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四十八集) 罗国正 (2023年5月) 3053、清代文学家周济,江苏荆潭(今宜兴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士,本可当知府,由于自知性格耿直,他选择当淮安府教授。一年后,因与上司不和,辞官,潜心著述。一生著述甚丰,如《介存斋论词杂著》、《味隽斋词》、《存审轩词》等,又辑有《宋四家词》、《词辨》,今人已搜集到他创作的诗词有七百多首,估计不止此数。据记载,他能文能武,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享年五十八岁。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诗有史,词亦有史”,注重作品反映时代、历史的重 大事件,给人教育。 2、“感慨所寄,不过盛衰”。 3、“雅俗有辨,生死有辨,真伪有辨,真伪尤难辨。稼轩 (辛弃疾)豪迈是真,竹山(蒋捷)便伪;碧山(王沂孙)恬退是真,白石(姜夔)便伪。” 4、“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5、“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酝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 平淡,摹绩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 6、“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舫鲤,中宵惊电,岡识东 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 ………。 周济还有不少的美学观点,我不再一一列举。在此,按我 的理解,归纳一下: 首先,周济强调艺术要反映时代、历史的重大事件,给人 以情感的教育,认为情感中最本质的是社会、政治、历史的内容。我以为,他显然忽视了对情感的个别性、特殊性的深层理解。他赞扬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有深刻人生价值的作品;主张尊重诗词的创作、审美规律,重视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在作品中独特的作用,要求创作有目的性,提出“寄托”说。同时,反对只局限在目的本身。他认为艺术激情也有自身的思维发展逻辑,会向着深层的感悟审美境界推进。作者不应只停留在初衷的目的中被束缚,读者也须从中感悟更新、更美的意境、内涵。他的寄托与无寄托相结合的美学观,充实和发展了常州派的文学思想。他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具体运用相对应的概念到词学和创作上,如:意与境、事与理、思与笔、气与骨、韵与味、拙率与浑涵、郁勃与放旷、储蓄与浅狭、浓丽与淡远、雄健与疏宕、神理与迹象、沉着痛快与天趣独到等。使诗词美学精神理念的层次、类别更分明,走向高境。这些对今天和以后的人在诗词创作上都有启发、指导作用,以至对其它方面的艺术创作,也有参考价值。 3054、清代印学家冯承辉主要的美学观点如下: 1、“凡一印到手,不可即镌,须凝思细想,若何结字,若何运笔,然后用周身精神砉然奏刀,如风雨骤至,有不可遇之概,其印必妙。”“刻成后,间有不饱满处,或润一二笔,不可多润,多润则无天然之妙。” 2、要“古朴中仍带秀气”,“疏落中却又整齐”,“光法中仍有锋芒”,“似直而曲”,“似曲而直”,“虚实相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达到“绚烂之后,必归平淡”的境界。 3、“乍视之若无妙处,致中来,徒似貌古愚人,如游骑无归,不足以当识者一盼”的审美效果。 冯承辉一生著述甚丰。他的美学思想注重气质、内在气场之美,让有见识的人才真正懂得。我认为,以上第1条,是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个性、原创性的一条重要的创作法门,这不单是刻印章的法门,艺术的其它方面创作,也可借鉴。第2条,是他主张的审美标准,作为创作的指导理念,这些标准同样可以运用到其它方面的艺术创作。第3条,是他追求作品的审美效果。这就涉及到不同个性艺术家、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的爱好取舍的问题,也涉及在不同情景、不同创作的特定需要问题,不可能千篇一律。