人家的大家闺秀。平日足不出户的她们,就把家里的厨房当成消磨时间的最好地方。女儿在家时,在厨房和母亲学习和研究做菜;出嫁后,不管是婆家要试探媳妇的烹饪实力,或是婆家要把厨艺传授给媳妇,全都在厨房里进行,每次下厨都能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所以,家人吃着桌上的菜,心底洋溢着的却是母女或婆媳之间的温馨和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