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liulaoshi2000

长期招聘:上门补习华文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半年前|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妻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几年前的一个早上,电视机正在播放“早安,美国”节目。那天是情人节,主持人大卫赫特曼正访问一个家庭心理学家杰明沙克博士。因为“爱”是那一天最热门的话题,所以赫特曼直截了当地问:“是否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爱的能力?”
“当然。”沙克博士回答。
“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并没有呈现出那么多的爱呢?”赫特曼好奇地想要知道。
“大卫,”沙克博士充满智慧地回答,“就算我们生来就具有能力去爱,也需要学习该如何去爱。”
然后,沙克博士将脸转向摄影机,对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说:“父母所能为孩子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夫妻两人彼此相爱。”
沙克博士将当今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一语道破。每个人生来都具有爱的能力,但除非他能先看到在他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通常是父母,去具体实施爱,否则,他便学不到该如何去爱。
日本的盛田昭夫曾说过:“促使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好开端,就是创造愉快的家庭气氛和和睦的夫妻关系。”
一位美国学者通过对20多个国家,一万多名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儿童的调查发现,美国孩子对“最大的心愿与要求”的回答竟与中国的孩子惊人的相似。他们对吃穿玩用不很在意,而普遍重视家庭气氛和精神生活。他们都希望父母不吵架不失信,希望父母能尊重孩子,希望他们能少发脾气多一点笑容。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父母,家庭都是他无法选择的。父母在缔造他的生命的同时,也把一个特定的家庭赐给了他。只有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孩子成为情商高,心理健康的人。这种氛围由家庭成员共同营造,温馨的爱弥漫在整个房间,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温暖。在这中间,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处事方式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美国曾有人做过一次调查,凡是能与孩子共同进餐的家庭,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远远强于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家庭。因为孩子能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无尽的爱。
一个家庭具有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即便这个家庭不够富裕,每一个家庭成员也都如同生活在天堂里一般。孩子如果有幸能在这样的家庭成长,那么他的人生必将无限光明。如果你不能给予孩子太多的物质生活,也没有关系,你可以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充满笑声的成长环境,你的孩子一定也会是幸福快乐的。
而夫妻吵架会影响家庭的和睦,尤其对子女来说,父母吵架不仅让子女情绪不好,还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是极其有害的行为。在夫妻吵架中最大的受害者,不是吵架的当事人,而是在场的子女。父母是子女信任和依赖的对象,可如此信赖的父母争吵不休,子女将承受无尽的痛苦,惶惶不可终日。
父母的身心状态便是子女的身心状态。随着父母的身心状态,子女或穿越天堂或坠入地狱。父母和子女如同一个碗里的水,父母这边不稳定,余波就会直接传到子女身上。父母卷进不和睦的氛围里,子女也会失去稳定的情绪,四处彷徨。
与其为子女买昂贵的衣服,给足够的零花钱,还不如为他们创造祥和的家庭氛围。和睦的家庭才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也是父母温暖子女心灵的最佳方法。只有父母稳定了,子女才能找回稳定,停止漂泊。即使物质上不富裕,只要父母和睦美满,子女就不会被家庭的困扰而分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半年前|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孩子的九个请求

有一篇提为《美国孩子对父母的“告诫”》的文章,它以孩子的口吻这样写道:
1:我很小,无论干什么,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2: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
3:您的公务总是繁多,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一点时间给我讲一些有关世界上的奇闻,不要把我当作取乐的工具。
4: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一点,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5:我是“上帝”赐给您的一件特别的礼物,请爱护我,指导我靠什么生活,训练我对人的礼貌。
6:我需要您不断地鼓励,不要经常严肃地批评和威吓。但要记住,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不要批评我本人。
7: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有关的事情,允许我做错事或不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8:不要让我经常重做某件事情,我知道做事是困难的。请不要试图把我同哥哥姐姐们相比较。
9:不要怕同您一起去度周末,小孩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快乐,正像父母从小孩那里得到快乐一样。
从这些短短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独处孩子心目中那种渴望理解,渴望帮助,渴望爱,渴望赏识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半年前|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手中的鞭子
经常挨打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1:冷漠。孩子做错事以后,往往希望父母原谅,希望父母给予指导,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做。但父母采取打的方法,只能使孩子的心离父母更远,慢慢地对父母感情变得冷漠。
2:自闭。孩子做错事以后,有时会说漏嘴,这是如果父母动手打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尽量少说话,以免被发现破绽,泄露实情。“少说为妙”的念头产生后,孩子慢慢就会变得内向,沉默寡言。
3:盲从。如果孩子发现只要听父母的话,就可以不挨打,那么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看法,渐渐变得没有主见,照搬父母的一件。一旦如此,孩子长大后,往往干什么都难有创新,没有自己的观点,需要别人发出指令才能工作。
4:说谎。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常常会采取隐瞒和欺骗的办法。如果骗过去了,那么孩子就认为撒谎是个好办法,因此,干坏事就没有顾忌,反正用撒谎的办法可以逃脱惩罚。如果没有骗过去,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的撒谎技术不够高明才被打骂的,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会努力骗得更高明。
