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9524|回复: 71

[原创] 在异乡 —— 这里是新加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7-2012 15:50:11|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n1213 于 18-7-2013 13:18 编辑


导读:来到新加坡已经很多年...... 下面这些文字是初来乍到时的诸多感想(有些文章有明显的时代特点,网友们可以猜到那是何年)。如今回忆起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我只能引用诗人的话说,那过去的一切,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异乡情思(代序)
那一天的清晨,我独自漫步在街心公园里。一阵微风吹过,树叶轻轻飘落,虽然新加坡依旧是盛夏,却刹那间让我想到了秋天。在中国在祖国在故乡,此时正是金秋十月。此刻,我置身赤道,看着那落地的树叶,屈指一算,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品味秋之风景了。
人就是这样,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总是置若罔闻,一旦离开才开始怀念。就像祖国的概念,当你在自己的国家时,她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谁也不去深究她的含义。而当你在异国他乡时,她才会变得非常具体,她才成为家,家乡,亲人,同胞,自己国家的代名词。她意味着思念,意味着亲情,意味着团圆,代表着自己的根。而当我要把自己的情感化为文字时,地理位置也常常会影响到我的情感,那种漂泊与根的感觉,混杂在一起,实在难以说清。
人生的选择多种多样,每一种选择是对是错谁也无法判断。但因为选择了,生活才多姿多彩,人生才不平铺直叙,回忆起来才会有滋有味,就像一本耐读的书。世界如此之大,而自己却像井底之蛙。我渴望丰富的人生,我追求浪漫的生活,我希望走遍天涯海角。于是我抱着自己的理想来到了新加坡。
在新加坡,我憧憬过,失望过,欣喜过,伤心过,追求过,徘徊过,但最重要的是我收获过。特别是游子的生活让我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更多的理解,更深的升华。思念故乡之情,常常溢于言表。这份眷恋、这种情结、这缕情思,时常在我的心头萦绕,难以割断、无法割断、也不能割断……


花园城市
新加坡号称花园城市,她也确确实实配得上这美称。
在新加坡的任何一块国土上,到处都有花草树木。无论你是坐在家中还是外出,无论你是购物还是消闲,无论你是在步行还是乘车,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看过去,你一定会看到葱葱绿绿的树木或美丽的花花草草。
我曾惊讶于这一点。难道新加坡真有巧夺天工的大自然的设计师,将那些花草树木巧妙的点缀在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层次鳞比的高楼大厦间?
我最喜欢靠近东海岸的那一条高速公路,笔直高大的棕榈树矗立在路旁,一棵一棵沿着公路伸向远方,而不远处便是蔚蓝大海,每当我乘车或伫立在天桥上,我都感到心旷神怡,妙不可言。在莱佛士仿的商业闹市,当你正穿梭在钢筋水泥之间,透过商店的玻璃窗,印入你眼帘的是热带阳光下的绽放的奇花,那种欣喜又让人赏心悦目,眼前一亮。更不要说在公寓的一角,在组屋的楼下,如果你不搞清楚你的方位,你一定会疑心你是在公园里。
如果你乘车环游全岛,大片大片的树木呈现在你眼前,所有的建筑隐藏在其中,那感觉就如同在森林中行驶一样,几乎认人忘记身在何处。
而色彩斑斓的新加坡国花胡姬花也是无处不在,点缀着大街小巷,马路天桥。绿色的草坪也随处可见,你也决不会看到“禁止通行”的字样。
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确名副其实。



