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azytiger 于 2-11-2022 12:55 编辑
周记29 一次对话
引
以下对话源自笔者近来阅读的B.F.斯金纳所著的《瓦尔登湖第二》,第16章和17章是关于结婚生子话题的,令人浮想联翩,笔者仿造此作的对话体,也是笔者一直擅长的文体,记录如下,以示回应。
涉及两位人物里,“卡斯尔”是《瓦尔登湖第二》里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对话反驳的主手,笔者沿用;另一位“泰戈尔”是笔者的笔名Tiger的直接音译。某些对话尾会有括号“备注”,便于理解与参考。
对话开始
一
卡:这一次的旅行太疯狂、太困惑了!
泰:怎么了,卡斯尔?
卡:哦,泰戈尔,你在这里!很久没有见到你了!
泰:应该说我们初次见面吧。
卡:对我来说你已经很熟悉了,我的朋友经常提起你。(备注:参考以往相关对话录可获悉这位朋友,此处不多说。)
泰:我知道是谁了。既然都认识,不必客套,说说你的烦心事吧。
卡:还不是这个月16号和17号去游湖遇到的事,那里的居民竟然全都早恋早生,早得离谱!村长对此却振振有词,不加理会!(备注:日期呼应《瓦尔登湖第 二》的章节号,“游湖”指的是“瓦尔登湖”,村长指书中另一主人公弗雷泽。)
泰:我大概知道你说的哪个湖了,这个世界上应该仅此一处了,他们的结婚生子我也早有耳闻。
卡:你不觉得奇怪吗?
泰:挺合理的。
卡:什么?
泰:你这么问,我只能这么回答,不是说不客套嘛,先直接表明我的立场比较好。你已经历了几天,想必被那云山雾罩的种种烦坏了,我更不该兜圈子让你继续迷惑。
卡:我还算清醒。在湖里被人灌迷汤也就算了,怎么出来也有人灌?
泰:不多,只是不幸被你问着了。
卡:也许是幸运,我倒想听听泰兄的高见。只是我要提醒一下,别拿湖上那一套套的体系来说服我,既然合理,就应该有普遍的意义,能拿到其他地方用才算高明。
泰:一个措施是体系的一个环节,其改变牵动着体系,我不能把它生套在现有的体系上,不过假如对现有体系做些改良,也算可行吧。
卡:且听你怎么说,来些具体的吧,大道理已经听够了。
泰:现下的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是不是紧迫的问题?早婚早育算不算直接的解决方法?
卡:继续说,我会提问的。
泰:一方面限制人的合法生育岁数,一方面从就业人力、工作资历和教育成本上设下无形的诸多阻碍,然后大声呼吁“多生几个吧!”有效吗?
卡:这是老生常谈。
泰:那做个算术吧:现下一代人隔了29年,凑整30年吧,平均寿命为85岁,这些有统计数据支持的。(停顿,看一下对方)三代人口分布率在时限上为30,30, 25,就当平均都是30,毕竟人口寿命还要上涨,到90岁是可能的。这些年龄段正好分为小孩、成人、老人。
卡:虽然分布得太笼统,而且和名称不相配,不过听懂你的意思了,且说下去。
泰:就是说,老龄化的比例为33%,三个人里有一个老人。请注意,目前是四五个人里一个老人,据说很快就逼近四了,但以上的算数很简单地给了我们终极答案。
卡:是这样的,确实形式严峻。
泰:谢谢你的同意。
卡:少来,说得对的我会承认,且说下去。
泰:假如把生育年龄缩短,比如缩到20岁,姑且这样,已经比村子里的16岁要好了些吧。(停顿,看一下对方)这样在人的寿命里就成了20,20, 20, 25,变成了四代人,即:终极的老龄化比例约为25%,和如今预期的相近了。
卡:仅凭数学是这样的,且说下去,我一并提问。
泰:四个人里一个老人,还是严峻,倒不如和那村子一样,十六七岁生育,这样就成了17,17, 17, 17, 17, 五代人,终极的老龄化比例约为20%,比现状还好,似乎前景光明。
卡:就是说,单从修改法定生育年龄甚至规定必须17岁生育,现行人口问题就解决了?
泰:是的,考虑到过渡需要几十年,起码可以抑制现有形势的恶化,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卡:如果世界都是数字组成的,你倒真是天才了!
