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狮城论坛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帖 付费广告
查看: 1734|回复: 14

[狮城水库] [转帖]施琅是不是民族英雄?请注意文明用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2006 00:51: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width="6%"><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11/29/20051129135251a442f.gif"></TD>
<TD class=f14px width="94%"><B>维护统一,功勋卓著</B></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lass=tb03>
<P><IMG src="http://news.163.com/newimg/special/newspk14.gif"><FONT color=#cc0000> 收复台湾,保护领土完整</FONT><FONT color=#ffffff>网易新闻 news.163.com<br></FONT><FONT size=+0>  </FONT>三百多年前,在台湾面临将要被人从中国版图分割出去的危险时刻,施琅将军受当时清朝政府所派,果敢地率领精锐水师,渡过风急浪高的台湾海峡,一举击溃妄想独立为王的郑氏,收复了台湾,让台湾回到中华民族的怀抱里。施琅将军的伟大功绩,正是他当年以非凡的勇气和智能,保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br><FONT size=+0>  </FONT><br><FONT size=+0>  </FONT>施琅在歼灭郑军后,立即安辑居民,抚恤降众,对郑军将领以礼相待,士卒给以银米,负伤者代为医治,有欲归见妻小者派小船送至台湾,有愿归农的,查明原籍,送回所在府县。施琅优待降卒的政策,在台湾广为传述,使得“台湾民众莫不解体归心,惟恐王师之不早来”,保证了台湾社会平稳过渡。自此,实现了真正的全国统一,为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新的有利条件。 <br><br><IMG src="http://news.163.com/newimg/special/newspk14.gif"><FONT color=#bc2931> 坚决反对弃台,力主设府管理</FONT><FONT color=#ffffff>网易新闻 news.163.com<br></FONT><FONT size=+0>  清廷收复台湾之后,内部产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坚决反对弃台,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从台湾的人口、物产资源说明留守台湾不会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从台湾的地理位置说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因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他对西方殖民者的情况有所了解,对荷兰殖民者的侵略本性有所认识,认为“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也就是说,如果清朝放弃台湾,荷兰殖民者就会卷土重来。为此,施琅强调台湾断断不可放弃,他还提出了在台湾设置官兵等治理台湾的具体建议。 </FONT></P></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 12:54:16编辑过]
发表于 2-4-2006 01:01: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冷观,施琅生平简介

小狮租房
<FONT size=3>施琅,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生於天启元年(1621年),卒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军的重要将领,积极参预海上起兵反清。後因微嫌与郑成功发生矛盾,终於酿成父、弟被成功诛杀的大戾,施琅再次降清。他先後担任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预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氏集团。他还针对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地错误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06 00:59: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50% bottom; BACKGROUND-ATTACHMENT: scroll; BACKGROUND-IMAGE: url(newspk10.gif); MARGIN-BOTTOM: 18px;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width="6%"><IMG src="http://news.163.com/newimg/special/newspk13.gif"></TD>
<TD class=f14px width="94%"><STRONG>民族败类,无耻汉奸 </STRONG></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lass=tb03>
<P><IMG src="http://news.163.com/newimg/special/newspk15.gif"> <FONT color=#cc0000>叛明降清,卖国行为</FONT><FONT color=#ffffff>网易新闻 news.163.com<BR></FONT><FONT>  </FONT>施琅自称十七岁即作贼,南明隆武朝时参加了黄道周援助金声的义兵,因为黄道周不听其建议而出逃投靠郑芝龙,后随郑芝龙降清,在镇压广东抗清起义活动中罪恶累累。因为不得李成栋信任,自感前途无望,后来又投靠郑成功抗清义师,直到曾德事件后再次降清。南明永历帝死二十一年后,施琅灭掉了中国最后一个抗清基地台湾。施琅的一生,没有忠义观念,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反复无常,这样一个人有什么资格作为民族英雄! </P>
