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816|回复: 0

[原创] 美学心得(第二百五十六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024 16:31:29|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二百五十六集)
罗国正
20241
3091、近代政治家洪仁轩,广东花县人,是洪秀全族弟,少习经史,屡试不第,为乡村私塾教师,皈依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曾两次率众赴广西参加起义,受阻而回,又在广东策划起义,遭失败,被迫出走香港、上海。在此期间,他更注重学习了西方的政治、科学等文化知识。在洪秀全攻占南京定为天京后,他离开香港赴天京,不久就被洪秀全封为“文衡总裁”和“精忠军师顶天扶纲干王”,总理朝政。他与陈王成、蒙得恩等制定政治、文化等政策。后来天京陷落,逃往江西后被俘,同治三年十月就义于南昌。他主要的美学观点如下:
1、反对文人“不务实学,专事俘文”,“文士短简长编,无非空言假话,下僚之禀帖面陈,俱是馋谄赞誉”。
2、主张“凡于往来言语文法,可称‘照会’、‘交好’、‘通知’、‘亲爱’等意,其馀‘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
3、“一字一句之末,要必绝乎邪说谣词,而确切于天教真理,以阐发乎新天新地之大观。”
4、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浮文所在必删”,“巧言由来当禁”。
5、做到“立心”不同古人,以“天情”为标准进行取舍。
6、不要只重“多采佳句”,“仰观俯察之间,定有活泼天机来往胸中,非古箧中所有者”。
洪仁轩的美学思想是反对封建文人华而不实的同时,又反对清朝在国际交往中的词汇,这都反映出他具有务实、平等的思想,他以此思想为指导,来更好地为太平天国的政治服务,是农民政权观念向新时代发展的一种体现,但他将政务行文与文学创作混淆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幼稚性和缺乏对文学审美理解。
3092、清代画家秦祖永,江苏无锡人,官至广东碧甲场盐大使。他工诗古文辞,善画山水。他的绘画美学强调“自然”,“画境当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乃为真笔墨,方能为山水传神”。他认为“画中静气最难”,“骨法显露则不静,笔意躁动则不静,全要脱尽纵横习气,无半点暄热态,自有一种融和闲逸之趣,浮动丘壑间,正非可以躁心从事也。”他把画中的“静”看作“理与气会”,“理与情谋”,“理与事符”,“理与性现”的体现,这样才能“摒落筌蹄,都成妙境”。认为崇尚“苍老”,不能表现自然之趣,画家应“以浑融真逸之气化之”,才能“骨格内含,神采外溢”的真正“苍老”艺术境界。学古人应“只要随人取法,以广我师资,自然无美不臻。”临摹不如鉴赏,“临画往往拘局形迹,不能洒脱。看画凡惬心之处,熟于胸中,自能运于腕下,久之自与古人吻合矣。”
秦祖永的绘画观点虽然讲出了一些见解值得大家参考,但基本上是倾向于偏执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的作用。他过分强调静的美感,否定了动态的美感,这本身就与他所强调的绘画须“自然”相矛盾。事实上,自然中的河流瀑布、飞禽走兽,风吹草动,或人类的大量活动,如舞蹈骑射等等,很多画家都能成功地表现出其美,并非常感动欣赏者。人的审美过程,既有静观的美感,也有随着艺术作品的波动,引起感情的波澜起伏。又如他主张对优秀的作品,临摹不如鉴赏。我以为这是因人而异,有的人重临摹较适宜,有的人重鉴赏较适宜,加上一个画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
对古典主义艺术品的审美评价,古人较常用的是道家理念,如阴阳、太极、虚实、动静、美丑、高低、开合、形与神、核心与边缘、平衡与倾侧等等。兼用儒、佛理念。到现代人,就存在了很多理念,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感悟主义等。不管理念有多少,具体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对具体艺术的审美判断,肯定要以一种理念为主,否则,就出现逻辑混乱。
3093、清代画家戴以恒,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善山水和篆刻,跟他学习的人很多,远至日本、朝鲜都有拜他为师的学生。他的美学思想主要如下:
1、强调以自然为师,“学画不必拜名师”。
2、“惟我教人最愚直”,“总讲会画求着实,那能下笔便超逸?”
