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4638|回复: 19

[陪读话题] [转帖]李圣珍经验-爱是教育的唯一秘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11-2004 20:25:0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B><FONT color=#ff0000 size=4>爱是教育的唯一秘诀</FONT></B></P>
<TABLE>

<TR>
<TD class=Content2 colSpan=2>
<DIV class=Content2 align=center><FONT size=2>萧瀚</FONT> </DIV></TD></TR>
<TR>
<TD colSpan=2 height=20></TD></TR>
<TR>
<TD class=contents2 colSpan=2>
<P ><FONT size=2>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与其说是教育孩子的,不如说是教育父母的。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阐述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李圣珍老师接手教育的孩子,大部分都被认为已经没有“改造”的可能了,他们不听大人的话,不好好学习或者与社会上的流氓交往,流浪在犯罪的边缘。但是,李圣珍老师接受了他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细心呵护,并时时警惕他们在道德品行上可能出现的偏差,终于将“问题孩子”教育成人。

  当李老师的事迹通过媒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时候,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蜂拥而至,他们希望从李老师这里取经,然后背着李老师的圣经去塑造子女,希望孩子成为杰出的人。李老师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孩子究竟是谁?

  第一种孩子是父母的“下级”,必须听从父母的一切命令,不许乱说乱动,孩子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置,或者不关心、不过问,而无论是冷漠还是溺爱,孩子都是受害者。

  第二种孩子是父母的商业合作伙伴。父母教育孩子完全用物质刺激来展开,往往导致孩子的智力畸形发展,或者由于物质刺激失效而使孩子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第三种孩子是父母的储蓄所,父母待孩子好的原因是给未来“种”福利,期望孩子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光耀门庭,这种不平等对待的财产型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压抑,难以舒张个性。

  第四种孩子是家庭的奴隶,是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是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羞辱、发泄、虐待的对象。尤其在某些农村家庭,女孩子更是家里讨厌、折磨的对象,即便长大了也无法拥有最基本的健康心灵。

  第五种,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难以获得全部的父母之爱而导致情感人格残缺,自卑、自闭,再加上有的学校将学生人为地分成优等生、差等生,最终导致一些孩子终生无法建立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与上述五种对待孩子的方式截然相反,在李老师的教育实践里,孩子首先是人,是与父母一样的人,只不过他们还没有长大,他们还需要父母的帮助。其实孩子比大人更需要心灵的爱抚,他们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健康成长。李圣珍老师对待孩子的教育是人格教育,是爱的教育。

  在李圣珍老师众多的感人故事中,拯救“疯孩子”马月的故事最能够体现李圣珍教育实践的精髓??母爱教育。面对这个美丽、善良、聪明却被社会环境压抑成心理畸形的小女孩,她说:“你要上天堂,妈妈跟着去;你要下地狱,妈妈陪到底。”正是以这种菩萨式的爱心,李圣珍抚平了马月的心灵创伤,使这个孩子重新对自己、对世界充满信心,从多次自杀的死亡边缘回到人间,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考上了重点大学。

  由于长期以来的种种弊病,我们这个社会培养了大批不合格的父母,他们大多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更遑论人格教育,因此莫名其妙地恋爱、莫名其妙地结婚、莫名其妙地做父母,并且用他们获得的教育去对待下一代。被他们培养出来的所谓“问题少年”,本质上是来自“问题父母”,再加上一堆“问题教师”,孩子们就更加雪上加霜,这样的教育结果不出“问题少年”,才是咄咄怪事!

  将李圣珍老师的教育实践推广到千家万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愿普天下的父母看过这本催人泪下的心灵之作后,能够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孩子的人格是否是独立的?李圣珍老师教育的真正对象究竟是孩子还是父母?如果我们还能够回忆起鲁迅先生80年前那句痛切的话:“中国少有合格的父母”,那么在高喊“救救孩子”之前,还是先救救父母们自己吧!

  《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21日第6版</FONT></P></TD></TR></TABLE>
发表于 5-11-2004 20:27:0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并非只适用于教育孩子——读《每个父母都能成功》

小狮租房
<P align=center><A ><FONT color=#ff0000><B>并非只适用于教育孩子——读《每个父母都能成功》
</B></FONT></A><A >张弘</A></P>
<P  align=left><A >    </A><A >李圣珍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赋予了教育更人性化,更科学化的丰富内涵,这些都是以前的教育学领域所缺乏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她用无数活生生的事实所证明。从不计其数的“差生”、“问题少年”被培养成名校大学生、专业人才或“好孩子”、“希望之星”的事实上来看,“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老师”这句话已经被李老师自己所亲自印证。的确,一个孩子的失败,首先是家长和老师教育观和教育手段的失败,而李老师之所以能练就点石成金的绝活,恐怕与她博大的爱心和因材施教的教
育方法息息相关。

</A><A >    </A><A >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历来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很少顺应孩子自身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成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际上蕴含的只不过是大人们的一厢情愿和虚荣心,功利心。这种观念驱使下的家庭教育多半产生的行为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让孩子去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家长 们往往唉声叹气,训斥责骂。此外,家长和老师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放到一个高度,高屋建瓴,由此对孩子颐指气使。操纵管控。鲜少有人想到,孩子出世后,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作为他们监护人的父母,养育他们是理所当然的责任,但决不意味着可以剥夺孩子的所有权利——恰恰相反,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

</A><A >    </A><A >由此,我想到了李圣珍老师在《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一书中反复强调的,要和孩子真正建立起意识上的平等,不要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学会欣赏孩子,从孩子身上看到大人欠缺的优点,而不是横加指责……这些理念的基础只有一点;把孩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真正与自己平等地对待。事实上,这种观念不仅适用于家庭教 育,也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的看待。

</A><A >    </A><A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极其森严的国家,君与臣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老板与雇员之间,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官与民之间,乃至于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都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分化,界线十分分明,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生命个体之间的尊重消失了,而代之以操纵与逆反,蔑视与仇恨,蛮横与奴性,压迫与反抗,优越心理和心理变态。在几千年这种由儒家意识形态所影响的封建制度的迫害下,老百姓的权利一直是最被轻视的,人的基本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起码的自由都被无情地剥夺了,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的 阶级矛盾。而下层饱受压迫的人们历经屈辱之后,又寄希望于自己的后代能成功立业,光宗耀祖,同时自己也扬眉吐气。可以说,中国的家长们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也是这种意识形态的折射。因此,某网站调查的结果“中国人缺的是自信,多的是奴性和委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试想一下连自己的子女都成为了被父母引导着实现心愿的工具而没有起码的尊重和宽容,这样的人又怎能尊重社会上其他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呢?

</A><A >    </A><A >尽管《每个父母都能成功》的主要意义只是对当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发出了振聋发聩的 振臂疾呼,并构架了一整套创造性的教育体系,从而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

