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667|回复: 12

保富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1-2008 18:25: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 name="编者的话"><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编者的话</span></a><span style="mso-bookmark: 编者的话;"></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p></p></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保富法》一书,个人于数年前曾经走马看花的读过一次,觉得挺有道理。但随后未再注意,直到最近,有缘再读本书,此时内心则感受到汹涌澎湃、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量,因此,希望每个人都应该详细的阅读这本宝书,否则,为自己、为家人奋斗了一辈子,结果落得是“为谁辛苦为谁忙”,白忙了一场,甚至发生灾祸,这岂不是太冤枉了吗?<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而这本书是聂云台先生在一九四二、四三年写的,但为方便读者阅读,其中的上、中两篇和附录二,虽是用白话写的,仍需重新整理。下篇、书后及附录一,则是文言写的,所以需加翻译。聂先生编写此书,可说是用心良苦。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编成这本震憾人心的好书,目的在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的保有财富”,避免重蹈贪财者的覆辙。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人讲:“富不过三代。”现在的人甭说是三代了,两代、一代都过不了,父子兄弟为钱反目成仇的新闻,不胜枚举。还不知有多少人在为钱身败名裂,或移送法办,实在是愚昧可怜啊!所以想要长久保住财富的朋友,希望您能认真的照着本书所说的方法去做,则必有惊人的效验。最后,诚恳的赠送大家几句话,那就是——<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天妒英才尤忌财,为何钱财保不住;<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聪明反被聪明误,智者保富亦保福。<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span lang="EN-US"><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pan></span>一九九五年八月十日王潮音写于台北<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发表于 12-1-2008 18:2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font face="宋体">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现在社会的人,左手进了一百万元,右手布施了一、二元,就称为是大慈善家。”由此可知这种行为,是世界的通病。<span lang="EN-US"><p></p></span></fo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总而言之,保富的方法,必须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卓越的见识,与宏大的心量,以上所说范文正公等几位,就是属于此类。而其余不善于保富的人,普天之下滔滔皆是啊!他们不能使子孙长保富厚,只因为是自己的智慧不够,能见到一点,却遗漏了万端。只看见表面,而看不到内涵。简单点说,他们看历本,只看见初一,还不知道明天有初二,更不会晓得年底有除夕,但是像这等愚痴的人,虽然很多,而社会有慧根的人也不少,一经人点拔,即可觉悟,智慧的眼光忽然就会开朗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再讲到如何是智慧的作法,请细细玩味老子《道德经》上的两句话如下:“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本篇文所叙述的范文正诸公的几个例子,就是这两句话的注解。须知老子是世界最高哲学中的一个,(《道德经》与道士的道教全无干涉,不可误认老子即是道教。)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学也都极为高明,他的人生哲学,是不能为时代所摇动的。老子学说的精义,有一句是:“反者,道之动。”大意是要反转过来,就是翻然觉悟的动机。他的书,全部多半是说明这个道理。再引两句如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雄者,譬如是有钱有势,可以骄傲,乃人人所贪图的。惟有智慧的人,反过来,却是要避免这样炫赫的气焰,极力的向平淡卑下的方面作去,免招他人的嫉恨。“为天下溪”这句话是众人反而归服他的意思。“白”者的意思,譬如作大官,享大名,体面荣华,别人羡慕,这也是人人所求之不得的。但是有智慧的人,反过来,却要避免体面荣华,极力的韬光养晦退让谦虚,《中庸》说:“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譬如穿着锦绣的衣服,却要加上罩衫,不愿意使锦衣露到外面。这是表明了君子实修善义,不务虚名,以避免产生负面的影响,此种人更为社会所敬重。这些见解,都是与世俗之见相反的。换句话说,违背了情感欲望,以求合乎理智,这种话,多数人是不入耳的,或者以为这是讲天文学,不能懂。然而社会上也有不少具有慧眼的人,当然是会赞许的。<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8 18:2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a name="中篇"><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中篇</span></a><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p></p></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天道是什么呢?