Singlish
新加坡是一个东方西方荟萃,多元化种族并存,又以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未到新加坡时,就听说新加坡人讲的英语是新加坡英语,也就是Singlish 。事实上,他们的发音的确和英式,美式不同,而是溶入了当地特色。新加坡有华人,马来西亚人,印度人和白人。由于很多早期华人来自中国沿海一带,所以广东话、福建话也是很有市场。于是新加坡的英语就融人了当地特色,发音初听起来有一点怪怪的,但听久了又觉得比美式英式来的亲切。除了语调不同,他们也会在英文中加入中文,如在ok后面加“啦”音,把“ok”说成“ok啦”,虽然讲的是英文,但语气却用的是华文。或者干脆一边讲英文,一边又会冒出一些华文字词,好像这样才能过瘾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有时,一些马来话,广东福建话也会在里面。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便形成了Singlish。因为沟通的需要,新加坡人往往会讲好几种语言,他们也以此为自豪。但年轻的一代现在却更重视英文的学习,不可否认,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新加坡,流利的英文,的确是谋取一份高薪工作的前提。
当你初到新加坡,在很多正式的场合都听到的是英文时,你很难想到其实他们的母语是华语。根据国情,教育部规定,所有政府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必须学两种语言:英语和华语,或英语和马来语,或英语和淡米尔语(印度语)。而且他们的学习真刀实枪,到中学毕业时,很多学生的华文听说读写简直可以和中国的中学生相提并论。可以说,讲华语运动在新加坡一直在持续,而且成绩显著。
也因此有人说,新加坡人英文不好,华文也很烂。为此,报纸上也常会讨论这一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认为,事情都是相对的。即便新加坡人的英语比不上美国人,华语比不上中国人,但他们的语言能力在美国和中国也确实没问题。
     