</A><A >    </A><A >但是,它对于家长实施自我教育,净化自己的心灵,形成自己的人格力量,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无疑,“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另一个灵魂”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可是,又有多少家长和教师能够悟出这个真谛呢?</A></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04 20:27:4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差生“整容”术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00 size=4><B>差生“整容”术
</B></FONT><FONT size=2>唐 鹏</FONT></P>
<P ><FONT size=2>   差生,也称后进生,指在班集体中,在学习、纪律、生活上与大多数人相比有明显的距离或在某一阶段停滞不前、徘徊不定的学生。差生这个概念是相对的,正如《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17日的一篇报道“让孩子摆脱噩梦”中主人公通州二中李圣珍老师所说:什么是双差生?这种划分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老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只要我们掌握了差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耐心地做好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差生是可以转化的,甚而经历一番“整容”后可变成优秀生。</FONT></P>
<P ><FONT size=2>  差生“整容”艺术很多,下面就我校一些优秀教师和笔者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简单谈一谈。</FONT></P>
<P ><FONT size=2>   一、找准差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后进生的原因,晓之以理</FONT></P>
<P ><FONT size=2>  追根溯源,后进生心理的最大特点是:道德认识上的无知,是非曲直不分,善恶美丑颠倒,以及反抗心理所导致的社会和人们不让他们做的事偏要干,让他们做的事却偏不干。固此,教育者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以朋友平等的身份,言传身教,取得信任,从他们现有认识水平出发,大道理小谈,围绕他们切身利益交流思想,晓之以理——做人的一般道理、后进的危害性、改过的前景等等。 有这么一个差生小汪,进初中后烟、酒、赌、斗无所不及,还在手臂上刺一个“忍”字。这还了得,家长绑着打,老师叫开除,同学疏而远之……唯有他的班主任精心为他“疗伤”,照顾生活,一有空就同他天南海北地“扯”,谈生活的乐趣,谈人生的价值,谈社会的需求……就是不谈他的错误。终于,小汪忍不住了,问班主任:“你为什么不谈我的过失?”班主任严肃地说:“是过失吗?只不过是你走路绕了个圈子,进了死胡同,回头不就得了!”小汪被震撼了,一改前态,到医院割了“忍”字,从头做起,当年期末考试数学就得了100分。</FONT></P>
<P ><FONT size=2>  二、注重鼓励,增强自信心,调动内驱内,动之以情</FONT></P>
<P ><FONT size=2>  后进生由于境遇、心理等比常人超负荷,势必导致不良的情感——“哥们儿”义气、低级情趣甚至厌倦人生。怎样动之以情呢?最关键是点燃其自尊心的火种,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更新,社会是需要他们的。</FONT></P>
<P ><FONT size=2>   四年前,我班有个女生小玛,她爸患上了不名之症,为了治病,家中用完所有积蓄,卖光可卖的一切无济于事。这位平时就表现平平的女孩,开始对自己的前途、理想感到悲观,她厌恶社会的不公,对自己的前途绝望了,成绩陡然下滑不说,还染上了不三不四的恶习,最后她辍学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想到为“希望工程”捐款的那些人,对素未相识的孩子也能伸出援助的双手,而我作为她的老师能无动于衷吗?于是,我去了她家,当着小玛我对她爸说:“小玛是个好女孩,为照料你丢下了学业,但她应该有好的前途,请你勇敢地生活下去,给子女以信心和勇气。至于学费,我负担,只求她将来能用这种爱心去奉献给更多需要爱的人!”复学后的小玛摒弃前劣,发奋努力,毕业后她考入了中专,在我感召下,叔婶们资助着她继续就读。</FONT></P>
<P ><FONT size=2>   三、尊重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导之以行</FONT></P>
<P ><FONT size=2>   教学实际中种种情况表明,后进生并非起码的行为准则一点不懂,他们常犯错误,是因为他们意志薄弱,在道德准则与个人欲望冲突中,折服于个人欲望或在不良诱因影响下,受内部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支配而表现出来,所以,矫正后进生不良行为时,除切断不良诱因外,还应为他们设计层次目标,每个目标都要接近差生的最近发展段,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畴或专长中一步一个脚印得以转化。</FONT></P>
<P ><FONT size=2>   我刚参加工作就接手初三教学,班内有个“舵爷”小诸,自己加入社会帮派外,还指使班内有不良倾向的同学偷鸡摸狗,胡作非为。师长们一提起他就头疼,谁也不沾惹他,害怕哪一天蒸饭时饭盒里多一把泥沙,我偏偏有了“啃骨头”的念头。那天中午,小诸如约到了我寝室,我却大开着门避开了他,书案上欲遮欲掩的放着些或整或零的钞票,在故作匆忙地赶回寝室后,我发现那钱已动过了。草草地与他谈些学习方法并让他离去,一清点,少了五元零钞。几天后,我再注意到他脸颊慢慢发红,于是说了声:我初中毕业时你小学也刚毕业,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吗?并结束了话语。后来,我门缝里塞进了用检讨书包着的钱。在我的干预下,他与社会上的关系迅速瓦解,班内不正之风悄然消失……毕业后,小诸由于体育方面的专长如愿考上中师。</FONT></P>
<P ><FONT size=2>   四、注意整体原则,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与个人“四结合”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以使其持之以恒</FONT></P>
<P ><FONT size=2>  俗语说得好:学好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坏。更何况是原来劣迹斑斑的后进生,加之性格和心理方面的软弱、懒散,要完全、彻底地转化差生,其难度还真不小。因而,转化差生应注意“大课题,小着手”,从纠正他们学习的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入手,培养他们正确待人、热爱生活、团结协作的美德。同时还得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监督网,促使其长久坚持,不再后进。</FONT></P>
<P ><FONT size=2>   我现在班上有一男孩小温,小时做过脑部手术,学习一直很差,上初中后因学习跟不上,谈情说爱,还大肆宣扬“读不读书都一样,给钱哪个学校都可上”,留级到我班。自接手起我就没闲过,多少次促膝长谈,给他讲童弟周的故事,让他正确对待留级;多少冬夜,寒星冷月伴我给他补习,让他改变消极的学习观念……与此同时,学校、家庭给予他莫大的支持,还让他在校会上表演因辍学而处处碰鼻的节目。如今,小温已得以转化,成绩有了喜人的长进。</FONT></P>
<P ><FONT size=2>  后进生的话题很多,也得棘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不是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我相信:找到自信、找到快乐、找到自我的他们一定会成功地完成“整容”手术。难道,这不是我们的快乐和成功吗?
</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04 20:38:5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缺点是孩子的特点

<P align=center><B><FONT color=#ff0000 size=4>缺点是孩子的特点</FONT></B></P>
<P  align=left><FONT size=2>? </FONT><A >导 言
李圣珍,今年53岁,是北京通州二中一位很普通的中学老师。 6年前,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问题少年”(他们的亲生父母再也带不下去了),被他们的父母在绝望中送到了她的家里,认她做了母亲,如今,他们个个脱胎换骨,全部变成了深受师长喜爱的“希望之星”,多位考上国家重点大学,有的已赴世界一流大学深造。

是什么诀窍使这些连他们的父母和老师都烦透了的孩子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该如何将那些令人沮丧的孩子锻造成可造之材?被这些问题孩子称为“神奇母亲”的李圣珍有话要说。

一、“教育者好比殉道者,自身纯净了才能净化孩子”

李圣珍说,所有送到她这里来的孩子,心灵都受到过有意或无意的伤害,而伤害孩子的往往就是他们的老师和父母。小同就是一个被老师狠狠伤害过的孩子。他今年12岁,戴着一副小眼镜,是个非常聪明的男孩子,他爱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作文在小学生刊物上发表过多次,还获得过国际象棋棋士称号。就是这么一个智商在130分以上的天才,因为上课总喜欢提一些连老师都回答困难的希奇古怪的问题,终于惹来了“大祸”。

小同先是被老师“不经意”地划为不适合于调教的“差生”,这样,他本来就内向的性格,变得更加不会跟同学、老师交往了。接着,在老师精心安排的“同学互评”中,他这个喜欢“找岔”的孩子自然被“群众”视为另类,在同学测评中从未得过高分,小同被班集体“抛弃”了;老师认为这样的考验还不够,又别出心裁地在班上搞起了模拟“名利场”试验,老师说,社会就是名利场,市场经济就是角斗竞争,所以,同学们现在就得学会“残酷竞争”,要视他人的成功为自己的失败。

在“名利场”里既没有朋友支持,又自视才高的小同,在竞争中被淘汰自然就毫不奇怪 了。小同变得淘气了,他原本平常的调皮行为也被老师看作是“不可理喻”,在一个星期之内,他要写三份检查。尽管小同还是挣扎着要讨老师的喜欢,可是老师已经下了结论:像他这样的差生,用不着表扬,因为鼓励只是好学生的专利。而对待差生,就应该像农夫对待害虫那样,毫不留情。

小同对自己的感觉也越来越灰暗,他的情绪变化很大,经常在家里发脾气,遇到一点挫折就号啕大哭,2000年下半年,他终于辍学了,他不愿意再看到老师和学生。小同被送到李老师家里,李老师很快就看出了孩子的症结。她说,是老师给他造成的心 理阴影使他再也无法找到好的感觉。李老师说,关键是要让小同多找到一些成功的感觉。

李老师让他尝试了很多他以前根本不敢触及的东西,比如跳绳、骑自行车。李老师记得他第一次跳绳简直像电视片中的慢镜头,分好几节才能完成。但是当他试着去完成了以后,李老师及时地表扬了他,小同信心大增,在一个星期里,他就能连续地跳几十圈。

李老师为了训练他的和小伙伴的协调能力,还买来集体跳绳索,十几个孩子在一起配合着跳,使小同很快就融入到了“群众”当中去了。小同还学会了骑自行车,在李老师的示范和保护下,他能将自行车蹬起来了,然后他还学会了玩滑板车,现在的他能轻松地再李老师的大客厅 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这对于小同来说,这可是很了不起的,妈妈说他在一家运动系统协调中心训练了一年还没有学会,在李老师这里一个月就学得这么好,真是不敢相信。 而小同也奇怪,这里的师生关系原来一点都不难处!

二、“压力其实变不成动力”

有一个从山东来的叫诺诺的男孩。小学初中的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前几名,父母亲对他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就是要永创一流。他们希望儿子拿回来的成绩单永远是第一名。

在父母过高期望值的追逼下,诺诺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久而久之,在他的潜意识里 也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是第一流的,可是进了高中后,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排到中等,面对父母时时流露出的责备和失望的目光,诺诺既痛苦又焦灼不安。在这种痛苦而又焦灼不安的情绪中,他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到了高二,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在班上已经变成了中下等。

在同学面前一直是“佼佼者”的诺诺,怎么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的前夕,他趁家人不注意吃下100多片安眠药企图自杀。送医院抢救苏醒后,诺诺哭着对医生说:“我肯定考不上大学,我是个没用的人,你们救我干什么,你们让我去死吧。”从这以后,诺诺一直没间断死的念头。

诺诺的父亲听说了李老师,便将诺诺送到了这里。诺诺到这里后,神情一直很忧郁,他不爱跟人说话,就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边沉思,有时却又莫名地烦躁,自己跟自己生气。

李圣珍说:是父母过高的压力使他几乎崩溃。一天傍晚,李老师和诺诺出去散步。

她和诺诺并肩走在幽静的公园里:夕阳正灿烂地燃烧着,将蓬蓬勃勃的树冠镀上了一圈玫瑰色的边儿。小鸟正在归巢,它们排着队“喳喳”地欢叫着从四面八方飞回来。诺诺冶头看着那些飞来掠去的小鸟说:“我要是一只小鸟该多好啊,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快快乐乐地飞 来飞去。”

李老师微笑着说:“小鸟就未必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只不过我们不懂得鸟的语言罢了。

痛苦和烦恼每个人都会遇到,有的人沉溺在痛苦和烦恼中不能自拔,有的人却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因为,如果换一个角度和心态去看遭遇到的烦恼和痛苦,也许会有迥然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譬如说,你现在最苦恼的是不能有一流的成绩,你为此自责和痛苦。可是,上大学难道就是人生惟一的选择?那些没有机会走进大学的人不也同样有自己精彩的人生。烦恼和痛苦总是阶段性的,总会过去的,可是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放弃了,就没有办法再找回来……”

暑假结束了,诺诺就要离开北京回山东了,他拉着李老师的手说:“我会很好地生活的。”如今的诺诺,已经是一个快乐的大学生了。

三、“师长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

马月现在已经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现在的她有着灿烂、健康的笑容,谁能想象她曾经过着梦魇一般的生活,她是个智商在130分以上的孩子,却被老师当做“傻孩子”、“疯孩子”还有“怪孩子”,她被父母误送到精神病院度过了十分艰难的一段日子。

家长和老师对她都感到彻底失望了,她的心理已经被折磨得伤痕累累。马月是李圣珍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当她被介绍给李圣珍老师的时候,马月说:“你救不了我,谁也救不了我。”

李老师说了一句催人泪下的话:“你是我的孩子,你要去天堂,我陪着你,你要下地狱,我也下地狱。”当时,马月都惊呆了,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傻老师”?