3、“作画切忌用稿本,须使野战渐渐稳”。
4、“求其在己不假人,各件渐渐练来纯。自然样样多学成,对客挥毫不用心,斯称薄技神乎神。”
戴以恒主张在“野战”中以自然为师,多写生实践,反对依画诀、稿本和所谓名师的高谈阔论来创作,强调亲身的创作体验,认为这过程同时又是造就艺术家的人格最好的道路。用当今的话来说,他强调“实践出真知”,通过大量的善于实践方能锻炼出人才,但也过于偏执于“野战”,忽视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3094、清代文学家谭献是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授秀水县教谕,先后历任多个县的知县。他以词名世。晚年主湖北经心书院。他主要的美学观点如下:
1、“词不必无颂,而大旨近雅”。“其感人也尤捷,无有远近幽深,风之使来。”
2、词非“雕琢曼辞”,“荡而不及”。
3、“以有寄托人,以无寄托出,千古辞章之能事尽,岂独填词为然”。
4、“作者之用心求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5、“杭州填词,为姜、张所缚”。
6、“南宋词敝,琐屑饾仃,朱、厉二家,学之者流为寒乞”。
7、“予固心知周氏之意,而持论小异,大抵周氏所谓变,亦予所谓正也,而折衷柔厚则同。”
8、他认为常州派之说“流为学究”。
谭献的美学思想,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常州词派中张惠言、周济的观点,他明确审美主客体的不同与矛盾。对浙、常两派的优点和缺点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特别不满郭麐薄和滑的词风。他丰富了形象及审美接受的中国美学。
3095、王韬是近代政论家,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市)人,出生于1828年,1849年在上海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工作,参加编辑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因上书太平天国后被清政府通缉,他逃往香港,曾担任《华字日报》主笔,游历英国及欧洲多地,后来又到日本,1874年与黄平甫创办《循环日报》,1884年返上海定居,开设弢园书局,主持格致书院。逝世于1897年,他一生有很多著述,其中以散文、小说为主,主张翻译西方著作。他的思想里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他认为对西方的东西,要“悉其性情,明其技巧”。
2、“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抑末也。”
3、“自有所为我诗者,足以写怀抱,言经历,平生须眉,显显如在,同此风云月露,草木山川,而有一己之神明入乎其中,则自异矣。”
4、他将文学视作“醇酒妇人”。
5、“与其高谈耸听,毋宁降格求真”。
6、“花天酒地,亦为阅历之场;红袖青衫,同是飘零之客”。
王韬属于中国社会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过渡时期人物之一。比较集中反映在西学东渐,人们从传统的封建观念中,逐步向现代观念转变的过渡环节上。他一生主要是和大量的文字、文化打交道,同时又喜欢写作,在日本时也与当地作家诗酒唱和,加上他还周游多国,可谓见多识广。他从多角度写文阐述资产阶级改革的思想。他的美学观点是强调自我表现的感受,重视审美创作中传达出感情色彩,注重纪述兴衰感和抒写身世之悲凉,常把文学比作“醇酒妇人”,他认为以此可以用来醒世,强化众人的个性解放意识。他的思想明显地具有积极与消沉、精与粗相交杂的特点。
3096、清代文学家李慈铭,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光绪进士,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有“越中俊才”之称,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不避权要。他在戏曲和音乐方面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他认为戏曲和音乐的感染力量在于“情”和“事”,艺术创作是为了关心社会,它与史实记述相得益彰。
2、他赞扬阮大铖的《燕子笺》“情事宛转,辞旨清妙,殊似读人吐属”。“郑声艳曲,入人之深,固如是也”。
3、洪昇的《长生殿》“爨演科白,俱元曲当家,词亦曲折尽情,首尾完整,点染不俗”,“与《桃花扇》足以并立”。“其风旨有关治乱,足与史事相裨,非小技也。”