学母语
新加坡是一个东西方文化荟萃,多元化种族并存,又以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当你初到新加坡,在很多正式的场合听到的都是英文时,你很难想到其实新加坡的母语是华语。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小到在地图上不能用钢笔点,而只能用圆珠笔点。虽然国小,但在语言上却不甘示弱。新加坡政府规定:华语为母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政府很有远见。
根据新加坡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白人等不同种族共处的国情,新加坡教育部规定,所有政府中小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必须学两种语言:英语和母语。即英语和华语(华人),或英语和马来语(马来人),或英语和淡米尔语(印度人)。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愿选择。具体就是,在学校里,所有的课程均用英语来教,而母语一定要用母语来教。这一点跟我们在国内学英语的方式完全不同(我们是用华语教英语),而且很有效果。以华语为例,学生以听说为主,并会读会写。实际上,学生在幼稚园时代就开始接触华语了,到了上学时都是用两种语言交谈,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语感基础。而且他们的学习真刀实枪,中学毕业时,很多学生的华文听说读写简直可以和中国的中学生相提并论。讲华语运动在新加坡一直在持续,而且成绩显著。也因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个新加坡华人或者在学校选学华文的非华族学生都有两个名字:英文名和华文名。这样,新加坡华人的姓名结构是:英文名+姓氏+华文名,这是姓名的全称。如果一个非华族学生在校选读了华文,那他们就只用名而不用姓,小一点的孩子非常可爱,他们并不懂得这其中的缘故,常常会说:“我没有姓。”
然而,华文和英文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学习起来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再加上学生学到中学毕业后,只要考试达到一定要求便可以不必选择华文,而社交语言又为英文,所以有些人就会抱着应付的态度:考试ok就好,反正以后不一定用得上。因此,华文和英文也在激烈的较量着。一方面,政府强调必须学习母语。华人一定要学华语,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不能做香蕉人,外面是黄皮肤,里面却是西方人的头脑。另一方面学生也觉得压力太大。在新加坡的一部电视剧里,就有一个华族小女孩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说,长大了要当医生发明一种药,吃了可以变成白种人。因为那样就不必学华语了,让老师哭笑不得。
所以,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一代的确更重视英文的学习,因为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新加坡,流利的英文,的确是谋取一份高薪工作的前提。
因此,华文的教育也一再改革。目的不外是提高学生学华文的兴趣,并注重实用,尽量做到事半功倍。李光耀等名人以身作则学习华语的故事也常会见诸报端,或出现在课本里,以鼓励国人努力学习多种语言。媒体也十分关注,竭力宣传。人们常常会在电视中看到用心良苦,创意新颖的宣传学华语的精美广告,以及令人捧腹大笑的有关学华语的种种趣事和笑话的电视片。如有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主持人给在新加坡的外国人现场教华语,然后马上让他们用新学的第二语言去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们往往推陈出新,结果出人意料。这也说明他们在新加坡确实受到华语的耳濡目染。
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国的崛起也是华文热的另一个原因。在这种大趋势下,许多印度,马来族学生以及白人也在学校选择学习华语。还有一些来自日本、韩国的学生,也在努力学习华文。他们当中有的人华文成绩非常好,有时连新加坡的华族学生也比不上。记得有一次,我去一家马来人的店里买东西,正当我用蹩脚的英文和对方说话时,店主的女儿走了过来,她标准流利的华文让我吃惊,我不由地称赞道:你的华文很好!”“过奖,过奖。对方谦虚的回答更让我侧目!
而且,新加坡的中小学华文课本编的非常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及文化点点滴滴溶入其中。所以,怎样留住中华民族的根,我觉得新加坡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红灯区
还记得初来乍到新加坡已是晚上十一点了,我坐在车上透过玻璃好奇的望着车外新加坡这座对我来说全新的城市,但正如这漆黑的夜晚一样,一时半会怎么能看透呢?
不一会我就到达了目的地芽龙(Geylang)。当然,我还不知道Geylang是红灯区。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又将公寓仔细的看了一遍,装修很好,家具也都是安照在国内的要求买的,虽然一个月要付$600元,但想到有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心里便舒服许多。于是我便脱口而出:房子不错,我比较满意。二房东说:我还没有告诉你它不好的一面,这里是红灯区。红灯区?我只是在电影和书中看到过,顿时一幕幕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在我眼前闪过。也许是看到我眼神里的一丝不安,她马上说:其实也没什么,你走你的路,只要别停下来就好了。我似懂非懂,但半年和约已签,我也无话可说。
当我走出公寓,站在Geylang大街上时,我失望极了。这里就是新加坡?窄小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破烂的小店……更恐怖的是我走了没多远,就有一凶相毕露的男子尾随在后,他大喊:小姐,小姐。我回头一看,便被吓住,赶紧加快速度往前走,他怎样喊我都不回头。正在我心跳加速时,他却跑到了我的前面,大叫一声:中国人!便跑掉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但仍然心有余悸,惶惑不安。
下午返回时,却又茫然找不到自己的住处。这时一名男子走过,我连忙问他。他很有礼貌的告诉了我。我这才觉得自己可笑之极,原来我就站在公寓门口却还浑然不知。正要说谢谢,我却突然又听到了一句:多少钱?我心里暗暗慌乱,什么也不敢说了,拔脚就走。
回去后,我向二房东讲述,她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不要理睬他们就好了。
几天后,我第一次晚归。说晚,其是也就是八点多。我心里惴惴不安,一路上我都在想:红灯区的晚上会是怎样的呢?会不会很恐怖?会不会很危险?没有人接我,也没有人送我,我只好硬着头皮走了。当我终于走到时,我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晚上和白天没有什么区别:人们依旧走来走去,商店照常营业,餐馆仍然开张,那情形不知比白天热闹多少!我不再害怕,一边笑自己,一边继续走。突然,我看到很多女郎站在路边,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控制住自己的好奇,不敢正视她们,加快脚步走回家去。
再后来,我习以为常,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天会很多,有一天又没有。有一次,我又看到了她们,我已不再害怕,竟故意从她们身边走过,我看到:她们看上去都很年轻,她们看上去都很漂亮。我心中不解:为什么她们却……
合约到了,我搬离了那里。在以后,在白天,我曾路过那里。我走路时,碰到过那刺人的目光;我做车时,看着那人流,心里总是不能平静......  (p.s. 发此文时,我刚从芽龙吃完宵夜回来,我已经完全忘记了那时的感受,善忘的人啊)