不幸是在马月5岁那年发生了,当时妈妈将她送到钢琴老师家里学琴,马月的乐感很好,可是手型却常常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严厉的老师见了便呵斥她,还用铅笔打她的小手。马月对老师的那副严肃的表情和严格的教学方式产生了畏惧感,以至于后来形成条件反射,只要见到老师就紧张,小手就发抖,越紧张越弹不好。学了没多久,老师就把她给无情地淘汰了。一直在宠爱和赞扬声中长大的马月,向来觉得自己还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了老师不想收的徒弟。?

这次经历为她后来的生活埋下了一个小小的隐患。马月上小学了,刚刚上学还不到一个月,老师发现她眼睛弱视,妈妈带她去治疗,医生将她的瞳孔放大了,而在治疗的一个多月里,马月因为看不见黑板上的字,学习上严重受影响,结果期中考试,两门功课都挂了红灯,这就正了老师的一个“话柄子”,在老师眼里,她都成了有名的“木头脑袋”。

她的“傻子”的名声传出去后,马月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在小学的6年时间里,她转了三所学校,转学只是一种暂时逃避现实的手段,而从根本上,她已经对学习已失去了兴趣,对学校也感到了极度的失望。但来自家庭的打击似乎更为严重。

马月最怕的是跟亲戚聚会,每次和舅舅家的人在一起,因为舅舅老是夸自己儿子的聪明敏捷,她就难受,因为这话似乎是在告诉她,她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傻姑娘。同时父母亲也感到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回来后,总是唉声叹气。又逢一次家庭聚会,舅舅当着众人的面夸他的儿子怎么聪明,并提示马月的妈妈带女儿去检查一下智力。一向要强的妈妈自尊心受 到了伤害,她冲到正在另一个房间玩耍的女儿面前,狠狠地打了她一耳光。马月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得不知所措,她号啕大哭,她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惹得妈妈勃然大怒。
?
接着,爸爸妈妈把马月送到精神病院去。 后来马月总是在证明自己不是个“问题孩子”,但因为逃避上学装疯,似乎已成为她永远也摆脱不掉的耻辱。马月真正地绝望了,她的心又一次陷进深深的黑暗里,她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她常常躲在厕所里用刀片一道道地划伤自己的手,有谁能理解呀,她也曾有过那么多的理想,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被否定。她也渴望成功,可是却一次又一次地看不到希望。


就在马月下了必死的决心时,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1995年8月的一天,马月来到了李老师的家。她低着头坐在沙发上,苍白如纸的脸冷若冰霜,李老师看见了她露在衬衣外面的手,那手背和手腕上的伤痕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她的心被强烈地震动了。?


马月说;“你不要救我,你救不了我,9月1号就要开学了,开学之前我一定要死。”


李老师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她说:“你想死,可是你心里却是矛盾的,因为还有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在吸引着你,不然,你不会来我这里。”?


马月的心猛地一震,她抬起了头,目光迎上了那束正注视着她的温柔亲切的目光。从小到大,还从没有人如此透彻地直达她的心灵深处,还从没有人了解和洞悉她那自卑和自尊交织在一起而无法摆脱的矛盾,还从没有人认为在她心里还有那种叫作“希望”的东西。马月的心一震,因为从没有人如此了解她那自卑和自尊交织在一起而无法摆脱的矛盾。?




那天,她们海阔天空地聊着,谈三毛,谈海明威,谈《老人与海》,谈生与死的意义……? 马月走后,李老师想了许多。
第二天,她给马月的母亲打去电话,说:“你将马月送来吧,我已想好了,她下地狱,我跟着她一起下地狱,她要上天堂,我送她上天堂。我要成为她的情感归宿。”电话那边,绝望的母亲早已泣不成声。

从1995年以后的3年多时间里,几乎每天晚上,李老师都一边握着她的手一边在她的耳边喃喃着:“好孩子,什么都不要怕,什么也不要想,睡个好觉……”直到她入睡。?

李圣珍老师还记得,有一天深夜,李老师还在灯下批改着作业。楼下传来青蛙欢快的叫声,马月睡不着,她走到李老师身边搂着她的脖子说:“妈妈,你听,小青蛙又叫了,生活真好,我再也不想死了。”李圣珍泪流满面地紧紧抱住了马月,她多年来的辛勤不就是要听到这 句最动人的话吗?
?
就这样,先后有50多位所谓“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坏孩子”被送到了李老师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过路恶梦般的过去,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堪回首的痛苦,甚至连他们的父母和老师都已经失去希望了,可是,来到李老师家的小屋后,他们一个个都有了难以想象的转变。李老师说:世界上原本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师长。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本文中所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FONT color=#ff0000>附:李圣珍老师的“教育圣经”20条</FONT>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 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
2.教育孩子是一名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道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
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
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
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孩子的心就会漂泊不定,他们心理上就要出问题,家长十有八九的心血都白费了。
6.一定要让孩子多读那些能够进入他们灵魂的好书,这是让他们迅速成“人”的一大法宝
7.孩子遇到困难,切记不要指责,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们逾越这些障碍。
8.家长不要在物质上过多地满足孩子,否则孩子会往与家长愿望相反地方向发展9.家长不要向孩子随意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
10.要赞扬孩子的优点,但是又要指出他们的缺点,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你的孩子,同时要注意你的表达方式11.给孩子留一点适当的空间,那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12.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不行,你那不行,这个危险,那个太难,要鼓励他们去探索
13.要懂得赏识你的孩子,不要单一化或者僵化地看待一个孩子。
14.我教育这些孩子的过程,有人说是把“动物”转化为人的过程,是把一个只知道吃穿住等。生理满足的低级运行的动物属性占上风的人培养成一个有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大写的“人”。
15.我从不给孩子定远大的理想,但是我要通过我对人性的把握,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去触发他们的理想,让他们愉快地完成学业取得好的成绩。
16.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
17.家长对孩子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望子成龙动不动就让孩子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18.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要具体指导他度过困难。
19.教育改革,要紧的不是教育好孩子,而是教育好父母.
20.教育必先教学做人,只要人做好了,升大学、搞创造、有所建树,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吗?</A></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04 20:34:5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差生解决之道

<P align=center><B><FONT color=#ff0000 size=4>差生解决之道</FONT></B></P>
<P  align=left><FONT size=2>? 李圣珍老师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会的父母

  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那种像家长期望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的角色。而且家长所追求的许多东西与孩子所期盼的往往大相径庭,尤其是成人们的很多思想是极其功利的,比如说,家长总是跟孩子说:好好学习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成名成家,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下岗,只能练摊卖油饼;可以说,差生问题的造成其实是孩子在被迫进行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结果。 所以,教师应先从自身进行自我教育开始。教师最基本的是培养自身的品格。

  社会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教育一家身上

  中国现阶段差生问题的确很严重,这就表明我们的教育的确有问题,但这不全是教育界本身的问题。有没有一个鼓励创造的氛围至关重要,只有这样,那些有特长的孩子才能个个变成好学生,否则,差生问题就会永远存在下去。这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可以解决的,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教育一家身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石中英博士:“差生”带有侮辱性

  差生也是人,不能将他们划为二等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凭什么要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这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而且,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区分差学生、好学生已经偏离了这一目标。教育的前提是理解人、相信人、尊重人。来自于成人社会的傲慢与偏见造就了“差生”的标签,也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差生是因为天生不学好吗?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的作者、记者周兴旺  李喜:没有天生不上进的孩子

  我们采访李圣珍老师,一个突出的感受是李老师从来不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更没有将谁贴上“差生”的标签。经李老师之手调教的50多个所谓的“差生”,个个都有脱胎换骨的进步,而且许多孩子从过去的厌学、逃学,变成了爱学、抢着学,这些都生动地说明,天生不思进取的孩子是没有的。李老师常说:缺点只是孩子的特点,只是孩子的潜力增长点。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说明他在这方面很有潜力可挖,不仅不可怕,反而说明孩子在这方面大有前途。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孩子在基本素质方面获得全面进步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雷颐研究员:我赞成家长都来学做一下私塾先生

  我赞成家长们都来学着做一做私塾先生,不是将家庭作为第二教室,而是将家庭开辟成第二洞天,成为孩子修身养性的新天地。这其中的关键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得当,尤其是不能把自己当成“第二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普遍实行急行军的时候,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成为孩子休养生息的地方,最好少在家里再开辟“第二课堂”了。

  争议三:拯救差生有没有捷径?

  六一节期间,儿童问题再一次引起社会各方的注意,有媒体报道:对130余例14岁以下“差生”进行智商测定和跟踪调查显示,只有20%学习态度不端正,20%存在智力障碍,剩下60%的孩子则是存在各种学习障碍。据了解,目前平均每个班级中便有2至3名患有不同程度学习障碍的儿童。近日,由于大考临近,许多学生还主动上医院挂号看“心病”。有的孩子之间见面干脆就问:“你知道你的成绩为什么一直不好吗?一定是得了什么心病。”究竟孩子的“心病”有多重,记者采访的两位心理学专家都很反对把“学习障碍症”这种说法扩大化。

? 儿童心理研究专家徐岫茹说,孩子是否有学习障碍症,要多方面的考查,有学习障碍症的孩子不足1%,而有的校长讲达到10%,徐教授认为这太夸张了。

? 其实孩子学习不好,大部分是因为心理上的原因。对于学习不好的孩子要先看看他的智商有没有问题。徐教授指出:有的孩子记不住作业,写字不规范,往往是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让孩子形成不了好习惯。

? 首都师范大学的胡玉顺教授反对笼统地不加分析地谈“学习障碍症”。  胡教授说,“症”是机体病态的反应,而“学习”是活动、行为的过程。而许多学习障碍症则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造成孩子学习障碍的原因是有社会、心理、生理、教育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 看“心病”成了孩子们考前的综合症,一些家长甚至以为:如果知道了孩子哪有毛病,成绩就能上去了,真是这样简单吗?

