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6-4-2018 23:01:2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的“六个钱包”言论火了!有媒体表示,樊纲的言论不幸戳中了“利益相关”的年轻人的痛点,这才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议,呼吁理性看待。
4月19日,樊纲做客央视财经某节目。在节目中,有位观众现场向樊纲提问:“对于年轻人来讲,到底是应该买房还是租房?”
樊纲回答说,这要取决于每个人的很多因素,比如说年轻人如果工作还不是很稳定,还在变化、迁移过程当中,就不如租一个小房子住。但是如果说要结婚了,并且小夫妻俩上面的六个钱包都能起作用,父母算一个钱包,爷爷奶奶一个钱包,姥姥姥爷一个钱包,爱人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和父母,这六个钱包凑在一块儿能够帮着支付首付的话,樊纲说:“我建议还是买房好。”
媒体:普通人需理性看待樊纲言论
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樊纲被自己的“六个钱包”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年轻人漂泊异乡打拼,竟然连住有所居都保证不了?若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竟然要掏空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六个钱包”的积蓄?
说句公道话,公众对樊纲的本意其实是有所误解的。回溯当时的语境,当台下观众提问年轻人是否要买房时,樊纲的原意是说,“六个钱包”是衡量家庭条件的重要指标,如果财力允许,应该利用好按揭贷款的机制,而如果财力不允许,则应考虑租房,不要勉强“上车”。
作为研究房地产政策的专家,号召年轻人量力而行,樊纲的发言其实无可厚非。只不过,在许多年轻人都为房价而感到焦虑的情况下,樊纲的发言内容正好激活了公众的“怒点”,这才无辜“躺枪”。
事实上,中国的住房问题非常复杂,国家也一直在推动各种政策,实现“房住不炒”的终极目标。解决房价问题的“秘诀”,还是要到经济结构转型中去找。欲将房地产与中国经济体松绑,不仅需要房产税、限购等短期调控措施,更需要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化解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问题。
而对普通人而言,我们需要做的,则是不轻易被断章取义的报道干扰心绪,用合理的心态面对现实压力,做出理性的个人选择。
未来房子会不值钱吗
而在谈到“未来房子多了,人反而少了,是不是房子就会不值钱了呢?”这个话题的时候,樊纲表示,人口停止增长或者甚至是下跌了,是不是我们住房需求就减少了?土地的稀缺性就减少了?
答案是也不一定。虽然人口减少了,但是需求增加了。在樊纲看来,住房只是幸福生活的一种需求,另外还需要更多的娱乐设施,需要更好的环境,需要更好的交通,更好的健身、体育等等基础设施,这些是都要用土地的。
因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中各种消费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而这些消费都会使得土地的稀缺性加大,房价不一定就会跌,而是会更加稳定。
人口老龄化会增加需求吗?
我国的经济还在增长,人口老龄化也会加大住房需求。为什么这么说?樊刚认为,每个人用一栋房子的时间会延长。比如说以前人的寿命是60岁,房子只用60年,就会传给孙子、给儿子用了,住房需求就少了。现在人的寿命是80岁,使用房子的时间就会更长了。60岁的时候,孩子长大已经到30岁,孩子结婚就会需要买房子,这就是加大了需求。
现在处在一个高增长、人口老龄化的阶段,随着收入不断增长,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樊纲认为,房子变得不值钱,恐怕还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控房价出路在于增加供给
而对于目前房价依旧偏高。樊纲认为,在我们思考房价过高的时候,基本的出路是要想怎么增加供给,而不是减少需求。
该怎么增加住房供给呢?
第一,怎么利用好现有的土地,怎么在有限的土地上产生出更多的房子。过去长期对容积率压得比较低,香港住宅土地的容积率是9—10,一般的城市是2—3,土地少,土地少容积率就得高一点。
第二,有限土地怎么分配。南方有一个城市,原计划按照八百到一千万人口规模供地,结果现在人口是两千三百万左右,那它的房价涨不涨?还有一个中西部的城市,房价一涨就增加供地,房价就稳定下来,这也是供求关系,只要供求关系理顺了,它的价格就可以稳定下来。
在供给侧,除了土地供给、土地利用、土地分配这些问题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说过去确实忽视了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因为没有法律保障,大家觉得租房不是很稳定,因此都在想着买房,而不是想着多种方式来住房。最近政府也特别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鼓励租赁市场的发展,也是为了弥补对各种需求的供给不足。
增加供给可能暂时不能解决问题,从土地到房子盖出来大概还得两三年的时间,但是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要通过改变不充分、不平衡的供给,满足更多的需求,房地产市场才能更加稳定。
从201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做了很多的措施来改变这种情况。比如雄安新区给京津冀城市群增加了一块土地供给。比如粤港澳大湾区,把周边小城市组合成一个城市群来缓解大城市的住宅供不应求的问题。比如长三角城市群,也是把长三角地区的小城市都纳入城市群。早上坐着高铁、快轨去上班,晚上到小城市去住,缓解大城市住房供给。
还有最近的集体土地入市的举措,都是在解决供求关系的问题,增加土地供给,特别是增加大城市的土地供给,缓解住房供不应求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