《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不是虚玄的,一一都有事实可以做为依据: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由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从这个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例如说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乐,一忧一喜,一治一乱等等。但是天时的阴阳,有一定的标准,是万古不变的。而人事的盛衰,则是随着人心的动向,变化无常。这种无常的变化,乃是依着天道一阴一阳有一定的标准,发动出来的。我们试说如下:<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比如说一个人若是喜欢骄傲,就一定会有忽然倒架子的时候到来。一个人若是喜欢懒惰安逸,就一定会有极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若是喜欢悭吝贪钱,就一定会有嫖赌浪费之子孙替他破败。一个人若是喜欢机巧计算,就一定会有糊涂愚笨的子孙被人欺骗。这些变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会留心看得出来,晓得与日月起落、寒暑往来的道理是一样的。天道是个太极图,半边是黑的,半边是白的,中间有一个界限。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了平均,就要起变化了,这叫作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换句话说,就是盛极必衰,消极必长。<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古今以来的伟大圣哲,都能够洞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教人常须自己立在吃亏的地位,就是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克己利人。凡俗之中,没有见识的人,是一定不肯做这种吃亏事的。在新学家而言,还要讥笑的说,这是消极的道德。要知道一切伟大积极的事业,都是从这种消极的道德人作出来的。因为惟有消极的克己,才能够积极的利人。惟有舍财不贪,才能兴办公众的利益。惟有谦卑退让,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钦佩,作事也格外的顺利,容易成功。开始似乎是吃亏,后来仍然是会得到大便宜的。<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浅见无知的人,只能看见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见事物的对面。譬如像下棋一样,只看得一招,看不到第二、三招。不知道世间事都是下棋,我若是动一招,对方就要应我一招,而且马上就有第二、三招跟着来。佛法说明一因一果、感应的道理,实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学跟哲学。我把下棋拿来作譬喻:我们说一句话、作一件事,都是对人动了一招棋。我们出言作事的时候,心中打定的主意,就是对天公动了一招棋。一切人、一切物,都是我们下棋的对手。<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我们对一只狗,表示好意,狗就会对我们摇摇尾巴表示亲热。若是恶声对他,他就会拖下尾巴走开。对人则更不用说了!我若是对待别人谦和宽厚,别人就会感谢。若是待人骄傲刻薄,别人就会怀恨在心。这还是小的对手。若是我们欺凌了没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占人家的便宜,他们受了损害还不觉得。或是藉着特别的地位,例如作官、作公司的经理等职务,暗中谋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对于灾难不肯救济,自己家里却是享用舒服。这些事,众人固然是无可奈何,法律也办不到他,他算是棋赢了,他对方的棋都输了。可是天道却是不许他赢,会替众人作他的大对手,老天只要轻轻的动一招,就叫他满盘棋子都呆了,到底使得他一败涂地。这叫作“人有千算,天只一算。”我们天天都是在对人下棋,实际上是在对天下棋。若是对人赢得愈大,就会对天输得更厉害。反过来讲,若是人肯让松些,还处处帮旁的人一招,使旁人免得输,而我自己的棋,也是不会大输的,反而要对天赢了一盘很大的棋呢!<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上面所说的范文正公,是个最显明的例子,他本来很穷,作了将相几十年,到死的时候,仍然没有私人的田产园宅。若是从俗人的眼光看起来,他算是白忙了一世,然而他对天却是赢了一盘大棋,他的子子孙孙,多是贵盛贤才啊!其余的像耶律文正公、林文忠公、曾文正公几位,都是肯输棋的,到后来都赢了天公一盘大棋。而那些会赢棋的许多人,发了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几万万财的,却是后来被天动了一招,就都输完了。古人说的:“人定胜天,天定亦胜人。”天定就是一定的天理。阴阳的定律,是要平均的,人们作的事情过了分,就是失了平均。由于我们的心,先违反了阴阳定律的中和,所以起了反应,受到阴阳定律制裁,使回归到平均的状态。天公下棋,是不动心,也不动手的,而人们就自然输了。譬如对墙壁抛皮球,球自然会回抛过来,抛的力量越大,球回的力量也更大,而墙壁本身,亦并未动手费力。所以《书经》上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思就是自作业,自受报。这跟佛经所说的:“自造因,自结果。”正是一样的道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8 18:28: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而所谓的人定胜天,也不是真正的胜了天,这是说人照天的定理,存心作事,究竟会得到后来的胜利。