  李圣珍老师:8点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对家长而言,我总结了8点方法供家长借鉴。第一,家长要和孩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对孩子居高临下或对孩子俯首帖耳等所谓“平等”;第二,家长不要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不是你情绪化的倾泻对象;第三,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如果父母在情感上不受孩子的信赖,孩子就会“移情别恋”;第四,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忌批评指责,而是要用具体措施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第五,辅导孩子读好书可以加速其灵魂塑造,父母每天都要和孩子一块读好书,让书籍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第六,请真诚地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学会赏识你的孩子;第七,不可对孩子期望过高,动不动就与别人攀比,要求孩子去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情;第八,不要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行,这里危险,那里不能动,要鼓励他们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陈焱)   </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04 20:35:4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

<P align=center><B><FONT color=#ff0000 size=4>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FONT></B></P>
<P ><FONT size=2>    现实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我国教育生活中无疑存在巨大的历史惯性,影响着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而现代教育则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两种不同教育观之间的碰撞,必然显现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FONT>
<P ><FONT size=2>    上学期,李圣珍在征得她所在的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的同意后,没再任课。</FONT>
<P ><FONT size=2>    因为从这学期开始,她的家里住着4个从各地来的所谓“问题儿童”需要悉心调理,她实在抽不出更多的精力去上课。</FONT>
<P ><FONT size=2>    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另有其他差错</FONT>
<P ><FONT size=2>    现年52岁的李圣珍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这也难怪,近6年中,李圣珍除去上课,先后收治过50多个从各地来的“问题儿童”。他们中,有的曾进过精神病院,有的曾一度得了失语症、孤独症……是李老师帮他们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名声出去了,慕名找上门来的人就更多。</FONT>
<P ><FONT size=2>    一位学生跟随父母在国外上了几年学后转到国内一所重点学校读书。他在这所学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在国外寂寥、压抑的学习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把他当作曾经留过洋的小留学生,倍加呵护。心灵脆弱的他承受不了前后冷暖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当他面对李老师时,强烈的自卑感已使他很难与周围的环境相容。</FONT>
<P ><FONT size=2>    一个18岁的女孩,坐在李老师家的沙发上,不停地问:“老师,你看我傻不傻?”被家长和老师经常斥为傻的她,现在每天惟一要做的事就是看电视,并且不停地往嘴里塞东西吃。</FONT>
<P ><FONT size=2>    一个原本表现较好的学生,因为家里有人生病住院,父母一时疏于管理;而这时他的班主任又恰逢家里发生矛盾,心情不佳。于是,这位学生便经常因纪律问题被罚站、被喝斥,久而久之,自尊心遭到严重伤害的他此后很少开口说话,成绩也直线下降,最终竟发展到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出现障碍,被学校强令退学。问题遇得多了,李圣珍便开始琢磨,到底问题出在哪里?</FONT>
<P ><FONT size=2>    李圣珍拿出最近来的100多封信给记者看,其中1/5出自孩子之手。她说,从来信看,一方面是家长无休止的抱怨,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有如此多令人不能容忍的缺点,一方面是孩子无助地求援,不知道为什么再努力也不能使家长和老师满意。</FONT>
<P ><FONT size=2>    李圣珍说,孩子身上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大多是碰到了自身逾越不了的困难:或是因为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影响到学习;或是因为启蒙教育不好,从一开始就不曾找到过学习的感觉;还有一些则是品德问题。李圣珍不同意出现问题就一板子打到学校的做法,她认为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她同时坦言,学校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FONT>
<P ><FONT size=2>    李圣珍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资质和特性,现代教育强调的也恰恰是这种个性的差异。而中国沿袭的则一向是传统的群体式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兼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独生子女个性凸现的现实社会背景下,显然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FONT>
<P ><FONT size=2>    塑造灵魂的人首先必须有完善的人格</FONT>
<P ><FONT size=2>    李圣珍救助过不少出现严重偏差的孩子,于是,请她出去介绍经验的地方也多了起来。但李圣珍却说,教育孩子我并没有什么绝招。</FONT>
<P ><FONT size=2>    一位被老师和家长视作不可救药的孩子由绝望的母亲领着找到了李圣珍。没成想和李圣珍老师谈了10多分钟的话,这位已经很少在人面前流露真情实感的初三大男孩竟哭了。他说:“李老师,为什么我一说你就能理解我,可我跟我妈说了几年她都不明白。”</FONT>
<P ><FONT size=2>    一位原本资质聪颖的女孩,因为在学校自尊心屡屡受挫,长期处于自闭状态,最后发展到所有科目都不及格。李老师用心接纳了这个已经与外界难以沟通的孩子,她安排她住在自己家里,让正在读大学的儿子给她补数理知识,让她逐渐学会与人交往,学会自信,学会认识自己。几经反复,这位女生不仅上了学,而且很快由班级成绩最后一名跃升为第14名。最难得的是她重新树立了自信。她管李圣珍亲热地叫妈妈。如今,这个女孩已成功地考取了大学。</FONT>
<P ><FONT size=2>    李圣珍一直认为,对待孩子,千万不能居高临下地一味训诫、喝斥,要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性,要给孩子以自信,这种自信,不是一种泛泛的空谈,而要让他看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目标和希望。教师应该是给他希望的人。</FONT>
<P ><FONT size=2>    在李圣珍的眼里,教育本应是一种温馨,是一种生命与灵魂之间的交流,它需要用心去付出。</FONT>
<P ><FONT size=2>    在北京朝阳教育分院,她给分管德育的校长讲如何不断完善自我;在保定一所差乱中学,她告诉老师,虽然群体式教育难以兼顾每个孩子的特殊性,但倘若每个老师重点对待一个这样的特殊学生,建立档案,专门研究其转化过程,学校的面貌一定会有一个大改观。</FONT>
<P ><FONT size=2>    经过认真考虑,李圣珍这学期没有接任何课,也没有当班主任,她需要静下心来悉心调理送到她身边的几个问题儿童,帮他们尽快摆脱眼前的恶梦,重新回到集体。尽管李圣珍认为这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但她想,对于正常孩子,只要有一个好老师带着就行,而对于这些问题孩子,必须及时地拉他们一把,帮一个是一个。李圣珍认为,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使她不得不这样做。</FONT>
<P ><FONT size=2>    热爱孩子,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成长和心理需求;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储备,是李圣珍对自己也是对所有教师的期望。</FONT>
<P ><FONT size=2>    李圣珍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首先必须有趋向完善的人格。这一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教育中至关重要。李圣珍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有些是职业道德问题,有些则反映了教师自身心理发展存在障碍。</FONT>
<P ><FONT size=2>    李圣珍说,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同样,我们把孩子看错了,却总在埋怨孩子越来越不如人意。泰戈尔以一个伟大的灵魂包容了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宽大的胸怀接纳孩子,用心灵与他们对话,关注他们的每一步成长。</FONT>
<P ><FONT size=2>    办一所能够帮问题孩子摆脱困境的学校</FONT>
<P ><FONT size=2>    登门求助的人多了,李圣珍发觉自己的力量太渺小。她希望办一所学校,帮助这些问题孩子尽快恢复身心健康,恢复自信,重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眼下,李老师正在筹划这件事。</FONT>
<P ><FONT size=2>    一些同道者得知,纷纷要求加盟支持。一些企业也表达了合作意向,但李圣珍至今仍举棋不定。按她的理想,是办一所可以根据孩子个性特质研究教育方案,促其发展的学校。在这里,孩子不会因为某门功课不好受老师或同学挤对,一些身心发展出现偏差的孩子可以在这里恢复自信,恢复健康,重新融入社会。</FONT>
<P ><FONT size=2>    李圣珍认为,从众多来信和电话看,社会对这种学校的需求还是挺大的,一些厂家也正因为看准了这一点才愿意投资。但李圣珍只是想一心一意帮助这些孩子,她不能接受出资方在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一味试图扩大招生规模,利益趋前的想法,所以,谈了3家也没有最终达成协议。但李圣珍还是很想做成这件事,她说,我希望有一个无私赞助者,这样我就可以全心全意地办学,让更多的问题孩子受益。</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04 20:39:3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让差生脱胎换骨

