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360|回复: 1

[转载] 幸福在一念之间(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7-2020 03:04:36|来自:澳大利亚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5833826 于 20-7-2020 03:07 编辑

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这是人生的目标。而当我们看到「幸福」两个字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怎么给父母幸福?怎么给下一代幸福?怎么给我们的学生人生幸福?怎么给我们身边所有有缘的人,因为遇到我们而带给他人生的幸福?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假如我们这一生自始至终只想一个问题,就是只想到自己的幸福,那我相信他铁定不幸福。为什么?因为幸福不会降临到一个这么自私的人的生命当中。他一自私,只想自己,不顺自己意,不高兴就来了,脾气就来了,他怎么可能会幸福?他只想自己,心量愈来愈小,小鼻子又小眼睛,他的世界就愈来愈窄,他怎么会宽广?所以我们从一个题目当中,也在观察自己的心量,观察自己的心态。假如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个主题,或者我们今天打开我们老祖宗的经典,每一个人所得的收获不同。关键不在这一本经书,关键在我们学习者的心态。


所以态度决定成就,决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再来改变我们的态度。比方说做事业的人,脾气很大,「我成功以后,我一定把这个脾气改掉。」问题来了,他脾气不改,他能不能成功?那一发脾气,怒是猛虎,谁喜欢跟老虎在一起。他脾气不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常发脾气的人,怎么会有人和?怎么凝聚众人的力量?人家一看到他,他才一坐下,人家就站起来,「对不起,我想上厕所。」这样的人,怎么说他可能会成功以后,然后进一步还改态度,这个思惟本身就已经不符合道理了。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他的道理,是遵循着真理,还是都遵循着他自己的道理、自己的看法,那走出来的人生就很不相同。学习很重要的,「学贵立志」,我立定远大的志向,这个时候学习老祖宗的经典,就会非常的有动力,非常的用心。为什么?因为我要为了我所有的孩子、为了下一代、为了文化的承传而学,所以心量愈大,收获愈大。假如我们今天学是因为,我刚好这个礼拜六没事干,来这里看看热闹,那同样一个因缘,每一个人所得的收获就不同。

我们现在都想迈向幸福,我们从整个大时代来看,我们这一代的人类,都想追求幸福,但是结果呢?有没有愈来愈幸福?这个是值得我们去看。比方人跟人河蟹了,就是不断的往幸福在走。可是现在问题来了,夫妻离婚率愈来愈高了,幸不幸福?您曾经听过哪一个人说,「我离过五次婚,好快乐」,有没有?那一定是人生的煎熬跟痛苦。可是这样的情况是愈来愈多,很多大都市的离婚率直逼五成,有的地方还超过五成。其实现在人很努力,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人的忙碌状况,是这五千年的华人当中最忙的人,真的。最忙、最努力,得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最幸福!不过又有一句话讲,努力有结果,但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为什么?方向踏错了,愈努力离目标愈远。所以踏出脚步的大小,现在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个比脚步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方向。我们人生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跟幸福是相一致的,这样愈努力才会离目标愈近。所以我们首先得静下来,观察我的目标对不对。我们现在在这个大时代当中,能不能冷静得下来?人不冷静,手忙脚乱,这脚步不可能会踏对。