本来穷困的,后来亨通了。本来忧患的,后来得到安乐。这样的胜利,便是天理的胜利。我虽然说善人对天赢了棋,实际上就是天赢了。须知天道是永不会输的。天道一阴一阳的平均,就是中道,又称中和。《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世间的人事若是失去了平和,就会引起天道的变化。就像如战争及饥荒等等的大劫数,都是由于人事的不公平、人心的不中和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无论暂时的胜负如何,结局仍然是两败俱伤,就是暂时胜利的,也将终归于失败。请翻一翻世界各国的历史,就知道赢棋的,到底也都是输了,这就可以知道天理终久是公平的。人心的不平不和,究竟是会被天理裁制的。<span lang="EN-US"><p></p></span></fo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世间的人类,男人与女人的数目,永远是平均的。有姓张的一母生十男,也有姓李的一母生十女,所以合起全世界的计数,男女的数目,不会相差太大的。这就证明了天道的公平,与阴阳的中和,其中有不可思议、自然调整的能力。若是我们想要仗恃着我们的本领,来违反天理中和的能力,最后毕竟是要自己吃苦头的。如果若是天理阴阳没有裁制调整的力量,那么人的男女数目,也不会永远的平均,世间一切的事情,都会永久失去了公平,而强的、巧的则永远富贵,善人也永远不会抬头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欧美人用短浅的眼光来观察天理,以为世间只有强的、巧的会得到胜利,安分懦弱的,应该被人制服,所以名为“优胜劣败”。这种不究竟的学说,引起了世人的骄满作恶:骄就是有所恃而无恐,我有势力,不怕你,摆架子,显威风。满就是有势要用尽,有福要享足,专顾自己的私利,不替他人设想,只管目前快意,不为日后顾虑。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野心侵略,就是被此等学说所误啊!<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天道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吃亏的,要受到补益。中国的圣哲,儒家、佛家、老庄的垂训,都是反覆的叮咛,说明这个道理。《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又说:“惟天福善祸淫。”(这个淫字,不是单指性欲,而是指一切事情的放纵与过分,可以说就是骄满。又再具体的说,就是骄奢淫逸,贪狠暴横。)淫字的对面就是善。善字的意义甚为广泛,若是要确切的说明,众善都含有谦德的意义,都是以谦德为基本。《易经》是说明天道的书,乾坤两卦是总说天道的大意:乾卦说:“能利天下,而不言所利”,这就是谦德的意义。坤卦说:“坤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不敢成也。”这句的解说,是才华不露,功名不居,就是不务名,不夸功,也是谦德的意义。《金刚经》说:“度尽众生,自觉未度。”又说:“布施济众,不觉有施。”这是世界最高的道德,也包含了谦德在内。<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再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义务心重,权利心轻。而义务心,是自己觉得我对他还有义务应尽,这就是谦。世间作恶的人,不过是权利心重,没有义务心。古语说,重利轻义,正是谦德的反面。所以,一切道德都在谦德里面:由谦发动,对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对社会人群,就是忠信礼义廉耻。凡人对于谦德善行,都是恭敬欢喜。而对于骄满恶行,都是怨怒隐恨。那么天道的降福降祸,说是天道,实是人情。说是天降,实由自作啊!上面的文已说过,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现,《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以,我们为善加福于人,我们自然还得其福。我们为恶加害于人,我们自然还得其祸。从此可知,我们对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随处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除此以外,更没有别的天理可以表现。<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那么我们对他们作事、说话、起念头、表示脸色,都要格外的小心注意。虽然他们或是愚笨,或是怯懦,或是老弱、孤儿、寡妇,无人帮助。我们若是欺凌了他们,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我自己、或我的子孙,也会同样的愚懦孤寡,被人欺凌。反过来说,若是我们对于这些无力可怜的人,心存慈愍,并且设法帮助他们,后来我也会得别人的帮助,而我的子孙则永远不会愚懦孤寡,被人欺凌了。这种天理回圈的感应果报,有智慧眼光的人,自然能在社会上,一家一家的人事上来观察,更可以在历史上,一个一个善恶的人的结果来证明。这也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啊!<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一九四二年六月云台卧病书<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8 18:28: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a name="下篇"><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下篇</span></a><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p></p></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去年(一九四二年)春天,我曾经写了“保富法”上、中两篇文章,送请“罗汉菜”月刊刊出,后来因为患病卧床,未能继续撰写下篇。今年春天,经荣柏云、黄警顽两位先生将该文再送登《申报》,颇受读者们赞许,并有许多人出钱印单行本。但是因为没有见到下篇,而感到遗憾。