<P align=center><B><FONT color=#ff0000 size=4>让差生脱胎换骨
</FONT></B><FONT size=2>珂影</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2>  人们称赞李圣珍老师,谁承想李圣珍老师的儿子也曾是被打入“另类”的学生。李圣珍的儿子叫王远。王远的智商很高,小学只上3年半,10岁开始上中学,他在清华附中上高中时,每次开家长会,李圣珍老师就会被班主任留下来,历数王远的种种“劣迹”:不专心听讲、贪玩,甚至在课堂上胆敢与老师对着干。
  李圣珍没有因为王远的老师反映,不问青红皂白去对儿子进行训斥,而是趁儿子上课时,在教室外观察儿子。知子莫过于母,她认为儿子不是表现“差”,儿子智商高,求知欲强,只是在某些地方与老师不合拍而已。
  李圣珍是北京市通州的中学教师,从事教育30年,她的教学非常优秀,在当地有口皆碑。她知道怎样引导儿子,把被老师和家长不看好的孩子“引上”正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王远从小爱玩。李圣珍老师认为,爱玩的孩子往往是聪明、有创造力的,通过玩,可以培养孩子的性格,同时可以增长知识,她不但放手让孩子玩,还和儿子一起玩,通过玩乐增进母子间的感情。
  王远小时候,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同年龄阶段要玩不同的玩具,这样要花许多钱,李圣珍老师与儿子一起到木工房捡些边角废料,母子俩搬回家,分别涂成五颜六色,搭建成各种各样的房子,有中国式的建筑,有外国的教堂……他们还用这些东西做成远洋舰艇等玩具。
  乐也好,玩也好。干什么都得有个度,玩半个钟头,一个小时,她会告诉王远:“该学习了。”劳逸结合,儿子很听妈妈的话儿。
  学会“拒绝”和“慷慨”,对孩子十分重要。李圣珍认为,家长对孩子的物欲追求一定不能任意满足。否则,孩子就会一次次“变本加厉”,养成一种惯性,当物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孩子会变得很空虚,这时心理疾病就产生了。只有狠狠地拒绝他们的非分要求,才能让他们知道,得到任何东西都不是容易的。
  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追求是一种溺爱。一次,李老师带着王远逛商场,王远指着巧克力,让妈妈给他买一块。李老师拒绝了他。
  李老师也有大方的时候,一次,王远与妈妈、爸爸一起去逛商场。他问妈妈:“这个望远镜多少钱?”
  妈妈告诉他“4块多钱”。4块钱是多少?妈妈解释是40多毛钱,或是400多分钱。400多分钱,王远当时知道400是个很大很大的数。王远告诉妈妈,还是不买了,而妈妈认为,这个望远镜对他以后有用,就给他买下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把孩子从“动物”变成人的惟一途径。她说,人只有进入高尚的精神领域,才能变成一个有修养、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写“人”字。
  基于这种思想,在她的引导下,王远非常喜欢读书,文学、哲学、历史、法律、科技等书籍,他都喜欢看、喜欢读,因此他的视野开阔。
  在李圣珍老师的引导下,王远10岁进入中学,16岁就收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通知书,20岁他又考上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
  王远16岁考入清华大学,李圣珍老师的名字在亲戚朋友中传开了,把自己“头疼的孩子”交给李圣珍老师,让她加以调教。
  甭说,这些调皮孩子,一到李老师这儿,有的通过半学期或一年,一些所谓的“劣根”不见了,以前考试不及格的孩子,一学期后,有的居然能考80多分。
  李老师善教“差生”的名声传开了,许多人找到李老师,非要把孩子留下要让她调教不可。李圣珍老师一方面盛情难却,另一方面,出于一个教师天然爱孩子、喜欢孩子,让她不容推辞。她就在自己只有120平方米的家里收养调教孩子。李圣珍老师使用的方法,都是一些看似很普通、很平淡的方法。然而,正是这些平淡的方法,使打入另类的孩子,一个个喜欢学习,找到学习兴趣的感觉,矫正好自己的心理,重新走入学校,回到社会。
马月被老师看作傻子,
后被送进精神病院,还自杀过
  
  现在北京某重点大学的马月,是个不幸而又幸运的人。
  马月的不幸缘于她的钢琴课。5岁时,妈妈把她送到钢琴老师家学琴,和她一起学琴的还有一些和她差不多大的小朋友。马月的乐感很好,可是手型却常常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严厉的老师见了不是呵斥就是用铅笔打她的小手。马月从此对老师产生畏惧感,到后来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见到老师,她就显得很紧张,小手发抖,越紧张越弹不好。没多久老师把她给淘汰了,自以为聪明伶俐的马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随后,不幸接踵而至,上学不到一个月,老师发现她眼睛弱视,妈妈带她去治疗,医生将她的眼瞳孔放大了。在治疗期一个多月里,马月因为看不见黑板上的字,学习上严重受到影响,结果期中考试,有两门亮了红灯。
  马月被老师看成“差生”,由于老师在言辞上的轻视,造成了班上的同学歧视她,疏远她,甚至欺负她,喊她“傻子”。
  马月恨同学、恨老师,她把毛毛虫放进那些欺负她的女同学的笔盒,吓得那些女生大声尖叫。为报复老师,她天天迟到,不做作业,让年级流动红旗与他们班无缘。这让在乎名誉的老师大为生气,把她永远“发配”到最后一排。
  她不愿上学,父母不依,为了逃避上学,她开始装疯装傻:她不会弹琴,不会骑自行车,连10位数以上的加减法都不会做了,她披头散发坐在床上说胡话。
  她被家人送到精神病院。她认为这样就可以不上学了。进了精神病院她才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害怕,这时她拍打着门哭喊:“妈妈,我没有病,我真的是装出来的……”没有人理会她,以为她的病又犯了。
  为了出来,她只好恢复正常,使医生相信了她的话是真实的。妈妈后来把她从精神病院接出来,又送她进了一个专门治青少年精神失常的精神疗养班。等她的情绪稳定下来,妈妈决定自己给她补习落下3个月的功课。马月也很认真,仅半个月,学校就期末考试了,马月要求回校参加考试,欲向人们证明自己是正常孩子。考试结果下来了,她的语文居然考80多分,数学也考70多分。
  但这次考试并没改变她是个“疯子”、“傻子”的命运,因为她进过精神病院。在中学,她遇到一个态度温和的女老师,她对马月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她特别喜欢听这位老师的课,甚至几次跟在老师的后面,目送老师回家。
  马月对老师这种好感,又被同学们传为她是同性恋患者,四处传播。老师及自己的父母都感到:马月是否真的有问题。他们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一位颇有名气的医生也给她诊断:怀疑马月是同性恋者。马月真的感到绝望,想到死,并用刀片划破了自己的动脉。
  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一所中学请李圣珍老师讲课,马月妈妈的同学刘秀英听了李老师的课,她立即把马月的情况反映给李圣珍老师。
  马月见到李圣珍老师,第一句话就说:“你救不了我,谁也救不了我。”
  李圣珍老师说:“你是我的孩子,你要去天堂,我陪你去,你要下地狱,我也下地狱。”李老师的话,让马月惊呆了,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傻老师!
  马月在李老师家一住就是3年。在这3年时光里,李圣珍老师像妈妈一样,终于把她的伤心抚平,恢复了自尊和自信,最后考进北京一所著名的重点大学。
  5年来,李圣珍老师收养了50多个孩子。这里有连爸爸、妈妈都敢打的“打架大王”,有被人称作白痴的天才,还有患了强迫症的品德上有缺陷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学校、社会上都被人称为差生、问题孩子,可是一到李老师这儿,通过半年或几年与李老师朝夕相处,都变成正常的孩子、招人喜爱的孩子。如今大都考入国内重点大学,多位赴日本、欧美等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那么,李老师是用了什么灵丹妙药呢?
  李老师接收孩子有个原则,只呆一两个月的不收,起码要半年以上。她把对孩子们的教育称之为雕琢。她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心灵雕琢的过程。</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04 20:40:2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让孩子摆脱恶梦

<P  align=center><B><FONT color=#ff0000 size=4>让孩子摆脱恶梦</FONT></B><FONT>
<FONT size=2>吴苾雯</FONT></FONT></P>
<P ><FONT size=2>原载于&lt;中国青年报&gt;</FONT></P><FONT>
<P ><FONT size=2>  一个装疯、自虐,甚至想自杀的“笨孩子”,经过李圣珍老师的“调教”,不仅恢复了常态,而且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6年中,先后有50多个“坏孩子”、“笨孩子”、“傻孩子”被送到李老师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过恶梦般的过去:有的曾进过精神病院,有的曾一度得了失语症、孤独症……是李老师让他们摆脱了恶梦的纠缠,使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真正的自我。</FONT></P>
<P ><FONT size=2>  第一次听到李圣珍老师的名字,是去年的7月12日。那天,一位名叫秋子的高二女生在家里服下大量安眠药后打开液化气开关自杀身亡。她在留给父母亲的遗书上说:我会考两门不及格,这对我打击太大了,我对不起你们……。</FONT></P>
<P ><FONT size=2>  在采访秋子死亡事件时,我认识了一位名叫马玥的女孩,她是秋子的表姐,当时她刚参加完高考。她说,秋子是不幸的,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上了李老师,如果不是她,我恐怕早就死了,没死也早就疯了。</FONT></P>
<P ><FONT size=2>  最近,我又听人谈起了这位李老师,说她家里住满了从各地来的“坏孩子”、“笨孩子”、“傻孩子”,这些让老师头疼,使父母绝望的孩子却在这里都变成了好孩子、聪明的孩子和快乐的孩子。</FONT></P>
<P ><FONT size=2>  带着满腹的好奇和疑惑,3月4日清晨,我乘车去了北京通州。在一条名叫磁器胡同的小巷里,我找到了李老师的家。两间不大的小屋里挤着4张单人床,那是学生睡的,李老师自己每天晚上就蜷曲着身体睡在沙发上。</FONT></P>
<P ><FONT size=2>  刚坐稳,有人敲门,是从天津来的两位家长,说孩子厌学,现已拒绝上学,孩子说宁愿被父母打死也不去学校了,他们满脸无奈和愁容,请求李老师收下他们的孩子。李老师告诉我,这些日子来,她不断接到求助电话和上门求助的家长。</FONT></P>
<P ><FONT size=2>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孩子?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FONT></P>
<P ><FONT size=2>  离开李老师家后,我采访了很多曾经绝望的父母,和那些曾在痛苦和无助中挣扎的孩子。我听到了一个个从炼狱走向天堂的故事。</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的故事:</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曾经是个聪明、漂亮,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奇妙幻想的小女孩。</FONT></P>
<P ><FONT size=2>  5岁那年,妈妈将她送到钢琴老师家里学琴,马玥的乐感很好,可是手型却常常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严厉的老师见了便喝斥着用铅笔打她的小手。这使马玥对老师充满了恐惧,只要见到老师就紧张,越紧张越弹不好。学了没多久,老师在小朋友中进行淘汰赛,她被无情地淘汰了。这是一直在宠爱和赞扬声中长大的马玥,遭受的第一次挫折,遭到的第一次否定。</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要上小学了,父母找了许多关系将她送进一所重点实验小学。上学不到一个月,发现她眼睛弱视,在治疗的一个多月里她的瞳孔被放大了,她看不见黑板上的字。期中考试,她两门功课不及格。