但是现在人的生活情境的写照,就是忙忙忙,快快快。从眼睛一张开,快穿衣服,快喝牛奶,快穿鞋,快赶公车,快吃饭,快睡觉,这一天就是这样过了。甚至于像我们现在步入中年,有时候突然睁开眼睛一想,我都四十岁了,这么快,都被自己吓一跳。岁月如梭,年龄愈大,感觉愈深刻。所以有一个做生意的人,他是卖橘子的,这是在古代的一个故事。刚好他要到一个县城去做生意,可是他没有去过这个县城,第一次,他只知道往这个方向走没问题,但不知道能不能赶到城门关前,进去做生意,他边走就有这个担心。突然看到迎面而来一个老者,他从县城出来,应该是当地人,他很高兴,问他:老先生,请问我这样走,能不能在傍晚县城门关以前进城去?这个老先生说:你问对人了,我就是当地人。接着看着这个年轻人,从头看到脚,从脚又看到头,对他讲:年轻人,你慢慢走就赶得上了。老人点点头,再见,就过去了。这个年轻人听完,边走边皱着眉头想:我快快走都怕来不及了,还叫我慢慢走。所以他就愈走愈快,愈走愈快。突然,因为走太快了,他是卖橘子的,他扛着一个扁担,晃啊晃,走太快了,橘子翻了。在那边东捡西捡,捡好了继续赶路,眼看就看到那个县城门了,差不多还有几百公尺的距离,门关起来了。


所以年轻人思考,只是以他自己的经验,而老人呢?是以他一生,甚至是什么,是站在他的角度,看着他的情况,给他的建议。而我们的人生就好像这个年轻人,要到县城去,而老人就好像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好像孔孟的智慧,都记载在经典当中,指导我们的人生.当有一天,我们也会是这个老者,会忽然有一天,你的学生会问你:老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是我怎么这么苦?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这一句话对不对?人生能不能愈来愈快乐?诸位老师们,当你的学生这么问你的时候,你做好准备回答这个问题了吗? Are youOK? (你行吗)学生有可能会问你这个问题。你说「我才教幼儿园,不会」,告诉大家,现在幼儿园就有得忧郁症的,一点都不骗大家。幼儿园的孩子,只要遇到他父母不和,那个孩子就眉头深锁,他很痛苦,因为他整个世界都变灰暗的。很多人忧郁症的根源在哪?就是在他两岁三岁父母不和的时候,就种下这个因。


所以现在大人的问题为什么难解决?因为你看眼前,找不到他的病因。一般严重的病,找病因都要找十年前、二十年前,才能够从病根当中把问题给解决。所以这个天下要安定,夫妻相处是关键所在。孩子有没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取决于夫妇的相处。夫妇恩爱,孩子就知道什么叫道
义;夫妇不和,孩子这一生就很难相信人跟人能河蟹。大家看,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小的时候,两岁三岁,一开口第一句是什么? 「我爸爸说,我妈妈说」。从孩子的言语,就可以知道父母在他生命当中的地位、重要性。等他五岁六岁进学校了,他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答:「老师说」。)对,所以大家看,好父母、好老师,这个孩子的人格、德行就打下坚固的根基。可是假如孩子心里是「我爸爸不守信用,老师不守信用」,那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能相信别人会守信用吗?为什么会问到这个问题?因为有一个心理调查,问很多小朋友,他对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回答的孩子当中,最多的一个答案就是父母不守信用。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相信了,请问他这一生要相信谁?所以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当中,在自己的祖先灵堂前面,很多家族都有立一个牌子,叫「天地君亲师」。可见得一个国家的国君,还有父母,还有老师,那个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影响孩子一生也是非常深远的,他是被立在祖宗的灵位、祖宗的祠堂里面。我们细细来想,就可以体会到,这些角色对于下一代,以至于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刚刚跟大家讲到,我们的学生可能会问我们这些生命的问题。


