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3-7-2011 14:09:05|来自:新加坡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一篇早报文章《家长在面簿写信给王瑞杰获热烈反响》。写信的家长叫林慧平(Monica Lim),在“聊一聊某些新加坡人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一帖中我曾翻译并转载过她的博文《了解中国孩子》( http://bbs.sgchinese.net/thread-4362881-11-1.html )
Monica Lim把她写给教育部长的信登在了她的博客上,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http://hedgehogcomms.blogspot.com/2011/05/letter-to-mr-heng-swee-kiat.html
http://hedgehogcomms.blogspot.com/2011/05/letter-to-heng-swee-keat-part-ii.html
http://hedgehogcomms.blogspot.com/2011/05/letter-to-heng-swee-keat-part-iii.html
印象最深的是信中的这样一段话:
“In the course of my work,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view the Vice Dean, Education of Duke-NUS. It was, in my mind, one of the most inspiring interviews I’d ever conducted. In his words, “We don’t just want the straight ‘A’ student. Does having one less ‘A’ make you less of a person? We know Singaporeans are already great at memorising facts – we’re looking for passion, dedic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see a problem through different angles.”
I feel we could use more of that mindset here. Singaporean educators are often proud of our high standards but let's be honest, we're good at ticking off checklists, exams and competitions. We laugh at the laissez faire American system for its laxity but in truth, they have churned out more innovators and thinkers from their messy system than we have (even after adjusting for size and population).”
家长在面簿写信给王瑞杰获热烈反响
一“信”激起千层浪(2011-06-10)
新内阁宣誓就职后,育有一对儿女的林慧平5月24日通过“面簿”给教育部长王瑞杰写了封公开信。
这封2000多字的英文信列出一位家长对现有教育制度的种种疑虑。除了在面簿上获得超过3000人的支持(like)和近600条留言,这封信后来也迅速转贴到不同的网络论坛上。
林慧平受访时说:“令我意外的是,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通过电邮或面簿联系我的年轻家长大部分的反映是,他们为孩子接受的教育感到非常担心。”
“担心”是因为像林慧平这样的家长认为,我国教育体系在执行上已经出现偏差,导致“崇尚成绩多于一切”的现状。再不彻底改革,恐怕会培养出一代代只会读书,却“没有灵魂的机器人。”
林慧平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分别就读中二和小五。她在写给王瑞杰的信说,这些年来,通过孩子的学习经历,她对越来越无法起到启迪作用的教育制度感到沮丧。
在她看来,学校趋向“企业化”是问题所在。当教师的评估和各种关键绩效指标(KPI)挂钩,促使教师把精力集中在“可量化”的学生成绩 上。无可避免地,为了满足学校和全国性考试的竞争,家长和学生盲目地追求成绩。这引申出的现象包括无节制的补习风潮、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入名校、学校为确保 学生不懈怠,考试一年比一年困难,这不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让他们在压力下喘不过气。
林慧平说:“我们越来越重视学术成绩,把成绩高低等同于学生好坏。但这样的风气很容易促使那些达标的学生产生‘理应获得的态度’(entitled mentality),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就高人一等。”
对于这样的观点,受访的教师表示,家长的担忧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是以管窥豹,只见一斑。
成功观念不改 大家继续原地转
一名在中学担任科目主任的教师指出,自教育部2004年提倡“少教多学”开始,本地中小学教育大方针已经潜移默化地在转型。或许不是所 有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以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为本的意识已经获得广泛认同。两年前总结出的小学教育检讨与执行委员会(PERI)报告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举例说,目前,学生的考试成绩虽然还是以教师评估为关键指标,但其他指标包括教师怎么落实品格教育、制定社交情绪学习、传授21世纪技能如分析和创意思维、沟通能力等也同样受重视。
学校无法对考试成绩放松,是因为他们需要向家长交待。她说:“打个比方,学生的辅助课程活动(CCA)表现再好,如果考试不理想,绝大 部分的家长还是不满意的。家长或许会说,这是考试制度害的,但往深一层想,废除全国性的考试也于事无补,因为这会让国家的教育制度失去公信力,学生日后要 凭什么指标申请到外国的大学念书?”
政策制定勿凭空想象
另一名担任华文部门主任的教师则以“少教多学”为例,进一步说明学校所面对的两难局面。他说,“少教多学”的出发点是很好的,目的是通 过不同方式鼓励孩子自发学习。为此,一些学校可能会在华文课融入深广元素,比如向学生介绍水墨画、京剧等。但一些家长会批评说这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孩 子的华文成绩,而学校老师的“少教”反而迫使他们得花钱补习。
这名部门主任说:“关键是家长和社会对成功的观念一天不改变,只要他们仍然坚信文凭至上,制度怎么改,我们终究是在绕圈圈。”
教师们认为,教育部这些年所采取的大方针基本正确,只是在执行上缺乏透彻的考量。他们希望,教育部的决策高层接下来除了要仔细聆听家长的意见,更应该多和前线工作的教师沟通,了解他们面对的实际问题。
一名教师说:“教育部要和教师拉近距离,不然很多时候决策似乎是凭空想象的。许多决策者缺乏实战经验,或者教学经验不长,对教学的理解是片面的。”
另外,教育是“百年树人”的过程,改革不可能一朝一夕见效,所以一些教师也指出,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校长不应该每五六年就调走。如 果校长能够在一所学校逗留长一点的时间,校方的治校方向会更稳定,教师也不用随着校长的轮替,不断改变以配合新校长的作风。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好好地延续 一些优质的计划并有效评估这些计划是否达到预想效果。
林慧平则希望教育部可以“快刀斩乱麻”,除了教师评估应该重新探讨,和这个环节息息相关的全国考试框架也有必要改变。特别是被许多家长视为“一考定终身”的小六离校考试应该考虑废除,因为凭孩子12岁的成绩就决定他未来的学习道路是不公平的。
林慧平不是第一次就教育课题写信给教育部,不同的是,她这次的公开信获得王瑞杰的正面回应。王瑞杰感谢她的建议,并表示刚刚上任,还需要对各方所提出的观察和建议多做研究。
虽是简短的答复,却让林慧平感到欣慰:“他是新部长,无法在短时间做出任何承诺是自然的。但他看来真诚,希望教育政策日后真的会有所改变。” |
|