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新加坡因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举办了一个展览,主办单位提出了“新加坡的华族文化”的提法。主办单位说,新加坡的华族文化主要由中华文化、移民文化和国家文化组成。目前不清楚这个提法是经过怎样的论述而构建的,但是,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要定义清楚“华族文化”实属不易。
新加坡的华人按照先来后到有三种:海峡华人、华社和新移民。
华社有福建人、海南人、广东人、潮州人和客家人等;新移民范围更广,从中国东北、西北、西南。新移民中还包括来自台湾和香港的移民。
光是这三部分华族,其文化就大不相同。而由于中国地域广泛,加上时代的不同,其文化的差异更大,到了新加坡,如何形成一种“新加坡的华族文化”,大有商榷之处。
例如,在新加坡华社,《弟子规》似乎是教导孩子的经典,但在中国大陆很多人士那里,或许认为《弟子规》是腐朽的。
再例如,这次提出“新加坡的华族文化”,将道学中的太极图放在重要的地位,同时又将儒家的“和”放在重要地位。但在中华文化中,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华文化也有重要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文化,强调的是“不同”,而不是“和”。如果读过《庄子》,又可以知道道家和儒家又是很不同的。中国五四运动和鲁迅曾打倒孔家店,这也是华族文化。
中华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西洋文化,这在绘画和音乐方面,尤其明显。在本地,南音好像被捧得很高,但样板戏在中华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到了新加坡,“华族文化”就很不同,例如巴巴娘惹文化就是华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新加坡还是很重要的部分;过去30多年,很多中国新移民的到来,也带来现当代的中华文化,这也是新加坡的“华族文化”的重要构成。
此外,新加坡作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中西交汇点、不同宗教的交汇点,新加坡的华族文化也受到地域的影响、与马来族、印族,甚至西方文化融合,形成更加特殊的华族文化。
这都说明,新加坡的华族文化的构成其实是相当丰富的,这种丰富性也构成了新加坡华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由于本地华族文化本身的多元性,要定义出完整的“新加坡华族文化”,需要做很多学术上的工作,仅仅以一次展览,就拉起“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大旗,是不严谨的,也很难服众。
尤其是在展览内容上,突出华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另一部分相反观点的内容却没有包括,似乎有肯定一部分、忽略一部分之嫌。这本身有违于中华文化文化重要的特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所以,“新加坡华族文化”的丰富内涵,需要广泛征求意见,需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经过详细论证,然后才有可能逐渐形成清晰的定义,千万不要由少数人闭门造车,形成片面的定义。
或许,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能够肩负起这个重任,我们热烈期待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