5:推卸责任。为了逃避,孩子做错事后就开始推卸责任。时间长了,孩子的责任心就会减弱,做任何事情都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做得不好,到时候可以不承认是自己做的,可以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6:懦弱。如果孩子动不动就被父母殴打,那么时间长了,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孤立无援。
7:自卑。被父母打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感到“低人一等”,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因此,这种孩子往往不敢独立承担任务。长大以后,见到单位的领导或者谈判对手的时候,往往会紧张和局促不安。
8: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使孩子形成了很强的对立情绪,突出的表现就是逆反心理很强,成了“油盐不进的四季豆”。家长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通过不断地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
9:对抗。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认错,明明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偏要嘴硬说父母错了。有是还会采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使家长焦头烂额。
10: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所以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人的榜样作用。这样一来,孩子可能会形成蔑视一切的性格。
11:喜怒无常。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说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教育孩子,是爱孩子,这往往会让孩子感到迷惑不解。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喜怒无常。
总之,家长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企图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使孩子变得听话,是不可能的。武力不仅伤害孩子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身体的创伤容易恢复,而心灵的损害却后患无穷。因此,放下手中的鞭子,用爱来滋润孩子的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半年前|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良少年是不良家庭的产物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大都有过非同寻常的经历,他们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不良家庭”,不良少年正是不良家庭的产物。
父母是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也是孩子的心理基础。夫妻间如果不能和睦恩爱地相处,相互间冷漠,憎恨,吵架,分居,婚外恋乃至离婚,无不左右着孩子的情绪,无法让他们产生安定的感觉。
我们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有人在大声吵闹时,即使是一个幼小的婴儿,也会瞪大眼睛惊恐不安地看着他们,并停止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者开始大声哭叫。就算大一些的孩子,他们遭遇这种情况时,也一样会不安,表现得不知所措。
今年来,有关资料表明,离婚的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毫无疑问,破碎的家庭容易带给孩子一颗破碎的心,让他们失去应有的依靠。
“不良家庭”未必全部产生不良少年,但几乎所有的不良少年的家庭都有不良的问题。
目前有些大公司招聘员工的时候,只要听说对方是由母亲或父亲一方抚养长大的,即使有一定的能力,也会失去录取的兴趣。因为由单亲抚养长大的孩子,会由于教育方式与周围环境的影响,最终被塑造成完全两样的人格类型,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环境,对于他的性格,气质,以及无意识的心理形态等影响极大,这也在心理学上获得一致认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艾特拉就坚持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形成都会受到社会环境,尤其是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环境或生活方式对于人们的人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艾特拉本人在孩童时期体弱多病,因此经常遭遇周围人冷漠的眼光,还饱尝了跟哥哥激烈竞争的痛苦经历。所以,他认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其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独生子或由单亲抚养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行为倾向,即饱受溺爱,情绪的发展非常不稳定,对于困难的忍耐力差。
其实,即使不看履历书或身份调查表,我们也能够通过观察而大概判断出前来谋职者的生活方式。同样地,也曾听到不少小学教师说过,即使不看儿童的调查表,也依然能从某位儿童的性格明了其生活环境。由此可见,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不失为洞察一个人性格及思考方式的因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半年前|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表明了好的习惯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 。
       习惯培养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问题。好的习惯是一辈子都享受不完的利息,而坏习惯却是是一辈子偿还不完的债务,坏习惯以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可是一句话对别人重复三遍之后就是对别人的折磨了。所以,作为一个母亲,我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个问题: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
      周妈妈是一位非常智慧的母亲,她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最近一段时间孩子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很不稳定。周妈妈决定一探究竟,看看孩子到底是怎么完成作业的。等儿子放学回家写作业的时候,她找了一个自己可以看到孩子而孩子看不到她的角落观察儿子的学习情况。周妈妈发现儿子在写作业的一个小时当中站起来的次数一共有七次之多,儿子一会儿拉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是不是已经开演,一会儿又跑去窗口看看外面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就这样磨磨蹭蹭的一个小时就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但是周妈妈没有责备孩子,她是这么跟儿子沟通的:“儿子,妈妈相信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学好。可是妈妈刚刚发现你写作业的一个小时当中站起来七次,这个你自己觉得是不是有点多呢?”儿子听后很不好意思,他也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觉竟然站起来这么多次。妈妈继续说:“一个小时站起来七次妈妈觉得有点多了,我看一个小时站起来三次就差不多了。如果你可以做到一个小时站起来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妈妈就答应你晚上的动画片你可以看,可是如果超过了三次的话,晚上就不可以看动画片了哦。”