  马玥成了差生。班里同学歧视她,欺负她,喊她“傻子”。她忘不了那天下午,全班同学都要挨个去校长室考朗读,为了能得个好成绩,为了使别人不再喊自己傻子,马玥早就将那篇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轮到她了,只见站在一旁的李老师在校长耳边说:“这孩子有点傻,可能脑子有问题。”她一下子呆住了,望着课本,脑子一片空白。</FONT></P>
<P ><FONT size=2>  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让大家围成圈做游戏。班长点了人数后报告说:“老师,多出一个人。”老师指着马玥说:“你出去,自己一边玩去吧。”马玥只好低着头忍着泪走出队伍,背后传来一阵讥笑声:“傻呆呆的,还想做游戏……”她孤独地走到操场外,用树枝在地上拼命地写着:“我不是傻子,不是傻子……”</FONT></P>
<P ><FONT size=2>  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马玥想,这次是全班合唱,不会没有她。可是排练的那天,老师却让她提前放学回家。她愣住了:“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参加排练?”老师皱了皱眉头说:“这次合唱没有你。”她鼓了鼓勇气问:“为什么没有我,老师,我唱歌得过满分的!”老师不耐烦地说:“这是班上的安排。”站在一旁的同学说:“你傻拉巴叽的,上台会给我们班丢分的。”</FONT></P>
<P ><FONT size=2>  从此后,马玥将自己更深地封闭起来。她恨那些用看傻子眼光看她的老师,恨那些将她当傻子耍弄的同学,她讨厌学校。她不听课,也听不进课,老师讲课时,永远被安排坐在最后一排的她便神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是一个充满了神奇的童话世界。</FONT></P>
<P ><FONT size=2>  小学6年,马玥转了三个学校,可是她对学习已失去了兴趣,对学校已失去了美好的感觉,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妈妈和爸爸一次次被老师或校长喊到学校。回来后,马玥总逃不了一顿痛打。父母又气又急,他们不明白,曾经那么聪明可爱那么温顺听话的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也怀疑起了女儿的智力。</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对学校充满了恐惧,也充满了厌恶。她不愿上学。她先装肚子疼,后来又装着双手颤抖。可是“好”了后,她还得上学。要真正逃避上学,只有装疯,只有失去记忆。</FONT></P>
<P ><FONT size=2>  1989年,她11岁那年的一天,马玥突然“疯”了,爸爸妈妈不认识了,钢琴不会弹了,自行车也不会骑了,10以上的加减法都不会做了。她披头散发呆呆地坐在床上,一会儿大喊大叫,一会儿胡言乱语。</FONT></P>
<P ><FONT size=2>  妈妈流着泪问她:“送你去住院好吗?”马玥天真地想:“住院就不用上学了,也不用每天装得疯疯癫癫的样子。”她点了点头。</FONT></P>
<P ><FONT size=2>  去住院的那天是星期一,马玥显得兴高采烈,她穿上了漂亮的太阳裙,给口袋里装满了泡泡糖,还带上了心爱的布娃娃。</FONT></P>
<P ><FONT size=2>  到了医院,只见高高的围墙圈着一个院子,院子里的病人,有的神情木然目光呆滞,有的胡言乱语满院子乱跑。还没等她反应过来,进来的那个小门就“嘭”地关上了,从外面传来一阵锁门声。爸爸妈妈不见了。马玥一阵恐惧,她猛地挣脱了护士的手,飞快地跑到那个小窄门边,一边拼命地拍打着门,一边哭喊着:“妈妈,我没有病,我真的没有病,我是装的呀,我要回家,你快带我回家呀……”。</FONT></P>
<P ><FONT size=2>  护士过来将她拖进了病房。她哭着喊着:“我没有病,我没有疯,不信你们可以考我,我什么都记得,我真的没有病。”</FONT></P>
<P ><FONT size=2>  医生将她的哭闹看做是“情绪不稳定”,他们将她绑在椅子上做电针灸治疗,痛得她大喊大叫。终于盼来了星期三,下午是探视时间。她从门缝里看见了妈妈,她哭喊着:“妈妈快带我回家吧,我没有疯,我是装的。”她看见妈妈在哭,她听见了妈妈的哭声。可是妈妈没有进来看她,因为医生告诉妈妈,她的情绪很不稳定,不能探视。</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知道,如果再哭再闹,她永远回不了家,永远不能向爸爸妈妈说明实情。她变得乖了听话了,还主动帮护士打扫病房。终于盼到了星期天,妈妈来了。马玥哭着说:“妈妈,我真的没有病,你带我回家吧。”</FONT></P>
<P ><FONT size=2>  妈妈去征求医生意见,医生见她安安静静的,说:“出去试一试吧,不行再送来。”马玥知道,她再也不会回到这可怕的地方来了。</FONT></P>
<P ><FONT size=2>  可是妈妈对马王月说自己是装疯仍半信半疑。马玥住院的这家精神病院办了一个专门收治青少年的精神疗养班,白天治病,晚上可以回家。妈妈要马玥去了这个班。马玥发现,那里有不少像她一样讨厌上学的孩子。</FONT></P>
<P ><FONT size=2>  见她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妈妈决定自己给她补习落下了3个月的功课。马玥这次表现得很认真很努力。补习了半个月,学校就要期末考试,马玥主动要求回校参加考试。她是想以此告诉父母,她不是傻子,不是疯子。</FONT></P>
<P ><FONT size=2>  考试结果令老师和父母惊讶,一个学期几乎没上学,她语文居然考了80多分,数学也考了70多分。妈妈想:女儿也许并不傻!她将马玥带去做智商测定,几家医院的测定结果几乎是一致的,马玥是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她的智商指数在130以上。</FONT></P>
<P ><FONT size=2>  虽然父母不再怀疑她的智力,但是马玥没有想到,因为逃避上学装疯,会成为她永远也摆脱不掉的耻辱。进了中学后,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她不但是个傻子,还是个疯子,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她是疯子,进过精神病院。</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真正地绝望了。她怕老师,怕同学,见了他们心里就打哆嗦,她还惧怕考试,只要考试,她就会真的生病。马玥知道,自己已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不去死,就真的会疯。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她常常躲在厕所里用刀片一道道地划伤自己的手,她常常让猫咪将她的手抓出一道道血痕。有谁知道啊,她也曾有过那么多的理想,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被否定。她也渴望成功,可是却一次又一次地看不到希望。</FONT></P>
<P ><FONT size=2>  1995年1月13日深夜,马玥用刀片划开了自己的手腕。</FONT></P>
<P ><FONT size=2>  她没有死,被母亲送进了医院。可是第二天母亲发现,她又用刀片将缝起来的伤口划开了。</FONT></P>
<P ><FONT size=2>  就在马玥下了必死的决心时,李圣珍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FONT></P>
<P ><FONT size=2>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一所中学请李老师讲“双差生的教育问题”。李老师说:“什么是双差生?这种划分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老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讲座令人耳目一新。前来听讲的人中有一位是马玥母亲的同事,她跟李老师谈起了马玥,她说:“你一定要救救她,不然她不死也会疯。”</FONT></P>
<P ><FONT size=2>  使通州二中李圣珍老师声名远播的,是那些慕名将孩子送到她身边的曾经绝望过的父母,是那些在她这里找到了自信看到了希望的学生。1994年初,一位伤心绝望的母亲找到李老师,说孩子厌学,无论怎么打都不愿上学,她听人说李老师很会调教学生便找上门来,希望李老师能收下她的孩子。就这样,一位名叫乐乐的男孩走进了李老师的家。不久,乐乐变了,变得爱学习了,后来还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从这以后,一个又一个孩子走进了李老师的家。</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第一次来李老师家是1995年8月的一天。她坐在沙发上,苍白如纸的脸冷若冰霜,李老师看见了她露在衬衣外面的手,那手背和手腕上的伤痕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她的心被强烈地震动了。</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说:“你不要救我,你救不了我,9月1日就要开学了,开学之前我一定要死。”</FONT></P>
<P ><FONT size=2>  李老师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她说:“你想死,可是你心里却很矛盾,因为还有一种叫作‘希望’的东西在吸引着你,不然,你不会来我这里。”</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的心猛地一震,她抬起了头,目光迎上了那束正注视着她的目光。从小到大,还从没有人如此透彻地直达她的心灵深处,还从没有人了解和洞悉她那自卑和自尊交织在一起而无法摆脱的矛盾,还从没有人认为在她心里还有那种叫作“希望”的东西。</FONT></P>
<P ><FONT size=2>  那天,她们海阔天空地聊着,谈三毛,谈海明威,谈《老人与海》,谈生与死的意义……马玥觉得,坐在她身边的这位老师与她所见过的老师不同,和她一起交谈,她不紧张也不害怕,因为她和她是平等的,她尊重她,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和言不由衷。</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走后,李老师想了很多。要救她,就只能将她带在自己身边,可是两间小屋里已经住进了3个孩子,而且,马玥受到的伤害又是那么的重,她那被严重扭曲的心理能调适好吗?如果出了意外,她又如何去面对她的父母?可是,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却紧紧揪住了她的心,她如果抓住那双手,也许能将她拖出死亡的阴影,如果她放弃了……那天晚上,她翻来复去想了一夜。</FONT></P>
<P ><FONT size=2>  第二天,她给马玥的母亲打去电话,说:“你将马玥送来吧,我已想好了,她下地狱,我跟着她一起下地狱,她要上天堂,我送她上天堂。”电话那边,绝望的母亲早已泣不成声。</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来了。李老师微笑着拿出当年的高考试卷说:“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些卷子好吗?看你能拿多少分。”这像一个游戏,马玥做得很轻松。结果,竟得了300多分。李老师高兴地说:“马玥,你真行!只要努力,你一定能上北大。”</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了,打从进了学校从来就没有人说过“马玥,你真行”,更没有人认为她有希望考上大学,而且还是北大。</FONT></P>
<P ><FONT size=2>  她半信半疑地看着李老师,她看到的是一张挂满了笑容的脸,那笑容像一缕阳光射进了她关闭已久的心灵,激活了她的自信,让她看到了希望。</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成了李老师班上的学生。开学不久,班上竞选班干部,李老师问马玥想不想参加竞选。马玥犹豫地说:“想是想,可是我行吗?我从没当过班干部。”</FONT></P>
