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五十集) 罗国正 (2023年7月) 3058、魏源在当时是与袭自珍齐名的人物,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熟于国故朝章,是中国人从古典主义走向现代主义转折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奋发向上,努力精研学问,立志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以朝气蓬勃的状态,以求入世能为国为民创出佳绩,到晚年却立了出世的念头,归依佛门,这样的人生经历、心路过程,是有诸多令人深思、感悟点。他一生著述甚丰,如:《古微堂诗文集》、《诗古微》、《老子本义》、《孙子集注》等;编《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等;他的影响不单在中国,在东亚国家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扼要介绍他的美学观点: 1、“百物之生,惟人能言,最灵贵于天地。有笔诸书矢为文字之言,既有整齐文字以待来学之言。” 2、“然则整齐文字之学,自夫子之纂《六经》始, 后世尊之为经,在当日夫子自视,则亦一代诗文之汇选,本朝前之文章而已。故曰:‘文不在兹乎?’是则古今文字之辰极也。” 3、文用“源于道德而委于政事。百官万民,非此不丑;君臣上下,非此不牖;师弟友朋,守先待后,非此不寿。夫是以内亹其性情而外纲其皇极,其缊之也有原,其出之也有伦,有究极之也动天地而感鬼神,文之外无道,文之外无治也;经天纬地之文,由勤学好问之文而入,文之外无学,文之外无教也。” 4、他认为,文字源田于道德伦理,儒家经典文学是贯经术政事于一体,后来历代被很多名人弃置,使文学离开了根本,因此主张复古。他说:“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古,古则复于本。”主张复古与复性相统一。 5、不返乎性,则情不得其源,情不得其源,则文不充其物,何以迈性情于政事、融政事于性情乎?” 6、反对文学改革只重形式,“饰其外,伤其内;扶其情,伤其神;见其文,蔽其真”是不妥的,应重视伦理和真、善、美的统一。 魏源对文字、文学(更准确表述,应是文章、或文本)的理解,显然受到他从小立志走学而优则士和入士后的知识结构、官本位的价值观念所局限。纵观古今中外的实力集团,都企图利用文字、文学来充分为自己集团服务,作为自己一方面的附庸,以扩大影响和实力。事实也有大批从事文字、文学工作的人士,是这样做的。这也恰恰说明一个重要问题,文字、文学不单只是为儒家理念和政事服务的,也有为其它信仰、为其他利益集团服务的。如为各种宗教、经济集团、各种民族、国家等等服务。更重要的是,文字、文学一经诞生,它就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既有主干的发展,也有分枝的发展。既有总体协调发展,也存在相矛质相冲突的存在。尤其是在分枝上深研和表述上,干与枝各有其专业性。当在深研枝时,内容则枝多干少。事实上,也无须事事必提根本、源头、主干。文字作为符号,是中性的。只有在特定主体将共形成特定概念、句子、文章时,才具有特定的含义、倾向,或为特定的目标服务。文化得到普及后,文字、文章在现实中,更多是满足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在历史时空上,常出现最耀眼的星是伟大的文人。甚至他们的其中一篇作品,其影响的广度、长度、深度,就大过很多大官、皇帝、大富翁。例如:《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心经》、《离骚》、《兰亭序》、李杜苏等诗词、《红楼梦》、《神曲》、《莎上比亚剧本》、《物种的起源》、《契约论》、《资本论》、《相对论》等等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伟大的作者,让他们当多大的官,给他们花时间去挣多大的钱,从历史、社会、现实的实际价值来评估,都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不如让他们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从当代的认知和分类来看,对待文字、文章,只用“文字”这个概念来表达,已显得有些含糊了,其实可分为:哲学、美学、宗教、文学、历史、艺术、医学、数学、建筑等等等等,或概括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边沿科学、综合科学等。当然,以上这些都包含有文字、文学的元素,但它们都自有本质属性。虽然,魏源的思想在清朝是属于较先进、开放的,但他对文字、文学上的理解,还是比较守旧的。当然,我们不能用当代的分类和审美标准来要求魏源。这里也说明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思想上总体先进,不等于在审美观念上、使用审美标准也是准确的,也存在着在美学上不准确的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审美观念上准确,在使用审美标准上准确,是可以促进思想上的先进。美学思想是人类整个精神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相对的独立性,既有协调统一,又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纵观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优秀的美字理念常常起到引领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 魏源对文字、文学的高度重视,而忽视了人体结构的规定性,忽视生存、生活、工作、学习、特定环境发展等对人的深刻影响,抽离现实去言本、言神、言性、言情、言志、言真、言善、言美,都很害易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大家将眼光放远大些,从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字、文章、文本和现实生活对人们的不同影响,就可以知道魏源的思想有很大的观念和地域局限性。