解读陪读妈妈
              ------ 评新书《百合》
近几年来,以陪读妈妈的话题来写书的虽有,可是,始终没有一部真正能把在新加坡的陪读妈妈生活描写得真实的作品。幸好,盼到了这部由喜蛋所著的《百合》。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向了新加坡,在这些人中,陪读妈妈可谓特殊的一群,她们皆因新加坡的国策应运而生。可是,正如网络黑客的存在一样,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今陪读妈妈的身份似乎已演变到难以定义的地步。每当看到媒体的负面报道时,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因为我也是中国人。
人们在猜测,在争议,在评论着陪读妈妈:她们为什么要花一大笔钱来新加坡?她们为什么要放弃一切来新加坡?她们真的是为了孩子的求学吗?她们来新加坡到底要做什么?她们难道不想老公吗?她们……
由创意圈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百合——中国母亲在新加坡的情缘》以女主人公百合在新加坡的种种经历解答了以上问题。作者喜蛋也是一名陪读妈妈,她以自己来新加坡的风风雨雨和心灵感受,用心血完成了这部长达三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将陪读妈妈的另一面生活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认为是近几年来出版的这类书中最可读的一本。
作品真实,生动,有代表性的反映了陪读妈妈在新加坡的喜怒哀乐,她们的不同选择,以及她们的不同人生;也间接的描述了新加坡人以及新加坡人对陪读妈妈的种种态度。
作为文学作品,作品的前半部分写得比较成功。虽然有人说这部分太黄。但百合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对爱的向往与追求;另一人物小灵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玩新加坡男人与股掌之上;新加坡女人对中国女人的蔑视以及中国女人对新加坡男人的魅力,都跃然纸上。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作者合情合理的描写了社会现实,相信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明辨是非,做出公正的判断。
作品的后半部分从艺术角度看虽有不足,但从思想深度上却有可取之处,它也代表着女主人公百合精神上的一个飞跃,同时也提出了引人深思的信仰问题以及人物的思索和感悟,并做出了较好的解答。
当然,这是作者喜蛋的第一部作品,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例如,书中忽略了另一群陪读妈妈,她们在中国养尊处优,有的还受过良好教育,虽然在汇率为一比五的前提下,可是来到新加坡却依然过着比新加坡人还优越的生活。她们不想工作,也无需工作。她们的工作就是陪伴孩子,消闲购物,全家人一年飞来飞去,大把大把的钱扔在了新加坡,间接的为新加坡的经济做出了贡献。这样的生活连新加坡人也是望尘莫及的。要说遗憾,那就是在书中几乎没有她们的影子,容易让读者陷入误区,不能够完整地了解陪读妈妈。其次,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值得商榷,说教色彩也过于明显,大量的引用是否合适,一些缺乏背景的故事读者能否理解等。但瑕不掩瑜,书中精彩的地方的确处处可见,让人如临其境,掩卷深思。
如果你是中国人,也许书中的故事能让你共鸣,让你反思;如果你新加坡人,也许书中的人物会让你似曾相识,会让你对陪都妈妈多一分认识。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陪读妈妈的是非曲直,说来道去剪不断,理还乱。但不论你是谁,读过此书,相信书中的真诚,尊严,希望,理解与精彩一定会打动你,也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缅怀麦克杰逊(写于麦克杰逊逝世一周之际)
整整一个星期,我都沉迷在网络中搜寻着有关麦克杰逊的生命历程,从不崇拜任何明星的我却一下子被麦克杰逊深深迷住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那天籁般的嗓音和他那让人叹为观止的的舞步,而是在众多绯闻的后面,我看到了麦克杰逊的一颗孩童般真挚的心:他个人一生的慈善捐款就是三亿美元,他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因爱孩子而为孩子们建造了梦幻庄园,让孩子们美梦成真,特别是那些患病的孩子……然而,这个世界并不理解他,在他的一生中,人们热衷追逐的更多的是那些空穴来风的八卦新闻!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他生在歌舞中,死在媒体下!
当我看到麦克杰逊和孩子们一起拍的MTV时,我泪流满面,我也相信他说的那句话:“我绝对不会伤害孩子!”他是那么的爱孩子,如果你愿意去了解他,你一定会相信他!
然而,这一切是多么的遗憾、多么的可悲!在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各种传闻仍然满天飞。人们宁愿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有爱他的歌迷那么理解他!什么真假父亲,养育了孩子就是孩子的父亲!麦克杰逊的歌迷回答的多好啊!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虚幻?为什么假的变成真的?真的又变成假的?麦克杰逊,他为我们这个世界做了那么多好事却不为人知,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那不负责任的传闻。
纽约时报评述麦克杰逊的一生是天才与悲剧的一生。是的,他是一个天才,他的悲剧却是因为这个世界给他的爱太少!我到认为,他是天才与孤独的一生!
……值得欣慰的是,无论如何,他的划时代的经典歌舞将永存!