<P ><FONT size=2>  “去吧,试试看,也许你能行。”李老师鼓励她说。</FONT></P>
<P ><FONT size=2>  马玥报名竞选宣传委员。竞选时马玥很紧张,她看见坐在教室后排的李老师在微笑着朝她点头,那目光分明在告诉她:“不要怕,你能行!”她的演讲获得了一片掌声。更出乎马玥意料的是,投票时,李老师站起来投了她一票。</FONT></P>
<P ><FONT size=2>  学校要举行秋季运动会,李老师鼓励马玥参加4000米越野比赛。马玥害怕地说:“我从没参加过运动会,我哪行。”</FONT></P>
<P ><FONT size=2>  “不要紧,只要你坚持跑不停下来,你绝对不是最后一名。”李老师说。比赛时,马玥牢记着她的话,结果竟跑出了好名次。</FONT></P>
<P ><FONT size=2>  转眼就是期中考试,对考试的恐惧又开始紧紧地纠缠着马玥。考试的前一天,她发起了高烧。那天晚上,李老师坐在她床边守了一夜,也想了一夜,如果马玥不参加考试,她就不知道这段时间努力的结果,就得不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没考好,对她又是一次打击。她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如果早晨退烧了就让她去参加考试。</FONT></P>
<P ><FONT size=2>  早晨,马玥退烧了。可是她却缩在床上说:“我不去,我怕……”,李老师将她搂进怀里轻轻拍着她的背说:“好孩子,别怕,你能行。”</FONT></P>
<P ><FONT size=2>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入学时成绩排在全班最后一名的马玥,总分排在了全班第14名。一直被打击被毁灭的自信在一点一点地修补,在一点一点地建立。马玥不再觉得学习是件痛苦不堪的事,她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FONT></P>
<P ><FONT size=2>  一天深夜,李老师还在灯下批改作业。楼下传来青蛙的叫声,马玥走到李老师身边搂着她的脖子说:“妈妈,你听,小青蛙又叫了,生活真好,我再也不想死了。”</FONT></P>
<P ><FONT size=2>  1999年,马玥以高分被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今天人们看到的马玥,是一位充满了自信充满了活力的马玥。</FONT></P>
<P ><FONT size=2>  甜甜的故事:</FONT></P>
<P ><FONT size=2>  我去李老师家时,正碰上甜甜的父母从长沙来看望女儿。这天,是11岁的甜甜到李老师家来的第35天。</FONT></P>
<P ><FONT size=2>  甜甜踢着毽子玩得正欢,桌上放着一摞这些日子来她写的作业,每一天的作业都有李老师的批语。3月1日这天的批语是:真好,真棒,继续努力,做题时不要着急。</FONT></P>
<P ><FONT size=2>  甜甜的父亲一边翻看着女儿的作业一边感叹地说:“真难以相信这是她写的。”他说甜甜送到这里时,几乎已经丧失了学习能力,写字时,她会长时间反复只写一个字,而且写得乱七八糟。读书时,语不成句,而且读着读着就会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FONT></P>
<P ><FONT size=2>  上幼儿园前的甜甜天真活泼,她爱唱歌,最爱唱的是“小燕子穿花衣”,小屋里常飘出她清脆稚嫩的歌声。</FONT></P>
<P ><FONT size=2>  3岁那年,父亲将她送进一家幼儿园。第一天去时,甜甜可高兴了,因为她听爸爸说,那里有许多小朋友,老师会教她们唱歌跳舞,还会给她们讲故事。</FONT></P>
<P ><FONT size=2>  那段日子,父母忙于工作,他们虽然觉得甜甜上了幼儿园后,不像原来那样爱唱歌了,话也少了,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惊恐不安。但并没多想,以为是换了新环境的缘故。不久后的一天,甜甜肚子饿了想吃饭,指着高压锅张着嘴“啊啊”地却说不出来。</FONT></P>
<P ><FONT size=2>  甜甜失语了!</FONT></P>
<P ><FONT size=2>  焦急万分的父亲抱她去了医院,全身都查遍了,没有发现她有器质性疾病。医生提醒他带孩子去看心理门诊。心理医生告诉他,极度的恐惧会造成失语。可是,刚上幼儿园的甜甜会遇到什么恐惧呢?医生让他回去后,每天给甜甜反复唱她最喜欢的一支歌,也许熟悉的歌声会重新开启她因惊吓而关闭的语言功能。</FONT></P>
<P ><FONT size=2>  每天,父亲都将甜甜抱在怀里唱啊唱啊: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一天,两天,第十五天的晚上,甜甜终于跟着父亲的歌声唱起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甜甜终于开口说话了。</FONT></P>
<P ><FONT size=2>  在后来女儿断断续续的讲述中,父亲终于知道了女儿恐惧的是什么,她恐惧的是幼儿园的老师。甜甜吃饭慢,老师就拧她的耳朵敲她的头。午睡时,她睡不着,老师就喝斥她掐她的腿。</FONT></P>
<P ><FONT size=2>  父亲给甜甜换了一家幼儿园。甜甜的语言功能虽然恢复了,可是从此后却变得沉默和孤独。</FONT></P>
<P ><FONT size=2>  6岁那年,甜甜进了小学。为了使她的成绩出类拔萃,父母给她制定了每天的学习计划,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甜甜还要做许多爸爸妈妈从书店里买回的各种辅导教材上的题目。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放下书包,甜甜就要开始做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只有当一天的学习计划完成后,甜甜才能上床睡觉。周而复始,每天如此。</FONT></P>
<P ><FONT size=2>  星期六和星期天,甜甜的时间也同样被安排得满满的。她得去学画画,学跳舞,学钢琴,学英语。她几乎没有玩的时间,母亲偶尔带她去逛一次商店她便高兴得欢天喜地。</FONT></P>
<P ><FONT size=2>  一年级还没上完,甜甜就厌学了,吵着闹着不愿去上学,又气又急的母亲用一顿痛打将她赶进了学校。从这以后,只要她不愿学习,只要她成绩不好,父母便打。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甜甜两门功课都不及格。</FONT></P>
<P ><FONT size=2>  如果父母在这时及时调整自己对女儿过高的期望值,如果他们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也许后面的事不会发生。</FONT></P>
<P ><FONT size=2>  甜甜的学习成绩不见好起来,他们焦急万分,便更大量地增加她的学习内容,延长她的学习时间,希望她能尽快赶上去。可是甜甜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好起来,不但成绩越来越差,而且变得莫名的狂躁,常常在课堂上突然摔课本拍桌子,大声叫喊。她不再好好写字,没有人能看懂她画得乱七八糟的作业本。她也不再好好读书,她只读课文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而且无数次地重复。她也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只要他们靠近她,她就会惊恐地抱着头,吓得浑身哆嗦。</FONT></P>
<P ><FONT size=2>  见曾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女儿如今变成了这样,他们伤心欲绝。他们开始反省自己,他们想和女儿重新开始,却束手无策。于是带着女儿千里迢迢来到了李老师的家。</FONT></P>
<P ><FONT size=2>  来的第一天,李老师抱着甜甜,将脸贴在她的小脸蛋上,甜甜满脸惊恐地使劲推她,一边推一边问:“你为什么抱我?“李老师轻轻抚摸着她的头笑着说:“因为我喜欢你,你是个好孩子。”</FONT></P>
<P ><FONT size=2>  甜甜不再躲避了,渐渐地,她像一只安静的小猫将头缩进了李老师的怀里。</FONT></P>
<P ><FONT size=2>  每天,李老师让甜甜尽情地玩,只让她写几页字,读几篇课文。开始,甜甜写的字没有几个字能认得出来,写字时她常咬着腮帮子,似乎用着全身的力气,纸常常被圆珠笔尖戳出一个个洞。李老师从乱七八糟的字里看出了她心里压抑的烦乱和痛苦,她是将这痛苦和烦乱宣泄在狂躁的笔尖下,宣泄在越读越快越快越乱的阅读中。</FONT></P>
<P ><FONT size=2>  每天晚上,甜甜上床睡觉时,李老师都要坐在她的床边拉着她的手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然后轻轻地抚摸,直到她沉入梦乡。甜甜的父母说她很小就开始失眠,晚上经常做恶梦。可是在李老师这里,甜甜睡得沉睡得香,恶梦不再缠绕着她。</FONT></P>
<P ><FONT size=2>  每当甜甜写字时,李老师便坐在她身边轻轻地拍着她的背,使狂躁的她渐渐安静下来。甜甜读书时,李老师一句一句地领读,使语不成句的她渐渐有了语感和句感。</FONT></P>
<P ><FONT size=2>  对于甜甜的种种反常表现,家长不知所措,医生找不到病根,可是李老师知道,那是精神创伤造成的,要治愈她,先要走进她的心灵。</FONT></P>
<P ><FONT size=2>  李老师说,所有送到这里的孩子,心灵都受过有意无意的伤害。而伤害他们的往往是老师和他们的父母。她说,我并没有什么绝招,我只是和学生平等地、真诚地对话,总是给学生以希望,使他们找到自信,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种学习的快乐感会激发出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开掘出每个人本已存在的潜能。</FONT></P>
<P ><FONT size=2>  6年来,先后有十几个孩子和李老师生活在一起,她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妈妈。李老师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她的育子经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注意孩子的情感饥饿和皮肤饥饿;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不行那不行,真诚地称赞孩子的优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孩子的才能,不给孩子盲目制定目标;不在精神和肉体上驾驭孩子,真正将他们当作朋友……</FONT></P>
<P ><FONT size=2>  在几天的采访中,我还听到了熹熹的故事,大虎的故事,亮亮的故事,岳岳的故事……6年中,先后有50多个孩子被送到李老师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过恶梦般的过去,是李老师让他们摆脱了恶梦的纠缠,使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找到了真正的自我。</FONT></P>
<P ><FONT size=2>  对比死去的秋子,对比那些仍在痛苦炼狱中挣扎的孩子,他们是幸运的。</FONT></P>
<P ><FONT size=2>  李老师说她有个梦想,就是创办一所专门收所谓“坏孩子”、“笨孩子”、“傻孩子”的学校。在那所学校里,老师不只是授业者,也不是学生精神和肉体的驾驭者,老师给学生的永远是真诚是平等是信心是希望。这所学校是学习的乐园,快乐的天堂。</FONT></P></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04 20:43:4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看,参考参考,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以诚相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04 20:42:54|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最脆弱的妈妈