<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我写下篇的计划,原本想专门收集些古人行善积德,能使子孙富贵显赫的事迹,做为印证。近来因为编写“先母崇德老夫人纪念册”,恭敬谨慎的叙述了数代祖先的嘉言懿行,并且特别撰写了“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这篇文章。七世祖乐山公舍己利人,两百年来,我家多代子孙,都受到他的福德庇佑,可以做为“保富法”这篇文章非常适当的佐证资料。<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这虽然只是一家人的私事,但是乐山公的善行事迹,曾经刊载于“府县志”这本书中,而且又为当时的社会贤达,所推崇重视。祖先数代的积善事迹,也有历史资料可以考证,堪称足以取信于社会大众。正好是“保富法”的证据,所以将它作为“保富法”的下篇,我想应该会得到读者们的认同。<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我时常自我检讨,听闻圣贤的道理,既然已是很晚,知道自己的过错,又已经是太迟。回想生平所作所为,所犯的罪恶过失,不胜枚举,真是愧对祖宗父母、天地鬼神啊!而现在自己则已是衰老迟暮,疾病缠身,更是觉得缺乏补过的勇气和力量,深恐祖先的德泽,自我而坠,从此默默无闻。所以恭谨地撰述祖先的德行,用来告诉后人,使大家能获得一些警惕、启示和策砺,以略补我的过失。<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开始的时候,并不敢将此文刊出问世,实在是因为好友们一再的督促与要求,务必要完成“保富法”这篇文章的全文。这才敢将此文拿出刊行,并盼望能对读者们有所交待。<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一九四三年四月聂云台卧病书<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span><a name="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span></a><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我家祖籍是江西,从九世祖起龙公才开始迁居湖南衡山。七世祖乐山公出生于清朝康熙十一年,也就是西元一六七二年。他的学问积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但却未参加考试。而是跟从祖父学医,并开了一家小药店。因为他的医术精良而且又乐善好施,所以医名大著。后来因为药店被偷,因此关店歇业,还抵押了住的房子还债,暂时迁居乡下。当时的地方官绅,因为乐山公行医救人,遭此不幸。于是就凑了钱协助他赎回原来居住的房子,另外再租一间房屋开药店。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西元一七零三年,衡山发生了大瘟疫,求医的人昼夜不断,因而救活了很多人。而乐山公对于穷人和受刑犯救济尤其的多。当时的县长葛公,以乐山公的盛德及博学多闻,特别聘请他到县府里担任幕僚。并且向乐山公说:“你存心救人,我没法报答,就教你的儿子读书成名,作为对你济世救人的回馈吧!”乐山公接受了葛县长的建议,就送儿子先焘进入了雯峰与集贤两书院读书。后来先焘不久即考中了举人,又考中进士。乐山公当时已六十七岁,送儿子进京参加会试,经过一个名叫滠口的地方,(就是现在湖北省黄陂县西南四十里处)正好碰到严冬的时候发生了瘟疫,经公医治的病患,都能立即病愈。乐山公七十四岁的时候,又带领儿子进京等候任用,经由运河北上,当时的运粮船工有许多人得了传染病,经乐山公医治都能立刻痊愈。此事遍传于各粮船间,许多粮船的病患,纷纷于船旁呼叫,并用绳子将乐山公乘的船系住,使船无法前行,乐山公不忍见死不救,就嘱咐儿子先焘,改从陆路雇乘骡轿赶赴京城。自己留下继续治病救人。经过了几个月,等到传染病停止了,他才到达京城。(人若是能够放下自己重要的事情去救人,实在是最难能可贵的了。)此时正好先焘已奉派担任陕西省镇安县的县长,乐山公于是陪同儿子上任。到达镇安县以后,指示山地民众,就地采药,以增加收入。次年,返回湖南衡山老家后,即寄信给儿子,教他爱民治世的方法和道理。信中情词恳切,被儿子的上司陕西巡抚陈文恭见到,大加称赞。即将这封信印发送给全省的官府参考,以资策勉。这封信以后被刊入《皇朝经世文编》这本书中,为世人所传诵。<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乐山公在衡山的时候,常到监狱里为犯人义诊,儿子富贵显赫的时候,乐山公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然常到监狱探视病患义诊。县官见他年老,派人向乐山公辞谢,他回答说:“救人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乐山公八十四岁的时候,儿子先焘因为继母逝世辞官回家,而又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就决定不再复出做官。在某一天的深夜里,大雪纷飞,有一个病患的家属敲门求医外出赴诊,先焘就起身开门,并对来人说:“我父亲年老,深夜不方便惊动,您可否明天早晨再来?”不料这时候乐山公已经听到声音披衣起床,就叫先焘入内室,并且对他说:“这应该是生产急诊,怎么可以延迟医治呢?”于是就穿上木屐随同来人前往赴诊。这种舍己救人的情操,如此的真切着实令人钦佩。所以老天有眼,明察秋毫,报施给乐山公的果报也特别的丰厚。因此乐山公九十三岁的时候,孙子肇奎,获得乾隆壬子年乡试的第二名。曾孙有七人,镐敏、铁敏两人都是翰林,并膺任主考学政的官职。鏸敏、钰敏两人都是举人,做过县官。镜敏在拔贡考试通过后,派在军机处任职,而镇敏担任京官,鈒敏则选上孝廉方正,当时人们尊称他们为“衡山七子”。<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8 18:28: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先高祖母康太夫人七十寿辰的时候,当时的名士阮文达曾送有一付贺联称:“南岳钟宁,南陔衍庆。七旬介寿,七子成名。”贺联的词意贴切,实在是人间佳话啊!<span lang="EN-US"><p></p></span></fo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我的祖父亦峰公,是乐山公的玄孙,考中咸丰癸丑年的翰林后,历任广东石城新会的知县,高州府的知府及奏奖道员。