我曾经遇到一个研究所的学生,他念的是知名大学的研究所。他有一天在图书馆写论文,写得很痛苦,所以他就走出图书馆。突然看到附近的居民带着一条小狗出来散步,结果这个小狗笑得很开心,头还一直晃,尾巴一直摇,而且还穿着衣服。现在有的人连衣服都没得穿,结果狗有衣服穿,所以大家要知道,有时候畜生的福气还比人大。所以得要靠修养、要修福。所以你看,现在狗有的福修得大,还可以洗SPA,还可以喷香水。当然,这个也是因为人有点颠倒了,爸爸妈妈都不奉养,专门伺候那只狗,爸爸妈妈生病了,一滴眼泪也没掉,那只狗生病了,哭得死去活来。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就呈现在我们的社会里面。当他看到这只狗走得这么悠哉悠哉,突然他有一种悲哀的感觉:我怎么活得不如一条狗,我现在痛苦成这样。所以他就提起勇气去问他的导师:说老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是我怎么这么苦?是不是孔子讲错了?他的老师跟他说:我跟你一样!假如我们的学生来问我们:老师,人生怎么这么苦?我们紧接着跟他说:我跟你一样。当老师的千万不能这样回答学生,不然自杀率会增高。人生的目标就是痛苦,那我活着干啥?结果,他还是不相信,心里还是有点不甘,怎么真的就是这样吗?他就去问他系上最受欢迎的那个老师,就去再请教他同样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应该「不亦说乎」,怎么这么苦?结果这个老师用很坚定的眼神看着他说:人生本来就是这样!那他就更灰心了。我们到底认不认识真正的幸福? 「真」幸福。为什么这个「真」要强调?因为太多人很努力,最后都是很无奈。有些上了年纪四五十岁的人,都会讲一句话:假如人生让我重来一次,我一定不会这样那样。但这一句话重点在前面,「重来一次」,请问大家,人生能不能重来?不行。


再一个问题是,人生再来一次,你就真的不会再走回这个样子吗?那得要有定力、有智慧才办得到。我们现在思考,很多人,比方说,他说「我换一个老板,我日子就好过了。」您身边假如有这样的朋友,你去观察他​​,换一个,问题照样发生。有没有?比方说她很痛苦,「我换一个男朋友就快乐了」,你继续看,我跟你打包票,十拿九稳,换一个之后还是痛苦。在禅宗里面有一个故事,一群人在那里参道,突然风吹了,幡动了。第一个人说,幡动了。第二个人说,不是,是风动了。最后六祖惠能大师,他是开悟的人,「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
的心动了。 」所以也不是老板的问题,也不是太太的问题,是谁的问题?你们说的,我没说,这个时代讲话得要点到为止。这个很重要,假如你讲话都是讲到透,可能下一次这个朋友就不来见你了。为什么?一个人悟了,得自己悟,不是别人强迫他悟。大家看这个「悟」怎么写?我的心。自己明白了才能悟!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能时时回到这个真心,才是真实的学问。时时把问题都推给外在的环境,都是别人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而且只会让问题愈来愈复杂。可是我们现在一想到幸福,就是往外去求幸福。给我嫁到一个好老公,我就幸福;给我带到一群好学生,我就幸福了;给我买一台BMW,我就幸福了;给我赶快房屋贷款缴完,我就幸福了;能给我买一个名牌的衣服,我就幸福了。请问大家,真的吗?真幸福了吗?比方说买名牌的衣服就幸福了,你穿了这个名牌的衣服,隔天去上班,走到每一个同事前面晃两下,怕他不知道这个是名牌的,得要晃啊晃。晃半天没人注意到,你的幸福变成什么?痛苦。所以幸福往外求,铁定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痛苦。为什么?求不得就苦!你晃半天,每个人都忙,没注意到。你问这个男同事,你不觉得我今天有什么不一样吗?然后他:有吗,有吗?所以我们把幸福快乐的钥匙交给谁了?交给别人。




-------------------------                   幸福在一念之间 蔡礼旭老师主讲

发表于 20-7-2020 03:06:56|来自:澳大利亚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而且买那一件衣服,信用卡一刷,薪水就去一大半,后半个月很可能还要吃泡面,没钱的话,所以后面还是痛苦。很多人就讲,「穿衣服要跟着潮流,不然穿出来会笑死人,现在这个时候还穿那个衣服,笑死人。」大家思考问题,不能随波逐流,现在思考问题要静下来,要有见地,要有智慧。 「笑死人」,是他死,又不是我们死,你紧张什么?再来,今天人们的高明要高在哪?高明假如是因为住很豪华的房子,穿很漂亮的衣服,其实这样的人很累。您身

