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FONT color=#660000 size=5><b>天堂花园里的“穷”人</b></FONT>
<P><FONT size=4> 一些没到过新加坡的中国人以为新加坡是没穷人的。别说那些住在一房式旧组屋老人近乎赤贫的环境令他们无法想像,就连一些贫困家庭那种捉襟见肘的情形,恐怕他们也会觉得诧异,因为这跟我们的国际形象太不一样了,新加坡不是个天堂般的花园国家么? </FONT>
<P><FONT size=4> 任何国家都有穷人,贫穷并非什么见不得人的议题。造成贫困原因,可以是长期疾病、衰老、身心残障、单亲、低层劳作等等。而贫穷也包括: </FONT>
<P><FONT size=4> 一、个体维生资源的匮乏,也就是绝对贫穷,或说是生计的贫穷。 </FONT>
<P><FONT size=4> 二、所得匮乏,就是相对贫穷,也就是社会不均等现象的贫穷。 </FONT>
<P><FONT size=4> 三、精神层面的贫穷,也就是生活方式的贫穷。 </FONT>
<P><FONT size=4> 那些住一房式的无助老人,可归纳到第一类的绝对贫穷。另外也有收入十分微薄的国人,生活质量相对非常粗糙,也就是我们常看到报道里连孩子学费或水电费都交不出的穷困家庭,他们都属于相对性贫穷。 </FONT>
<P><FONT size=4><b>收入中等却日子难过</b> </FONT>
<P><FONT size=4> 现在谈的并非上述两种贫穷,而是另种“没有理由的荒诞贫穷”。相信不少国人都有同感:为何我收入与一般人相比其实已属中等,却还是感到生活压迫极重,每月只够勉强维持开销,而只要一旦发生事故就肯定会陷入困境? </FONT>
<P><FONT size=4> 很简单,国家在很短时间内就将生活水平指数推得太高了,样样讲求先进水平,样样提高收费,处处涨一点,累积计算起来人民就当然感觉吃力,觉得自己是处在贫穷的那一层。 </FONT>
<P><FONT size=4> 事实上,就以普通国民每日的收入与全球每日购买力平均价来相比的话,就算是我国一名月入只得1000至1200新元的工人,也绝没有理由是“穷”的,但这样收入的人,在新加坡能过些什么日子呢? </FONT>
<P><FONT size=4> 现在,只要是“上有双亲需要奉养下有两个孩子念书”的中等收入家庭,只要一个特殊事件、一个闪失、一个危机出现,那么就得抓此补彼地大幅度降低生活质量,因为其他基本生活开销谁都逃不了,早上刷了牙样样就是钱,医药、教育、交通、社管、能源,这些些方面收费都“水平到位得很”,大家收入虽不算卑微,但薪水的一大块去了哪里? </FONT>
<P><FONT size=4><b>社会福利不能讲营利</b> </FONT>
<P><FONT size=4> 社会福利是什么?不是要老了等社会来喂饭才叫社会福利。交通、教育、医药、通讯、社管、能源、文化等等,这些都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别说“无偿”了,就算是“亏本”,这些基本条件社会也该做到位的。 </FONT>
<P><FONT size=4> 比如北京收价3元人民币(约0.60新元)乘搭不限站距的环线地铁,无论搭客多少,跟成本对照起来都肯定是要亏本的,难道他们随时喜欢就能起价,或转为某类企业形式,或索性取消么? </FONT>
<P><FONT size=4> 新加坡也许真的没那么多贫穷理论上的穷人,但肯定有着许许多多为基本生活付出高昂代价的人。 </FONT>
<P><FONT size=4> 在新加坡曾听过这样的笑话,去买部车吧,买了就是有车的穷人了,或是,去结婚吧,去供屋子吧,去生个孩子吧,更荒诞是,去搞点小生意吧,那么就能当上穷人了。这听来绝对荒诞,但外人怎会看到底下真相。 </FONT>
<P><FONT size=4> 有云:不患贫,患不均。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到了我们这里,倒不是“患贫”的问题了,问题竟然讽刺地就是“十分平均”,因为除了尖端高收入者,我们大部分人境况都是挺一致的,一样的“穷”。
</FONT></P>
<P><FONT size=4>载自联合早报 2005.01.13 言论版
作者<b>吴韦材</b>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P></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