而且居官廉洁,尽心民事,造福地方,对于当时所发生的械斗巨案,宽厚的处理,保全了很多生命,积德甚厚。民间还特别建立了生祠来纪念他,可见其受人尊敬的程度。<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我私下常想孟子所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的涵义。乐山公的子、孙、曾、玄四代都发了科第做官,到了第五代的亦峰公,也仍然能够积极的行善积德,发扬祖先的遗德。而到了我的父亲中丞公,则更为的贵显。本人则忝为第七代,仍然承受着乐山公的余荫遗泽。所以说乐山公的厚德,泽被子孙,实在是已经超过孟子所说的五代了。探讨其原因,乐山公的医术高明能救活病人,已经是不容易了。而医术精又能够轻财仗义,诚心济人,则更是难上加难了。我们所见到各地的许多名医,靠行医而积了不少财,甚至千万、亿万财富的,也大有人在。但是财富能够传到第三代的却是很少,就算偶然有例外,也必然是医术情而且又好行善布施的医生。我真希望能够多遇到几位像这样行善救人的医师应世,才是社会之福啊!近来生活较艰苦,医药又昂贵,贫病的人多无力就医服药,这正是医药界发心行善的最好时机了!所以特别在此敬述乐山公行医济人的旧事,希望能提供给医药界的大德们,作为行医济人的参考。<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现在我还要再作一些分析与补充。乐山公的医术高明,活人甚多,但是药店被窃,便得要抵押房屋还债,因此可知他的经济情况的确不佳。到了八十多岁的时候,儿子作县长返乡归来。在大雪夜中,仍是穿着木屐步行外出赴诊,我们就可知道,乐山公到了老年仍然是那么清贫啊!(我们今天仍能见到像他这种大善人吗?)四书《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医师、药店都是发财的行业,但是若对贫困的病患义诊、赠药,则不会发财了。然而乐山公虽然不能够发财,而却竟能够发身。当时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推崇,可说是德誉盛于当时,名声传于后世了。实在是不容易啊!(乐山公善心的事迹,刊载于陕西的《镇安县志》和《湖南衡州府志》及《衡山县志》等文献中)子孙连续五、六代都发了科第,而且贵盛,正符合了“以财发身”这句话了。而乐山公和他的儿子都很清贫,孙子肇奎,也就是我的太高祖。虽然作教官,掌理书院,门生很多,然而也是很清贫。不仅如此,曾听到先辈们说,伯曾祖点中翰林的时候,捷报由京城传到家中,高祖母康太夫人,手里正抱着第七个儿子喂奶,就立刻亲自下厨房、做饭款待报捷的人,由此可知家中清寒的程度了!我的曾祖父曾担任京官,死后没有任何的遗产,因此我祖父亦峰公,从小就孤苦而贫穷,在山斋里读书的时候,必须自己煮饭吃。四十二岁的时候,才进入了翰林院。以后曾在广东省担任县长的职务十多年,为官廉洁自持,又常常捐出所得,在地方上提倡各种的善事,例如:育婴堂、种牛痘、修路、造桥、购义地、埋露棺等。因此死后留下的存款不多,所以先父早年的时候,就必须仰赖外出工作的薪资来供给家用。<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我的母亲为曾文正公的么女(曾文正公就是清朝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先生),文正公的家规规定,凡是嫁女儿娶媳妇,花费限用在二百金以内,先母出嫁,是在文正公夫妇逝世后的数年,有奁金三千,也移拨出来,供作家用及代赔垫祖母被某钱号倒掉的款子,以致于个人的积蓄都空了。离开湖南老家,要往东行时,祖母只能给路费银钱六百两,此外则是一无所有了。我母亲中年时,每次谈到当时艰苦的情况,常常是泪随声下。自己身为王侯将相之女,嫁给了数代都是仕宦的大家庭,生活尚且如此的艰难困窘,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实在是难以令人相信啊!<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8 18:29: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琐屑的叙述,目的就是要证明“仁者以财发身”,而不是“以身发财”的大道理,实在是有其深远的涵意呀!这里我们所应该注意的重点是:虽然是数代的清贫,而却换得了后代子孙的发达啊!与那些多留财产以害子孙,助长子孙的骄奢淫逸,使得子孙陷于堕落的,两者相互比较,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呀!曾文正公曾给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一个称呼叫做“求阙斋”。并且还写了篇文章记述,他的用意即是在持满戒溢,要居安思危啊!因为这个世间,并无十全十美的事物,“丰于此者,必缺于彼。”所以若想得到精神上圆满,最好先在物质上要常有些欠缺。所谓精神上圆满的意思,是指父母都健在,家庭和睦,子孙贤达有智慧,并享有天伦之乐,道义之乐等。物质者,是指衣服饮食、车马宫室,乃至官阶财富,一切的享用等。曾文正公常用这个道理来教家人,说家计不宜宽裕,这个与常人的见解恰恰是相反的。文正公又常说:古人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话,这乃是智者的境界。因为花全开了,则表示快将凋谢了。月已圆时,转瞬间,即要缺了呀!所谓“盛极必衰,乐极生悲”,这岂是古人喜欢说这些众人听起来不悦耳的话,实在是这些话都是真理啊!而且自古到今,从社会现象中去观察,这句话没有错啊!而且是历历不爽啊!<span lang="EN-US"><p></p></span></fo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俗话也说:“世无三代富”,又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有智慧的人,就深深的体会到这个道理,所以处事的时候,就会先考虑到:凡事不要求太过圆满,也不要使得太盛,过了头。对于财物聚散,也有周全良好的计划。而对于自己的生活,遵守着持盈保泰的因果法则。个人的享受不可丰厚,而且时时都要想到街头上那些流离失所三餐不继的穷人啊!常想到各处的善堂,掩埋露天的尸体,为数是那么的多啊!我应当节省自己的享受,去救死恤孤才对啊。因为一念仁慈的心,即能使天地间产生了一种祥和之气。如果付诸行动,则这种详和之气,就会常常环集在我的四周,而且能使家庭子孙都受到福荫。