边有没有这样的人?那你觉得那个是幸福的话,那你要深入调查,不然就没有科学的精神,要实事求是,不能看表面。你看那些走在星光大道的夫妻明星,一走出家门,嚓嚓嚓嚓嚓嚓,好多照相机对着他,走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牵着手很高兴。回到家门一关,哼,手都不牵,话都不讲了。有没有?有。你看那些明星一生结婚几次?所以我们都看到表面,没看到真实的状况。你说买那个大房子那么大,光是管理费,一年要多少?所以他买那个房子,他要干嘛?他要赚钱。可是房子这么大得有人看,所以他还请保姆、请佣人去顾那个房子。然后他一年中秋节去住一下,春节过年去住一下,他一年住个二三次,但是他得赶快赚钱,还钱。他那个佣人一年住三百六十天。那请问大家,谁有福报?谁是老板?谁享福?所以现在人忙什么?忙赚钱,追求这个无止境的虚荣跟欲望,把人给累死了。


有时候不只自己累,那个攀比虚荣,愈来愈膨胀,不只自己跟人比,最后,太太跟人比,先生跟人比,儿子跟人比,最后谁也累?跟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累。所以错误的价值观不只障碍了自己,也障碍了身边很多的人。真正心灵提升,住个小房子,感觉跟天地一样宽;吃个有机蔬菜,觉得很香。很多人很有钱,吃那个很贵的东西,边咬,脑子还在想事情,他根本不知道菠菜的味道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那个大老板一起吃过饭?人家跟他讲话,嗯嗯嗯,其实你看他那个眼睛,好像有听没有入,他担心的事情很多。一个人心灵提升了,尤其女性同胞,心灵一提升,特别有气质。有气质的人,二十块的衣服可以穿成两千块;没气质的人,两千块的衣服一穿,变成二十块。她穿出去给人家猜这个多少钱,人家一猜把她给气死了。所以我们要追求,追求最根本的,就是人的心灵的成长,成长有喜悦!今天我们改掉了一个坏习惯,从此不再被它控制住了,高不高兴?你们没反应,你们还没有这个经验吗?比方说男同胞抽烟,一天抽三包,不抽就快呼吸不了。突然有一天下定决心把烟给戒了,高兴多久?这一辈子不再做欲望的奴隶了,这种高兴叫真幸福。真就是永远不会改变才叫真,会变的东西,不是真的。可是我们所有觉得幸福的定义,绝大部分都是建筑在会变的物质跟人事上。所以假如我们定义的幸福是这样,我们是不可能会真正得到真幸福的,因为方向就已经错了。所以我们从这个大时代来看,人其实缺乏深思,人云亦云,然后赶着流行,随波逐流。而且追求错了以后,每一个年龄的人都有他的痛苦。我们现在看小孩:夫妻不和了,小孩痛苦;读小学,攀比成绩很严重、很辛苦;上了大学,不知道人生应该怎么经营,常常烦恼一大堆。尤其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当中,不知道怎么跟人相处,很郁闷。结了婚,不知道怎么夫妻相处,每天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为什么大吵是三六九?因为发一次大的脾气要调养两天,才能恢复元气。不过大家要注意,不好的习惯会养成之后,好像不这么样会怪怪的,习惯会成自然。你常常吵架习惯了,突然有一天觉得浑身不自在,「我今天还有哪件事还没做,今天还没吵架。」这坏习惯要赶紧把它断掉,拿出智慧剑把它砍断烦恼丝,不然人生这么宝贵的时光都耗费掉了,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今天我们思考一下,请问已经结婚的人,哪一个人结婚以前,去上过五天如何夫妻河蟹的课?有没有?哪一个人结婚之后,去上过五天如何教育下一代?请举手。我非常佩服大家的勇气,这样你们都敢结婚、都敢生孩子,请受小弟一拜。你们真是有大无畏的精神,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就「冲」。


