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楼主: mahuaqing

[狮城水库] 中国四川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锦绣蓉城我的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6-2006 15:28: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说明: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蜀绣品交接现场  本报讯 3000年前,古人将翱翔太空的美梦寄托在太阳神鸟上;3000年后,神鸟飞天的梦想终于通过“神六”梦圆!昨日下午3时许,一幅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搭载在神舟六号飞 几千元做老板开个小店 90个项目赚钱真快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成立 二折提货,千元做老板 船上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蜀绣品在遨游太空5天后,在“神六”开舱仪式上向世人展示了风采。  昨日下午3时许,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8类64种搭载物品部分对外展示。展示物品包括极地考察时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上海世博会会旗和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蜀绣品等。  在开舱仪式现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从礼仪小姐手中小心翼翼地接过一面红底、金色图案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蜀绣品。成都市航空航天与核能产业推进办公室主任蔡晓军受市政府委托,接受了这面在太空飞行115小时32分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蜀绣品,当即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2001年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特派记者 赵郁蒙 北京航天城摄影报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9 15:32:4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06 15:30: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06 15:35: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06 16:26: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ahuaqing</i>在2006-6-19 15:26:00的发言:</b>&nbsp;<p></p><p>四川盆地北依秦岭、南靠云贵高原,西临雪山和西藏高原,东向长江三峡,这个巨大的盆地,只有一个夔门出口。</p><p>由于她是被四个山川包围起来的,所以得名四川。</p><p>成都的是“成为都邑”的意思。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也就是今天成都的双流县,向北边一片山水环抱的平原地带动迁,并在那里大兴土木,构筑城池。他的用意正是把成都作为新的都府。</p></div><p><font size="3">四川省得名与山水完全无关,要不要再查一下才解答,那是和宋朝地方制度有关。</font></p><p><font size="3"><strong>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strong></font></p><p><font size="3">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今人王文才先生就赞同其说。<strong>他在《成都城坊考》中认为“史称: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宋人因古语以释成都之义,亦无不可。”</strong></font></p><p><font size="3"><strong>任乃强先生在《成都》一文中认为:“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因为杜宇“认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这个都城可以一成不变了,所以命名为成都。”</strong><br/>&nbsp;&nbsp;&nbsp;&nbsp;<br/>李金彝、王家祐先生根据《</font><font size="3"><strong>山海经》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记载,认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国名,其字形为戊与丁的合体,戊是斧钺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语中指两条河的交汇处 。按照他们的解释,成都二字的含义就应是成侯居住的(两河交汇的)地方。<br/></strong>&nbsp;&nbsp;&nbsp;&nbsp;<br/>温少峰先生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然后根据读音推论“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称,其义为高原人”,“成”字是“蒲卑”二字的对译。又根据氐羌系统的普米族“很可能是古代蜀族先民的直接后裔”,在普米语中,地名末尾的“都”音是表示“地方”、“地域”,从而推测成都之“都”字也应是这个意思。由此得出结论</font><font size="3"><strong>:“‘成都’的蜀语含义是成族人的地方,换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或蒲卑人的地方。”<br/></strong>&nbsp;&nbsp;&nbsp;&nbsp;<br/>刘冠群先生对于成都得名的由来提出了一种新看法。他认为:成都二字是蜀语音译的中原文字,“成都”的古蜀语读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du du”,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读如现代汉语的“du”音,那么,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font><font size="3"><strong>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br/></strong>&nbsp;&nbsp;&nbsp;&nbsp;<br/>西禾先生在《蜀族的演进与成都聚落的形成》一文中,也对成都的得名作了考察。西文通过对古代西南地区民居形式和名称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称作“笼”的巢居,<strong>成都的“成”字就是重叠的“笼”,“都”字本意是水泽汇聚之地,古成都地势低洼,池沼密布,故称为“都”的新看法。</strong><br/>&nbsp;&nbsp;&nbsp;&nbsp;<br/>沈仲常、黄家祥先生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特别是<strong>根据先秦至秦汉时期四川漆器铭文演变序列: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从而推测“‘成都’一名,在周秦以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极大,而且也发生过变更,它是在秦汉之际出现,并在秦以后才普遍流行起来的。”</strong>至于“成都”二字的含义,沈、黄二先生未予明确的解释,<strong>只是说《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蜀王开明迁居成都的记载,“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秦汉之际人们遂将开明氏建都这个地方称之为成都了。<br/></strong>&nbsp;&nbsp;&nbsp;&nbsp;<br/>孙华先生《成都得名考》一文对上引诸说一一进行了驳议,孙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认定蜀开明氏就是崇庸氏、庸成氏,因此,成都的“成”字,其含义应当与蜀开明氏的旧称“崇庸”或“庸成”相同,本意为“垣墉城郭”,后来抽象作族名或国名。至于成都的“都”字,他赞同徐中舒先生的说法:“都从邑,者声。凡从者声之字多有聚义,如‘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见《水经·涑水注》),因此人之所聚亦曰都。”由此,成都二字的含义“就是成人聚居之地,也就是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聚居的地方。开明氏聚居于成都,是因为开明氏将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迁到了这里,当然成都的‘都’字也就具有了首都的含义”,“因此,<strong>成都二字的含义也可进而解释作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蜀国的都城。”</strong> 孙先生此说和上引李金彝、王家祜、温少峰诸先生的看法相似,都是将“成”视为族名,但他认为开明氏就是崇庸氏和庸成氏,则略嫌证据不足。因为,“崇庸氏”的提法能否成立,还有可商之处;而“庸成氏”仅见于史料价值不高的宋人罗泌《路史》 ,所以,在先秦是否真的有崇庸氏或庸成氏两个部族,还很难说。