泰:看来你的不满要溢出来了。
二
卡:我本想听你说下去,可忍不住了。我先问你,十六七岁的孩子发育完整吗?科学已经证实,25-30岁是生理上最佳的生育年龄。
泰:可现在统计的29岁也算压底了吧。
卡:不要顾左右而言他,先回答我的问题。
泰:你说科学证实的,只是一句话,还是你看了大量数据?
卡:我没有看,可如今的医学如此发达,它们的定论是值得相信的。
泰:可是就算25-30岁生育,也有很多身体不良的。
卡:概率上是少数。
泰:就是说你认定十六七岁生育的不良概率很大?
卡:当然。
泰:有数据支持?还从医学定论?
卡:我似乎开始陷入辩论的纠缠,你有意为之的吧。我且不说,由你说全了。
泰:从历史上看,过去人们结婚年龄在十六七岁的很平常,既然结婚了便允许生育。就算晚婚的也在二十出头成家立业。那时没有什么法定年龄或医学定论,是习俗与天性。
卡:习俗要变得的,现代人总不能活在过去。(顿一下)继续说。
泰:所谓现代的标志只是多了法规和所谓的定论,以适应相应生活。不适应时,这些都该修改,几十年前的人口爆发期不是抑制生育么,除了以上的限制,明言只生一胎好。
卡:听出来了,反正你认为十六七岁在生理上不算问题。
泰:是的。退一步说,过去的医学条件不发达都那么做了,如今更有保障。
卡:罢了,各有己见,这个先放下不说,其他的问题有的是。
三
泰:看来你的杀手锏很多。
卡:是的,招招致命。我问你,十六七岁生育,孩子谁来养?父母还是个孩子,学习还没毕业呢,交给爷爷奶奶、曾爷爷奶奶、祖爷爷奶奶?别忘了,缓解人口分布率是为了有鲜活的劳动力,可不是让他们继续带娃,这和现下无异。
泰:你是不是没看清村子里怎么做的?交给国家抚养嘛。
卡:不是我没看清,是那种方式不堪入目,我想都不要想!父母生下孩子交给国家,仿佛只为繁衍后代或改善人口分布率去配种,倒是高尚啊!自己的责任呢?当真漠视亲情?
泰:是我的口气或者我直截了当的回答惹你生气了吧。我说过,我不拐弯子的,先表明立场。
卡:且听你怎么说!
泰:我没说交给国家后父母就不管了。我问你,现在的父母在孩子两三岁时就送入全天的托儿所,一天8个小时的托付,晚上接孩子回家睡觉只剩4个小时,假设周末全部陪孩子,总体算下来:除去睡觉,一周的清醒时间为:15x 7 = 85小时,托管时间为8 x 5 = 40 小时,占了一半。可否说,一半托付给了国家。
卡:又是算数。我说了,如果世界只是由数字组成的,你的全对,可现实不是,孩子就算每天只接触父母一小时,那也是维系亲情所必需的。
泰:我先从数字上说,毕竟普天下对数字的认同是高度一致的,没有人认为赚2000块的比赚4000块的优越,得80分的比得90分的优秀吧。(停顿,看一下对方)我没说父母不管,而是每天可以去托管所看孩子,就算同一个时间一起涌去也行,找个宽敞的场所就行。之后孩子睡在托管所,父母回自己的家。
卡:听起来把亲情相聚变成了托管所的一个项目。与孩子一同睡觉也是亲情必须的,都交给学校的话,孩子们心里认谁作父母呢?
泰:这是国家抚养与现下各养各窝在观念上的本质不同。“老师”“父母”的称谓对孩子的感觉会改变。“父母”永远属于生育双方,可孩子的情感某些方面移给老师。
卡:很难让人接受。
泰:可以看出你是位好父亲。不过你指望十六七岁的父母对待育儿有多成熟呢?
卡:所以不适合这么早生育呀……哦,你且说下去……我脾气是不是很急?
泰:说明你看待问题很认真。村里的人脾气都很好的,不是吗?
卡:怎么你也像他们?