我们明天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礼记.学记》对我们教育有什么样的启示。而这个教育不只是教学生,还有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是老师,也是自己孩子的父母。甚至于我们在学校里面,我们是当主管、当领导,学校也是一个大家庭,当一个领导者,怎么爱护自己的下属,这个也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叫「人不学,不知道」。当领导有君道,当老师有师道,当医生有医道,从事商业有商道,哪个行业没有正道?那我们当老师以前,在师范学院有没有上过五天的师道?请问大家,韩愈的《师说》,大家读过没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请问大家,我们老祖宗留下来最精辟的《礼记.学记》大家读过没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句话从哪里来的?从老祖宗那里就来了。我们现在学,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我们认识《爱弥尔》,认识这一本书,我们认识很多外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可是我们认识孔子吗?我们认识韩愈吗?所以,这么悠久的历史智慧,我们可能把它忽略掉了。可是很奇妙的一点,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您曾经看到哪一本古书后面印了两行字,「版权所有,盗版必究」?所以告诉大家,真正开智慧的人,他明白哪件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都有本善,都有「明明德」,所以人的智慧德行是他本有的,不是我们给他的。既然不是我给他的,那我们就不能觉得好像自己功劳很多。所以很多人开心理课程,收费很高,上三天课,一千多?我现在是不食人间烟火,这个行情我可能要去调查一下。有的收五千的都有。告诉大家,「收人钱财,与人消灾」,你收他这么高,最后他的问题没解决,请问他的问题谁要背?对,你跟人家拿那么多钱,你能不背吗?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今天跟他收钱,教给他的是真正的高度智慧,能解决问题,那可以。解决不了,你要负责任。在《礼记.学记》里面讲到,「禁于未发之谓豫」,这叫预防法。我们老祖宗在每一个学问当中,都讲到了「禁于未发」,预防。像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政治上,「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同的,我们当老师的,不治已经出问题的孩子,要治什么?在他问题还没出现,就能够把他导正。这个叫高!假如等问题出现了才收拾,那收拾不完。这一边收拾一下,待会儿又要跑到另外一边去了,「禁于未发」的学问。而《弟子规》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是「禁于未发」。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这个孩子就恭敬,他就不会对父母傲慢、顶撞。等这个孩子已经父母讲一句,他回九句,叫「一言九顶」,那你要再管,好管吗?是!我们现在没有「禁于未发」的智慧,统统在收拾烂摊子。请问诸位老师,您相信孩子会愈来愈好的请举手?好,请放下。你不相信孩子会愈来愈好,你还能干老师的工作,我也服了你。就好像,「世界会愈来愈黑暗,愈来愈黑暗,我还是继续教书。」应该是愈来愈有希望,愈来愈有希望,然后努力去做。真的,我们体会到「禁于未发」,从哪里去教导?从他的心性这个根本。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长他的善心,救他的过失、坏习惯。很精辟,就在《礼记.学记》里面。我们看,比方说现在跟父母讲话就容易很冲,为什么?脾气大,控制欲望太强,没有耐性,这个都是问题。可是从小这个孩子就形成了「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你看这个孩子假如学会这一句,通达人情,体恤入微。为什么?他要观察,这一次劝不动了,得要看妈妈今天心情不错,「​​悦复谏」,那个「悦」就是看到高兴的时候再劝,不会父母很不高兴的时候,他还在那里搞不清楚状况,最后就冲突了。 「悦复谏」,那个「复」呢?不厌其烦,很有耐性。我们现在没有这个心境,劝人家一次劝不动,「管你死活,真是没有善根」。我们耐性没有了,脾气就跟着来了。我们这一生,人很多时候,精神、时间都耗在哪?耗在负面的思考。负面当中,特别容易怀疑自己、打击自己,有没有?这个时代,要找到一个很有信心的人不容易。可能我讲到这里,有人不服气,「我很有信心」。假如一个人很坚定说「我很有信心」,可能他就是自大。大家注意去看,你注意去观察。真有信心的人,是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马上就怕别人不知道他优秀的人,他不一定是真正有信心的人,他急于张扬自己。而事实上,傲慢的人,其实是自卑的。他为什么要傲慢?他怕人家瞧不起他。所以老祖宗讲的「中庸之道」,很有味道。但是这种心性的道理,不深入经典,随着世间人谈的这些角度跟说法,很难契入这种境界。