儿子一听非常兴奋,因为看动画片可是他的最爱,马上就与妈妈达成君子协定。在之后的一个星期内儿子做作业有三次达到妈妈的要求,一小时之内站起来的次数不超过三次,而有两次还是因为习惯性的动作而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小孩子总是很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但是妈妈还是没有仁慈的给儿子开绿灯,不管他怎么折腾,妈妈就是不让他看电视,这样为了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儿子不得不时时提醒自己写作业时候不能随便分心,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养成了。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周妈妈的方法非常高明。我们总结她的作法就是“习惯加减法”,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有些妈妈非常下辛苦,每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就坐在孩子身边一动不动的看着,就像监狱长看管犯人一样严格,可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适得其反,孩子的人你是管住了,可是他的心思早飞到足球场,游戏室去了。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恢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培养习惯是一门科学,有其规律可以遵循。好习惯的养成对我们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束缚孩子发展的往往是不良的习惯,养成好的习惯可以解放孩子的大脑,把大脑用于思考创新的问题。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而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儿童最大的帮助就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就奠定了他们一生的生存基础。祝愿所有的妈妈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半年前|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爱心从培养孝心开始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很难想象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如何去关心他人。
父母老师都希望我们的孩子是有爱心的,因为有爱心是做人的根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孩子必须有爱心才是教育的成功。但是爱心的培养是不容易的事情。现在很多孩子都比较自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说话伤人,不体谅父母艰辛,对老人没礼貌等等。
我们面临一个很重大的课题就是:怎么培养孩子的爱心。
一条行之有效的规则就是:培养爱心从培养孝心开始。
孩子懂道理,认识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就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而身边的人和父母是给孩子最多关爱的人,孩子必须知恩图报。首先要感受父母的爱,恰当的反馈表示感谢珍惜,孝敬之心。2000多年前古人就提出:立爱自亲给,培养爱心从培养孝敬长辈开始。
那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呢?
庄妈妈的方法很特别,她们一家三口都很喜欢吃桔子,但是庄妈妈买桔子的方法非常与众不同,她总是买三的倍数。晚饭后全家人经常坐在一起看电视吃桔子,孩子负责把桔子洗好擦干净,给每人分一个。到最后只剩下三个的时候,儿子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拿过来给爸爸妈妈,好像在问:只剩下三个了,你们还要吃吗?妈妈给爸爸使眼色,“吃!”儿子很不情愿的把桔子拿给爸爸妈妈,眼里冒出泪花,好像埋怨爸爸妈妈不心疼他。庄妈妈虽然把桔子吃下去,但是却一点味道都没有尝出来。因为她非常懂得现在的孩子,不缺桔子,缺的心中有别人。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当孩子心中能够想到别人的时候,他的社会化就开始了。当他能够处理好你我他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他的社会化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给所有的父母一点忠告就是:千万别让您的孩子吃独食。教育孩子最低水平,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吃东西,一人一份,把您自己那一份从从容容,有滋有味的吃下去,这就是教育。
这位从小被妈妈训练分桔子的孩子长大之后考上了很有名的大学,亲朋好友为了表示祝贺纷纷送红包给他,但是春节过年回老家的时候,他把所有的钱装在一个大的红包里全部给了他的奶奶。正如孔老夫子说的一样“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会像天性一样自然。
教育不是给孩子讲道理,教育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所有的小事情包括衣食住行都是教育,父母做的一切都是教育,而孩子的一切都是成长。没有孝心的孩子都是教育失败的结果。“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都是好孩子,个性相差也不大,但是受不同的教育,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随之差别就很大了。
我们的教育到底要什么?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要你考上大学,我什么也不用你管。在很多孩子的眼中,他们的父母是铁打的,病了也坚持接送孩子放学上学,坚持为孩子做饭照顾起居。但殊不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孩子的恻隐之心是爱心的萌芽,我们作父母的一定要珍惜。要适当给孩子一个向父母表达孝敬之心的机会,父母不舒服了就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是需要关爱的,让孩子帮忙倒一杯水,拿毛巾,捶捶背,这样久而久之,我们不但保护了孩子的恻隐之心,也让孩子与父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家庭教育主要不是依靠理智,而是一种情。家庭是感情浓浓的地方,爸妈心中惦记孩子,孩子也要同样惦记父母。爱是相互的,要从小培养孩子爱的感情和爱的能力。
中国北京大学有一个学生叫卢刚,他绝顶聪明,学业出色,大四那年通过李政道博士的外语考试之后,到美国爱荷华大学研读太空物理专业的博士,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的眼中,以他的专业资质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他获得博士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买了一把手枪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导师,教导主任,和同样是从中国来的同窗。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学业优秀的卢刚从来不把父母放在眼里,被美国爱荷华大学录取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了父母一个银行存折然后断绝来往。他总是责怪他的父母:我能走到这一步你们帮过我什么,完全是靠我一个人的努力得来。可以想象一个对父母完全不懂感恩且总是充满埋怨的人,如何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他的人格是完全扭曲的,习惯也是不良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迁移的价值,祝愿所有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像孝敬我的父母一样孝敬别人的父母,像关爱我的孩子一样关爱别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