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153|回复: 5

[狮城水库] 茶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11-2005 21:32: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width="90%" border=0>

<TR>
<TD  width="100%">

<TABLE blogpost" cellSpac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lass=ellipse><B>茶道</B></TD></TR>
<TR>
<TD class=bvh8><B></B></TD></TR>
<TR>
<TD>
<DIV><FONT size=2>静心而想,以我之龄,根本也不能算谈茶道。想必也定为某些高人所诟。然而,实在最近对茶文化挺感兴趣的,故在此留印,以供同好参考。</FONT></DIV>
<DIV><FONT size=2></FONT> </DIV>
<DIV><FONT size=2>下面要说的是:中国茶道“四谛”</FONT></DIV>
<DIV><FONT size=2></FONT> </DIV>
<DIV><FONT size=2><B>“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B></FONT></DIV>
<DIV><FONT size=2>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 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 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 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 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 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 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 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FONT></DIV>
<DIV><FONT size=2>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 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 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 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 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 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 毅”的俭德之行。 </FONT></DIV>
<DIV><FONT size=2></FONT> </DIV>
<DIV><FONT size=2><B>“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B></FONT></DIV>
<DIV><FONT size=2>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 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 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 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FONT></DIV>
<DIV><FONT size=2>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 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 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FONT></DIV>
<DIV><FONT size=2>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 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 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 吹翠竹月光华。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FONT></DIV>
<DIV><FONT size=2>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 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FONT></DIV>
<DIV><FONT size=2>    戴昺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 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FONT></DIV>
<DIV><FONT size=2>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 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 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FONT></DIV>
<DIV><FONT size=2>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 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 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 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FONT></DIV>
<DIV><FONT size=2>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 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 :“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 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FONT></DIV>
<DIV><FONT size=2>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FONT></DIV>
<DIV><FONT size=2>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写的是心之静。      </FONT></DIV>
<DIV><FONT size=2>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 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 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 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FONT></DIV>
<DIV><FONT size=2></FONT> </DIV>
<DIV><FONT size=2><B>“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B></FONT></DIV>
<DIV><FONT size=2>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FONT></DIV>
<DIV><FONT size=2>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 ,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FONT></DIV>
<DIV><FONT size=2>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 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 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 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 尽年,羽化成仙。 </FONT></DIV>
<DIV><FONT size=2>    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 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 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FONT></DIV>
<DIV><FONT size=2>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 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 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 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FONT></DIV>
<DIV><FONT size=2></FONT> </DIV>
<DIV><FONT size=2><B>“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FONT></DIV>
<DIV><FONT size=2>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 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FONT></DIV>
<DIV><FONT size=2>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 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 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 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FONT></DIV></TD></TR></TABLE></TD></TR></TABLE>
发表于 16-11-2005 01:42: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酒是文化,茶也就是一个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1-2005 01:0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你真的是女孩子么?</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1-2005 23:15: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b>和,静,怡,真,做人之境界也</b></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1-2005 08:59: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不懂!飘过,你们继续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1-2005 20:33: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高!虽然喜欢喝茶,但自认还没这样的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