<P><IMG src="http://news.163.com/newimg/special/newspk15.gif"><FONT color=#bc2931> <FONT>历史人物应还原历史环境评价</FONT></FONT><FONT color=#ffffff>网易新闻 news.163.com<BR></FONT>  人们对于近现代史上反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爱国主义容易理解,没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古代的爱国主义却有一种糊涂的观念,甚至带有虚无主义倾向,这就是试图否定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与爱国主义者,更有甚者还试图肯定历史上的卖国贼出卖主权与领土、分裂祖国的罪恶行为,把民族叛徒说成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英雄。</P>
<P>  明末的叛将施琅,弃汉投满,可是却有人把他颠倒为可与郑成功比美的英雄。满清消灭明朝的战争并非是一场单纯的改朝换代的国内战争,它带给被征服民族的灾难与痛苦也长期未能消除,直到二百余年后的辛亥革命仍然把反清作为鲜明的主题之一。在古代历史中,民族与国家的立场是很鲜明的,我们不应该以今天的国家观念加给明末清初的人民,那个时代的国家、民族观念鼓舞着史可法、阎应元等不畏强敌,困守孤城,阻挡清军铁蹄南下。他们那种不计个人利害安危、为国殉职的崇高形象,才更值得中华民族子孙敬仰。</P></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06 02:03: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是已经讨论过了吗我觉得不论清朝明朝都是中国.所以施琅也不算汉奸.民主主义情绪少点把</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06 15:08: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其实正方说的是施琅的功,反方说的是施琅的过,两方都没有错。所以我觉得应该这样评价施琅:</P>
<P>施琅在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有卓越的功劳,但由于历史局限性,他在维护祖国统一这一过程中,以汉族人的身份背叛了当时的汉民族,给汉民族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因此,施琅对于国家来说是功臣,对汉民族来说是汉奸。功不能抵其过,过不可掩其功。所以施琅不是民族英雄,只能算是有争议的国家英雄。(把国家和民族分开比较容易看清)</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06 13:03: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今天早报的一篇文章,大家看看吧。</P>
<P>张从兴 </P>
<P>  3月2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以清廷武力收复台湾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把连清朝统治者都瞧不起而列为“贰臣”(对清朝有功,却是前明的叛逆,所以称为“贰度忠臣”)的施琅捧上天,称为“著名爱国将领”。 <br>
<P>  据中国官方媒体介绍,这部有明显的官方和军方背景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讲述了著名爱国将领施琅将军成功统一国家的历史过程。艺术再现了施琅将军为平定台湾,实现国家统一,贡献毕生精力的英雄壮举”。 <br>
<P>  <FONT color=#dd2222>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显而易见,施琅能获得新的“历史评价”,是与中国官方处理台湾问题的“现实需要”分不开。可是,为了台湾问题而把施琅这样一个长期被视为“汉奸”的历史人物,树立成正面典型,未免有些思虑欠周,这必然会引起民意强烈反弹。</FONT> <br>
<P>  果不其然,在官方媒体大力宣传《施琅大将军》的同时,大陆网站上就开始出现了口诛笔伐的声音,而且音量越来越大。甚至有网友模仿毛泽东"老三篇"之一的《纪念白求恩》,写了一篇极尽挖苦之能事,令人忍俊不住的《纪念施琅同志》。此处摘录一段,与大家分享: <br>
<P>  施琅是个军人,以杀人为职业,对杀人技术是精益求精:在八旗军系统中,他的杀人技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鄙薄杀人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我和施琅同志只在电视上见过一面,没给他写点什么!今天CCTV拍了部37集的连续剧纪念这个三家奴才,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奴性,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利于皇上和朝廷的人。 <br>
<P>  电视剧播出后,网上论争更是激烈。中国儒家网站“儒学联合论坛”(www.tomedu.com),最近就上演了一场“大陆新儒家”和“汉民族主义者”之间的大论战,双方激辩的焦点就是施琅到底是“解放台湾”的民族英雄,还是背叛“华夏正统”的卖国贼!这场争论还在持续,一些名人,如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原道》主编陈明博士,也卷入其中。大家如有兴趣,不妨上去论坛看看。 <br>
<P>  本人无意卷入这场论战,只是想提出几个观察和问题,供大家思考: <br>
<P>  <FONT color=#e61a1a>一、施琅和台湾郑氏是站在对立面的。既然把施琅称为“著名爱国将领”,还为他建立巨型塑像,就该剥夺郑成功的“民族英雄”称号,同时也得把他在厦门日光岩的巨型塑像拉倒砸烂。否则,人们很难理解背叛“民族英雄”的人,怎么能成为“爱国将领”。 <br></FONT>
<P><FONT color=#e61a1a>  二、台湾郑氏被清廷视为“前明余孽”。既然扫荡台湾“前明余孽”的施琅可重新评价为“爱国将领”,那么在扫荡“前明余孽”战争中,挥师进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然后处死,为清廷立下更大功勋的吴三桂,是不是也应该重新评价,称他为“在促成祖国统一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爱国将领”呢? <br></FONT>
