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0-5-2011 17:43:47|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辩是队伍的主力,不仅要学“双手互搏”,还要学 “乾坤大挪移”,将对手引入埋伏圈。更要学“独孤九剑”,以攻为守。比如抓住正方二辩先手的优势,问几个问题,让对手拼命答啊答,他再答你再问,他答不出你替他答。这一招可以打乱对手的计划和思路,消耗对手的时间,积小胜为大胜,以便让队友在总结陈词时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弱势文化的逐步消失更是历历在目。作为“促进方”,切不可否定某些传统文化正在消亡这一事实,更不能在文化全球化这一问题上被对方牵着走。想想看吧,这一论题被人辩论了无数次,相关的学术论文更是多不胜举。如果对手用心,完全可以猜出“促进方”的招数,轻而易举地举出大量的论据来捍卫自己的阵地。因此,陷入“阵地战”对正方不利,“避实就虚”和“釜底抽薪”才有可能获胜。
作为正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如何定义“全球化”? 现在的全球化与过去的“征服,殖民”有何区别?
2. 如何定义“传统文化”?包含哪几个层面?哪一个层面容易被“全球化”?那一些不容易?
3. 如何定义“发展”?
4. 文化全球化等于“文化同质化”吗?
5. 传统文化是从“全球化”开始而开始消亡(或衰退)的吗?什么时代文化消失得最快,过去还是现在?弱势文化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6. 历史趋势是“文化同质化”,还是“文化分化与复杂化”?从19世纪末全球化开始后,国家和民族的数目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民族主义加强了还是减弱了?
7. 纵观历史,何时民族文化发展最快?是“保守封闭”时期还是“开放融合”时期?
8. 美国文化会“一统天下“吗?美国自身的文化统一了吗?
9. 经济发展可以促进文化发展,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会不会促进其传统文化的发展?
10. 罗素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这种小范围的“全球化”对西方文化的发展究竟是“促进”还是“妨碍”?
11. 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导致世界文化的交流更加直接和频繁,一些民族文化和活动被世人所知并走向世界,如柔道,瑜伽,风水,中餐等等。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些传统文化是发展了还是没落了?
正方应主动出击,将辩论引向以下结论:
1. 弱势文化多是亡于天灾,“人祸”(侵略和殖民),科学的普及和发展以及自身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非全球化之过。
2. 全球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发展。
作为二辩,应澄清全球化不是“一统化”,努力强调全球化是一个“过程”而非“目标”,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并抛出第一个问题:“十九世纪末全球化开始前,亚洲只有三个独立国家(中国,日本,泰国),英法语几乎成了通用语言,为什么现在变成了48个国家,语言种类更是五花八门?”。对于西方文化的流行抛出第二个问题:“战国时期,胡服骑射流行一时,汉族文化是日渐强大还是被胡化了呢?”。应灵活运用此类问题让对方跟着己方跑,最好是绕糊涂对方,从而将主动权板向自己一边。
辩论靠的是随机应变,准确灵活地运用辩论技巧可以让“白马非马”。
水平和时间有限,就算抛砖引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