他著有《湖塘林馆骈体文钞》、《白华绛柎阁诗初集》、《越缦堂日记》,对后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尤其是他对戏曲、音乐以及对其中人物形象的评述,让读者有一定启发作用。但他对艺术创作的作用,理解得太偏窄。
3097、人生有爱、有美感、有创造、有奉献,就显得特别有意思、有意义。尤其是在身心很健康的情况下,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3098、善于学习、工作、生活的人,生命是可以成为充满动态美感的过程,犹如优美的舞蹈、飘动的彩云。不但自己享受着美感,也能让他人分享到美好。
3099、树木够大、够老的年轮,才丰富多彩,显得特别美。
3100、王闿运是清末朴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等,出生于1832年,是湖南湘潭人,咸丰二年举人,曾当曾国藩、丁宝桢军幕。光绪十六年后,历任成都尊经书院山长、衡州船山书院山长、两湖书院院长和南昌高等讲堂主讲。光绪三十二年,湖南巡抚奏其学行,特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1912年,任国史馆长,兼任参议院参政。不久便归隐长沙。他精于经学、诗文,是晚清时的湘湖派首领。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不少著名的弟子,如杨度、齐白石等。一生著述甚丰,享年84岁。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如下:
1、“观前代之史,无贤不肖,未尝不恨和夷之非策,称臣纳地之无耻也。”
2、他批判“以佛诬孔”,认为宋明以来的道学致使“儒生与僧道同”,感叹“道术绝矣”!
3、他在儒家诗教基础上,发展“贵情论”,再走向“拟古论”。认为中国诗史分两大阶段,汉以前为古,汉以后为今。
4、“今之诗以养性情”,“以托兴为本,乃为己作”,当世诗作,以情为贵。
5、“《诗》者,文生情;人之为诗,情生文。文情者,治情也。”他以贵情的人性论,反对宋明道学。
6、“宋人以性善情恶,彼不知善恶皆是情,道亦是情,血气乃是性,食色是情。”
7、他将审美情感分为“宽和”与“清劲”。
8、他认为汉代诗已有“家数”,后来的仅能摹仿而已。“古人之诗,尽美尽善矣,曲刑不远,又何加焉!”
9、“尽法古人之美,一一而放之,熔铸而出之。”
10、“诗则有家数,易模拟,其难亦在于变化,于全篇模拟中,能自运一两句,久之可一两联,久之可一两行,则自成家数矣。”
11、他认为“桐城派”古文不古,根在继承韩愈的观点。他否定魏晋唐宋的散文成就,主张“文有时代,而无家数”。
12、他主张文体形式“分单复二派”,“复者,文之正宗;单者,文之别派”。“单者,顿挫以取回转;复者,疏宕以行气势;貌神相变,即所谓物杂故文也。”
13、主张对散文的古语进行规范,以使语言有节奏、气势美。否定唐宋的散文改革。
王闿运精于经学,在诗文上他效法汉魏六朝,他站在今文经学的立场上,批判宋明以来的道学,在儒家诗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贵情论”,再走向“拟古论”。他将中国诗分为汉以前为古和汉以后为今两个阶段。他认为古诗是正得失,今诗以养性情。主张当世诗歌应以情为贵。他用贵情的人性论来反对宋明道学。他将审美情感分为“宽和”与“清劲”两大流派。认为汉代诗歌已有“家数”,后来的诗歌审美情感仅能摹仿。他以古为美,否定审美个性。他批评桐城派古文不古,其根源在韩愈。他彻底否定魏晋唐宋以来的散文成就,认为唐宋的散文改革是错误的。他主张文有时代而无家数,强调文体形式分单和复(以上第12条有解释)。他高举复古的旗帜,然后主张对散文语言须规范。我认为他一些观点是正确的,也有不少观点过于牵强偏激,缺乏逻辑性。例如,他反对审美个性,同时又主张诗贵情,这是相矛盾的两个观点,因为具体人所抒发的诗情,肯定是具体个体在特定的情景里具有主体个性的情感抒发,细究因由,都是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性。他对晋唐宋以来的散文成就的否定,明显过于偏激,等等。尽管如此,他是有独立思考、见解的人,这本身就具有个性,在文化艺术上,他的观点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语言美学的角度去看,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罗国正  写于20241广州
(待续)
(本期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微信图片_20220902083041.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