这些道理,只要用心研究古今以来的事实,就可了解此话不虚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反过来说,如果只知道贪图自己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别人的生死苦痛。使用诈术权谋来巧取豪夺,百计钻营。这种人积的钱可以很多,权势也可能很大,谄媚他、恭维他的人也多的不得了。一时看起来,似乎是非常的显赫,然而天道的盈虚消长,有它一定不变的道理呀!三、五十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景物也不断地变化迁移!原本是陋巷寒微,忽然地崛起,成了暴发户。然而好景不常,豪华的门地,却在瞥尔短暂的瞬间,凋零没落了!因为这世间并没有一个坚固不坏的东西,也没有一个能永久可靠的事业。凡是用巧取豪夺的方法所得到的财富地位,一定是更为快速的悖出败落啊!惟有孝悌忠厚的家庭,修德积善的后代,才能够确实地保有家业,并且是可大可久啊!这些事证历史上的记载很多,而且环顾我们周遭所发生的人事,到处都是呀!所以只要头脑冷静有智慧的人,自然就看得出来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span><a name="书后"><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书后</span></a><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近来社会的奢侈风气非常的盛,这种奢靡之风,对政治会有极为不良的影响。关于这种道理,明朝的大学问家顾亭林先生早已见到,并曾作有专文、引证许多历史事实,现在谨抄录这些事实如后,提供给研究政治的人参考。<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国家社会的风气若是奢靡,为政的人,应以崇尚俭朴来转移风气。礼记上说:“君子的行为,即是宰相推行治世的标准。”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行事,也可以影响国家的政治。顾亭林先生更明白的指出说:“天下安危,匹夫之贱,与有责任。”也就是这个意思。<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东汉时,汝南郡的许劭,担任郡里的地方官。而与他同郡的袁绍,他的车马随从非常的多。但是每当袁绍走到郡的边界时,都把随行的人马屏去,自己单单驾着一辆车回家,并且说:“我的随从车驾,岂可让许劭先生看到!”(袁绍为一代的英雄豪杰,曾经举兵讨伐当时奸雄曹操,然而却对一郡的小官许劭,竟是如此的敬畏。)<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8 18:29: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晋朝的蔡充,为人好学且有名声,当时的高平人刘整,车驾衣着都是非常的奢侈华丽。但是刘整曾经对人说:“我虽然有喜好穿着华丽衣着的坏习惯,可是每当我碰到与蔡充见面同座以后,那天我的心整天就不免感到不安,觉得自己实在是庸俗不堪啊!”<span lang="EN-US"><p></p></span></fo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北齐人李德林,父亲去世了,就徒步带着父亲的棺木灵柩,返归博陵老家安葬,葬礼也很简单。他的明友崔谌前往吊祭,随从的人马有数十人之多,崔谌为了尊敬李德林的俭朴精神,沿途不断的减少随从的人数。到了李家门前,只剩了五名随从,并且说:“我不能让我的朋友李兄,误会我是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人。”<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李僧伽隐居在山中的时候,当时朝廷下令征召他出来做官,李僧伽推辞不愿前往就任。尚书袁叔德前往拜访李僧伽,也是沿途减少随行的仆从,并且说:“拜访像李先生这样高明淡泊的贤士,会令我有羞于见到自己所拥有华丽的车驾与官服呀!”所以君子高贵的行事,若是担任地方上的官职,则可以化导一方。若是在朝廷任官,则可以教化天下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唐朝的大历年间,皇帝下诏发布杨绾为宰相,杨绾为官一向廉明方正,而且生活非常的俭朴。当时的御史中丞崔宽,非常的富有,财产很多,崔宽家中花园里的楼台亭榭不但多而且美,当时可称为天下第一了。但是当他听到杨绾当上了宰相的消息,当天立刻就默默地自行撤毁了花园中的楼台亭阁。而郭子仪听到杨绾就任宰相的消息,也将自己家里的乐伎,裁减了五分之四。须知郭子仪军功甚大,曾经立下了收复两个京师的大功劳,并封为汾阳王,威势权力可称震惊当世,然而对一个崇尚廉洁俭朴的宰相,却是如此的敬畏呀!可惜今天再也看不到杨绾,也没有崔宽与郭子仪这类的人物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李师古这个人拥兵自重而且相当的跋扈,常常抗拒朝廷的命令。但却对宰相黄裳,有所畏惧,李师古曾经命令自己一个干练的亲信,带着数千两黄金,赴黄家送礼想攀些交情。这位亲信到达黄家门前,正巧碰见一个轿子自宰相府里面出来,轿旁却只有两个婢女徒步随行,而且衣着甚是简陋,并称轿内坐的是宰相夫人。这位亲信非常的机警,当下就明白宰相清廉俭朴的作风,不敢冒然地进入宰相府送礼。就带回礼金,急急归去。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的报告李师古。李师古因此更加地敬畏黄裳,并且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叛意,终身服从朝廷的命令,再也不敢有所违背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从上面的实例来看,可以知道,由道德学问俱佳的人担任地方官吏,可以使地方获福。而中央的官吏清廉正直,则会使全国都得到利益。所以崇尚清廉俭朴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实在是非常的密切啊!古人说:“惟俭可以养廉。”而它的相反,是奢侈则不能不贪污,贪污的结果,必然会使得社会、天下大乱。《大学》上也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是经济学的定律,也像数学上的公式,是不能改变的呀!今天的社会风气糜烂,竞相崇洋,揣摩学习欧美的不良风气,衣履服饰、饮食享用,无不是穷奢极侈,动辄千金,风气影响所及,政治那有不乱的道理呢?(若是论到政治上的正本清源,就好比是瘟疫,细菌毒素就是从这些地方发出来的呀!