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宣布自己的研究结果之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和艾伦•克鲁格等人已经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查研究。 在2004年,他们曾向909名美国工作女性发出问卷,请她们记录自己前一天的日常活动和对这些活动的感受。在被调查的女性中,有些人的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而有些人的年收入则超过10万美元。 他们还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预测,认为和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高收入女性”相比,那些年收入少于2万美元的“低收入女性”的“坏心情”时间会比前者多32%,因为每年挣2万美元在美国实在算是“穷人阶层”。 但调查结果出乎他们的预料,那些年收入少于2万美元的“低收入女性”的“坏心情”时间只比“高收入女性”多12%,也就是说,人们的收入同幸福感的关系可能被夸大了。 2005年,他们又对另一组工作女性进行了调查。在这次调查中,被调查者不仅要记录她们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还要回答自己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刻里的心情指数。结果发现,高收入一族虽然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但她们在每一天里的心情指数并不是随财富而明显变化。 对此艾伦•克鲁格解释说,“当人们有高收入时,他们认为自己应当是满足的,这也反映在他们的答卷中。但实际上,收入对于人们每一天里时时刻刻的快乐程度关系不大。” 他们还引用另一组数据佐证自己的发现,从1958年到1987年,日本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5倍,但日本人自我评价的幸福感则几乎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当一国民众的富裕程度达到人均GDP1.2万美元时,金钱几乎不再带来幸福了。 究其原因 高收入者被琐事所累 这似乎有悖于常理,但卡尼曼和克鲁格等人认为,快乐随财富消失的奥秘在于,有钱人的生活变得更繁忙,反而没有时间去享受简单的快乐。 他们又借用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一组数据,这组数据调查了不同收入等级的人群是怎样消费他们的时间的。结果卡尼曼等人发现,高收入者的生活里充满着琐碎事务,他们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工作、出差、照看孩子和购物,而且比低收入者更感到紧张和压力。 统计还发现,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美国男性一年只有19.9%的时间花在“被动式”娱乐活动中,如看电视和社交,而年收入不到2万美元的美国男性一年则有超过34%的时间花在“休闲”上。 虽然人们的收入和幸福指数各不相同,赚钱的热情都丝毫没减,但也许正是这一点,才导致富人总觉得自己太累,而穷人反而会活得“很开心”。原因是,成功人士往往追求更高的成功目标,这就意味着放弃那些触手可及的生活快乐,而这些小快乐往往是穷人们自得其乐的源泉。 克鲁格说,“如果你问我为什么穷人的生活其实没那么糟糕,是因为他们可以享受到比尔•盖茨无法享受到的快乐,考虑到后者在微软的工作安排。” 最终结论 “攀比”更能感到幸福 卡尼曼等人在研究中总结了幸福感缺失的三大原因: 第一,人们在攀比中更能得到满足和幸福,而不是个人财富的绝对增加。卡尼曼等人指出,一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并不会使其中的个体感到更满足,相反,当人们在与同阶层者进行比较后发现自己更富裕时,才会产生更明显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第二,物质消费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消费能力而增长。简单地说,物质消费只能满足人们一时的需求,基本不产生长期效应。而随着财富的增长,人们的欲望和需求也在增长。 第三,生活方式。越有钱就越幸福也许只是一个假想,财富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工作节奏加快和压力的增大,结果是,有钱的人在越来越有钱的同时,也越来越忙碌,并面对更多的紧张和压力。 按这里看更多话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