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910|回复: 0

[狮城水库] 要知识,不要知识分子?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1-2005 11:03:5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4><FONT size=5><b>要知识,不要知识分子?
</b></FONT>
  全球化的一大特征就是资讯和知识的网络化,随着电脑和网络服务的平价化,即使比较贫穷的地区人民,资讯和知识也是唾手可得。 </FONT>
<P><FONT size=4>  这一局面,打破历史上一切纪录,没有任何组织、团体、阶层可以垄断知识。只要肯努力,人人可以成为专家。 </FONT>
<P><FONT size=4>  由于网络新闻的大量流通,因此资讯的多元化也意味新闻媒体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在时间上表现为快速转换,在空间上则为天下一家,无处不及,这一现象一方面分散民众对单一课题专注的时间和力度,另一方面则使课题的深度和多面性常常被忽略。 </FONT>
<P><FONT size=4>  另一个在这第三波的网络时代产生深刻意义的现象,是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它使最新知识在最短时间内无远弗届,同样无人可以垄断,而普遍性的问题的意义可以迅速被掌握,“普通人”在相当程度上,对日常生活的意义具有广泛掌握的能力,与过去等待知识分子解读问题的现象,产生极大的差异。 </FONT>
<P><FONT size=4><b>事物浅层化</b> </FONT>
<P><FONT size=4>  与此同时,教育的提升加上网络化的结果,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但也使精致化的物质追求和虚拟世界的生活愈来愈成为重心。这些现象反过来表现的一大特征就是浅层化,在表面多元、选择丰富的另一方面,就是浅白化,因为今日世人的时间和农业时代一样只有24小时,当表面的呈现已经满溢,碗底的材质自然也不须深究了。 </FONT>
<P><FONT size=4>  而这样一个社会对管理者或说政府的要求,也日益流于表面化,因此政府只要解决表面问题,或使问题出现有被解决的迹象,就能满足许多选民。 </FONT>
<P><FONT size=4>  在传统意义上,知识分子莫不能深入知识背后探寻隐藏的意义,再致力建构某一学科、领域的规范乃至为社会国家形塑价值观,并引导追随者。如今,这一意义的知识分子多陷于一种困境。 </FONT>
<P><FONT size=4>  物质对知识分子的诱惑空前地大,不论东西,知识分子陷身物质化、技术化、工具化的浪潮者,比比皆是,以物质的回报为目标,深层独立的思考、启迪社会的功能日益萎缩。 </FONT>
<P><FONT size=4>  知识彻彻底底成为一种谋生、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竞争的工具,面对知识的真诚与深层追索的热情出现空前严峻的考验,掌握知识者不再需要“应用”以外的探求和勇气。 </FONT>
<P><FONT size=4><b>知识沦为工具</b> </FONT>
<P><FONT size=4>  这种现象在东亚尤其有恶化迹象,因为从贫困进入富裕的时间相对于西方大为缩短,整个社会难得有松一口气的反省时段,“发展”成了唯一正确的轨道,连知识分子也不能充分自觉。 </FONT>
<P><FONT size=4>  不少知识分子也是出身平民甚至寒微,当所学知识因合乎发展要求而既富且贵后,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于是加深了价值窄化的倾向,多元探索所可能出现的激荡又被视为危险符号,知识只剩下作为配合发展的功能性价值,甚至从“生意”的角度去衡量。 </FONT>
<P><FONT size=4>  作为各种建构所需的知识领域,功能性自不待言,但对于建构背后所呈现或隐含的意义、价值,如何发掘、发掘多深多广,则需要知识分子无私无惧的涉入。 </FONT>
<P><FONT size=4>  全球化的浅、快、易性格,在东亚知识分子尚未能充分自主的时空中,使局面备增难度,而其结果之一就是理论的衰微和意识形态化或单一化,在政治正确、经济正确、发展正确的思路下,知识分子的角色迅速转变为技术理论提供者,传统的人文关怀、价值坚持等性格则快速隐退。 </FONT>
<P><FONT size=4>  事实上,网络化时代对知识分子虽是空前的挑战,却也是一种崭新的平台,只要善加利用,它可以成为观念传播和理论普及的工具,而传播力也将空前巨大,面对全球化所涌现的众多政、经、社会与环境新课题,文化与民族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交会等等,都有待深入探究与寻思新方向。 </FONT>
<P><FONT size=4>  社会如果只满足于“供应商性格”的知识界所呈现的技术理性、“白话理性”,对于知识分子平衡权力、发掘良知等内在本质和使命继续漠视和有意无意的贬抑,将使网络时代出现典范缺位的问题,而知识分子的终结,也将让后代的人类面对“文艺再复兴”的难题。</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载自联合早报2005.01.13言论版
作者<b>陈迎竹</b>是本地媒体工作者</FONT></P>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