p.s.
迈克杰逊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除了他辉煌的演艺生涯外,有多少人关心过他的信仰呢?
迈克杰逊歌唱事业辉煌的时候,因为国情的原因我对他一无所知。我想我知道他时,应该是在90年代末了。而我之所以知道他,也是新闻报道中的种种关于他的负面新闻,显然,我对他是没有好感的。一个在我看来莫名其妙“把黑皮肤漂白的人”,我是不会感兴趣的。
当我在心里已经对他盖棺定论时,我既没有看过他的歌舞,也对他一无所知(然而,我居然敢下定论!)。当然,更想不到以后他会成为我的偶像!还欲罢不能的写文章缅怀他!
2009年6月25日,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也是我对他的认识彻底改变的时候!然而,为时已晚……
那些日子,只要我打开电脑,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迈克杰逊的!而我也一下子被他深深吸引住了!一个星期后,我忍不住把我的感想写成文字......
当我听了他的音乐,看了他的访谈,聆听了他的对话后,我相信了他的真诚,他一跃而成为我的偶像!是的,我相信!






(待续)


发表于 31-7-2012 17:47:19|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今天我也来沙了个发~

起头 导读 待续~~~~~~~~~  静待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7-2012 20:09:5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12 22:59:33|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异乡 ------ 这里是新加坡 (2)

本帖最后由 cn1213 于 26-8-2012 19:30 编辑

导读:来到新加坡已经很多年...... 下面这些文字是初来乍到时的诸多感想(有些文章有明显的时代特点,网友们可以猜到那是何年)。如今回忆起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我只能引用诗人的话说,那过去的一切,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新加坡人
人们总爱给不同国家的人做一个总结,如中国人保守,美国人开放,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新加坡人怕输等。但凡事都是相对的,也许在某一件具体的事上也可能是中国人开放,美国人反到保守也说不定。 至于说到新加坡人怕输,谁又喜欢输呢?也许是因为新加坡国小,输不起吧?也有人说新加坡人笨,但当你领教过那三寸不烂之舌的商人,代理,你的想法一定又会改变。
而以我微不足道的身份和井底之蛙的见解,我到觉得新加坡人是过于谨慎和细致。在这里,这既不能说是优点,也算不上什么缺点。在一件益处显而易见的具体事上,他们有时会显得矛盾重重,瞻前顾后,甚至问一些杞人忧天的问题,令被问的人无所适从。这时,你就会觉得新加坡人因谨慎而过于迂腐,就觉得他们有些“笨”,也许人们就由此得出结论吧。而他们做起事来,明明是一目了然的事,他们也不要省去中间环节,这又让人觉得他们细致入微到了极点,于是又觉得他们“笨”。更有时候,他们什么都不想,完全由政府来决定一切。这也确实也怪不得他们,因为政府父母式的管理,他们已经依赖惯了。所以,他们进一步的给人们留下一个印象:“笨”。
我觉得新加坡人笨与不笨,现在对新加坡人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加坡已经怎样从一个小国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这个事实才最为重要。如果有人一定要说笨,那又有何妨?


吃饱了吗
曾经,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回答是:我吃了。改革开放后,大家都觉得这样的问候也应该改革了,于是问候语就变成:你好!
当中国人已经改变了问候方式,在新加坡你却还可以听到街坊邻里的老一代华人这样问候:吃饱了吗?吃饱了。
记得中国电影《大撒把》里有一个镜头,让人忍俊不住。男主角葛尤在给美国人教华语,他一本正经得教,美国学生一本正经的学,只听他们反复在读的是:你吃了吗?我吃了。
吃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件美事,会吃的人被誉为美食家。最近,我还在新加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大大地写着:吃饱了吗?
所以当我在中国久违了这样的问候时,在新加坡却忽然听到,虽然问法略有不同,却在有趣的同时,倍感亲切。在新加坡,我不止一次的听到老一代华人对中国的由衷赞美:中国很大,有高山有大河;也不止一次的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话:我们都是中国人。每每这时,我的内心也被感动着,那种本是同根生的同胞之情油然而生。
是的,一句“吃饱了吗?”的问候,缩短了多少距离!