为政者怎么能够掉以轻心呢?)<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个人以为我国本为崇尚俭朴的民族,善良的古风,亟应保存,部份邪恶的欧美文明,则应是选择取舍,不可照单全收。可能有人会说我开倒车,但是遇到道路不能通行时,前进即有危险,这时只能速开倒车,以保住性命,这又有何不可呢?希望当世的贤达,不吝指教。<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聂云台<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按:以上乃是一九四七年前后上海的情形,请看一九九五年现在的台湾实况,我们作了多少改进呢?我们应该怎样呢?请读者指教!<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a name="附录一"><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附录一</span></a><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 </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黑体;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节录<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云台">云台</personname>居士卧病随笔<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财富之来,不觉地而来。财富之去,也不觉得而去。虽然是用尽了计谋,也实在是白费心机呀!这个道理、其中的因果相当地复杂,也不容易了解。倘若谁能透切的了解,他必定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一切的善事,重点在于发心,而金额的多少,还在其次。若是发心真切而力量不及,虽然钱少而功德却是极大。若是缺乏真实的慈愍心,钱虽多而功德却是很小。子女的智慧愚蠢贤良或是不肖,教育的影响也实在是有限的!儿女体格的强弱、寿命的短长,就是医药卫生,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啊!必须要自己多培养慈悲心,常以利人济物为做人处世的目标。如此则子孙可享幸福,可保十分的圆满。希望读者能理解并接受这项理论与观念,为子女多培福啊!<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子孙的学问事业,也全是受到父母积德修福的影响。若祖上是刻薄成家,则子孙学业即使是侥幸有成,终究也不会发达长远的。<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希望自己的子孙发达,这是人人同此心理,然而结果却是多数适得其反。为什么呢?因为都是不明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啊!<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想要知道培养慈悲心的方法,则首先要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而“德育古鉴”这本书必须常置在案头,经常的翻阅,可保善心,而免淡忘。(按:《了凡四训》也是一本非常值得大家参考的书籍。)<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p>&nbsp;</p></span></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8 18:27: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再说一家,是上海十几年前的地皮大王陈某,家中的财产有四千万银元,兄弟两房,各分两千万。一九二五年,我到他家吃饭过一次,他住的房屋十分的华贵,门前有一对石狮子,是上海所少见的。他的客房,四面的墙壁全部都装了玻璃架,陈列的铜鼎,都是三千年的古物。有一位客人,指着告诉我说:“这一间房子里的铜器,要值银元一百五十万,中国的有名古铜器,有一半在此。”这几句话,正是主人最高兴听的。原来一般富人的心理,就是要夸耀,我有的东西,都胜过一切的人。而惟有道德名誉是钱办不到的,这些富人无可奈何,只好在衣服、珍宝、房屋、器具上,争豪斗胜,博得一般希望得到好处的客人,来恭惟奉承。(骄奢两字是相连的,骄就是摆架子,奢就是闹阔。上海常看见的是大出丧,一日之间,花费一、二十万的银元,以为是荣耀,但是若要请他们出几千元帮助赈灾,就不大容易了。这是普通人多有的卑劣自私的心理,并非是单说某一家。(这一位主人,当然也未能免俗。)在我看见他之后,不过才七年的时间,上海地价忽然惨落,加以投机的损失,以致于破产。陈家的古铜珍宝,房屋地产,一切的一切,都被银行没收变卖,主人也搬到内地家乡去了。<span lang="EN-US"><p></p></span></fo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再说一个实例,就是上海哈同花园的主人,近日报纸上常有讥讽的评论:说他们生平,对于慈善事业,不肯多多帮助,并说他有遗产八万万银元。试一设想,财产八万万的收入,就照二厘的利息来计算,每年也应该有一千六百万,如果他们肯将这尾数的六百万元,用作救济贫民之用,那么全上海的难民,就可以得救了。在三年前,上海的难民所中,有十万人,每人的粮食,以每个月两元计算,全年不过才两百余万元。到去年米贵的时候,难民所中的难民才不过一万几千人,每人的月费三十元,一年共五、六百万元,也还不过是他们收入年息的三分之一罢了。再说上海死在马路上的穷人,去年将近有两万多人,前年不过一万多人,再前年不过是几千人,就单说去年米贵,死人最多的时候,如果办几个庇寒所和施粥厂,养活这两、三万人,也不过一年花个五、六百万元就够了。这在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的一毛,然而这一毛,却是舍不得拔。如果能化几百万元,救几万个穷民。他自己家用,若是没有特别的挥霍,就是无论如何的阔绰,还是可以将一年所余的利息若干万来用作储蓄的。这样一来,一方面得到了美名誉,一方面作了救人的大功德,再一方面又仍然每年增加了若干万的积蓄。这样的算盘,实在是通极了。然而他们却没有这样智慧的眼光,一心只想这一千六百万元,一滴不漏,全部都收到自己的银行帐上,归为己有,任意的挥霍。