<P  align=center><FONT size=4><B><FONT color=#ff0000>最脆弱的妈妈</FONT></B>
</FONT><FONT size=2>原载于大洋网</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2>??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业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孩子”。北京青年报消息,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第一部分:新闻背景

??案例一:北京 望女成凤恨不成 妈妈吞下安眠药

??昨天是中考第一天,走进考场的彬彬或许心事重重,因为不久前与妈妈发生了争执,妈妈愤而服下大量安眠药。6月11日,对于家住丰台区就要参加中考的女孩彬彬来说,是个伤心的日子。本想安心复习的她怎么也没想到,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最近掉了下来,一向疼爱自己的妈妈竟然会吃安眠药想要自杀,对于这件事,彬彬觉得自己的责任很大,“是我害了妈妈。”

  昨天记者从丰台巡警丰002车组了解情况,据当时解救彬彬妈妈的巡警和通讯员张素清向记者介绍,在接到报警后,巡警火速赶到了现场,吃下安眠药的彬彬妈很冲动,站在屋中间,手拿水果刀和剪子绝望地喊着:“谁也不能过来!” 彬彬的妈妈一向很重视女儿的学习成绩,临近大考,母女都越发焦虑起来,可近几次的模考,彬彬的成绩屡屡不佳。6月11日中午,在吃过午饭后彬彬妈又忍不住唠叨起女儿的学习问题,女儿听后心烦不已。积压在母女之间的火气一下被点燃,母女大吵,站在一旁的爸爸也参与到了争吵中。终于妈妈在十分冲动的情况下服下80余片安眠药。事后,彬彬一家压力很大,记者本想见到一家人,不料,赶到时锁着的大门拒绝了记者的走访。

  案例二:为保升学率 深圳一中学动员1/3学生放弃升学考试

  近日, 深圳某中学一位初三的女学生芳芳在报名参加升学考试前,老师竟然把其家长请来参加“专门会议”,动员芳芳不要参加中考,以免影响升学率。据悉,该年级200多人中,成绩倒数70名内的学生都参加了这次“动员会”。老师对芳芳的母亲说,如果芳芳不参加中考,就可以拿到初中毕业证;如果她执意参加中考,若考不上高中的话,学校将不发毕业证。老师还私下说,虽然现在不能留级,但不参加中考,以后还可以跟读。芳芳所在的班级共有40多人,她的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七八名。据悉,这个班被老师动员不参加中考的学生就有7位。

  对此,本报记者也向有关部门咨询了解到,虽然按规定学校的升学率不作公布,并不表示不作统计。很多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并没有放松对教师的考核,而学生成绩是重要参数,教师的奖惩甚至任免并没有与升学率脱钩,这种让“差生”回避考试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依然存在。

??第二部分:调查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业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孩子”。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因为是差生,很多孩子无法得到老师的青睐,成为了班级的“多余人”;因为是差生,这些孩子很少见到父母的笑颜,成了家里的“烦心病”。这样的现状说明差生问题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有心理学家还专门对差生的状态进行了归类,大致表现为:

  差生一般与父母难以沟通;差生有浓厚的厌学情绪;差生容易自暴自弃;差生不服管;差生难以进入进取状态;差生的心理品质和健康品质发育不良;差生处于集体的边缘状态,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

? 究竟差生是一群什么人?应该如何看待他们?他们到底可不可教,还能不能成材?差生真的是通常所说的那样,他们都是天生不学好?还是天生学不好? 就此,记者走访了通州二中优秀教师李圣珍老师(经她领养的50多名被父母视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孩子”如今已大半考入国内重点大学,许多曾经被老师评判为“没希望”的“教育弃儿”在她的教育指引下变成了班里的“希望之星”)以及教育学者和相关人士。

  第三部分:争议

  争议一:造成“差生”是谁之过

? 李圣珍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会的父母

  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那种像家长期望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的角色。而且家长所追求的许多东西与孩子所期盼的往往大相径庭,尤其是成人们的很多思想是极其功利的,比如说,家长总是跟孩子说:好好学习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成名成家,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下岗,只能练摊卖油饼;可以说,差生问题的造成其实是孩子在被迫进行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结果。 所以,教师应先从自身进行自我教育开始。教师最基本的是培养自身的品格。

  社会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教育一家身上

  中国现阶段差生问题的确很严重,这就表明我们的教育的确有问题,但这不全是教育界本身的问题。有没有一个鼓励创造的氛围至关重要,只有这样,那些有特长的孩子才能个个变成好学生,否则,差生问题就会永远存在下去。这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可以解决的,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教育一家身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石中英博士:“差生”带有侮辱性

  差生也是人,不能将他们划为二等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凭什么要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这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而且,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区分差学生、好学生已经偏离了这一目标。教育的前提是理解人、相信人、尊重人。来自于成人社会的傲慢与偏见造就了“差生”的标签,也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争议二:差生是因为天生不学好?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的作者、记者周兴旺  李喜:没有天生不上进的孩子

  我们采访李圣珍老师,一个突出的感受是李老师从来不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更没有将谁贴上“差生”的标签。经李老师之手调教的50多个所谓的“差生”,个个都有脱胎换骨的进步,而且许多孩子从过去的厌学、逃学,变成了爱学、抢着学,这些都生动地说明,天生不思进取的孩子是没有的。李老师常说:缺点只是孩子的特点,只是孩子的潜力增长点。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说明他在这方面很有潜力可挖,不仅不可怕,反而说明孩子在这方面大有前途。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孩子在基本素质方面获得全面进步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雷颐研究员:我赞成家长都来学做一下私塾先生

  我赞成家长们都来学着做一做私塾先生,不是将家庭作为第二教室,而是将家庭开辟成第二洞天,成为孩子修身养性的新天地。这其中的关键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得当,尤其是不能把自己当成“第二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普遍实行急行军的时候,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成为孩子休养生息的地方,最好少在家里再开辟“第二课堂”了。

  争议三:拯救差生有没有捷径?

  六一节期间,儿童问题再一次引起社会各方的注意,有媒体报道:对130余例14岁以下“差生”进行智商测定和跟踪调查显示,只有20%学习态度不端正,20%存在智力障碍,剩下60%的孩子则是存在各种学习障碍。据了解,目前平均每个班级中便有2至3名患有不同程度学习障碍的儿童。近日,由于大考临近,许多学生还主动上医院挂号看“心病”。有的孩子之间见面干脆就问:“你知道你的成绩为什么一直不好吗?一定是得了什么心病。”究竟孩子的“心病”有多重,记者采访的两位心理学专家都很反对把“学习障碍症”这种说法扩大化。

? 儿童心理研究专家徐岫茹说,孩子是否有学习障碍症,要多方面的考查,有学习障碍症的孩子不足1%,而有的校长讲达到10%,徐教授认为这太夸张了。

? 其实孩子学习不好,大部分是因为心理上的原因。对于学习不好的孩子要先看看他的智商有没有问题。徐教授指出:有的孩子记不住作业,写字不规范,往往是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让孩子形成不了好习惯。

? 首都师范大学的胡玉顺教授反对笼统地不加分析地谈“学习障碍症”。  胡教授说,“症”是机体病态的反应,而“学习”是活动、行为的过程。而许多学习障碍症则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造成孩子学习障碍的原因是有社会、心理、生理、教育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 看“心病”成了孩子们考前的综合症,一些家长甚至以为:如果知道了孩子哪有毛病,成绩就能上去了,真是这样简单吗?

  李圣珍老师:8点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对家长而言,我总结了8点方法供家长借鉴。第一,家长要和孩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对孩子居高临下或对孩子俯首帖耳等所谓“平等”;第二,家长不要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不是你情绪化的倾泻对象;第三,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如果父母在情感上不受孩子的信赖,孩子就会“移情别恋”;第四,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忌批评指责,而是要用具体措施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第五,辅导孩子读好书可以加速其灵魂塑造,父母每天都要和孩子一块读好书,让书籍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第六,请真诚地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学会赏识你的孩子;第七,不可对孩子期望过高,动不动就与别人攀比,要求孩子去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情;第八,不要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行,这里危险,那里不能动,要鼓励他们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陈焱)</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