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iqiqi 于 4-11-2016 10:25 编辑
延续昨天的开始的孩子怎么反抗,今天继续了解怎么面对孩子被欺负的状况
孩子被欺负的表现
- 伤痕与淤紫
- 撕坏的衣物
- 头疼、肚子疼
- 不愿意上幼儿园、学校
- 经常丢钱
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些现象,那么你就要小心了!
其实应该来说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经历,接孩子回家后发现孩子脸上,手上有抓伤,一问才知道和小伙伴闹矛盾给挠的。家长们,这些问题千万不要不当一回事,可能对你们来说只是打打闹闹,严重的话双方家长互相走一次也就完事了,但是,你们考虑过孩子的心理建设吗?
不同人格的成长路
1)孩子被人欺负常有这样几种情形:
a)肉体暴力,如踢、打、掐、咬、揪头发等
b)语言暴力,如骂人、嘲笑、地区歧视
c)冷暴力,如孤立(不准别的孩子跟被欺负对象玩)别人
其实孩子被欺负,并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可以认为当今社会人吃人的一个缩影。即便是已经长大的家长在自己的公司里,也难免会有拉帮结派的行为,常常也扮演者欺负他人和被人欺负的角色。
但这对于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完全不同,早期同伴间的关系不良对未来人格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被孤立和排斥的儿童更容易在长大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退缩、孤僻、压抑等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会行程边缘化人格和反社会人格。
2)容易被欺负的孩子的一些前期性格特征:
a)孩子在班级里或者在团体中总是很孤僻,不太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b)爸爸妈妈必须顺着他,一旦不合他意了他就会不愉快;
c)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考虑别人想法。
家长要不要介入其中?(家长是否要介入,很多时候很难抉择)
在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不用主动介入其中,成为评判是非的法官。在冲突发生过程中,如果父母相信孩子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解决冲突,而自己只是作为一名引导者适时地介入,不仅可以平息冲突,而且还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和道德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系列与社会性有关的因素的发展。
对策:家长不要过度在意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其实,在学校磕磕碰碰再所难免,有时候自己的孩子吃点亏,只要不是经常发生,让孩子接受弱肉强食的事实,也不是一件坏事,孩子就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是都和家里人一样会保护自己,还有可能会被欺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首先学会的就是保护自己,躲避被欺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
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柔道是一门自卫能力很强的武道)
让孩子打回去。首先要说,这种立意本身并没有错,让欺负者尝尝被欺负的滋味,他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当然有些教育工作者提倡不要“怨怨相报”,这并不对。欺负人者只有尝到了被欺负的滋味,才是对他的最好教育。否则,国家何必对罪犯要设立监狱。
但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孩子没有还手,十有八九是格斗能力不足,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孩子要还手,但他知道自己不行,反而也就会让他更加自卑,特别是在还手后,可能会遭到更大的报复时。
对策:在面对肉体暴力时要想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那就必须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平时可以要求孩子做一些基本的身体锻炼,有条件可以报一些柔道班之类的课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孩子知道,一味的绥靖妥协和一味的穷兵黩武都是极端,不可为之。
要不要向老师反应情况?(遇到问题不能事事告老师,更容易被同学看不起)
告诉老师虽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否每个老师都会管?有时候老师不管的背后是否也是因为红包没到位等原因?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假设老师会管,那么是否管得过来,是否能管得公道?都还是问题。
而且,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里与同学发生磨擦是常有的事,有时吃点亏也是免不了的,如果样样都要“报告老师”,孩子不但会被同学看不起,还会成为一个依赖性很重的人。孩子的事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家长和老师应该更多的是起引导作用。
对策: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中,如果孩子受到的欺负并没有达到“皮肉受苦”的程度,只是“大鹏拿走积木不给我”,“亮亮不让我上滑梯”之类,你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和这些小朋友交涉,鼓励他“到大朋那儿把积木要回来”,去告诉亮亮“滑梯是大家玩的”。
其实这些每个父母都经历过,相信大家也都有各自的对策。不管我们怎么选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健全的人格发展,所以希望大家的孩子都快乐的上学,快乐的交朋友,开心快乐无忧的度过自己的童年。
原文链接 - 爸妈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