问路记
不论我们在哪里,都有找不到路的时候。尤其是我这样的人,天生方向感就不强。
在新加坡,有过很多次问路的经历,每次都得到耐心及热情的帮助,尽管他们有时候也并不知道路线。
通常是这样的:如果你要去的地方,他们知道,他们会详细告诉你。但当他们发现你是要走去时,他们就会好心提醒你路很远。但不一定真的远,因为十分钟的路对他们来讲就需要做车了。
如果你要去的地方,他们不知道,那就又分几种情形了。要是在地铁站,他们马上会走到地图前,帮你查明:或者打电话问自己的朋友。如果你没有电话,他们还会主动打电话到你的目的地那里,询问对方怎样走。
如果他们告诉了你,可是你还是一脸茫然,只要他们时间允许,他们一定会陪你走一点,再指给你看。
也有帮倒忙的时候。当你急急忙忙赶时间,你也知道目的地就在眼前,可是你就是找不到路。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你连忙上前询问,希望他指点迷津。他十分认真地听了你的询问,然后便开始站在那里仔细帮你苦想;或者他会反问你,你去的地方离哪里近。这时,你心中已经清楚,他也不知道。你因为赶时间想走,可又不好意思,因为对方还在认真地帮你想办法,接着你才听见他说:不如你打电话叫你的朋友来接你……


眼泪
再坚强的人,也会留下眼泪,何况我这名弱女子。
在中国,虽然我只是一名小职员,但我却能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 坐在我个人的办公桌前,只需要做好我那份工作。愉快是另一回事,但绝对是轻松的。来到新加坡我才知道,这里与中国是那么的不同。老板会身兼数职,凡事亲躬,颇为辛苦。公司里凡展示给外人的地方,均布置得当,美观大方。而员工的工作间则窄小无比,空间被尽情利用。工作更是环环紧扣,慢半拍则有做不完的危险。总之,你不但要买力的做,而且还要运用智慧想办法做的既快又好。如果做不完,对不起,你自己想办法。这可不是让你加班,而是你份内的工作没有做完。所以,一天下来,你忙得乱七八糟,手脚不停,已分不清自己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你暗想,你并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可是到了下班时间,你的心依然沉重,因为你总觉得那干不完的工作还压在你的心上。
我猛然想起在国内就读到的故事。谈到海外生活,一位华人写道,他去某学校,没想到校长会亲自开车来接他。其实,这并不是校长多么有诚意,而是他必须身兼司机。还有一位华人也谈到类似的经历。他虽然是厂长,但他工厂里大大小小的事,他都必须亲历亲为。国内的人听了都不可思议,原因很简单,少雇一个人,就少发一份薪水,就少一份压力。
也因此,习惯国内生活的我流了不少眼泪。事实上,老板并没有责骂我,可是一个眼神,已够我受的。最让我难过的是,越想做好,越做不好,从没有觉得自己这样失败,这种感觉真是糟糕至极。有一天,在地铁中,同事的一句话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更糟的是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而哭:心酸,委屈,后悔,难过,压力,痛苦,都不是。总之,就是想哭,又不能尽情哭!
那天,因为偶然的一件事,我和老板有过一次朋友式的谈话。我也分明看到了她眼中的泪光。最后,她告诉我千万不要在大清早哭着给别人打电话了。
但最终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效率,也懂得了新加坡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的原因,我也由衷地对能上能下的老板及新加坡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巴刹
巴刹一词,是从马来语演变而来,在新加坡它指的就是菜市场。英文叫Market,华文却叫巴刹,既不美,又很怪,而且那个“刹”字,听起来阴森森,让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它和吃联系起来。如果是音译,为什么不用一个更美的词来代替呢?再如,新加坡有很多潮州人,自然也会卖潮州菜。可是他们却把它叫潮州糜,无论是听起来看起来都很难让人和美味的食物连起来。
巴刹里,都是小商小贩在苦心经营。鸡鸭鱼肉,新鲜蔬菜应有尽有。他们多半上午营业,下午便收工不做了,而且星期一这一天要休息。在巴刹的旁边则是小贩中心,买各种食物和果汁饮料。每间小店自有其经营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挂招牌的方式。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把自己的特色饭照下来,旁边标出价钱,图文并茂,然后挂在外面,让顾客一目了然。 在新加坡,很多人不煮饭,他们天天来这里吃饭也不腻烦,而且他们的饭量都很小,吃一点便饱了。此外,在巴刹附近,还会有一些杂货店。每天也是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总之,巴刹是新加坡人必不可少,而又喜欢光顾的地方。