虽然,魏源的美学思想缺少高明之处,但还是不影响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巨大贡献,他有不少名篇,留芳百世。下面选一首他的诗给大家欣赏: 《寰海后十首•其一》 争战争和各党魁,忽盟忽叛若棋枚。 浪攻浪款何如守,筹饷筹兵费用才。 惊笑天公频闪电,群飞海水怒闻雷。 漫言孤注投壶易,万古澶渊几寇英。 3059、陈栋,生卒年不详。我用手机多角度搜索,都找不到此人,从我所掌握的资料中,知道他是清朝戏曲理论家、作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多次乡试不中,以幕客为生,贫困而死。他的美学观点,有很多耀眼的地方,摘要如下: 1、他用徐渭的话:“锦糊灯笼,玉相刀口”来批评明人戏曲是“滞于学识”、“极意雕饰”。 2、“曲者,曲而有直体,本色语不可离趣,矜丽语不可入深”。 3、认为汤显祖多部作品“敛才就范,风格遒上,实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认为徐谓的作品“其词如怒龙挟雨,腾跃霄汉间,千古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5、他赞赏能做到:潇洒、隽秀、峭劲、古朴、蕴籍、整练、奇姿、谨严、流畅等作品,“一邱一壑,亦足名家”。 6、他评入《清史稿》人物尤侗的作品是“别具一变相”,他肯定《桃花扇》、《长生殿》的地位和李渔的成就, 7、“元人以曲为曲,明人以词为曲,国初介于词曲之间,近人并有以赋为曲者。” ………。 陈栋是强调戏曲的本体、本位、本色的重要性,不能以学识、极意雕饰来伤害了这三者而产生“离趣”,以求达到本体、本位、本色三者的和谐统一。他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举例和表述,以证明这观点的正确性。同时,这充分反映出他注重审美的情感、意态、戏曲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他还主张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以上第7点中,人们可以知道他提出的戏曲美学发展观。他的种种表述,都非常明显地继承了明朝后期越中派曲论家的思想。 3060、清代民间写真画家丁皋,生卒年不详,是江苏丹阳人,出生于写真世家,精于肖像画。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他继承顾恺之的观点,“眼为一身之日月,五内之精华,非徒袭其迹,务在得其神。神得到则呼之欲下,神失则不知何人。” 2、“务要各处审定阴阳,染明虚实,方能神似。” 3、“如厚重之躯,宜取乎襟胸坦坦,,如瘦弱之质,宜合乎风度飘飘。” 4、“用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 5、“笔端造化,系己之灵。” 6、“用吾之气韵,取人之气韵”,“以已之神,取人之神”。 7、“传真得真,心眼手诚。未定入格,先定自心”,“写真一事,须知意在笔先,气在笔后”,“神贯乎人,人在于我,我禀于法,则自然笔笔皆肖“。 8、他认为西画“徒刻划穴隙”。 在中国的民间画家中,很少有写真精于肖像画的世家,像丁皋这样的人,并留下其绘肖像画的美学观点,实属罕见。他的绘画美学思想,是继承和使用中国传统绘画理念和技法,在绘画肖像上的重点放在眼、神、灵、情、意、气、韵上,关键是眼和神。绘画时使用的是中国工具和材料,如毛笔、相关颜料等等。这些,显然与西方画家的创作有很大的区别,他又不喜欢西方油画的绘制,自然就形成了他的民族本位偏见。他强调了差异性,忽视了共通性,只讲自己的优势,而忽视了各有所长和所短。既可分枝发展,也可融汇贯通,无须各执一念。在现实中,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是具备多种能力的,除了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理念,技法和和独特个性、风格外,常为了生存,迎合市场或亲友的需要,产生多种多样的作品。有时用临摹、有时用创作;有时在重复,有时在创新;有时再现,有时表现;有时用认知来表达,有时用感知来表达;有时只用单一的方法来叙述,有时用多种方法组合来表演,……。就拿创作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来说,一个非常优秀的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反映出他是在临墓、重复、再现无数次他喜爱的字帖后,得到了深刻的认知基础上,去创作、创新,用长期的感知和瞬间的感知相结合,以多种元素的组合来产生作品,甚至练出了运用大脑中的信息、理念、情感与气场、经络、脊推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的非常自然达到本能的有机配合,在特别的情景中,倾泻而出,瞬间创造了永恒的、灿烂无比的作品。这也是一种综合性的修行,可较全面地提高修行主体的素质,提升生命的美学境界,实现超越痛苦,让人生更有价值、意义,创造出快乐、美好生活。我以为,舞蹈、武术到了很高境界时,同样出现这种现象,有录像留下,就是经典教科书。 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很好的书法、绘画根基,对哲学、美学有深入研究,练得一身好武艺,还善长舞蹈,并非常爱好艺术,我认为,这样的人,成为伟大艺术家的概率会非常之高。 创造出美学艺术新境界、文明新高度,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永恒追求的使命! 罗国正 写于2023年7月•广州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