(礼记.学记》讲的,「禁于未发」是预防法;「当其可之谓时」叫及时法;「不陵节而施之」叫渐进法;「相观而善之谓摩」叫做观摩法。这些方法在几千年前,老祖宗的经典当中都写了。老祖宗都没有说这是我发明的,结果现在人都说这个理论是我发明的。孔子他说到,他所谈的这些教诲,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圣先贤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智慧,承先启后来承传。真正入境界的人,他会很清楚,老祖宗讲的这些道理,都是每一个人本善里面本有的,不是他给他的。所以他不会邀功,觉得这个是我发明的。 「述而不作」,孔子给我们很重要的求学问的态度。一个人稍有什么体会,就觉得,是我自己体悟出来的,铁定落入傲慢里面。所以刚刚跟大家提到「真幸福」,这个「真」是不变的才会幸福。而一个人他的孝心自始至终不变,这个人很幸福。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六十几岁的人,见到他九十岁的老母亲,就像那个两岁的孩子看到他妈妈进门,然后这个孩子双手打开,「妈」,抱在妈妈的怀里,幸不幸福?幸福。那你们有没有看过六十岁的人,一进门,「娘」,有没有?你假如有看到这样的人,你赶快去跟他取经,他知道人生真幸福是什么。假如我们今天二三十岁,回到家里,自己成家了,成立一个小家庭,一开进去,「妈,我回来了。」你看他幸不幸福?他家财万贯,我跟你打包票他不幸福。现在不只没有说「妈,我回来了」,现在有的推进自己家连问候都没问候,就坐在那,一句话都不谈。所以孟子讲人生有三乐,那给我们一个真正幸福,一个很好的方向。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人时时跟父母兄弟的情感终身都如此。大家有没有回想到小的时候家里穷,一根冰棒,五个七个兄弟姐妹一起咬一口,好不好吃?好吃。那个时候一只多少钱?五分钱两只,现在一只要两块,没有以前好吃。为什么?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不是冰棒动,是什么?心变了,幸福就变了;心不变,幸福就终身保持了。所以假如现在二十年过去,三十年过去了,兄弟之间还是有无话不谈,还是不分彼此,我相信这样的家庭,一定是身边所有朋友羡慕的家庭。还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一生不做任何的亏心事,一定会有那种俯仰无愧的快乐。这样的人不会得忧郁症,不用吃安眠药。现在吃安眠药的人愈来愈多,问题在哪?觉得很多事对不起良心,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惭愧自责了。那可能我们讲到这里,说「那以前对不起良心的事都做了,这个乐我不就得不到了吗?」浪子回头金不换,「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以前的错,忏悔、反省、改过,而且又以错误去劝告所有的人,金不换!这么一劝,很多人会被我们给劝回头,因为我们有那个经验,跟他一讲,产生共鸣。所以人觉悟之后,您以前所有的错误,会变成成就别人幸福很重要的资粮、法宝。


举个例子,比方我记得有一次,刚好在吃饭的时候,看到一位妇女眉头深锁,很痛苦。我们觉得人生其实放下了就能快乐,看她这么痛苦有点不忍心,就很自然的跟她聊起来。结果聊着聊着,原来是夫妻相处的问题,她讲了一些情况,我就跟她引导,她慢慢心里比较放松,这个眉头也解开来了。有些人那个眉头锁到会夹死苍蝇,所以假如是这个情况,要写一行字「非请勿进」,不然夹到了,「恕不负责」。她慢慢解开来了,正听得高兴的时候,「对对对,你讲的很有道理」,然后突然她就看着我,「你结婚没有?」我说「还没有。」她说「你不知道!」我前面的东西都白讲了。所以你看,你要走过那个人生,你才劝得动同样有这个遭遇的人。告诉大家:觉悟了,你这一生没有一件坏事;迷惑了,好事都变坏事。为什么?迷了之后,统统都在那里贪心、罣礙、强求,好事都变坏事。所以幸福快乐在迷悟之间,觉悟了,烦恼放下了,幸福就现前了。所以告诉大家,「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只要我们从今天开始,绝对做每一件事都对得起良心,这种快乐自己也能尝到。


