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伟大的长篇抒情诗,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浪漫主义是它最显著、最突出的风格特色。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浪漫主义在本质上就是理想主义。它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作家表现自已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按照生活可能有或应该有的样式反映生活。《离骚》当中始终贯串着诗人追求“美政”的理想,并以“美政”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使它的理想破灭时,诗人更表现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定意志:“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第二、浪漫主义强调写理想化的人物。《离骚》中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和丰富强烈的感情。他不仅有内在的美好品质,又有美好的仪表,他憎恶黑暗、嫉恶如仇,宁“伏清白以死直兮 ”,不肯与邪恶同流。就是揩拭眼泪也与平常人不一样:“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真是“出污泥而不染”。在他身上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当然首先是诗人屈原高洁人格的化身,但却是更加理想典型化崇高形象。
第三、浪漫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幻想的形式、离奇的情节、大胆的夸张以及神话色采等等,而在这方面,《离
骚》尤为典型突出。按照篇章结构, 《离骚》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着重于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却不是按生活本身的样子如实摹写,而是把经历和感情加以幻化升华,变成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在这里,剧烈复杂的政治斗争过程变成一种似乎是男女爱情间的波折;现实中的国君楚怀王变成了“美人”、“荃”、“灵修”,是主人公的追求对象;腐朽的贵族反动势力变成了专门妒人之美、挑拨离间的“众女”;诗人为为革新政治培养人材,变成栽培花草;诗人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品格和才能上的修养,变成了喜爱佩带香花香草、讲究修饰的僻好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比喻象征、幻化升华,从而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斗争,美与善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光明与黑暗的不可两立等形象地表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激动人的心灵。总之,这一部分既反映了生活的实质,又完全改变了生活本来的形态。
《离骚》的后半部分写诗人追求理想失败以后的苦闷、彷惶和对未来的打算等内心活动,更是完全采用了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来表现的。“沅湘陈词”是借舜死于苍梧,葬于九疑的神话传说,想象舜(或舜的神灵)在那里,因此“济沅湘以南征”,去找这位大圣大贤评个理:为什么自己“依前圣以节中兮”,却落得了这样的地步。“叩帝阚”、“求佚女”两个情节中的想象驰骋就更加奔放不羁了。诗人遨游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所到之处;县圃、嵖螆、咸池、扶桑、天津、不周,灵锁、瑶台、春宫等,都是神话中的地方。日神羲和、月神望舒、风神飞廉、雷神丰隆以及凤凰等等,都供他驱使,为他服务,或驾车,或作信使,或当警卫。他所要见的人物有宓羲氏的女儿、洛水女神宓妃,有尚未与高辛氏(帝瞥)成婚时的有狨氏之佚(美)女,有尚未与少康成亲时的有虞氏的二姊妹。总之,在诗人的幻想当中,大量驱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河流等,构成了一个声势煊赫、雄奇瑰丽的境界,想象之大胆和丰富,古今罕见。而这两个幻想的离奇的情节充分展现了诗人苦闷、失望、彷徨的心情。至于 "灵氛古ト", "巫咸降神" 、"仆马悲怀",也无不如此。
第四、《离骚》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文学上的浪漫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浪漫主义,它使人和现实妥协,
或者逃避现实;一种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它加强人的生活意义,唤起人们対现实圧迫的反抗。《离骚》暴露了社会的黒暗,鞭挞了邪恶势力,能唤起人们为真理正义而献身的崇高感情和战斗意志,绝不会使人消极。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读《离骚》就从中汲取了精神力量。他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他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勉励自己写成《史记》。《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的典范诗歌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