竟然没有想到这肉身是会死的,自己既无子女,结果财产全归了他人。几万万的财产,一旦变为空花,只是徒然的带了一身的罪业,往见阎王,而且又遗下了一片不美的口碑,留在这个社会。<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他们也挂信佛的招牌,但是全不知道《药师经》上开宗明义,就详细的说明了悭贪不舍的罪过。经上说:“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缺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得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心生痛惜。如此之人,由此命终,生饿鬼界,或畜生道。”因为大富之人,钱财有余,自己也没有用处,明知道多数人将会饿死,却不肯施财救济。若是从道德上责备起来,这简直是间接的杀人。积钱最多,力量最大,而不肯布施的,他所负的杀人罪就更重了。譬如见到一个极小的孩子,站在井边,快要落井了。有一个人在旁站着,全不开口,也不拉开这个小孩,而让他落井死了。我们一定会说,这个孩子算是被他杀死了一样。而富人见灾不救,正是一样。何况是大富如此,连利息的一小部分都不肯舍,那么马路上死的几千几万的饥民,岂不是要算他杀死的一样吗!杀死几千几万人的罪过,难道是用骄慢心,以信佛作为幌子,勉强化点挥霍不尽的小钱,作点专卖面子的善事,就以为自己已经是作了功德,便可以免除一切的罪过么?我想恐怕天地鬼神,决不会如此含糊的宽恕他。所以我说这一段事实,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分别真伪,打破心里的悭贪,切不可蹈积财不施的覆辙!<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8 18:26: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再说元朝的耶律文正公(耶律楚材),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世祖的军师,军事多数是由他来决策,他却是借此而救全了无数的人民。因为元太祖好杀,他善于说话,能够劝谏太祖不要屠杀。他身为宰相,却是布衣蔬食,自己生活非常的刻苦。他是个大佛学家,利欲心极为淡泊:在攻破燕京的时候,诸位将领都到府库里收取财宝,而他却只吩咐将库存的大黄数十担,送到他的营中。不久,就发生了瘟疫,他用大黄治疗疫病,获得了很大的效果。他也是毫无积蓄,但是他的子孙,数代作宰相的,却有十三人之多。这也是一个不肯积钱,而子孙反而大发达的证据。<span lang="EN-US"><p></p></span></fo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再说清朝的林文忠公(林则徐),他是反对英国,以致于引起了鸦片战争的伟人。他如果要发财,当时发个几百万,是很容易的。他认为鸦片贻害人民,非常的严重,所以不怕用激烈的手段,烧毁了鸦片两万箱。后来,英国人攻广东,一年攻不进,以后攻陷了宁波、镇江。清朝不得已,就将林文忠公革职充军,向英国人谢罪谈和。林公死了以后,也是毫无积蓄,但是他的子孙数代都是书香不断,孙曾辈中尚有进士、举人,至今日仍然存在,数年前故世的最高法院院长林翔,也是其中的一人,而且道德亦非常的崇高。这又是一个不肯发财,而子孙反而大发达的证据。<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再看林公同一个时候发大财的人,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就是广东的伍氏及潘氏、孔氏,都是鸦片里发大财至数百千万银两的。书画家大都知道,凡是海内有名的古字画碑帖,多数都盖有伍氏、潘氏、孔氏的图章,也就是表明了此物曾经在三家收藏过,可见得他们的豪富。但是几十年后,这些珍贵的物品,又已经流到别家了。他们的楠木房屋,早已被拆了,到别家作妆饰、木器了。他们的后人,一个闻达的也没有。这三家的主人,总算是精明能干,会发这样的大财。当时的林文忠父,有财却不肯发,反而弄到自己被革职办罪,总算太笨了吧!然而至数十年以后,看看他们的子孙,就知道林文忠公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伍氏、潘氏、孔氏,却是最愚笨的人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上海的大阔佬很多,我所认识的,也可以举几个例子:一个是江西的周翁,五十年前,我在扬州鄙岳萧家,就认识这位元富翁。(当时的这两家同是盐商领袖。)有一天,周翁到萧家,怒气勃勃的,原来是因为接到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说是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募捐款,他就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而周翁嫌他擅作主张,捐得太多,所以才发怒。那时他已有数百万银两的财富,出个五百两救济,还不舍得。后来住在上海,有一天,谭组安先生与他同席,问他,如何发到如此的大富?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他活到八十多岁才死,遗产有三千万元,子孙十房分了家,不过十几年,就已经空了。其中有一房子孙,略能作些好事,这一房就比较好,但也是遭遇种种的意外衰耗,所余的钱也不多了。若是以常理来说,无论如何,每房子孙都有三百万,不会一齐败得如此之快。然而事实上,却是如此。若是问他如何败法?读者可尝试着闭目一想,上海阔少爷用钱的道路,便能够明白,不用多说了。这位老翁,也是正当营业,并未取非分之财。不过心里悭贪,眼见饥荒,而不肯出钱救济,以为积钱不用,是聪明。却不知道此种心念完全与仁慈平等的善法相违反,我若是存了一家独富之心,而不顾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极处。除了本人自己受到业报外,还要受到余报的支配,也就是《易经》所谓的余庆、余殃的支配,使独富的家败得格外的快,使大众亲眼见到果报的昭彰,能够醒悟。(而本人所受的果报,若不是现世报,则旁人是不能见到的。)<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宋体;">  </span></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