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5-7-2015 21:11:46|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帖子更新太快,白天漏看大侠姐姐的回帖。
咱俩观点基本一致了。不过还有点不同。我觉得在属于普及教育的中小学阶段,一直都会是以成绩选拔学生,不会进行全面考察。因为除成绩是客观条件,其他都要靠主观判断。藤校也好PSC也好,都是挑精英的,应该精挑细选。中小学如果这样搞,就要乱套了;P
还想到有关联的两点。
一是,大部分家长,尤其我们新移民家长,对学校在学业以外提供的各项机会不重视。有时还抱怨活动太多影响学习。我赶脚CCA制度,广泛的学生团体活动,多重的参与机会,是小红点教育制度中的一大福利。不善加利用很可惜。
二是,以成绩选拔学生是对弱势人群最有利的制度。
俺稍微扯远一点。这个话题我们在小六群(今年小六,不是去年那个小六群)讨论过。我以前看过海峡时报高级编辑蔡美云(好像是这个名字)的一篇文章,讲她自己的经历。她说自己来自华文背景家庭。18岁考大学时,她申请报业控股奖学金,需要面试。面试官问她,是否天天看海峡时报。她说没有。然后,面试官又问几句别的,就结束了。她没通过,失去了奖学金机会。她说,自己18岁,只会诚实回答问题。实际上,她父亲每天看联合早报。她自己省下零花钱,每周买海峡时报周末版,细读一遍,连广告都仔细读。但在和面试官交谈时,她把握不了机会,没有扭转话题的技巧。那些技巧,她这样华文背景的家庭是无法传授给她的。
所以,面试,无论怎样客观,都是不客观的。因为人的言谈举止,有家庭的烙印。
她的故事还没完。她参加了由英国大学主办,在新加坡进行的一场入学考试。成绩优异,被牛(或剑)录取,在大学度过充实的四年。她回想起来,说佩服大学的勇气,只凭一张考卷就录取她。如果需要面试,她肯定自己通不过。她知道自己的一口Singlish教授们听不懂。
她的故事我印象深刻。我认为PSLE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制度。如果以后PSLE改为分级制,像A水准一样,那么热门学校肯定要有自己的门槛。如果大家都要再参加笔试口试才能拿入门券,不知热门学校里还能有那么多新移民孩子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