这个是第二个快乐。第三个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诸位教育界的同仁,怎么没有一个人露出微笑给我看?怎么听到这句话大家都是笑不出来?假如笑不出来,就要想到老祖宗另外一句话,叫做知足常乐。假如我们教学,有一个学生肯听话,一个学生肯改过,一个学生进步了,好高兴!你就都想这个人就好了。一个好的,你不想,都想其他三十几个不好的,难怪笑不出来。所以快乐跟痛苦一念之间。而且,很有意思,会起微妙变化,那个不好的你就一直盯着他不好,他就开始放大放大,愈来愈不好。这个叫比马龙效应,对!这不是教育学里面讲的。有一次,很有意思,我们一个同仁,他到孩子的教室里面去。刚好那个桌子是白色的,孩子写毛笔,只有一小滴滴在了桌子的最边角,当这个老师进来看到这个桌子,就皱着眉头,「你看这里脏。」结果另外一个老师说,「这里全不脏。」可是他只盯哪里看?盯在那个黑点,其他好的部分他看不到。很微妙,妳盯着妳先生的缺点,他所有的优点妳都看不到;你盯着你孩子的缺点,所有他的优点也看不到。那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请问大家,希不希望你身边的人就拿着放大镜,盯着你的缺点看?希不希望?你假如希望,那你以后是圣贤人。 「来,放马过来,把我问题都指出来。」那你修养很好。一般的人情事理,都这样盯着,人家很难受,压力很大,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我们自己在从事教育的过程,有一个经验。比方说刚接这个班,就有同事过来了,「怎么最差的都在你们班,你知道那个是
魔王。 」他这么一讲,心里落个印象,然后就盯着那个孩子看,你看就是魔王。打瞌睡了;你看,又在动歪脑筋了,愈看他就愈像。所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什么?心动了。另外,好像又有一个真实的实验,就是在一个学校里面,校长对着这个老师讲:我把这个年级最优秀的学生,全部都放在你们班,你要好好教,个个优秀。这个老师从第一天进来,带着愉快的心情带这个班,果然成绩优越。一年之后,这个校长笑着对老师讲:告诉你一件事,你们班是常态随机分班,没有挑过任何一个学生。


那个老师非常惊讶,为什么这些学生个个优秀?因为这个老师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好,都优秀。这样的心,就感得孩子觉得老师爱他,老师信任他,他的动力就出来了。假如我们不受这些说法的影响,我们至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变好,当那个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被老师讨厌的孩子,走到我们的班上,跟我们的眼神一接触,孩子年龄小,特别敏感,他到一个新的班,那个眼睛都一直盯着老师看,又期待又怕受伤害。他很希望:老师,你要信任我,我想改。可是另外又在想:其他老师会不会已经给我老师讲我很差。但是我们的眼神,都是完全的信任包容他,他可以感觉到,就会形成这个孩子向上的动力。这个世界的问题没有很复杂,缺了一个东西而已,叫爱。只要有爱,所有人的问题就能慢慢解决掉了。所以老祖宗的教育,叫「爱的教育」,我们抓到这个核心点。真正能让孩子自爱、爱人,他的幸福就到了,这是真正他这一生幸福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弟子规》上告诉我们,「恩欲报,怨欲忘」,一个人的内心,只装人家的恩,只装人家的好,所有的不愉快他从不往心上放,那他当然是幸福的人。



---------------------------------------幸福在一念之间 蔡礼旭老师主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