泰:为了将讨论进行下去,为了得到有建树的结论,两个都急不是吵起来了?连结论都得不到更不要谈实施了。
卡:你继续说,向你学习,我是说脾气。
泰:十六七岁还是孩子,有自己的事要做,学习、工作、夫妻间继续的磨合。现下生育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担心彼此脾气不和甚至其他物质困难而生子后导致的悲哀僵局,那么趁着把孩子托付给国家的前几年里不但要积极磨合,国家还要主动引导和培训,如设立与人处事、家政服务、子女教育等等的课程,这个年龄正是学什么会什么的时候。
卡:孩子们的学业已经够重了,哦,对不起,继续说。
泰:现下课业与以上课程需要重新分配。试问有多少现行课业是硬塞给孩子们的呢?每个家长和孩子似乎都为之挣扎着,连本来有的热情和天赋也被磨损殆尽,这些课程是客观知识,需要一生去学习,保持热忱比短期见效果要重要的多。反而应该明确规定在生育后的六七年里,必须通过各项为照顾孩子的课程的考核,随着这些技能的掌握,从时间和方式上,孩子逐渐归还给父母。这里有个细节,这些父母当时没有经济能力,或者没有妥善的住所,两人允许生活在租赁的一居室,等待学业完成和就业后有了经济基础后再迁入自己买的大一些的房子,这段时间正是学习以上技能的时候。这样他们会非常有信心且有能力适应生活的变化,并且继续生育。
卡:我听出了一点体系的味道,牵扯到父母教育和住房。
泰:当然了,措施只是系统的一个环节。
卡:且说下去,看来当初在村子里确实忽略了很多。
泰:我想村长的体系就是免去让早生的父母承受不必要的心智和经济的负担,同时为迎接孩子回归家庭做积极的准备,这样到了某天“骨肉团聚”后不仅幸福还能刺激多胎生育。
卡:以后生育的也送去国家吗?这样老大回归了,老二却分离着,不会给孩子不良影响吗?
泰:当然不会,托管所会慢慢告诉孩子们他们有爱他们的父母,即那些时常来“参与项目”的熟人,告诉他们到了六岁时就回到父母身边,而他们要表现的好好的才有资格归去。
卡:啊,连娃娃也要考核,这是现下托管没有的。
泰:这种考核像认字学文一样,非常自然地灌输,只要做到乖巧听话且正常学习就行了,不难做到。
卡:那时孩子们要离开托管上小学了,完全离开了托管老师,他们舍得吗?别忘了这里的“老师”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
泰:托管所的老师是服从国家安排的,是流动的,不应该附着于某些孩子,比如看着哪些孩子好留在那个班级不走。
卡:这和现下相反。继续说。
泰:托管老师的培训是一体化的,从教学、脾气、技能等等力求统一,这样在流动中尽量减少孩子的不适应,可以一周换一次,一个月换一次,这个因具体孩子的年龄和老师的状态而定。
卡:你说的换是孩子从此见不到之前的老师了吧。
泰:不会一直见不到,应该有节奏地回访,或者制作其他的相册或视频之类的放给孩子们,让他们感受托管是个大家庭,老师们一直都在。
卡:那只是宣传,真实的人力流动往往不是内部循环,很多人转校甚至转行,见不到就真的见不到了,这种类似欺骗的手法孩子们会察觉的。
泰:这也太悲观了,不过你的口气好多了,我们的谈话很顺利。
卡:我觉得你说的有些东西挺有道理,还是说我入了你的圈套?
泰:哈哈,如果说“欺骗”,就算我骗了你吧,可托管绝没有骗孩子的意思。现下托管的老师请问有几个被孩子们记着并且念念不忘,又有多少不是转校甚至转行呢?我说的只是现行体系下的一些微调。
卡:不过当全部托付时,资源需求明显不同,起码夜晚得有人手陪孩子睡吧。
泰:我们来算算。
卡:好,算算,高度一致!
泰:一个孩子配两个父母,一个班如果20个孩子,配40个父母。也就是40个人手陪睡。托管所呢?最多4个就够了。这省了多少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就是父母们的时间,不论为自我培训做准备还是除外工作,填补所谓的劳动力。
卡:啊,我似乎感觉到了!(停顿,看一下对方)如今的时代什么都要“快和省”,打包处理了。
泰:所以不能说我脱离现实了吧,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如今人口的难题。
卡:顺便把教育住房等等都解决了。
泰:假如有“卡尔威特”的教育环境,何必如此呢?
卡:什么?
泰:村子如此自然,自然的好像人人要是卡尔维特,而它的前提是充裕的资源和宽松的空间。
卡:我不太懂。
泰:只是感想而已,村长有时不也莫名其妙说几句么?
卡:我一直认为他是莫名其妙的,现在回想,有几分道理了。你说的“卡尔威特”是?
泰:有些远了,假如还有时间,我们另开一篇。
(对话结束)
尾
写此文时还在继续读《瓦尔登湖第二》,向斯金纳致敬,还有柏拉图。
lazy tiger 2022.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