<P><FONT color=#e61a1a>  三、除了施琅以外,其他一些为满清立下大功的“前明降臣叛将”,如洪承畴、尚可喜等著名的“汉奸”,近来都纷纷以“学术研讨会”名义打开翻案之风。既然如此,是不是也应该一视同仁,为汪精卫、周佛海等诸位先生举行“学术研讨会”呢?</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 13:05:3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06 22:29: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睡觉教主</I>在2006-4-2 15:08:00的发言:</B><BR>
<P>其实正方说的是施琅的功,反方说的是施琅的过,两方都没有错。所以我觉得应该这样评价施琅:</P>
<P>施琅在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有卓越的功劳,但由于历史局限性,他在维护祖国统一这一过程中,以汉族人的身份背叛了当时的汉民族,给汉民族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因此,施琅对于国家来说是功臣,对汉民族来说是汉奸。功不能抵其过,过不可掩其功。所以施琅不是民族英雄,只能算是有争议的国家英雄。(把国家和民族分开比较容易看清)</P></DIV>
<P>

<P>赞一个...</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4-2006 01:44: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蛮欣赏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4-2006 03:06: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罗耀九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BR><BR>   不久前,历史剧《康熙王朝》的放映引发了郑成功后裔的非议。我想,这不单是一个历史事实的是非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如何对待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的学术问题。<BR><BR>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我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中,曾经产生过许多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有弦高、申包胥、勾践、屈原、辛弃疾、岳飞、文天祥、陆秀夫、史可法、阎应元、王夫之、郑成功等等。到了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产生的爱国主义者如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洪秀全、洪仁煊、邓世昌等等更是史不绝书,为数众多。人们对于近现代史上反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爱国主义容易理解,没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古代的爱国主义却有一种糊涂的观念,甚至带有虚无主义倾向,这就是试图否定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与爱国主义者,更有甚者还试图肯定历史上的卖国贼出卖主权与领土、分裂祖国的罪恶行为,把民族叛徒说成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英雄。这种论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历史主义的观念。<BR><BR>   学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爱的国是楚国,楚国的疆域在今天的长江中游及其附近;越王勾践所爱的国是越国,其疆域位于今之浙江一带。如果我们没有历史上的国家观念,那么,古代的吴、越、秦、楚在今天都是一家人,无论是侵略被侵略,都可一笔勾销,反侵略的光辉历史和民族精神也不值一提了!但事实上,每当中华民族遭逢深重国难的时候,屈原投江而死、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总是在鼓舞着人们满怀信心去克服困难,战胜敌人。毫无疑问,它已成为全民族的宝贵的爱国主义思想遗产。<BR><BR>   千余年来,到过杭州西湖的人,莫不对岳飞塑像肃然起敬,对秦桧夫妇鄙夷唾骂,是非观念深入人心。可是,如果非历史主义地对待岳飞与秦桧,疑义就产生了。今天,我们早已不是大宋的臣民,神州大地找不到宋、金的分界线,女真族与汉族同属于中华民族,已然都是一家人了。能否因为岳飞所爱的国家已不存在,岳飞就不能被称为爱国主义者?秦桧也不是卖国贼?这样明显错误的非历史主义论点,绝少有人公开宣扬,可是类似的论点却偶有所闻。例如:明末的叛将施琅,借荷兰水军攻击郑成功,曾受到郑成功最严厉的惩罚,可是却有人把他颠倒为可与郑成功比美的英雄。固然,爱国与卖国并非以对一家一姓忠诚与否为标准,但是,正直的人们从来不赞赏在国家被侵略、民族受凌辱之时的变节投降行为。满清消灭明朝的战争并非是一场单纯的改朝换代的国内战争,它带给被征服民族的灾难与痛苦也长期未能消除,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成了各民族人民的大监狱,所以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长期存在,直到二百余年后的辛亥革命仍然把反清作为鲜明的主题之一。在长期斗争中,民族与国家的立场是很鲜明的,我们不应该以今天的国家观念加给明末清初的人民,那个时代的国家、民族观念鼓舞着史可法、阎应元等不畏强敌,困守孤城,阻挡清军铁蹄南下。他们那种不计个人利害安危、为国殉职的崇高形象,永远为中华民族子孙所敬仰。即使在当时,也博得满族正义人士的钦佩。其他如大思想家、大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也曾奋力抗清,失败后隐居不出,终身不应清廷的征召;还有势单力孤的黄道周等也誓死抗清,留得正气在人间,与洪承畴降敌求荣、为虎作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爱国志士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博得后世人民的长期敬仰。