即使退一步说,真有这两个部族,它们和开明氏是否同族,亦无确证。因此,孙说也让人难以信服。<br/>&nbsp;&nbsp;&nbsp;&nbsp;<br/>既然目前诸家关于成都名义研究的各种说法都无法让人满意,那么就有必要另辟蹊径对此作深入的探讨。</font></p><p><a href="http://www.chengdu.gov.cn/glamor_chengdu/detail.jsp?id=73243&amp;ClassID=02051001">http://www.chengdu.gov.cn/glamor_chengdu/detail.jsp?id=73243&amp;ClassID=02051001</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9 16:30:41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06 22:11: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我可爱的家乡[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06 16:41: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本地姜</i>在2006-6-17 9:16:00的发言:</b><br/><p></p><p>还有,四川省为什么叫四川呢?可千万别像上次有位副省长那样,说那是有四条河流在省境内,还把四条河流的名子给背出来,老猫还真不知他那副省长是怎么当的。</p><br/></div><p>&nbsp; </p><p>如果副省长都回答不了,老猫斑竹就别为难马小弟,还是让雁儿出手吧! </p><p>那位副省长,让雁儿通知温总理撒他的职,胡总会请他上京到党校上课恶补四川的文化知识![em01][em06]</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06 16:45: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本地姜</i>在2006-6-19 16:26:00的发言:</b><br/><p><font size="3">四川省得名与山水完全无关,要不要再查一下才解答,那是和宋朝地方制度有关。</font></p><br/></div><p></p><p><font size="3">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 (前1历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font></p><p><font size="3">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font></p><p><font size="3">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3年 (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font></p><p><font size="3">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 (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strong>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广元)、夔州路 (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strong></font></p><p><font size="3"><strong>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strong></font></p><p><font size="3">明、清时期,四川省建制未变,疆域己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font></p><p><font size="3">民国时期,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行政建制极不统一。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入四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font></p><p><font size="3">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划归重庆市的土地面积共8.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2万。</font></p><p><font size="3">现在的四川省共有21个地区 (市、州)辖县 (县级市、区)128个。</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06 16:52: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雁归来兮</i>在2006-6-20 16:45:00的发言:</b><br/><p></p><p></p><p><font size="3"></font></p><font size="3"><strong>唐玄宗开元23年 (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strong></font><p></p><p><font size="3">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 (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strong>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广元)、夔州路 (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strong></font></p><p><font size="3"><strong>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strong></font></p><p></p><p><font size="3"></font></p><p></p></div><p>所以四川省得名,主要在唐宋元三个朝代的地方制度的变革,与新加坡每五年大选划分选区有点类似。所以先在唐代有“川”、后在宋代有“四川”,再到元代有“四川省”,然后省名沿用至今。 所以老猫的解答虽然已经很接近,但还不算完全对,就差那么一点。</p><p>诸位看官,雁儿的学问,足够可以当益州太守或四川总督吧![em01]</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0 17:00:2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06 17:4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雁归来兮</i>在2006-6-20 16:52:00的发言:</b><br/><p>所以老猫的解答虽然已经很接近,但还不算完全对,就差那么一点。</p><p>诸位看官,雁儿的学问,足够可以当益州太守或四川总督吧![em01]</p><br/></div><p>&nbsp; </p><p>算你有功劳吧!老猫就封你为乌敏岛节度使,专门去节度那里的飞禽走兽吧!</p><p>如果你管不了,就调你到飞禽公园当总管总行了吧![em01]</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1 9:50:1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06 09:0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四川为何被称为"天府之国"?</strong></p><p>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主要是:</p><p>  1.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 "天府"。</p><p>  2.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然就要被称为 "天府之国"了。</p><p>  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p><p>&nbsp;&nbsp;&nbsp; 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 "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p><p>&nbsp;&nbsp;&nbsp; 可见,"天府"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史,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战国策·秦策》中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p><p>&nbsp;&nbsp;&nbsp; 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以上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是富庶之地。</p><p>&nbsp;&nbsp;&nbsp; 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p><p>&nbsp;&nbsp;&nbsp; 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p><p>&nbsp;&nbsp;&nbsp; "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