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font color="#000000" style="FONT-SIZE: 22px;"><strong>“海归”众生相:海鸥海带海草海藻海泡</strong></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br/><font style="FONT-SIZE: 14px;">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font> 2007-11-12 18:03:14 </td></tr></tbody></table><br/><br/><table height="2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id="zoom" valign="top"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50%;"><p> 从“精英”代名词,到“海带”、“海草”、“海藻”、“海泡”…… <br/><br/> “海归”只剩20年 <br/><br/> <strong>“再过20年,相信中国就没有‘海归’了。”</strong>10月28日,主题为“新海归,新使命”的“欧美同学2007北京论坛暨第四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下称“欧美同学会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北大国际MBA美方院长、英国FORDHAM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杨壮在会上如是说。 <br/><br/> 这次大会是本年度中国最大规模的海内外留学归国人员的聚会,来自不同领域的留学归国人员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近500人参加了大会。 <br/><br/> 据国家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最新年度留学数据显示,<strong>从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人员的总数达到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5万人,仅2006年留学回国人员就有4.2万人。</strong>他们中有些人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实现了理想和抱负;有些人还在继续探索发展的道路,不断修正人生目标;更有一些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处于迷茫仿徨之中。 <br/><br/>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David Zweig经过研究发现“海归”人群除了目前出现在中国,另外一个“海归”人群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因此证明瞭它是因一个国家在经济不断发展强大时期对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但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群体。 <br/><br/> “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就没有(海归)这个称呼。”Zweig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一个人到国外学习再回到自己的国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自己就是这样。随着中国教育的进步,他认为会有更多人出去,更多人回来。 <br/><br/> 事实也似乎证明瞭这一点,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留学归国人数的日渐增大,对“海归”这个名词的解读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人人羡慕的“海鸥”到具有尴尬意味的“海带(海待)”、“海草”、“海藻(海找)”、“海泡”…… <br/><br/> 春风得意的“海鸥” <br/><br/> “中国留学生从清末的容闳开始,都是国家和社会极度贫穷、生存不下去的时候的重要支持力量。我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成长,工业化、城市化、私人经济兴起,国际贸易扩张,中国已经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几大经济体,所有的这些都为海归提供了有用武之地的舞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美国高盛投资银行合伙人与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欧美同学会论坛上表示。 <br/><br/>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途无量……”用狄更斯在《双城记》的篇首语来形容“海鸥”们幷不为过。“海鸥”是指目前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活动的留学归国人员,他们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其经营的业务上跨越东西方,或是一两个国家,成为中国国际化的风头人物或是各种富豪榜上的青年才俊典型。 <br/><br/> <strong>仔细研究“海鸥”们的背景与经历,不难发现他们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在国内一流大学毕业,本身基础很好;第二,在国外继续深造的院校也是世界享有声誉的学府,而且获得了硕士以上的学位,这种教育背景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是相当令人瞩目的;第三,他们的研究领域都属于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幷且都有海外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经历。 <br/></strong><br/> 据此优势,加上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受过国外专业训练的高级人才和世界接轨<strong>,“海鸥”们回国后根据自身特点,找到了很好的切入口。而当时海外大型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要求找到这样一群具有中西方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来开拓中国市场。</strong>
<br/><br/> <strong>“现在大型的国际企业的CEO里面,都会有中华区的CEO,这是大势所趋。”</strong>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在欧美同学会论坛上说。</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3 13:33: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