乘车有感
新加坡的交通十分便利。地铁就像一条巨龙一样通向东西南北和四面八方,而且设计合理,设施完善,可谓世界一流。此外,地铁的设计师也处处为残疾人考虑,不论从走路还是上下楼梯,都一一想到了。
新加坡的巴士也十分发达,路线设计合理。譬如,它会根据不同的需要与情形穿梭在大学校园及组屋区,方便人们的搭乘。仅这一点,就让人觉得十分便利。
在搭乘地铁及巴士时,我常常看到新加坡人对老弱病残人士的热情相助。可以感受到,这种礼让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已经是他们为人处事的一部分。特别是遇到盲人时,不是你便是他,一定会有人上前协助盲人,为他们带路。
有一次,我乘地铁时,在门关闭的一瞬间,一位女士不巧被门夹住。她头在里,身在外。正在我被吓得呆若木鸡,毫无反应时,我看到凡是站在门口的男士均不约而同的伸出手,奋力将门顶住,使那位女士化险为夷。
而我在乘巴士时,也常常听到司机热情的问候,耐心的指点。
当然,也有不愉快的时候。我发现不愉快的经历多数是在乘德士时发生的。最令我烦恼的是很多德士司机似乎不熟悉路线,常常需要你来指点领路,这使我很困惑。我已经有过很多次不得不半路下车的经历,仅仅因为我不能为他们带路。还有,当你有行李时,有的司机竟然坐视不理。一次,我去接中国来的朋友,又碰到了这种情形。我的中国朋友奇怪地问,新加坡的德士司机是不是从来不帮乘客,我只能无言以对,不知怎样回答。甚至,我遇到和听到过更糟的情形。
行行有行行的职业道德,为什么德士司机和巴士司机的反差如此之大?而德士司机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代表了新加坡的第一形象,为什么这种现象还比比皆是?我不明白,也十分困惑。
p.s.
这种情形已经改变了!半月前,我从迪拜回来,在章宜机场,看到德士司机们一字排开,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车旁,以统一整齐的姿势,迎接着乘客,那阵容似乎在等待“检阅”,服务也挺到位。


情调
有这样一个电影广告:
Honey,今天是我的生日你会陪我吃烛光晚餐吧?
什么烛光晚餐,去Chinatown吃鸡饭就好啦。
那你会来接我吧?
接什么接,汽油很贵的,你坐MRTInterchange等我就好。
可是……
虽然广告有些夸张,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新加坡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
民以食为天。先说吃,在新加坡大多数人喜欢在食阁和小贩中心吃饭。食阁通常设在购物中心里,有冷气,环境比较好。小贩中心则在巴刹旁边,人来人往,又无冷气,环境热闹。至于食物的种类大同小异,本地,东南亚,中国,西式样样都有,物美价廉。但要说情调气氛绝对谈不上,不但人声草嘈杂,而且你要自己一样一样买,一样一样端,高峰时还要等座位。如果一位新加坡人请你在食阁或小贩中心吃饭,你千万别见怪,因为这与有钱没钱没关系,他们的习惯如此。
再说穿着打扮,除了一些白领阶层的上班族衣冠楚楚外,大多数的人衣着都比较随便。而越是有钱人,越是大老板穿着越简单越随意。所以,千万不要以“衣”取人,在新加坡更是如此了。
至于居家装饰,更是不可思议。新加坡的房屋大体分为三类,洋房,公寓,组屋。洋房有独立式和半独立式,洋房和公寓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是居住的好地方。但政府组屋也不错,有儿童游乐场,篮球场,到处绿草如茵。可是走进家中,你会发现家家除了客厅之外,大多布置十分简单,最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居住在组屋的人大多不挂窗帘。所以,也有人说,新加坡很适合穷人生活,睡觉不需要被子,T恤,短裤加脱鞋,一年四季就够了。这自然是笑话。
当然,在一些重要场合,晚会,酒会,他们则十分注重衣着礼仪,穿着也十分讲究,那又是另一种情调了。


