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onomi 于 30-1-2011 07:18 编辑
现在PR和公民的申请时越来越难了,这个其实从当年650万人口目标减到550万就已经注定了。过去就不回顾了,下面说点别的:
1,新加坡是在统计上全世界移入/移出倾向比例最高的国家。以这种情况,根本不必担心没人满足他每年5-7万左右的PR配额。
2,很多争论说现在的限制会失去很多潜在的人才,这就好像某个公司高薪招聘10个人,要求一定要名校,你也可以说这个限制会失去很多优秀的潜在人才。但是人家只要10个人,人家又不是要把全部的优秀人才都招来。现在新加坡就处在这个情况下,原来他们要650万人的时候,就不怎么筛选,现在550万的话,名额一下子紧了。‘
我的看法:
PR会越来越紧。PR-->公民的难度会慢慢上调到和EP-->;PR一样(区别是PR有漫长的时间可以重复尝试)。新加坡的长远目标应该是亚洲的摩洛哥(现在已经很像了,从赌场到F1),加上良好的治安和医疗设施,打造成亚洲富人/名人的后花园和养老地,这个本身来说就会形成一个群聚效应。同时会吸收一定的第一二产业来为本地人提供一些基础的就业和经济缓冲。在这个目标下,所谓对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是可疑的,要知道在金融、医疗和高端服务业里,理工科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不高(金融需要一些基础IT支持的,但是这个同时也是可以在其它国家完成的)。同时为了保障这个目的和为那些富有的老人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把人口扩张到香港那种密度是不可想象的,我估计到2020年,新加坡的人口上限会稳定在550万。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基本上PR和公民的申请平均难度都会和现在差不多。
个人觉得新加坡政府心中的外国人才:
第一档:罗杰斯为代表 --- 我一直觉得这个家伙一定收了新加坡政府回扣才过来的。一样以弊之,也就是那些不差钱的。包括很多中国投资移民(哪怕是煤老板)。当然很多人说这些肯定对新加坡没有啥忠诚度。但我们现实点,如果可以,全世界任何政府都巴不得给任何1亿美金身价上的人发护照的。这些人本身就是新加坡的长远战略目标。这些人基本上不需要新加坡政府提供什么,哪怕都是海外公民,也没有坏处,真定居一个就挣一个。
第二档:跨国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一句话,他们可以给新加坡直接带来工作。大多数时候,他们可以帮助决定扩大在新加坡的投资规模。
第三档:金融专才(不是银行里那些投资顾问和员工)、医疗和高端服务业专业人士--- 为第一类人提供服务。很遗憾的是,中国人干这些的比较少。
以上3档都属于哪怕短期,都对新加坡有较大帮助的。不管是PR还是公民,新加坡政府都不会太计较,因为哪怕这些人长远不在新加坡,但是所谓国际都市的名声就是靠这些人打响的。
第四档:为以上三档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士(比如IT,会计,金融业的普通工作人员)。其实包括研究所大学里面的教授之类都在此类,但是他们比较好申请PR、公民的原因是因为人数很少,而且他们帮助提高新加坡的形象。--- 从这一类以下都属于新加坡政府需要考察时间和忠诚度。这一档属于对新加坡短期收支平衡,长期可能有比较大效益的。这些人的PR会很容易,但是公民要看时间。
第五档:良好的社会家庭单位。包括普通的EP和SP,有稳定工作和家庭,最好有孩子,构成新加坡社会的基础,帮助保持新加坡的正常运作和人口比例。这些属于短期内可能新加坡会吃点小亏,但是长远还是有效益的。这个前提下,2条船的选项会越来越难(在早5-6年前,根本没有什么DPR的概念---也就是申请renew和公民都没区别,现在才有的)
大家要解读新加坡政府的心态:他们原来觉得要找250万人(400万---650万),所以放水,现在发现估计错误,只要找150万,可是已经放水了100万,那么剩下50万名额就明显紧张了(第1-3档根本不会被配额所限制,哪怕没配额也可以批下来)。所以开始要已经发出的4-5档里面没有长远新加坡计划的PR挤出去(不愿意申请公民的),现在包括LTSVP之类的紧张(好像LTSVP不被批准的都是PR的父母),拉开PR和公民福利差距都是这个的一部分。
有人会说,把这些PR挤走了有啥好处?反过来从新加坡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有些PR不愿意入籍,这个是既成事实。那么不如把这个名额留给新的PR,虽然新来的也可能也不会入籍,但是还是有可能性,新加坡政府不必在已成的PR这个case上吊死。
还有朋友会说:虽然我不入籍,但一个月在这里挣5000新币是因为新加坡人干不了,我走了工作公司也不会把这个工作给新加坡人。你是对的,但是这个工作可以给其他愿意在新加坡长期发展的外国人,这些人可能会成为新加坡人,对新加坡政府来说,这个就是他们条件比你优越的地方。这一轮轮筛选下去,最后新加坡政府的算盘就成了。
对策:我觉得在别人的场子里,只能顺势而为,如果你不属于第1-3类(我们要面对现实,在以前650万人口目标下,第4-5档本来享受的红利如今已经消失了)。要做的就是别首鼠两端。这倒不是说要入籍,而是既然情况已经这样,决定要明确。我知道很多PR的朋友最后“被入籍”,其实这种最亏。如果你不打算入籍,把你目前能享受的福利都计算清楚,能兑现的赶紧(比如组屋),以后只会越来越差,对未来的计划都以不入籍或者失去PR为前提,不要到时候措手不及。
如果打算入籍,也别观望。最傻的就是等5年来看,存在潜在成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普通PR家庭,5000月薪,如果5年前入籍,可以买1手组屋,现在这个情况下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当时不入公民,买了2手组屋,从增值角度上是一样的。如果现在这个家庭收入上涨到7000,前者可以买公寓,后者也可以,但是享受补贴的机会永远消失了。我有个好朋友家里一直在中国交公积金,想回国养老,最后1年前入籍,中国的退休金就飞了,而且因为换组屋的时候时间不凑巧,3万补贴也没拿。虽然可以等下一轮换房,但是随着收入上升,这个机会越来越少。
最后,其实PR和公民这种东西呢,人都是贱的。以前大概2000---2005年,PR很容易的年代,很多条件过得去的朋友并不把PR当做一回事,所以很多人也不是特别想拿。我朋友里面很多直接放弃PR直接走了回国的(不下10个),拿了PR后愿意入籍的很少,愿意全家入籍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是现在PR和公民难了,很多人就开始琢磨怎么在国外保持PR。其实从实际角度上,中国和新加坡的差距绝对是缩小了,理论上大家应该更不在乎这个PR和公民,但是好像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猜新加坡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降低PR难度对增加公民(特别是华人公民)并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期望难度大幅放开的最好有备份方案(我觉得这个概率绝对小于房价大幅降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