但可以肯定,如果生成的艺术品,像冯承辉要求的审美效果,艺术难度是非常之高的。能创作高难度的艺术品,是显示艺术家江湖地位的重要标尺。连大量三尺小童都能想得到、创作得出的东西,更何况说比三尺小童都不如的作品,如何称得上艺术家呢? 3055、清代画论家张式,是江苏无锡人,隐居江阴县砂山。 当道人,屡荐他,不赴任,以诗书画、写文章为乐。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山水“以气韵生动为主”;人物“下笔时要得其气象”。 2、绘画要“活出一个特地境界来”。 3、书画皆“心画”。 4、“吾人之心画”以“雅”、或“士气”。 5、“雅俗在笔,笔不雅者,虽着墨无多,亦污人目;笔雅者,金碧丹青,辉映满目,弥见清妙。” 6、要“落笔借势”,“转折不混”,“向背合度”,“粗细相和”、 “圆不直强、侧不扁塌,率不野,熟不甜”,达到沉着、虚和、巧妙、混成,“心静神怡”的浑成。 7、“呼吸相应”,“相生相让”,讲究“经营详略”,至“玄 玄妙妙,纯是化机”。 8、“多临古人真迹,多参古人画说”,“先通一家”,然后 “出入宋元”,“兼通众妙”。 9、“学画又当先学书”、“未有不能书字而能书画者”。“试 以古人真迹,拈笔脚细审之,其出笔行笔,沉著痛快,笔迹可寻,与书法用笔何异?” 10、先学古人“后以造物为师”,“从古人入,从造物出”。 11、重视气韵、天禀,“非学力不能全其天,老杜诗云‘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破古人墨迹,则触处透空,自然生动,使笔墨者,借笔墨以寄吾神耳。” 12、“洗空心地俗尘删,一卷黄庭自掩关;明日断餐愁不 得,且研残墨画秋山。” 张式的绘画思想非常明显是中国古典主义美学理念的反映,其中深受道家哲学的修心养性的影响。与西方的绘画思想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他强调学画先学书。很多人都知道,学书的程序是强调先学古人,然后师造物。我发现不少人,不按此程序进行,练书多年,都没有进步,有的甚至越写越难看。所以,张式的绘画推进逻辑与书法的推进逻辑是一致的。按我的经验,练书法与绘画相比,练书对修心养性的效果更好,尤其在增强气场方面。绘画如果不注意,方法不当,则容易伤神损气。所以,学画先学书,不单单是在绘中国画上的技法一种特别的需要,还是避免劳耗、强化作品节奏感、气场感、美感、个性、原创性等的需要。这些都是许多中国人历代将练书法作为修心养性的重要法门的部分原因。关于张式的美学思想,总的来讲,他的前人早已有所论及,只是到他那里,又作出了新的归纳总结而已,但总结得很好,思路清晰,重点和程序都讲得明白。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3056、清代画家、画论家华琳,是天津人,他对绘画的心得,其中有高论。 1、画家“借此静细之工,以祛粗躁之气”来表达感情。 2、以“笔活”表现气质、情思、情趣,活在形活、笔趣上。“活,岂惟画石之笔当活,何笔不当活?但不可止取开活,如止取形活,则躁率轻浮之病皆生。” 3、“画中之白”,是画中六彩之一,“画中之画”,“画外之画”。他把“计白当黑”提高到新境界。 4、“若夫南宗之用笔,似柔非柔,不刚而刚,所谓绵里藏针是也。” 5、“直似纸上自然应有此画,直似纸上自然生出此画。”不露痕迹。 6、“惟以丘壑为难”,要“惨淡经营,然后落笔”。“故文心俶诡而不平,理境幽而不晦,使人观之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而又一气婉转,非堆砌成篇,乃得山川真正灵秀之气。” 7、“或夺胎古人,而欲变其面目;或自出炉冶,而欲写其性灵。” 总的来看,华琳的美学思想是继承艺术传统,在“留白”方面有新的突破,理念上进入了新的高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华琳能有新的突破,与他的身心状况、习惯、专注研究有很大的关系。他致力于六法,精研几十年。每次作画都挂在墙上,审美多日后,将其毁去,或将绢幅洗后再画,异常认真。有人将他的画偷去卖,他都亲自购回,洗涤干净。他不将自己的画传世。他这种特有的执着、审美态度、做法,能使自己经常进入无我的体验,这可能是他养心续命、减除疾病痛苦、提升美学境界的法门。华琳确是活出了充满个性的奇特人生,并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美学心得。不简单!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