袜子
新加坡的女人不穿袜子。新加坡的人在家里全部赤足走路。
袜子,除了保暖作用外,对女性而言,它还具有装饰作用。特别是长统丝袜,它会让女性更显妩媚多姿。
但对地处赤道的新加坡来说,丝袜的功能就变为零了。在任何一个场所,新加坡的女人不论穿裙,穿裤或民族服装,足下均是一双裸足。烈日,和风,暴雨,室内,室外,雷打不动。与女性的赤足凉鞋相比,男性上班族却全部是袜子皮鞋。
也许是热带的天然条件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回到家里,他们全部不穿鞋子,不论是木地板还是大理石地,他们统统不管。他们喜欢赤足,有时在家门附近,他们也会不穿鞋子走来走去。因此,你常常会在家家户户的门外看到很多鞋子,如果谁家来了客人,只看鞋子就能一目了然。
我看到:
孩子们赤足奔跑在游戏场上,那么地欢快!
我也看到:
夕阳西下,一位男子赤足漫步在住家附近,他牵着一条狗,悠哉游哉,斜阳照在他和他的狗身上,这是多么生动有趣而又轻松随意的一幅生活图景啊!
看来,赤足真的能让人放松!



这里是新加坡
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每日奔波,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第一次去人力部,匆匆拿到了号码时,才仔细环顾四周。哎呀,这么多人,再看看手表,离下班时间也不远了。今天我能顺利地办完事吗?会不会等了半天,又让我明天再来呢?想到这里,连忙问身边的人:我会被叫到吗?下班了怎么办?那人看到我紧张的样子,笑了起来:放心,这里是新加坡。只要你拿到了号码,就一定会办妥。听到这番话,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有一次,我去买电饭煲。我对售货员说:请帮我拿一个电饭煲好吗?他拿了一个给我。我说:能否帮我检查一下呢?他说:这里是新加坡,请放心!我笑了笑,说:好了,我相信你。回到家以后,我按图索骥,却少了两样东西。无关紧要也罢,但其中一样却是不可缺少的饭勺。我便打电话到了顾客服务中心,对方说:那你过来拿好了。后来,我将此事讲给同事听。大家说:你为什么要自己去拿?他们应该送到你家。我想反正我要去买东西,顺便拿回来好了。谁知,大约一个月后,电饭煲又坏了。表面上它一切正常,但做出的饭确是夹生的。我真生气,我不知用了多少电饭煲,从没有问题,为什么这个电饭煲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电话打来打去,打到了厂家,让我将电饭煲送去修理。接着便告诉我一个陌生的地址。我说:不能上门修吗?回答说:小家电都不可以。我问:那么我怎样去呢?对方说:你可以做出租车来。我哭笑不得,说:电饭煲比出租车贵多少呢?与其这样,我还不如买一个新的呢!总之,电话折腾了我一个上午,最后我总算知道了大致方向,并约好了时间,对方也答应我技师会在,尽量当场修好,免得我去第二趟。那天,我只好牺牲了我宝贵的休息时间去修这个电饭煲。临行前我又特地打了电话,以确保万一。谁知道,风云突变,对方竟然说:技师不在,另约时间。我气不打一处来:且不说我锅不能用,我又得从新去安排一个时间。我又急又气,眼泪不知怎么就流了出来。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反正最后是柳暗花明,电话在对方说“等一等”之后,传来了另一个声音。他们说可以来拿,等修好了我再去取。虽然取的时候费了一点周折,但是电饭煲却是再也没有坏过。
真的,工作是如此繁忙,喜怒哀乐全埋在心底,我那脆弱的心有时候简直不堪一击。有一天下班后,我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同事们停住了匆匆回家的步伐,来安慰我。这时我又听到了那句话:这里是新加坡!我抬起朦胧的泪眼一看,而她并没再说什么,转身上车离去。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12 17:34:0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12 19:29:4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12 19:08:38|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我真是初来新加坡,这个城市的生活[关键词屏蔽]还无法被我这样一个外来客窥见,只求本分淡定的做好手头工作,听楼主姐姐叙叙道来。加油哦
: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12 21:13:33|来自:新加坡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不过我沒看完整,因为在路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12 23:23:3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认真地看了你的贴子,对于想来新加坡的我收获不少。期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12 22:22:32|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们的支持!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