<BR><BR>   那么,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者,会不会影响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兄弟民族关系呢?不会的!因为正确判断任何问题的是与非都应该“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一切都依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不可违背的原则。历史上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感情有它产生的特定背景,决不容许我们用现在的思想与感情去取代它。例如,今天肯定没有人把吴国同越国、秦国同楚国的对立当作现实问题来谈论,而我们要继承的是勾践那种为复兴祖国而卧薪尝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屈原忧国忧民、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而绝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去替古人分忧。<BR><BR>   文天祥、史可法的孤忠耿耿、誓死不降、公而忘私、临危不惧等优秀品质是爱国主义的思想结晶。反之,那些在民族战争中贪生怕死,或逃或降,甚至认贼作父、甘当儿皇帝的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尽管时过境迁,历史的洪流早已将当年的“国家”观念冲刷净尽了,当年活动在今天中国大地上的各个民族,早已融合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兄弟民族之间的友好情谊早已取代了历史上的互相争战,但是,历史上的民族叛徒却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今人对待历史,只能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而无权去改变历史的事实,即使是利用文艺形式去纂改历史、蒙蔽群众也是不能允许的。<BR><BR>   当然,有的论者为历史上的民族败类翻案,主观上也有为当前的政治服务的意图。例如歌颂郑成功的叛将施琅,便含有这样的用意,他们的意图也许无可非议,然而却达不到目的。因为简单的历史类比方法不是科学的史学方法,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清康熙帝利用施琅征伐汉族郑氏政权是民族战争的继续,现在台湾回归祖国是人民解放事业的继续;前者仍然是明清两个帝国的对抗,后者是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纯粹是国内的政治问题。二者仅仅是形式类似,性质截然不同,绝对不能相提并论。诚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3页)。把本质不同的历史事件牵强附会地硬扯在一起作类比,实际上是否定了历史是一门科学。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正确地阐明历史,而且会造成不良后果——颠倒是非,使忠奸不分、爱憎不明。假如将来一旦爆发卫国战争,我们的子孙应该向哪一类历史人物学习?是以文天祥、史可法为榜样,坚贞不屈,为国殉身,还是学习洪承畴、施琅叛国投敌,或者学汪精卫替日本侵略者促成“大东亚共荣圈”?这可是一个大是大非的严肃问题,含糊不得,也马虎不得,我们只能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而绝不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BR><BR><BR>   历史科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不少征服者懂得,要真正征服一个国家的人民,必须消灭或篡改这个国家的历史;而被征服者不甘心做亡国奴,也总是力图保存自己国家的真实历史,使爱祖国的观念永远留存于人心。如果使古人现代化,抽掉历史上的国家观念,请问,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思想从何产生?不要以为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强大了,就可以淡忘历史上受侮辱、受迫害的痛苦历程。即使是用文艺形式篡改历史取悦观众,也必然在不知不觉中使捏造的历史深入人心,使后代子孙不知道先烈们为保国保种保护民族文化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造成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我们要牢牢记住“居安思危”这句名言,要以史为鉴,以真实的历史为鉴,不能让伪造的历史混淆视听。<BR><BR>   历史的巨轮无情地驶过一个个帝国的废墟,旧的国家消灭了,新的国家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现代的国家观念是现代产生的,古代人的国家观念是他们那个时代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历史主义地对待历史,才能够使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遗产不受损害,继续发挥它激励人民精诚团结、为祖国的繁荣而献身的教育作用。文艺工作者固然不是科学工作者,但如果要以历史为题材创作文艺作品,也必须懂得这个基本道理。(此文原载2002年12月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4-2006 10:32:00|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P>朝廷栋梁[em05] &amp; (汉)民族败类[em01]</P>
<P>和乌三龟的定位大同小异,只不过后者开风气之先而已。</P>
<P>[em07]</P>
<P>这个故事教育我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会被夹得很疼,可是后来者都是享受美味。</P>
<P>从这个角度上说,台湾绝不能丢,否则的话,哼哼……</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